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的“波罗的海之路”:立陶宛为何送台湾疫苗?

大疫之年,每个国家都在用自己所挑选(捐赠)的疫苗,决定你未来将看见的世界。
2020年3月11日,立陶宛人在维尔纽斯举行游行﹐纪念从苏联独立 30 周年。
台湾疫情 台湾 欧洲 公共卫生

2021年6月22日,立陶宛政府突然宣布,将会捐赠两万剂 COVID-19 疫苗给台湾,而立陶宛外交部长兰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则在推特上提及援助原因:“热爱自由的人,本就应该守望相助。”

消息曝光之后,立刻在台湾的社群媒体引起了一波洗版风潮:除了惊喜和感谢文之外,还出现了几篇“科普文章”,向网民介绍立陶宛这个国家。

有些台湾网民,涌向了兰斯伯格斯的脸书页面,用刚学会的“Ačiū”(立陶宛语的“谢谢”)向其致谢;有些人则试图寻找立陶宛制的产品,想“用新台币将立陶宛商品下架”,却发现台湾找得到的立陶宛商品寥寥可数,只有几款啤酒和巧克力食品。不过,这阵“立陶宛旋风”,其实也道出了一个事实:近期对台湾释放出不少友好信号的立陶宛,是一个台湾人并不熟悉的国家。

无独有偶,立陶宛的经济及创新部长雅莫内特(Ausrine Armonaite),也同步在推特上宣布,立陶宛政府已修改法令,允许立陶宛在“没有邦交的地区”设立商务代表处,并直接提及:“距离在台湾设立商务办事处的目标,又更进一步了”。

对此,台湾外交部表达了高度欢迎的立场,并指台湾“一向秉持开放且务实的态度,与全世界理念相近伙伴保持往来互动,并寻求强化双方实质合作关系的机会”;而北京则重申,中方坚决反对建交国,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互设代表处,并指“任何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都不会得逞”。

2019年:立陶宛“转向”的关键时刻

事实上,立陶宛对台湾的友好,早在 2019 年便有迹可循——当年 8 月,立陶宛国会的外交委员会副主席,就曾率领其他八位议员访台,而参访团成员不只来自立陶宛,也有拉脱维亚的议员。

到了 2020 年 4 月,亦即 COVID-19 疫情正在欧洲爆发之际,当时的立陶宛外交部长还曾去电 WHO,要求让台湾参与国际公卫体系。

同年 6 月,台湾驻拉脱维亚的代表,在当时仍为在野党的“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民主党”(Homeland Union – 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以下简称“祖基党”)的邀请之下前往立陶宛国会演讲,分享台湾应对疫情的经验,也开了台湾代表在该国议会演讲的先例。

这场演讲的背景脉络,其实是立陶宛即将于该年 10 月进行国会大选,因此政界各方都在进行竞选工作,而面对台湾议题、香港实施国安法的立场,就是竞选各方的辩论主题之一。

在此背景之下,当时仍未担任外交部长的兰斯伯格斯,也曾以祖基党主席的身份,于 6 月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措辞强烈、标题为《选边站的时候到了》的社论;他在文章开头用了两个段落,洋洋洒洒地细数中国的“罪状”,并谴责北京对香港抗争运动的镇压,甚至将中国的行为,和俄国近年的扩张行动相提并论。

兰斯伯格斯在文章最后,亦提出了五项呼吁,包括:立陶宛退出“中国与中东欧 17+1 合作机制”、支持台湾受国际承认、要求欧盟和北约在对北京的立场上统一阵线、拒绝和华为等供应商合作发展 5G 网路,以及对香港人提供政治庇护。

2021年3月17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兰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长会谈后向媒体发表讲话。
2021年3月17日,立陶宛外交部长兰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长会谈后向媒体发表讲话。

立陶宛国会还赶在大选之前,便成立了“立陶宛-台湾论坛”(Lithuania-Taiwan Forum),目的是促进双方在科学、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并在民主、人权和民族自决的议题上支持台湾。

祖基党后来在大选中拿下最多席次,并和“自由运动”(Liberal Movement)、“自由党”(Freedom Party)联合组成中间偏右的执政联盟;而兰斯伯格斯,则在当选之后出任外交部长。

新政府上任后,便开始推动“以价值理念为根基的外交政策”,并在政策纲要之中,明确表明将支持在白罗斯、台湾追求自由的人们。到了 2021 年的 3 月,立陶宛首次传出有意在台设立代表处的消息,而台湾主流社会,也是在此时第一次感受到了立陶宛的友善信号。

令不少人好奇的是,立陶宛这个在两岸知名度都不算高的国家,究竟为何会成为台湾的最新盟友呢?

