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琼瑶离世:和宫斗剧时代相比,到底谁保守?

琼瑶真像如今嫌弃她的人们所说的那么落后、缺乏批判意识吗?
作家琼瑶。图:琼瑶Facebook
台湾 大陆 风物 性別 文化现象 电影

琼瑶留下遗书“翩然”辞世,一个嵌在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的言情符号就此成为历史。琼瑶这个名字所辐射的文化内容,当然远不只通俗言情小说范畴,她与“华语流行音乐教父”刘家昌的接连离世,也让人感慨台湾20世纪70年代那段影视改编与流行音乐携手塑造的“时代记忆”已成绝响。

而当我们讨论琼瑶这种缔造过时代意义的人物时,很难从单一维度加以评价,她集回忆的滤镜与时代的局限于一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我们重新理解那个时代的一种路径。甚至围绕琼瑶的遗书,一夜之间在大陆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有些论者从未喜欢过琼瑶的作品和文风,但对她的自主弃世生出敬意,认为她这一生至少活得言行合一轰轰烈烈;也有人认为琼瑶是收割粉丝的大师,她过于谙熟商业运作法则,整个人生早已异化,到了生命尽头,还在透过写励志信收割最后一批粉丝。这就像当人们身处不同的年代、性别意识的视角不同时,对琼瑶小说、琼瑶影剧会有全然相反的观感。

琼瑶确实遇到了属于她的时代。且成就她的时代,刚好先后贯穿了两岸文艺商品席卷经济起飞的历史发展进程,这赋予了“琼瑶”这一言情符号独特的时空延续性。

作家琼瑶。图:琼瑶Facebook

禁谈年代:解冻一代人浪漫心思

很多大陆“80后”都有这样的记忆:在家里只有一台彩色电视的年代,她们的母亲对琼瑶剧如痴如醉特别入戏,剧中爱情至上的疯狂追求,对上一辈女性心田的滋润与慰藉,但她们自己却已无法感同身受,后来的世代更不可能。琼瑶小说放在上世纪60年代,也许就如台湾著名作家杨照所说,有冲破“僵硬的道德礼教观念”、“反抗制约”乃至“战胜制约”的意义,但几十年后再看,你很容易从中解读出,那只是一些在专制威权和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备受压抑的女性,在幻想被男性宠溺甚至靠爱改命。

不过无可否认的是,琼瑶遇到了属于她的时代。且成就她的时代,刚好先后贯穿了两岸文艺商品席卷经济起飞的历史发展进程,这赋予了“琼瑶”这一言情符号独特的时空延续性。

琼瑶影剧在两岸都曾具有空前影响力,但大陆观众和台湾观众最初接触到琼瑶的社会大环境和心境却很不同,不同的党国体制背景,间接促成了不同阶段的“琼瑶现象”。

在台湾,琼瑶文艺爱情片的兴起,接续了上世纪60年代的“健康写实”风潮。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专注言情,既符合保守政治氛围下的时代要求,又能俘获大量女性观众,香港“邵氏”和从邵氏出走在台成立“国联”的李翰祥,当时都争相购买琼瑶版权跟拍。

但真正奠定琼瑶文艺爱情片(也被称为“三厅电影”,即1970年代台湾电影的特殊类型片,多与三种场景有关,即客厅、饭厅和舞厅/咖啡厅)地位的,是李行、白景瑞两位台湾导演以各自志趣执导的多部琼瑶改编,李行侧重伦理冲突,白景瑞侧重视觉美感。李行《彩云飞》的票房大卖也开启了整个70年代如日中天的“琼瑶电影热”。到了80年代中期,当琼瑶电影在类型上已缺乏突破、很难再吸引年轻观众时,她又将主场从电影银幕转换到电视萤幕,1986年《几度夕阳红》在华视八点档爆红后,琼瑶言情剧也开始西进大陆。

琼瑶式言情“饿死事小,失爱事大”的呼天抢地风格,放在今天来看是让人嘲笑鄙夷的“恋爱脑”,但在80年代初期大陆年轻人根本没有渠道了解爱情的情感饥渴语境下,却直击人心。

根据“中国改革开放数据库”的资料,琼瑶小说最早现身大陆,是1982年《我是一片云》在《海峡》杂志上刊登。青年男女不顾家庭地位悬殊、冲破一切世俗成见也要在一起的热烈爱情,在那个被花城出版社原社长范汉生称为“不仅性欲禁谈,爱情也禁谈”的年代,解冻了一代人的浪漫心思。琼瑶式言情“饿死事小,失爱事大”的呼天抢地风格,放在今天来看是让人嘲笑鄙夷的“恋爱脑”,但在80年代初期大陆年轻人根本没有渠道了解爱情的情感饥渴语境下,却直击人心。

