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2019年9月26日,雅克·勒内·希拉克(Jacques Chirac)去世,享年86岁。他在法国政坛活跃四十余年,其中十二年担任法国总统职位。此前,他还曾九次当选国家议员、七次被任命为部长,担任过两次政府总理,并执掌巴黎市政府十八年。
希拉克的一生是同权力不断较量的过程。但在法国前国民议会议长、希拉克党内盟友后因权力博弈而渐行渐远的菲利普·塞甘(Philippe Seguin)看来,希拉克像是政治人物里的“唐璜”——“更热衷于赢得权力,而非执掌权力”。
同时代的法国人埋怨他,嫌他在内政上无所作为,远未创造并改变历史,导致法兰西共和国国力节节衰退;没想到2007年他从总统职位离任,渐渐淡出法国政坛后,民调支持率却再次飙升,并尤其受到年轻人追捧,以他当年前卫造型为主打的“表情包”甚至风靡社交网络,成为法国民众最喜爱的政治人物。
在其它国家,希拉克作为法国的一张名片,定义着法式精神。1995年到2007年,在他担任法国总统期间,法国同俄国、中国和日本等国建立不同寻常的外交关系;2001年“911”事件后,法国选择站在美国的对立面,极力反对向伊拉克开战,也为法国人留下一笔颇为自豪的外交遗产。仿佛只有在别处时,希拉克才当得一个好总统。
1995年12月14日,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特别热闹。五十多个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掌门人相聚一堂,见证波黑、南联盟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国签订《波黑和平框架协议》。长达三年半的波黑战争结束,这被看成是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Jacques Chirac)外交政策的胜利。
六个月前,他刚上台便改变前任所持的中立态度,指责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的“虚伪”逻辑,主张以武力为外交工具,以牙还牙,打击挑起战争的塞族人,从此改变了战事走向,逼迫对手走到谈判桌前。在此希拉克显示出不一般的主见和强硬,为法国在英美主导的欧洲战场赢得一席之地。
“希拉克万岁!”美国CNN电视台报导里,波斯尼亚人大喊道。于外,上任仅半年的法国总统在国际舞台上迎来开门红,但于内,当时政府推出《首次雇佣合同》(CPE,针对26岁以下年轻人的特殊工作合同,规定无需任何理由,员工便可被开除;试用期可达2年,而普通长期合同的试用期最高8个月),催生诸多不满,经济改革步入僵局,法国上演着史无前例的罢工潮,几近瘫痪。在希拉克执政史上,这也是个“黑色十二月”。
墙外开花,墙外香。初任总统前半年中,他所经历的骄傲和曲折似乎是对其政治生涯的隐喻:外交策略强硬开放具有前瞻性,内政方针则软弱保守缺乏闯劲。
希拉克被称为法国政坛的常青树,曾两度担任政府总理,并成功连任两届共和国总统,四十年处于权力巅峰。他不执迷意识形态,拒绝非左即右的两元政治对立,虽身为右派,但在移民或历史问题上却透露出左派党人的底色,是个十足的务实主义者;同时他善变、争强好斗且精于算计,被政敌戏称“政坛猛兽”或“变色龙”。
希拉克在不少国际事务上同美国分庭抗礼,为法国赢得不少声望,又因热爱原始文明、痴迷亚洲文化,在担任总统十二年间,留下别样的外交遗产,成为法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异类。
同时代的法国人埋怨他,嫌他在内政上无所作为,远未创造并改变历史,导致法兰西共和国国力节节衰退,但在其它国家,希拉克作为法国的一张名片,定义着法式精神。如今他再受年轻人追捧,以他当年前卫造型为主打的“表情包”甚至风靡社交网络,成为法国民众最喜爱的政治人物。穿越时空,希拉克仿佛只有在别处时,才能心安理得地当个好总统。
“平庸”的精英
1959年法国国家行政学院(ENA)的毕业仪式上,传达员身着正装,特有精神,平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这天担任着不少宣读的工作,极具仪式感,因此引人注目。按常规,传达员只需当着大家面念状元的名字,以示表扬,但他平时同希拉克交好,在讲完“鲁维尔拉先生第一名”后,破例高声读出:“希拉克先生十六名”,给足了他面子。
希拉克能同普通传达员成为好朋友,这个段子被法国媒体津津乐道,仿佛足以概括出这名右派总统的精神气质。
法国记者弗朗兹-奥利维耶·利兹波特(Franz-Olivier Giesbert)在《总统的悲剧》一书中如此评价希拉克,“他极富个人魅力。如果他的个人及职业生涯能同法国民众交织在一起,那是因为他真心诚意希望和别人打交道,尤其热衷和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交流”。希拉克的亲信克洛德·阿雷格尔(Claude Allègre)也提到,“希拉克为政心狠手辣,但平日与人交好,待人热情,让人不得不爱他”。