立陶宛历史:挥之不去的“俄罗斯因素”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回顾立陶宛的历史,以及在该国历史中挥之不去的“俄罗斯因素”。

位于波罗的海畔的立陶宛,人口略少于 300 万人,经常和北边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起被人合称为“波罗的海三国”;回顾历史,今日被不少人视为“小国”的立陶宛,其实曾经是一个颇重要的地缘政治行为者。

它曾于 14 世纪和波兰组成联盟,后来又在 16 世纪和波兰合并、形成“波兰-立陶宛王政共和国”,由拥有土地的贵族掌握大权,领土也比今日宽阔许多,远及今日的乌克兰和白罗斯等地;直到 1795 年被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瓜分亡国之前,波兰-立陶宛都是一个能和俄罗斯、日耳曼民族相抗衡的中型国家。

然而波兰-立陶宛亡国之后,今日立陶宛所在的区域,便落入了俄国的手中,一直要到 1918 年,才终于在一战的混乱局面之中独立建国。然而刚建国的立陶宛犹如强褓中的婴孩,只能夹在德国、波兰和俄国之间勉强生存,最后仍在二战期间被并入苏联,并在莫斯科的压力之下,不情愿地生活了半世纪,直到 1990 年才再次复国,成为波罗的海地区第一个脱离苏联的国家。

时至今日,他们对于苏联(或者说,俄罗斯人)长达半世纪的“占领”依然怀恨在心,而这种长期生活在俄罗斯人阴影底下的历史记忆,也都仍在形塑着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即是立陶宛在脱离苏联之后,便大幅往“西方”靠拢,相继加入了北约和欧盟,同时也惯常以“自由民主”作为号召,对抗苏联、俄罗斯所代表的“威权专制”。

不过这种对俄罗斯的排拒与恨意,也不是立陶宛独有,另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都有类似的现象,而且这种“恨意”,有时甚至是日常可见的。

比方说,波罗的海三国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俄裔人口,而他们在苏联解体之后,也突然成为新国家里的弱势族群,遭攻击、杀害的事件时有所闻。此外,这三个国家的首都,也都找得到各自的“占领博物馆”,陈列着“苏联占领时期的压迫史”,以及这三个国家追寻自由、脱离苏联的斗争过程。

“俄罗斯因素”在立陶宛对外政策中的角色,也可以从立陶宛捐赠疫苗的对象看出——事实上,台湾并不是立陶宛捐赠疫苗的唯一对象;早在今年五月,立陶宛便曾宣布捐赠疫苗给乌克兰、乔治亚,以及摩尔多瓦。

为什么是这三个国家呢?

关注东欧、高加索地区和俄国局势的读者,大概不难看出来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点:它们都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今日也刚好全都和俄国存在“紧张关系”或领土争议。

2018年3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支持者于在塞瓦斯托波尔举行集会庆祝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四周年。
2018年3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支持者于在塞瓦斯托波尔举行集会庆祝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四周年。

以乌克兰为例,原本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于 2014 年遭俄罗斯并吞;而文化、历史上较亲俄的乌克兰东部地区,也在同一年陷入动荡,落入俄罗斯的掌控之中。截至今日,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并吞都仍未受西方国家承认,而乌克兰东部的争端也尚未落幕;今年四月时,乌俄双方甚至还曾在边境集结重兵,差点再次点燃战火

乔治亚和俄罗斯的龃龉,则源自苏联解体之时:位于乔治亚北部的南奥塞提亚(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兹(Abkhazia),在苏联解体之后,便相继脱离乔治亚“独立建国”,而乔治亚后来也在 2008 年,和在南奥塞提亚和阿布哈兹背后支持的俄罗斯发生战争。

至于摩尔多瓦和俄罗斯的争议,也同样和苏联脱不了关系:位在罗马尼亚东边的摩尔多瓦,语言文化基本与罗马尼亚的东北部相近,但它的东部地区,却在苏联时期涌入了大量俄罗斯人。