80年代中期,大陆对港台文学作品的出版管制放宽。仅1986年一年,就有超过二十家以上的出版社出版了琼瑶小说。琼瑶的言情呈现,和伤痕文学对文革十年里被压抑感情的描绘也有巨大差异,她讲的是滤掉政治背景和社会矛盾的“纯粹爱情”。而她的女主角,既不克己复礼,也不回避对爱的强大渴望,她们死了都要爱,爱情大过天——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通俗小说里是罕见的。2004年大陆版《琼瑶全集》的策划人钟擎炬曾说,在80年代,琼瑶将中国人的阅读“从一个状态领到另一个状态”。

作家琼瑶。图:琼瑶Facebook

从琼瑶阿姨到琼瑶奶奶

第一部在大陆拍摄的琼瑶剧《月朦胧,鸟朦胧》(1986)并没得到琼瑶授权,史蜀君的处理方式也比较文艺,但琼瑶从中敏锐感知到了商机。从上世纪80年代末由湖南电视台协拍的《六个梦》前三部,到90年代中期由湖南卫视名下公司与“中视”、“台视”陆续合拍的《梅花三弄》、《两个永恒》,这些琼瑶言情剧赚取到了以女性为主的大陆观众第一波缠绵悱恻的眼泪。

“70后”最有记忆点的是陈红在《水云间》里的巅峰颜值,以及张雨生唱“天上有新月如钩”的余音绕梁。而对于他们的女性长辈来说,再听到当年主题曲依然能够唤起感性柔情。今天年轻世代从未见过的“永恒的爱”,在上世纪90年代热播的琼瑶言情剧里,也许真的出现过。

《还珠格格》体现了琼瑶对大众趣味的精准判断和对自身创作的有效革新,小燕子并非典型琼瑶女主角,但“格格热”以新的言情剧面貌,开启了俊男美女当道的“前台湾偶像剧时代”。

而对于“80后”、“90后”来说,一悲一喜的《苍天有泪》和《还珠格格》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童年回忆,蒋勤勤当时是“古装第一美人”,“还珠”则安放了一整个世代的漫长暑假;“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在大陆的脍炙人口程度,至今没有第二首台湾流行曲能够比肩。《还珠格格》的成功,体现了琼瑶对大众趣味的精准判断和对自身创作的有效革新,小燕子并不是典型琼瑶女主角,但“格格热”以让人耳目一新的言情剧面貌,开启了俊男美女当道的“前台湾偶像剧时代”。

后来的《情深深雨濛濛》虽然承接《还珠》的演员阵容,却谈不上再掀轰动,到2003年《还珠格格》第三部问世时,琼瑶的时代也已结束——2007年被大陆观众群嘲恶搞的《又见一帘幽梦》,只是用“黑红”的高收视率,再次确认了这点。大陆文化市场的更新迭代一日千里,属于琼瑶阿姨或说是“琼瑶奶奶”的言情剧彻底过时了,毕竟当时的琼瑶已经年届七十,紫菱的“我晕,我晕,我就是晕”就像“我真的好心痛好心痛”等其他琼瑶体,与新世代的情感表达习惯彻底脱节。

作家琼瑶。图:琼瑶Facebook

与霸道总裁与玛丽苏文学的区别

那么在琼瑶这位言情创作者身后,除了她长达半个世纪辐射文坛、影坛、乐坛的华语文化圈影响力,还留下了些什么?在我看来,首先,她为我们创造了银幕与萤幕上动人的女性风景。

从大银幕到小萤幕,从台湾4、5、6年级生到大陆“90后”,不同世代记忆中最美的女性面孔,几乎都出自琼瑶电影。而且琼瑶女星虽然符合同一套审美标准,但个人特质仍然鲜明,戏路又截然不同——有明艳系的林青霞、吕秀菱;有淡颜系的岳翎;有纯粹苦情路线的俞小凡、陈德容;也有苦命但刚烈的刘雪华。琼瑶剧之所以是琼瑶剧,就在于她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可能早就记不清了,但她的女性角色都太光彩夺目,几十年过去也很难被淡忘。

进而,琼瑶向我们展示了对爱情热烈坦荡、一以贯之的相信。我初中时是琼瑶和亦舒一起读,后者情节现代,前者婉约传统。亦舒的言情少有纯粹浪漫的花好月圆,也不会“唯爱情至上”;琼瑶刚好相反,她自称是“爱的信徒”,她明知道“很多爱的故事,都是悲剧”,可是在她的小说中,奋不顾身追求爱情还是女主角的唯一要务。所以站在青春期女生的阅读角度上,琼瑶小说“花期”特别短,一旦(自认为)思想成熟些,就会觉得那些疯狂爱来爱去的故事比较无聊,整天浸泡在眼泪里的女主角们,精神世界也挺空虚。