1932年,希拉克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富裕家庭,是家里的独子,自小有些叛逆。父亲是一战老兵,获得过荣誉勋章,后在银行和航空公司任职。父母两人皆来自外省小城克莱兹(Corrèze),希拉克从8岁到11岁在父母老家上学,随后才来巴黎读初高中并参加高考。
后来他考入法国精英学府巴黎政治学院(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和国家行政学院,顺理成章步入政途,如此看来,这似乎同法式经典从政之路无异,但细细追究起来,希拉克亲民且乐天的性格始终同这个圈子有些格格不入。
2015年初一份民调显示,希拉克以33%的高票支持率当选为法国最“可爱”的总统,他在任期间不仅反对追随美国脚步向伊拉克派兵、拒绝同法国民族主义极右政党“国民阵线”结盟,更被认为是“农民的朋友”,后者尤其为他加分不少。
在法国做总统,讲究姿态和仪表,必须时时刻刻要拿出一副深沉的精英范儿,显出几分威严,才能赢得尊重,太接地气容易招人笑话。法国大革命反对皇权,二百多年过去,君主制的影响仿佛依旧存在。希拉克打破了这一不成文的规矩,相比阳春白雪,他更喜欢下里巴人,给普罗大众留下一个“粗俗”、“反精英”的印象,比如人们都知道他爱看家长里短的喜剧片而不是艺术电影、爱听战歌而不是高雅的歌剧、爱喝啤酒而不是金贵的高档葡萄酒,吃饭时手上一定拿着一瓶墨西哥科罗娜啤酒,在镜头面前也照样大口吃猪腿肉和小牛头。
有人说,希拉克热衷扮演“可爱的傻瓜”,但他既不“可爱”,也不“傻”。实际上,他学识渊博且情趣高雅,痴迷原始文明和东方文化,只是有意不在公众场合卖弄自己的学问。“他是那种拿着一本《花花公子》打掩护,内里夹着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诗集读诗的那种人”,曾经在希拉克手下担任部长的弗朗索瓦·基鲁(François Giroud)一语中的。
一直以来,他被贴上“平庸之辈”的标签,这是泛民粹主义竞选策略带来的必然代价。在民主选举制度之下,人们更愿意把票投给同自己相似的平庸者,而非高高在上的精英,可谓庸众的胜利或是民主的致命弱点,这也是现代政治无奈之处。二十多岁曾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翻译成法语的希拉克很早便看清了这一点。
右派里的“左派党人”
1995年2月份的一天,法国右派总统候选人希拉克为大选造势,照例到法国外省某个偏远的城市演讲拉票。他主旨鲜明,尤其提到:“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太多麻烦,城市里的贫民窟及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公是不是由此而来?” 场内3500名支持者热烈鼓掌。右派向来崇尚自由主义,而希拉克则大谈社会平等,并质疑全球化,尤其拿“社会分化”(fracture sociale)这个新词做文章,颇有左派党人之风。这时距离大选还有三个月,此前众叛亲离、选情堪忧的前巴黎市长正满血复活。
当时左翼人口学家埃马纽埃尔·陶德(Emmanuel Todd)发表了一份研究,首先提出“社会分化”这个词,指出欧洲一体化建设大背景下,法国精英和平民阶层分化日益严重:前者开放、拥抱全球化;后者保守、固步自封。希拉克倍受启发,以应对“社会分化”为自己的竞选要务,揭露“两个法国”这一现实,抨击法国社会模式,同极为建制派的其他候选人——爱德华·巴拉杜尔(Édouard Balladur)和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形成鲜明对比。
“您是左派么?”那天,左翼日报《解放报》的一名记者问希拉克。他平时最讨厌回答这些空洞的大问题,皱了皱眉头,自嘲说,“我当然是左派啦!我可是吃腌酸菜、喝啤酒的人。”
记者问话是有缘由的,学生时代的希拉克曾帮共产党党报《人道报》(L’humanité)卖过报,也偶尔参加过社会党会议,后来才被蓬皮杜带入仕途。此次他为吸引反对党选民,重现左派党人的风范,成功扭转颓势。诚然,他这么做基于竞选考量,但他的女儿克劳德则兴奋地表示父亲超常发挥,实则“找回原本的自己”。
希拉克淡化左右意识形态对立,不太走寻常路,这也许是他获得总统连任的原因。在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时为候选人的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将这一“既左又右”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右派政党“希拉克派们”,比如于格·郎松(Hugues Renson)和让-保罗·德勒瓦(Jean-Paul Delevoye)加入马克龙阵营,并在后来权力架构中担任要职。