当苏联即将瓦解、而摩尔多瓦也在酝酿独立之际,住在摩尔多瓦东部的俄罗斯人也开始感到不安:他们深怕摩尔多瓦在脱离苏联之后,会选择和罗马尼亚合并,进而让俄裔人口成为弱势族群,因此干脆先发制人,先一步从摩尔多瓦独立出来,辗转成立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一般简称“德左”,也就是“德涅斯特河左岸”之意)。

直到今日,这个“德左”同样未受主流国际社会承认,也依然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有俄军驻守;根据 2006 年举行的公投,“德左”竟有 97% 左右的居民主张加入俄罗斯。

循此,立陶宛之所以会捐疫苗给这三个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它们在国际地缘政治之中,都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

中国,逐渐显影的“国家威胁”

不过,立陶宛这种以俄罗斯为主要假想敌的想像,在近年却逐渐有了变化,而这个变化,也在立陶宛官方每年发布的《国家威胁评估报告》中一览无遗。

2019 年一月,立陶宛在《国家威胁评估报告》中,除了依照惯例,将立陶宛念兹在兹的“头号敌人”俄罗斯列入之外,也明文提及“俄国正在提升与中国的合作”,并指“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制裁之后,可以从北京方面获得因为制裁而无法取得的科技”。

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陈述——因为这段话,将中国这个原本遥远的强权,和立陶宛自己的“首要敌人”俄罗斯连结在了一起,也是立陶宛首次在这份年度报告中,明确将中国视为“国安威胁”。

到了 2020 年,立陶宛的年度《国家威胁评估报告》中,“中国”占据了更大篇幅,报告甚至详列了中国透过招聘网站、在立陶宛吸收间谍的方法,并更新了中国在香港、新疆、南海的高压举动,而不再只是 2019 年版中相对粗略、概括,而且仍以俄罗斯为主角的陈述。

2021 年,立陶宛的《国家威胁评估报告》又进一步增加了关于中国的论述,并批评北京正在“利用疫情带来的机会,透过疫苗外交、医疗援助等方式,在全球各地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现在回看,立陶宛的这种转向、以及近期对中国渐增的敌意,反映了几件事情。

首先,中国的外交策略,经常会和各国地方上的政治议程、历史脉络交缠在一起——以立陶宛的案例来说,该国起初就是因为自身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而将中国也一并视为国安威胁。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立陶宛的论述之中,中国带来的威胁感,近来已经逐渐不再只是“俄罗斯威胁”的“附属品”和“助力”而已,而是愈来愈成为“威胁本身”。

而这种中国逐渐变成威胁主角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建立在较抽象的价值观之上:现代的立陶宛,是一个 1990 年才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自由、反共、反威权,一直就是这个国家仰赖的立国精神。

关于这点,Živilė Kriščiūnė 这位智库成员于 2020 年 5 月的投书,便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她在文章中指出,“所有波罗的海国家都心知肚明,在争取自由的斗争之中,即便只是象征性的动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也不是第一次,立陶宛成为带头的领头羊。”

事实上,立陶宛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确实就是教科书等级的民主运动案例。
1989 年,当东欧剧变、苏联岌岌可危之际,受苏联控制的波罗的海人民,便曾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和平示威,由人民手牵手串起人龙,一路从立陶宛延伸至爱沙尼亚,后被称为“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2004 年台湾的“手牵手护台湾”,以及 2019 年的“香港之路”,便都是受“波罗的海之路”启发的产物。

2019年8月23日,立陶宛维尔纽斯的市民参加支持香港之路的人链活动。
2019年8月23日,立陶宛维尔纽斯的市民参加支持香港之路的人链活动。

此外,立陶宛在历史上,也经常是受迫害群体的避风港,举凡犹太人、沙俄时期的俄国政治和宗教难民,一直到现代的俄国异议人士,都曾在立陶宛落脚避难;这些种种,都让立陶宛人经常以“自由堡垒”的角色自居——而这种“对自由的追寻”,也就是立陶宛和台湾交往、退出中国主导的“17+1合作机制”的论述之一。

