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抬头》:带着政治讽刺的致命伤,为气候危机呐喊

这是一出大胆却失焦的政治讽刺,也引来了今年奥斯卡提名作品中最两极化的口碑。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要选出去年的电影中口碑最具争议性的一个,那无疑是获得了包括202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三项提名的电影《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截至目前,它已经成为了网飞上播放量第二位的电影,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大量融合了本地政治、社会现状的反响和讨论,但在烂番茄上,它由专业影评人评论生成的新鲜度却只有55%,甚至受到了许多认同其所表达意识形态的人批评,连获得最佳影片提名本身也让一部分人感到意外。而当下极度撕裂、混乱的美国政治,似乎正好是极其适合作为讽刺电影素材的,那么《千万别抬头》究竟分别点明或模糊了其中的哪些部分呢?

01

《千万别抬头》的情节并不复杂:两个科学家偶然测得了一颗小行星的轨道,发现其将在六个月内撞向地球,并造成世界毁灭级别的灾难。他们穷尽一切可能途径,试图唤起公众、政府和专业人士的注意并得到解决方案,却在几乎每个途径中都因相关机构和制度的运转失灵、执掌权力者一心只顾自己的私利而碰壁,最终在几次闹剧般的尝试失败后只能目睹着行星坠入大气层和世界末日的降临。

这个小行星来临的情境所比喻的对象是非常明确的:气候变化。电影的主创两位 Adam McKay(亚当·迈凯/亚当麦奇)和 David Sirota(大伟·斯洛达/大卫·西罗塔)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讨论创作一部集中讲述气候变化的电影,并将讽刺元素的所在确定于缩短人们对灾难性后果有所意识到真正发生的时间段,主演狄卡比奥/迪卡普里奥/狄卡皮欧更是因长期热心于提升公众对气候危机的意识而参演这部电影。虽然很多观众也会由小行星的比喻联想到 Covid-19、特朗普的“政变”尝试、国会山骚乱等具备相似发展速度的灾难,但电影剧本的创作其实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前的2019年底就完成了,因为疫情才使拍摄和上映被推迟。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哪怕先不去细看电影中更具体的优缺点,成功地在公共讨论中设定议程已经是其带来的正面效应之一,一部阵容亮眼的现象级电影为气候变化问题所吸引的注意力和所激发的探讨,也远大于任何一篇 IPCC 气候变化工作报告或任何一年主流媒体报道的总和。审视电影中比喻的具体部分,它们也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气候活动者社群对不同行业的诉求和不满:政治界要么出于意识形态而否认气候危机的存在,要么忽视其紧迫性而不断优先考虑“发展”和经济利益;媒体用对待一个常态下普通议题的平稳方式处理气候危机,从而埋藏了其证据在科学上的无可置疑和灾难性后果;大企业和科技公司除了很大程度上是始作俑者以外,更是将其拿来展示自己意识和价值观的进步后就弃之不管,更不会停止利益驱动下加重危机的行为……因为看到自己一方多年以来的诉求被巧妙地包裹进一个形象、简单易懂的比喻中,气候活动家社群中的许多人都给予了这部电影很多积极反馈。

02

但当形容一个设计政治和社会的比喻时,“简单易懂”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片面单薄”,这也是《千万别抬头》最核心的失败之处:“政治”、“新闻媒体”、“流行文化”等在电影中各自都只有一个单一的形象,且是由这些行业中随机挑出最显得愚蠢、疯狂的元素毫无条理地拼接成的,这完全无法体现出现实中它们内部各自在动机、诚意、行事方法、决策过程等各方面都完全不同的复杂组成部分。以由史翠普/斯特里普扮演的总统所代表的政治行业来看,在现实中这包含了左右最边缘处的民粹主义者,Mitch McConnell (米治麦康奈尔/米奇麦康奈尔/密契麦康诺)和 Lindsey Graham (林赛·格雷厄姆/林赛·葛瑞姆)等毫无原则、紧跟民调、最高目标就是让自己拥有更大权力的机会主义者,也有奥巴马、鲍威尔/鲍尔、史黛西·艾勃拉姆斯/斯泰西艾布拉姆斯和皮特·布蒂吉格/彼得·布塔朱吉等一类政治人物,他们从踏入政治的出发点到行事原则都是增进公共福祉……在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各类危机时,他们的态度、政策和效果、反响自然是千差万别。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更糟糕的是,对于造成灾难性后果的究竟是这些组成部分的具体哪一个,电影创作者给出的答案更是差之千里的。上文提到的除 McKay 本人以外的另一位编剧 Sirota,曾长期以来是伯尼·桑德斯的政治顾问,并是桑德斯2020年总统竞选初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千万别抬头》也在很多方面像这一独特左翼派别的电影版“政治宣言”,他在接受采访时,解释称这部电影所最尖锐地指责的,是美国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在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桑德斯一翼左翼话语中,“精英”往往可以用来指责性地指代任何有建制色彩的群体和机构:传统主流媒体(电影中虚构电视台的台标明显模仿了 CNN 的样式),政治智库,精英学术机构,国会中主张两党合作的中间派,甚至佩洛西/裴洛西、克林顿/柯林顿和拜登等和自己有较大分歧的偏中间派政党领导……

