生育友好等於女性友好?中國生育「頂層設計」民間遇冷|Whatsnew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問題,中國官方要求「提高政治站位」。
2021年5月12日,北京,婦女們在當地公園抱著孩子說話。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離開真相,談何看見彼此和追求正義?我們的日報、速遞Whatsnew、端聞Podcast能夠保持免費,離不開每一位會員的支持。暢讀會員首月5折尊享會員全年85折,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即時報導和深度內容。

人口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官方的「戰略性」議題。近年,中國強調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要推動「生育友好型」社會。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包含13條生育支持舉措的「頂層設計」方案,生育問題的「政治性」被空前強調。但大量處在婚育年齡的年輕人顯然並不買賬。

《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13條措施」)從四個方面着手: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13條措施」提出加強社會宣傳,要將相關內容融入中小學、本專科教育,組織創作影視劇、網絡文藝作品等。

「13條措施」還提出建立生育補貼、生育假等具體舉措。近年來各地多有出台相關政策,但力度不一。有地方推出一次性的針對二孩和三孩的補貼,從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

相比於一次性的經濟補貼,許多人關心的是更長遠和切身的實際問題。大量網絡評論指「直接補貼」類的政策杯水車薪,更多女性擔心因生育受到職場歧視、影響職業發展。有人指出,產假會變相增加女性找工作的難度,因為配偶產假天數差距大,會令職場更傾向聘用男性。也有人提出職場原本的問題,例如應先落實全面雙休、加班工資、帶薪休假等。

官方的催生宣傳沒有落下。10月30日,國家衛健委旗下「健康中國」微信公衆號刊發「科普」文章《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處》,對「一孕傻三年」的說法闢謠,稱孕育不僅使女性變得更聰明,還可以緩解痛經、減少子宮肌瘤和預防腫瘤。但其他網絡博主指出,這些說法並不科學,存在偷換概念、有意誤導;也有網友指「新冠疫情後無法再相信專家的話」「為了催生無所不用其極」。文章引發討論批評後,已刪除下架。

有專家則將反婚反育的言論視為危害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的因素。「13條措施」發布後,攜程創始人、人口學家梁建章和人口學者黃文政撰文提出建議,提及不限孩次、改善教育和養老資源等。文章還稱,「不婚不育保平安」、 「不生是一種善良」、「不生孩子就沒有軟肋」之類的言論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口頭禪,「這種輿論氛圍已經深刻影響到年輕人的婚育觀,長期以往將嚴重危害公共利益和國家的人口安全。」

育兒補貼力度不足,誰來買單?

據財新網報導,自2021年地方推出補貼政策後,全國已有23個省設計和出台相關政策。補貼對象集中在二孩、三孩家庭,極少數納入一孩,補貼金額從最低三千元到最高六萬元不等,分為按月、按年、或一次性發放等不同形式。資金來源也有差異,比如安徽合肥,除地方財政外,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也要給職工發放補貼。

最近的補貼例子是10月25日,江西贛州市上猶縣出台十項生育支持政策,對二孩、三孩家庭分別給予7000元和1.3萬元一次性獎勵。網友普遍反映「生育補貼」沒有吸引力,調侃「生孩子拿一萬,不生孩子省下百萬」,也有人將幾萬塊與「十幾二十年裏稀碎的休息時間、岌岌可危的精神狀態和脆弱的身體健康」對比而暗示不值。

育兒補貼政策在落實仍存在不少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接受財新訪問時表示,現在補貼出資方層級較低,一般是省級以下的地方政府,「通常經濟補貼『給了容易、撤回難』,後續補貼額度只能水漲船高」;同時,地方財政壓力大,育兒補貼政策的持續性仍有待觀察。宋健還指,地方育兒補貼對戶籍和孩次作出限制,並未與家庭經濟狀況掛鉤,而經濟補貼與家庭經濟需求密切結合。