第二个原因则较为实际:立陶宛为了对抗俄罗斯近期的扩张,只能进一步向西方的盟友靠拢,而包括欧盟、美国在内的盟友,近期对中国的态度也确实渐趋强硬,因而加深了立陶宛对北京的对抗。

有些学者近来也认为,中国与中东欧的“17+1合作机制”,其实就是中方用来分化欧盟的手段;若以立陶宛于 2019 年初在《国家威胁评估报告》里将中国视为威胁的时间点来看,其正好也呼应了美国于 2018 年开始推行“印太战略”、明确将中国视为“威胁”的动态。

果然,2021 年 2 月举办的“17+1合作”线上虚拟峰会,便让北京脸上无光:尽管习近平亲自出席了峰会,但会议依然因为立陶宛的退出而成为“16+1”峰会,而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也都降低了与会官员的层级。

有些论者也指出,从 2012 年开始的“17+1合作机制”,并没有让立陶宛获得实际利益;再换个角度来谈,立陶宛之所以能理直气壮地对北京叫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就是立陶宛在经济、贸易上,本来就不怎么依赖中国。

因此,立陶宛捐赠疫苗给台湾的行动,也再一次确立了立陶宛将“中国威胁”提上议程、和“俄罗斯威胁”并置看待的转向,同时也反映了欧盟、北约近几年来,对中国转趋强硬的态度。

“立陶宛转向”的国内因素

立陶宛政府很有可能是在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测试风向,同时带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外交政策改变。

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与东欧研究所博士生陈品谕

有些人则将立陶宛的友台举动,放在其国内政治的“左右框架”中看待,认为立陶宛选举之后右派上台,也加剧了往台湾靠拢的态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左右”有时未必是分析欧洲各国对外关系的有效框架,比方说,虽然立陶宛现在的右派政府“亲台疑中”,但如果把场景移到匈牙利,右翼立场/民族主义却会表现为“疑欧亲俄/中”的路线。

此外,长期关注波罗的海地区、目前为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与东欧研究所博士生的陈品谕,在接受端传媒采访时亦指出,立陶宛的前一届内阁,其实是由中间派和中间偏左政党联合组阁、算得上是“左右共治”,而且从执政末期,就已经开始增加对中国的批判力道,因此新政府的友台路线,其实某程度上,也是延续、强化了前届政府的政策;真正的关键,主要还是波罗的海三国,整体而言增加了对中国的戒心。

“来自中国的威胁,在过去两年以来,其实已经是波罗的海三国共同关切的焦点,并不是只有在立陶宛才出现的现象。”陈品谕举例,爱沙尼亚才刚在去年夏天,无预警地将中国外交官秘密驱逐出境,反映了两国官方关系降温的趋势。

“整体而言,由于地缘关系及历史因素,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府、民众和媒体,更能具体感受来自俄罗斯这个恶邻的威胁。”

不过陈品谕也提醒,波罗的海三国对于俄罗斯的强烈敌意,未必就会转化成对北京的戒心,有时还是不得不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两者中做出权衡——比方说,拉脱维亚对俄罗斯贸易依存度相对高一些,而中国的广大市场亦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分散对俄罗斯依赖的风险。

此外,立陶宛人民对于中国的“威胁”,也未必如官方论述那样警觉:根据皮尤研究中心于 2019 年所做的民调,立陶宛有 45 % 的受访者对中国抱有好感,高于没有好感的 33 %;而介于 18-29 岁、没有经历过苏联统治的年轻族群,更有将近 6 成对中国抱有好感。

“因此立陶宛政府,很有可能是在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测试风向,同时带动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外交政策改变。”陈品谕如此分析。

2021年6月15日,台湾新北,随着新冠状病毒的国内病例和死亡人数激增,当局开始了大规模疫苗接种计划。
2021年6月15日,台湾新北,随着新冠状病毒的国内病例和死亡人数激增,当局开始了大规模疫苗接种计划。

立陶宛捐疫苗,对台湾有什么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立陶宛对台湾捐赠疫苗之际,台湾在野党和部分民众,正好也在批评“台湾购买的疫苗无法到货,只能靠美国、日本捐赠取得”,因而让台湾“沦为疫苗乞丐”。