然而,如果在电影中确定一个应该为灾难结局承担最大责任的人,那无疑其中的腐败、任人唯亲、种族主义的美国总统,且她无疑是以特朗普为原形所塑造的。但现实中,无论是特朗普还是世界各地的其他右翼民粹威权政客,不仅往往不属于上文所讲的“精英”,他们的选战和政治运动甚至往往带有类似的反精英、反建制、反对政府内外的传统民主机构(democratic institution)、“推倒系统”色彩,在2016年大选中,因为他们的这种共性而先后投票给桑德斯和特朗普的选民比例之大,甚至成为了被许多专业人士重视和研究的现象。

而如上文所说,在剧本创作完成后,一场比气候变化在发展速度和急迫程度方面更接近电影中比喻的灾难意想不到地发生了,这自然就是 Covid-19 疫情。而在应对中,不仅世界很多地方的社会起码在起初并没有那么迟缓、无动于衷,恰恰是这些传统民主机构不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对抗疫情中的中流砥柱:主流媒体并没有像电影中将灾难轻描淡写或娱乐化,而是既在 Covid-19 病毒被发现开始就围绕其不断变化、发展的科学认知不断生产了翔实、全面的报道,又紧密而细致地跟踪了世界各地的不同疫情中心,给其他疫情进程滞后的地方提供了应对经验;给予恐惧中的民众心安的声音,是来自福奇医生这样经历了医学界最精英机构培养和多年考验的专业人士;国会中两党中间派在白宫完全丧失执政能力和诚意的情况下协商出了向民众发放急需紧急救济的方案:数款医学史上最高效、安全,且研发速度创纪录的疫苗更是政府和大医药企业间完美分工合作的成果。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相反,最不力、混乱、反智的应对则来自擅长树立“腐败精英”稻草人来反对民主机构的民粹阵营:特朗普政府、被“特朗普主义”完全占领的共和党如何为政治利益而纵容反科学阴谋论已经不用多说,以德国为例,和前期以稳健、专业精英主导的默克尔政府的模范式应对形成对照,如今的反疫苗阴谋论则来源于政治光谱各个位置上对民主机构和“精英”缺乏信任的部分,这其中既包括极右翼的另类选择党等,又包括来自左翼党的明星政客瓦根科内西特(Sahra Wagenknecht)等人……其实,哪怕不需要用一个更相似的现实灾难作为对照,也不难发现《千万别抬头》中比喻的许多部分要么有简化一个复杂生态导致的偏颇,要么径直可以落入“竖稻草人”的范畴。

03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部作品的现实影响是“消极”还是“积极”,是不能作为其评价指标的,但一部明确以参与和推动政治讨论为目的的电影显然是一个例外。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呢?

在考虑这点时,我们可以把观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处于意识形态等原因对气候变化至今依然持怀疑态度的。就像如何将“铁锈带州”的“奥巴马—特朗普选民”争取回自身阵营一直是民主党民调专家近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问题一样,不管你对他们的意识形态有多少不认同甚至厌恶,围绕气候变化,无论是掀起具备足够声势的社会运动,还是建立能通过选票像政治施压的民意共识,都离不开尽可能地说服这部分数量并不小的公众。“说服”自然是离不开一定程度上承认对方的顾虑并由此出发,但《千万别抬头》所做的则正好相反,使用了最说教、居高临下的方式刻画这部分民众:他们盲目地选上了一位丑闻缠身的小丑式总统,不加怀疑地相信她蔑视科学、漏洞百出地话,短视到为了蝇头小利而放弃挽救人类和地球的命运,会因“观念不合”而把为坚持原则和科学的女儿赶出家门,在最后一刻掏出枪、妄图用子弹打碎无可阻挡的灭顶之灾……对右翼保守派、对不同意识形态者类似的塑造,在 McKay 的前作《为副不仁(Vice)》中也有出现:当切尼/钱尼的妻子代表丈夫在保守的怀俄明州农村地区竞选时,面对、迎合的是台下一群衣衫不整 、言谈举止对台上女性极其轻佻而无礼的男共和党选民。这种刻画给人的观感,就像被指着鼻子责骂自己有多愚蠢、短视,而如果克林顿/柯林顿2016年对特朗普选民“可悲(deplorable)”的口误评价疏远了他们,那我们怎么能指望这类情节有效地起到任何程度的说服作用?