國務院上述「13條措施」提及「生育補貼」並無實質內容。梁建章和黃文政的評論文章指,生育補貼政策應該在國家層面跨期實行,只有中央政府才有相應的政策工具。

針對生育休假政策,措施提出「統籌多渠道資金,建立合理的成本共擔機制」。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政策法規研究室副主任楊慧曾提出,全國各地延長產假的法規,存在「政策請客,企業買單」的問題,這也是企業歧視女性、限制女職工生育的客觀原因。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莊渝霞曾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指,必須將性別視角運用至實踐方案中,明確「女性友好」的提法及做法,而不只是「家庭友好」或「生育友好」,「從發達國家生育支持實踐經驗來看,有一點已成共識,保障女性就業權益、促進性別平等的生育支持方案,更有可能讓女性兼容就業及生育的雙重責任。」

莊渝霞認為,應找準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發力,比如將育兒補貼發放給最有需求的低收入人群,生育效用應為最大;試點真正意義上的父親育兒假,形成兩性平等育兒和共同就業的局面;幼托服務發力,分擔育兒困境;政府財政也要出力,改變企業獨自承擔生育成本的情況。

2023年7月,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布,中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初步建立。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對央視表示,在調查中發現,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宣告「初步建立」以來,「很多的政策還沒有落實,老百姓的獲得感還不是十分明顯」。

在任賀丹看來,「評價生育支持政策的效果,不能僅僅看是不是多生了幾個孩子,最重要的是看家庭的養育負擔是不是得到了減輕,生育支持的友好環境是不是建成了。從長期來看,制度建設是不是有利於家庭多子女的養育等等。」

2023年8月13日,中國甘肅省酒泉,大地之子雕塑。攝:CFOTO/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重塑「新型婚育文化」,人口監測進入基層工作

中國自2015年放開「普遍二孩」政策,2021年實施「三孩」政策,但生育需求卻持續低迷。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以來,中國出生率從13.57‰一路減少到2022年的6.77‰。

中國於2022年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2023年這一態勢加劇,總人口減少208萬,對上一年從減少85萬人有明顯擴大。同時,2023年總和生育率只有1.0(註:一般而言,總和生育率達2.1為世代更替水準),出生人口下降至902萬人,僅有2016年的一半。

出生人口減少將牽動社會不同層面,首當其衝的是醫院產科。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2023年至今年3月,全國至少有11家醫院暫停或者取消分娩服務,有的更是直接關停產科。對此,有婦產科專家公開發文呼籲「救救產科」。隨之而來的還有多地幼兒園、小學因生源減少而出現「關停潮」。2023年全國幼兒園數量比前一年減少1.48萬所。

近年結婚人數亦呈現下滑趨勢。11月1日,民政部公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結婚登記474.7萬對,同比減少94.3萬對。多位人口學者預計,今年全年的結婚登記數,將創下1980年以來的最低值。除2023年因疫情「積壓」等原因有所反彈外,該數據十年來呈連年下降趨勢。

隨著人口問題愈發嚴峻,中國官方加速出台婚育政策。2021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要求到2025年「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基本建立」。

如今,距離中央目標還有一年時間,國務院進一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

上述「13條措施」中提出的一個要點是「積極構建新型婚育文化」,這也是去年10月習近平與全國婦聯新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的要點。一些地方婦聯正在推動高校開展相關培訓,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去年以來,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也已在40個地市開展「新時代婚育文化建設試點項目」。

事實上,「新型婚育文化」在二孩、三孩政策推出後,在宣傳和政策層面便愈發頻繁地被提起。2021年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中,要求「抵制早婚早育、高價彩禮等現象,選樹宣傳婚事新辦典型,引導改變生男偏好」,亦要「加強對廣播電視、網絡等婚戀活動和服務的規範管理」。2023年兩會有政協委員提出「生育文化節」。

更多人口監控的行動已經滲入到基層工作中。近期,不少網友稱,接到數次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詢問月經時間 、是否懷孕或有無備孕打算等問題。財新採訪衛健、計生系統幹部稱,這是人口動態監測和生育服務實行的部分措施,在鼓勵生育方面,基層並無指標壓力。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