而立陶宛捐赠疫苗的消息,起初也引起了类似的回响。有些网民甚至指出,其他受立陶宛捐助的国家,人均收入都只有台湾的十分之一,但台湾却跟着这些国家一起成了立陶宛的援助对象。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在大疫年代里,疫苗的转赠、取得,早就已经是高度政治化的过程——其既是地缘政治运作角力的场域,也是区分敌我亲疏的象征性行动。比方说,中国目前在欧洲的疫苗援助对象,有白俄罗斯、匈牙利以及塞尔维亚,基本都是对北京相对友好的国家;而欧盟推出的疫苗护照,却没有承认中国疫苗的有效性。

在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将各个阵营隔开的也许是围墙、是“铁幕”,但在新冷战阴影笼罩的大疫年代里,这个界线却成了疫苗厂牌——而且这个界线,今日是直接打入人体的,也是更加切身、更加难以摆脱的身体政治。

就此而言,恰恰是立陶宛这样一个人均 GDP 略逊台湾、与台湾实力接近的国家,对台湾捐赠疫苗,也才显得更有政治意义:因为那不像是强者对弱者、富国对穷国的“施舍”,而更像是理念接近的盟友之间的“守望相助”。

换言之,立陶宛捐疫苗给台湾的例子,其实也隐隐反驳了在野党的“疫苗乞丐”批评论述,同时也更加彰显了,疫苗的订购与配置,不只是单纯的商业交易和国力问题而已,它同时还是地缘政治的划界行动,并再次彰显了台湾在世界体系中的艰难处境。

如果再回顾台湾近期的“外交成果”,我们也能发现,去年与台湾互设代表处的索马利兰,以及原本打算设立“台湾办公室”的盖亚那,其实和立陶宛也都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区域里的中小型国家,可以代替强权大国加深与台湾的合作,也都因为特殊的历史、政经因素,而成为台湾突破外交困境的意外入口。

此外,这三个国家刚好就平均分散在非洲、南美洲和欧洲三个区域,或许也反映了台湾在外交策略上的整体规划,以及台湾和世界交往的新模式。

究竟,在索马利兰、盖亚那,以及这次的立陶宛之后,谁会是下一个向台湾递出橄榄枝的国家呢?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会不会进一步朝着中美对立的两极体系迈进?而疫苗和疫情,是否会继续在地缘政治中扮演催化的角色呢?在全球疫情仍未到头、疫苗供给依然吃紧的眼下,这些问题只能留待时间检验了。

读者评论 2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立陶宛,小國風情,也是自由堡壘

  2. 文章裡喬治亞,應該為格魯吉亞吧。雖然和美國那個州一樣名字。

  3. 希望有更多有關 立陶宛的報度。

  4. 又一个例子暗示,历史发明家并不能自恰。

  5. @大忽悠
    根据维基百科“维尔纽斯“词条:1939年10月28日,苏联红军从维尔纽斯撤到郊外,将这座城市交给立陶宛军队。不过,在迁都完成之前,1940年6月,整个立陶宛被苏联占领.
    zz说”当苏联军队进入维埃纽斯,并把这座城市划拨给立陶宛苏维埃的时候,整个城市的立陶宛人都陷入了一种狂热与兴奋当中。他们知道,如果不是苏联,维埃纽斯永远不可能回到立陶宛人手中。
    加戏整活你俄爹,没你这智商写不出来。
    根据立陶宛独立战争词条:1920年7月12日,立陶宛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了莫斯科条约,历史学家认为,尽管与苏俄签署了和约,立陶宛距离被布尔什维克支持的当地共产党武装颠覆的厄运依然只有咫尺之遥。因此,是波兰在波苏战争中的胜利才使得立陶宛避免了这种厄运
    zz说1920年之后立陶宛一直都是苏联的盟友,他们的共同敌人就是波兰
    zz说苏联民族体制下缔造的立陶宛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就是现代现代立陶宛的前身。无论它杀了多少立陶宛人,苏联缔造了立陶宛人的天热疆界
    按照zz的逻辑,苏俄扩张体制下的清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身。无论它杀了多少中国人,苏俄缔造了中国人的天然疆界,真的感谢你俄爹。
    总有zz喜欢满嘴跑火车,王八蛋也能说成人民的大救星。