此外,两名总统在任职初期选择“闪电式”改革策略,后落入“一地鸡毛”的窘境,也有相似之处。不过,两人性格不同,采取的公关策略也不尽相似,导致在公众舆论中呈现的形象截然相反,希拉克被称为“平民的朋友”,马克龙则被认为是“富人的总统”。
1995年7月16日,希拉克当选总统仅两个月,他在巴黎维尔迪福(Vél’d’Hiv,法文中“冬季自行车赛场” )的演讲可谓史无前例。1942年的这一天,一万多名犹太人被捕并被关押在此,其中不少人被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维尔迪福围捕犹太人事件”(La rafle du Vél’d’Hiv)。从戴高乐到密特朗,历届总统将责任一股脑推给维希政府,并与其划清界限,从未承认法国在这一事件中的过错。
希拉克与前人不同,他带头赎罪。那天,他身着深蓝色西装和灰色领带,讲话时依旧喜欢拉长尾音,说道:“这些黑暗的时刻将永远玷污我们的历史,侮辱我们的过往和传统。对,法国人和法国曾经协助入侵者犯下滔天罪行。”他无力改变历史,却重新书写了历史。
他左右合一,但在政敌看来,是个十足的“变色龙”和老油条。希拉克的的老对手若斯潘曾抱怨说,“他就像是一快海绵,听到别人想出什么好点子,都能吸收进去,一点都不尊重他人的著作权”。
当年希拉克以反对“社会分化”为竞选口号成功当选,但十年后却在“巴黎郊区骚乱”危机治理中几乎缺席,法国社会阶层分化有增无减,他在内政上的“无为而治”留下不少诟病。
法国的“亚洲人”
希拉克在巴黎卡尔诺高中读书时不过十三四岁,老爱逃课的他喜欢跑到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吉美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闲逛。该馆1889年建立,现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这些人视圣雄甘地为偶像,对印度充满向往,这点在希拉克身上体现尤甚。
一天,他心血来潮想要学习梵语,经人指点,找到一位精通这门语言的俄国老者。这人姓巴拉诺维奇(Balanovitch),年少时为躲避1917年俄国革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后来才住进巴黎13区一个保姆房里,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学了三个月,这位先生看到希拉克既没天赋又缺乏积极性,便劝他改学俄语,还跟他讲解世界各地古老文明的历史,把波斯文明和中华文明尤其讲得通透明澈。希拉克对这些古老远东文明着了迷,从此不能自拔。
这是希拉克“亚洲情节”的起点,不经意间影响了后来他为人做事的风格。总统任职期间,他外交上主打“中国牌”、“俄国牌”或“日本牌”,并非是单纯的政治经济考量,或许与他从小被亚洲文化薰陶不可分割。
“希拉克没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他是个东方人,一个亚洲人。 ”曾在希拉克手下任过外交部长和政府总理的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如此评价说。
说希拉克对中国古代文化造诣颇深,并非虚妄之谈。爱丽舍宫订有多本专业刊物,一次在国际会议上,法国总统百无聊赖“开小差”,翻看自己随身携带的青铜器读物,被记者的长镜头捕捉到,登上国内外报纸头条。法国《世界报》(Le Monde)时政记者拉法莱尔·布拉克(Raphaëlle Bracq)曾跟随并报导希拉克两度访华,2002年《中国青年报》对她的采访中,她提到“在参观江泽民主席故乡扬州的博物馆时,希拉克同那里的工作人员聊得很投机,让随访人员感到有些吃惊”。
他对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一直感慨不已,任职期间,不仅在外交上同中国交好,经济上更是极力促进双方合作。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领导人,他亦师亦友,对中国如何参与世界治理有独特的见解。
2009年4月28、29日希拉克作为前总统访问中国,在北京外交学院演讲时他提到:“世界需要中国。世界需要中国的智慧和行动,需要中国特有的沉着冷静和极具建设性的角色。”在他眼中,中国式智慧体现在这个国家同时间的特有关系上,即“强调长期行动和思维”,可以启示他者并在国际体系建设中起到指引作用。