再后来到我们这代人成年时,琼瑶的“浪漫爱”早就成为整个社会的笑柄,很多她的爱情对白更因“三观炸裂”被挑出来做成梗图,全民都可以嘲笑她“爱情重于一切”的价值观有多愚蠢、无脑、自私等等。

在这个大家都羞于再谈爱情、情感博主们都在教女生如何“给情绪价值”、从男人身上“拿大结果”的年代,琼瑶对爱情的相信,反而显出不合时宜的可贵。

但琼瑶对爱情的态度,就和她遗书里传达的态度一样:奋力燃烧、不枉此生。你可以尽情嘲笑,但不能否认她践行了她的价值观,她活得比多数人都毫无保留,人生跌宕起伏却无畏无悔。在这个大家都羞于再谈爱情、情感博主们都在教女生如何“给情绪价值”、从男人身上“拿大结果”的年代,琼瑶对爱情的相信,反而显出不合时宜的可贵。她从一而终的是“爱情”本身,这种与时代相悖的纯真,至少值得被真心敬重。

而且,对比一下如今“女频”(女生频道)的很多言情文,琼瑶小说并没那么糟糕,单是她的国文功底就已完胜。琼瑶用很有古典色彩的文笔翻来覆去写“纯爱”,当然很浪费,不过她至少是真的在言情,她笔下女性对“被男性深爱和宠溺”的幻想,和后来“霸总文学”的玛丽苏幻想之差别在于,琼瑶女主角也会倾慕有权力和资本的男性,但她们相信的是:靠“爱”可以安身立命,所以不会在两性关系里自我物化。

作家琼瑶。图:琼瑶Facebook

如果她是男性创作者

最后,琼瑶也在属于她的时代里,以最通俗的、如今已被视为狗血的方式,描绘了女性在诸多观念上不再画地为牢的勇敢。

琼瑶小说最常为人诟病之处是观念落后又自相矛盾:经常一边控诉男权一边维护男权。我之前对这件事的理解是,温良恭俭让的儒家伦理基础,之于琼瑶的“自由恋爱”世界,既是她不断试图打破的枷锁,但也会因为观念的局限而反被掣肘。

不过琼瑶辞世的消息传出后,一位“激女”朋友分享给了我完全不同的观点:琼瑶的整个人生和事业,都没有得到过不带性别偏见的公正评价——如果琼瑶是男性创作者,人们对她的悼文会加入多少对TA具有“女权意识”、“商业眼光”,堪为“横跨影视书三界大鳄”的溢美之词?又会滤掉多少对她价值观的讥嘲和苛刻的道德要求?

虽然这样的假设并无实质意义,但琼瑶毕竟已经在她的时代里,表达出了一些属于女性惊世骇俗的勇敢。

现实中的她,一生不走寻常路,从没谈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恋爱。而在作品中,《水云间》里陈红饰演的子璇发现自己怀孕,不但没给孩子找爹接盘,还决定让几个男人竞争上岗。“这个孩子跟我从母姓,你们不要抢做孩子的父亲了⋯⋯让我的孩子活得有自信、有尊严”。如今三十年过去,年轻的白富美女生恐怕也很难这样勇敢坦然,主流网络舆论现在吐槽这段情节“三观尽毁”时的理由是“一群干爹抢戴绿帽”。所以是琼瑶的观念太进步了,还是这届网友太保守了?

琼瑶真像如今嫌弃她的人们所说的那么落后、缺乏批判意识吗?

《还珠格格》的反叛性,在于庶民格格可以肆意“胡闹”、颠覆皇家秩序,爱得轰轰烈烈高于一切。而很多年后,年轻世代耳濡目染的,是甄嬛放弃爱情,才终于在权力天梯上攀爬到顶峰。

在90年代的大陆萤幕上,《烟锁重楼》对守节的反抗和《鬼丈夫》里女性的蜕变,都具有足够震撼人心的位置。我们再对比一下琼瑶年代的清宫言情和后来兴起的宫斗言情,《梅花烙》是批判封建皇权压迫、重男轻女和包办婚姻——但后来大家的讨论焦点只有女主是不是小三。《还珠格格》的反叛性,在于庶民格格可以肆意“胡闹”、颠覆皇家秩序,爱得轰轰烈烈高于一切。而很多年后,年轻世代耳濡目染的,是甄嬛放弃爱情,才终于在权力天梯上攀爬到顶峰。究竟哪种叙事更保守呢?

琼瑶不是只有卿卿我我那一面,就像她的作品宇宙,值得我们用更立体的维度加以理解。后来各种改头换面的言情作品,可能也并没有比琼瑶更批判、超前、战胜制约。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纯粹和超越,人们能因琼瑶式爱情而感动的时代已经永远落幕。对于我这个世代而言,我们从未了解过那种爱情,但多少心存羡慕。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