  6. 再加一句,
    「汪政權收回部分日租界。如: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福州、沙市等地的日租界其實並未真正設立)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租界,8月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中日基本條約(日語:日華基本条約)》。
    大日本帝國政府倡導大亞細亞主義,與汪精衛國民政府、滿洲國及其他亞洲國家一起建立東亞新秩序,驅逐在亞洲的西方勢力,讓亞洲各國能拜託殖民主義的命運,讓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7. 「辛亥革命以後 日本一直是中國革命黨的盟友,為了推翻清朝建立共和一直不遺餘力。他們都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以俄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1950—1970年代多番對訪問中國的日本軍政人物表示感謝,稱日本侵華令中國人團結覺醒。若不是日本侵華,中國政府就不能輕易地收回西方列強在中國的諸多殖民地。更不能以戰勝國的身份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說難聽點,如果不是日本侵華,中共根本就不能逃脫被國民黨鎮壓的命運。更不會讓中共能藉機擴張勢力發展武裝,為戰後奪取政權獲得基礎。」
    春秋筆法而已,誰不會啊。

  8.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以後,維爾紐斯被俄國吞併,成為維爾那省的首府。俄國占領期間拆毀了城牆,到1805年,已經只剩下黎明門一座城門。1812年,拿破崙在遠征莫斯科途中,占領了該市。1831年十一月起義以後,維爾紐斯大學被關閉,俄國人的鎮壓阻止了該市的發展。1863年一月起義期間,市內發生了激烈的戰鬥, 被人稱「劊子手」的米哈伊·姆拉約夫殘酷地鎮壓下去。起義之後所有公民自由被取消,波蘭語[3]和立陶宛語被禁止使用。
    哦對了 蘇聯跟俄國沒關係 就像中共跟民國清朝沒關係一樣。

  9. 1920年之后立陶宛一直都是苏联的盟友,他们的共同敌人就是波兰。
    二战结束后,苏联从立陶宛境内迁移走了十五万波兰人。为了维护立陶宛苏维埃加盟共和国的民族纯洁性,苏联可谓费劲心思。
    说难听点,立陶宛的独立性一开始得益于大国博弈,后来源于苏联奇葩的加盟共和国制度。这种国家的独立性永远来自于强者的仁慈,而不是自己的奋斗。

  10. @zxm1030
    维埃纽斯作为立陶宛首都在苏联占领之前就是一个说波兰语的城市你认不认?如果没有苏联,波兰人会把维埃纽斯拱手还给立陶宛么?
    当苏联军队进入维埃纽斯,并把这座城市划拨给立陶宛苏维埃的时候,整个城市的立陶宛人都陷入了一种狂热与兴奋当中。他们知道,如果不是苏联,维埃纽斯永远不可能回到立陶宛人手中。
    你反复引用的那些苏联人对于立陶宛人的执法措施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苏联民族体制下缔造的立陶宛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就是现代现代立陶宛的前身。无论它杀了多少立陶宛人,苏联缔造了立陶宛人的天热疆界,缔造了立陶宛语的地位。
    立陶宛只有极其微小的可能成为一个以考纳斯为首都的独立立陶宛语政权。它夹在波兰和苏联之间,若是被波兰占领,那么它绝对不会有独立的语言地位。

  11. @Unicorn 台灣根本就是遊走在鋼絲兩邊的世界級高手好不好,哪裡一邊倒了?蔡英文政府執政的第5年,台灣第1大出口市場還是中國,占整體出口比重43.9%;台積電南京廠繼續擴廠,台企在中國還是風生水起。不要光看政治上的表演,全方位觀察才不會偏頗。

  12. 因為不能影響現實政策,才會沈迷於這種上帝視角的歷史的車輪論的,不然聊聊如何團結眾人改變現政府政策不比站在上帝視角打飛機來得有意義?