他早就预感到中美两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博弈交锋的主角,对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深信不疑。布拉克在采访中也提到,当时中法关系一路升温,希拉克在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国首脑,但他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在法国及欧盟内部都承受不少压力,连他的顾问也曾对与中国交好的得失利弊提出过质疑。
他过于偏爱远方和古老文明,处理外交事务往往上升到文明对话的高度,不被外人理解,招致不少流言蜚语,比如他也曾因热衷俄国文化并视普京为座上宾,被戴上过“亲俄”的帽子。
一直以来,希拉克反对美国的单边政策,因此2001年“911”事件后,曾极力反对向伊拉克开战,留下一段外交佳话。他严声批评如今世界陷入“种族优越主义”的陷阱,提倡多元文化,这个西方人一直同“西方霸权”较劲,甚至带头成立了一座“非西方艺术博物馆”。
2006年凯布朗利博物馆(Musée du Quai Branly)建设完成,博物馆收藏陈展的主要是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带原始艺术风格的艺术品,也有不少源自中国的展品。当时不少学者认为原始艺术无足轻重,反对大兴土木修建博物馆,希拉克顶住压力,为博物馆开张花费不少心血。十年过后,时移势易,2016年博物馆重以这位法国前总统命名,将被记入法兰西史册。
“说实话,希拉克十二年的总统政绩乏善可陈。但通过凯布朗利博物馆,他足以向世人传递宽容和开放之精神”,希拉克的一名亲信如此感慨。
2007年5月16日,74岁的希拉克正式卸任总统,从此隐退政坛。之后,他身体一直不好,2011年夏天后,身体状况更是一落千丈。近距离接触过希拉克的人表示,2016年后,希拉克身体特别糟,且存在记忆障碍。
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发布的讣告说:“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个行动派走起路来大步流星,贪恋生活,且善于‘玩弄权术’,在生命最后,则被孤独和疾病所囚禁,如同一个受伤的老雄狮。”《世界报》则说,希拉克离世意味着一代人的消失。这代人经历过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冷战政策,并目睹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消亡——“希拉克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位总统”。
希拉克生平:
1932年11月29日,生于巴黎
1974年5月27日—1976年8月25日,希拉克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三任总统——中间派党人吉斯卡尔·德斯坦(Giscard d’Estaing)领导下的政府担任总理。两人关系紧张,希拉克作为总理,权力倍受钳制,最终提出辞职。
1976年12月5日到1994年11月4日,希拉克担任右翼政党“保卫共和联盟 ”(Rassemblement pour la République)并出党魁。
1977年3月25日—1995年5月16日,希拉克出任巴黎市长。
1986年3月20日—1988年5月10日,希拉克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四任总统——左派社会党人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领导下出任政府总理。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希拉克出任法兰西共和国第五任总统。
2019年9月26日去世,享年86岁。
寫得真好。謝謝。
簡體轉繁體造成的錯誤實在太多,滿屏餖飣,難以卒讀。能否直接發簡體了事?
亞洲情節 應為 亞洲情結
这就是端在华语媒体里高人一筹的本事了 满屏的微信公号都在 哎呀 中国通 兵马俑推介第一人 杜甫爱好者——没意思的很 比起他在巴黎市长任内收养的越南孤儿 我更想知道他在巴黎市长任内做了什么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中国通 往往意味着内政上的大失败 包括但不限于 尼克松 田中角荣 小渊惠三 以及官方努力割席的——朴槿惠 这也是一种奇观了
你們怎麼能這麽快就寫出這篇不失深度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