同时,对于能看到气候危机紧迫性、基本认同电影主题和价值的另一类观众,《千万别抬头》也很难说起到了任何的积极作用。它没有在政治或科学方面提供任何围绕气候危机的新知,反而因将从传统民主机构到反建制民粹的许多界别粗糙地揉进一个“精英”标签下、并指责为是问题根源,从而传达了一种“两党都一样,选谁都没区别”、“华府只可能是腐败、低效、自私的,参与政治没有意义”等带有浓重犬儒色彩的信息,《纽约客》的影评专栏甚至因此将其形容为一个“吉尔·斯坦电影(Jill Stein movie,指在2016年大选中美国绿党推出的第三方候选人,她与其类似的选战旋律被很多人批评是拉低民主党选民积极性、让特朗普取胜的原因)”。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千万别抬头》(Don’t Look Up)电影剧照。

且不说这种心态究竟有多强的正当性,它对实现创作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显然只能起到反作用:2016年大选已经让我们看到,“双方都一样糟糕”的消息何以在俄罗斯假新闻机器和第三方候选人搅局者的共同推动下,让美国史上最危险、对进步政策甚至民主制度最无敬意的人赢得白宫;在今天共和党不仅在气候、疫情等方面向反科学的方向一去不返,甚至已经不承认在对内和对外政策中有必要维护美国民主制度这一基本共识的情况下,11月份的中期选举可以说是美国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而人们已经能看到相似的犬儒心态所带来的危险:由于以民主党对参议院的控制优势过于微弱为主的自身无力控制的因素,拜登政府至今没能成功推行许多选民所希望的如减免学贷、改革医保、改革能源结构、针对警察暴力立法等更加大胆的进步主义政策,这让其支持率在民主党选民中也持续走低至不足半数,从社交媒体到左派政治人物也时有对拜登“温和派执政者”定位不满的表态,有些论调甚至危险地接近了类似“选哪一方都没有区别”的声音,而这种心态是可以轻易传导至中期选举民主党选民积极性上的——去年维珍尼亚/维吉尼亚的州长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输掉了这个拜登领先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州,如果类似结果在全国许多摇摆州选取复制,那么包括应对气候危机在内许多重要政策议题的命运在今年11月以后将会是灾难性的。因此,作为一部在热心政治的群体中达到现象级、并希望以此推动实质性进步的电影,《千万别抬头》却有意无意地为最危险、最应避免的情绪之一又加上了几个砝码。

当然,《千万别抬头》也是存在一大亮点的,位于没有得到太多注意的结尾十分钟里,几个主角最后一餐的饭桌上:不同于大多数同类末日作品,主角们对抗灾难的努力没有在任何层面上成功、没能挽救任何一个所爱之人;换句话说,当你做了一切所能做的、却仍然无法力挽狂澜时,你该怎么面对这个现实?

这与加缪的《鼠疫》中的主题非常相似:当谈及为什么在自己在失去了朋友、妻子、终究无法战胜瘟疫时自己依然还在尽每一分力时,主角医生说,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非是英雄主义,而是“日常、基本的正直(common decency)”,而这正是“和瘟疫战斗的全部意义”。换句话说,对所有目标重要却成功几率微乎其微的政治运动参与者来说,尽力的意义可能并非是最终的成功,而是“尽力”本身,是这个过程中与他者的连结和守望,为同行者所消解的绝望和孤独感。所以,虽然上文中所讲过的种种缺点对于一部政治讽刺作品可以说是致命的问题,但如果一定要从中找到对现实产生了意义的部分的话,那大概就是这相比之下并没有得到足够注意的最后十分钟了。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亚当麦凯是一个吃准了左翼电影流量密码的导演,从《大空头》到《狱前教育》到《副总统》再到如今的《不要抬头》,你会看到他似乎戏谑地揭露了、批判了很多权贵和上流阶层人物的丑恶嘴脸;但相应的,因为他的电影被用来满足民众对“统治阶层”的批判欲望,这些刻意被片面化了的电影,这些刻意被脸谱化了的电影中的角色,反而只能衬托出他本人思维的短浅。从这个角度来说,十几年如一日地生产这种电影,亚当麦凯算是一个非常坏且聪明的人了。

  2. 那個,看到最開始的部分,就發現有點bug⋯⋯要來撞擊地球的不是「小行星」,而是「彗星」。

  3. 筆者邏輯混亂到不知所謂,幾乎所有論證都南轅北轍,連原片所表達意思都偏到十萬八千裡。實在無語。只說一點:筆者居然想要一部定位娛樂向的荒誕喜劇片“體現出現實中它們內部各自在動機、誠意、行事方法、決策過程等各方面都完全不同的複雜組成部分。” 瘋言夢語,令人啞笑。筆者的平日裡留影可能都是請來大師畢加索親自操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