  13. 每回看到那種歷史的車輪論就忍不住笑,指點江山的逼樣看來真自言重難日月有這份看清歷史的力量怎不去買股票?所以說黑天鵝的作者厲害啊,把從A到A+按在地下磨擦

  14. @大忽悠
    “但是苏联绝对是现代立陶宛独立国家的塑造者,不然波兰统治下的立陶宛语言绝对会像另一门古波罗的海语言普鲁士语那样消失殆尽”
    我不知道你两个绝对是怎么得出的?
    关于第一个绝对,根据维基百科立陶宛词条的最基本史实,苏联“两次”占领过立陶宛。
    1940年6月14日苏联政府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斯梅托纳总统出逃,超过20万名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境内。随后立陶宛被快速的苏维埃化,除立陶宛共产党外的政党与许多组织都被宣布非法,约12000人被逮捕后送往古拉格关押,大量私人财产被充公,货币也改为苏联卢布,粮税大幅上升。
    1944年德军撤退后苏军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继续将大量政治犯流放至西伯利亚,苏联试图将立陶宛融入其社会,禁止一切立陶宛国家象征,立陶宛的反抗势力则组成游击队对抗苏联,共有约5万人参加(按照占人口百分比换算相当于14亿人口的中国有只2500万人的军队)
    游击队未能成功抵抗苏联的统治,但展现了立陶宛非自愿加入苏联、追求独立的意志,其领导人 Jonas Žemaitis 于2009年被追认为立陶宛总统。
    游击队被镇压后,立陶宛仍有地下反抗势力散发出版报刊与天主教书籍。
    1972年时年19岁的学生罗马斯·卡兰塔在考那斯自焚以抗议苏联统治,造成考那斯数日骚乱。
    1976年反苏人士建立了立陶宛赫尔辛基小组,透过外国电台宣布立陶宛独立,向西方国家宣传苏联治下的立陶宛人权受到侵害的情形。
    1988年6月3日立陶宛独立运动组织萨尤季斯于成立,以追求立陶宛独立为宗旨
    关于第二个绝对,我只能幻想平行宇宙存在一群说波兰语的立陶宛人,大概会像一群说英语的美国人一样可怜吧,所以本宇宙的苏联立功了

  15. 樓下所提確實值得深思。尤其是『無禮』一詞,對現代中國意味著什麼呢?

  16. 总结台湾过去大半个世纪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台湾的幸运在于它离中国大陆太近,但台湾的悲剧也在于它离中国大陆太近了。这个岛屿真正理智的做法应该是在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走钢丝,不亲近任何一方从而维持一个微妙且必要的平衡。可惜考虑到台湾的内部政治局势,假使民进党想要长期执政,它就必须要选择一条“一边倒”式的外交政策来让自己始终比对手拥有更多的民意支持。
    这种完全倒向美国的外交政策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人都知道即使是国民党执政,他们也不可能同意和中国大陆统一。可以说台湾当局当前的政治表演是从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角度来看,除了激化矛盾和刺激北京之外毫无意义。
    让短视和情绪化的民意左右外交政策,这种做法对于台湾这样小型割据政权来说是致命的,韩非子很早就在《亡征》中谈过这个问题了: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可以说台湾的结局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这可能也是民主政治的一种悲剧吧。

  17. 苏联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大流放制度可以说祸害了包括范围从皇俄索尔仁尼琴到许多少数民族,不是单独针对少数民族的。而且如果一定要比烂,中东欧各种边境上的不同成分的游击队可以说都没少杀人。
    我只能说纳粹的邪恶是纯粹的种族主义,二战前后的中东欧各种民族军事力量是民粹的种族主, 苏联就是一种拧巴不清的奇怪的种族主义。 格鲁吉亚人斯大林本身被指责为大俄罗斯主义者,就可以证明苏联民族理论存在重大缺陷。但是苏联绝对是现代立陶宛独立国家的塑造者,不然波兰统治下的立陶宛语言绝对会像另一门古波罗的海语言普鲁士语那样消失殆尽。

  18. @zxm1030
    沙俄帝国时期所谓的俄罗斯化政策执行得相当不彻底,维埃纽斯直到二战前依然是波兰语城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依然是被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主导。
    之前有人提到了苏联民族政策,那么我也要说一句。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败之处就在于追求每个加盟共和国里的民族纯洁性,一方面让加盟共和国觉得这种纯洁性理所应当,一方面俄语的推广又在实际上被大规模实施。各种意义上的名实不副。最可笑的是,后期苏联军队连捍卫自己领土的意愿都没有了。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国族建设上还是应该多学学法国和日本,布列塔尼亚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都很乖,虾夷人和琉球人都很温顺。当然了,我只能说目前这一块中国做得很好。

  19. 歷史的車輪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不過真正問題是,根本沒有人可以看得清歷史的走向,蘇聯解體前誰知道他會解體,這樣蘇聯到底算不算被歷史的車輪輾過呢?

  20. 中美關係越惡劣,那麼中國武統的意願就越大。而意願越大是否就等於武統的實現機會就越大呢?這個就是一種想當然的推論了。否則,心心念念講了七十幾年,更壞的中美關係都經歷過(非常建議親共分子回顧一下那段和自由世界交惡的時間,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如何),台灣一早就被武統了。而至今,關於武統的meme倒是越來越多。事實上,相反,中美關係越緩和,台灣就越需要小心美國支援力減弱的情況。
    而真正的歷史車輪方向是,中共與自由世界的關係必然越來越壞,那麼台灣得到的支援必將會越來越多。多到何種地步?不知道,畢竟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沒人會想到日本納粹會中兩粒原子彈。當然,親共分子會講,美國不會這麼盡心盡力的啊。若是吃定美國不會幫台灣,如此好的機會,那就快武統啊。

  21. @大忽悠
    “立陶宛人说着立陶宛语,仇恨着俄罗斯人的时候,却忘了自己的国家是俄罗斯人流着献血解放出来的“
    18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瓦解,立陶宛被俄罗斯帝国吞并被实行“俄罗斯化政策”。
    1918后短暂独立20年又于1940被苏联占领并苏维埃化。
    1941年6月14日至18日有约17000名立陶宛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史称”六月遣送” 。
    1944年至1953苏联镇压了独立复国的陶宛游击队,事后欧洲人权法院判决苏联镇压行动为种族灭绝。
    1949年3月25-28日超过 90,000 名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被标记为“人民的敌人”,驱逐到苏联荒凉地区的强制定居点。超过 70% 的被驱逐者是妇女或 16 岁以下的儿童,史称“3月驱逐”,事后欧洲人权法院认为,“3月驱逐”构成反人类罪。
    1990年3月11日恢复独立
    1991年1月苏联试图策划兵变推翻新独立的立陶宛政府派遣军队进攻维尔纽斯政府大楼史称“立陶宛一月事件”
    1991年1月31日苏军制造“梅迪尼恩凯大屠杀”
    另:6月驱逐一直是波罗的海电影的主题。剧情片有立陶宛的 《The Excursionist》,最近还有部爱沙尼亚的《在横风中》( Risttuules ) 非常风格化的艺术片。

  22. 樓上蘇聯孝子又拿畢蘇斯基說事,怎麼不說說畢蘇斯基本身是立陶宛後裔,他觀念中的波蘭是多族群的聯合,而不是單一波蘭民族國家,所以才希望拉回立陶宛呢?靠武力實現這種政治藍圖當然不值得推崇,但明明支持這麼一個標榜國際主義的蘇聯,倒反過來拿出民族純潔性說事,然後又靠這個論證中國的民族政策好,不但邏輯令人瞠目結舌,而且也真算是哄堂大孝了。

  23. 我尋思這些“追求自由”的国家怎么都喜欢把中国立成稻草人?是知道惹得起?怎么不关心一下沙特这种中世纪王室政权?

  24. 没什么用,在中美对峙越激烈,武力统一台湾以保障中国大陆地缘政治安全的必要性就会越大。可以说,中美关系越稳定,台湾才越有可能维持现状,而中美关系越恶劣,台湾就越难自保。可惜台湾大多数的政策制定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承认这一点,反而在那里拱火,这才是真正的“加速主义”。
    考虑到中美关系恶化的总趋势,台湾当然会收到一些额外的国际支持,但这些支持对于解决台湾当前的安全困境毫无意义。这个岛屿最终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去,这不是一两个立陶宛就能挡得住的。

  25. 讲立陶宛历史就一定不能忽略波兰。
    波兰国父毕苏斯基出生于立陶宛首都维埃纽斯,他一辈子都想夺回整个立陶宛。
    立陶宛的首都维埃纽斯几百年来都是一个说波兰语的城市,是苏联将维埃纽斯还给了立陶宛,也是苏联首次把立陶宛语确立为维埃纽斯的官方语言。
    立陶宛人说着立陶宛语,仇恨着俄罗斯人的时候,却忘了自己的国家是俄罗斯人流着献血解放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就在于摒弃了苏联式民族加盟共和国体制,避免某些民族成为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