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黑人茱丽叶,被白人种族主义及其华人吸收者抨击的“她者”

一件在剧场界存在多年,稀松平常的事,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
Jamie Lloyd 编排的舞台剧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当中罗密欧一角由汤贺兰出演,而茱丽叶则由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担任。网上图片

【编注】端传媒“女人没有国家?”专栏,名字源于伍尔芙的一句话“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们保留了一个问号,希望能从问号出发,与你探讨女性和国家的关系,聆听离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经验。我是这个栏目的编辑符雨欣。本期文章,从黑人女性饰演经典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而引起仇恨言论的事情说起,谈谈对这个角色的争议,为何甚至算不上左右之争?中文场域的“争议”,又暴露了什么荒诞?

(杨不欢,文化评论人)

舞台剧导演 Jamie Lloyd 编排的舞台剧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5月起至8月在伦敦西区上演。当中罗密欧一角由荷里活知名影星汤贺兰出演,而茱丽叶则由黑人舞台剧新星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担任。自选角公布以来,该角色选择迎来了全球范围的风波:世界各地的网民质疑茱丽叶作为贵族不应当由黑人出演,更攻击弗朗西斯卡长相不符合审美,一度冲击其社交平台,剧方甚至要发布声明反对针对女主角的网络暴力。

在中文社区,这一事件也引来了网民热议,大量网民代白人不满黑人演员“鸠占鹊巢”,哀叹世风日下,政治正确之风即将将西方毁灭,更批评女主角长相难看,甚至以“猩猩”一类在西方历史上充满种族羞辱意味的词形容。比起英文世界的有来有往,这种论调在中文平台几乎一面倒形成共识,成为了网民的狂欢,期间鲜见左翼人士的反驳或了解舞台剧者的解析,哪怕出现,也会被群起遭遇嘲讽攻击。

这一事件于中文场域的讨论热度的舆论方向,已经不仅在右翼左翼之争,更使得大量剧场界从业者和舞台剧爱好都感到错愕:一件在剧场界存在多年,稀松平常的事,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

非传统选角

若谈这一事件的背景,不得不提到于剧场文化中存在多年的“非传统选角”( Non-Traditional Casting)概念。非传统选角,指的是在选角的时候将演员的种族、外型、性取向乃至性别等因素彻底排除在外,仅基于演员对该角色的理解和表现力来选角的选角方式。而无肤色选角或曰色盲选角(color blind casting),正是非传统选角的其中一种重要选角方式。

大概对于生活概念中认为自己处在单一种族社群的大多华人们来说,这很难想像,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非传统选角还是无肤色选角,都已经存在多年,历史比加入讨论的大多数人年龄都要长,而绝非近年来“政治正确”的产物。非传统选角,与其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挑战创新,倒不如说早就成为了一种新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恰恰是从舞台剧界开始的。

1960年代,美国黑人歌剧演员Grace Bumbry 被选中在德国拜鲁特音乐节中出演格华纳经典歌剧《唐怀瑟》的女主角。摄:Konrad Gieh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1960年代,美国黑人歌剧演员Grace Bumbry 被选中在德国拜鲁特音乐节中出演格华纳经典歌剧《唐怀瑟》的女主角。摄:Konrad Giehr/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早在五六十年代,这种选角意识就不时出现在西方的文化作品中。1955年,美国剧作导演 Joseph Papp 就为他于纽约莎剧节的作品中安排黑人演员。1961年,美国黑人歌剧演员Grace Bumbry 被选中于那一年的德国拜鲁特音乐节中出演格华纳经典歌剧《唐怀瑟》的女一号,贵族维纳斯,收到了大量的投诉信。这种尝试也在不久后出现于荧幕上:1967年的《蝙蝠侠》电视剧中,漫画里面是一名白人的猫女第一次由黑人演员出演;次年的经典恐怖电影《活死人之夜》,一直以来属于白人的足智多谋英雄式男主角,首次由黑人演员扮演。

当然,在过去的时代,这种选角方式并非没有争议,却也无碍创作者们一次又一次地挑战。1986年,面对剧场、电影和电视界的种族歧视,演员权益协会(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正式成立了非传统选角企划。自90年代以来,这种尝试变得更加普遍,特别是在剧场界,已逐渐成为常态。无论西区、百老汇抑或其他剧场,肤色的流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2022年的东尼奖得主音乐剧《六个皇后(six)》,讲述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六任妻子,历史上自然全是白人,但例如在百老汇的第一版卡司,六名演员中有三名是黑人,而第二任妻子安博林则是由亚裔演员出演。当这些演员演出期满结束,下一任的演员也可能是任意肤色。目前《six》除了西区和百老汇,也正在或即将在爱尔兰、加拿大、荷兰、菲律宾、日本等地上映,各个版本的卡司选角自由,同一个皇后你可以同时看见黑人、白人、亚裔等等。不仅如此,她们的身型也各异,有的算得上娇小,有的大概符合人们对古代“皇后”的想像,也有典型的大码身型,只要能够演绎出那名皇后的风采,她就有可能获得这份工作。

90年代就改编过电影的经典音乐剧《芝加哥》,是百老汇的长青上映剧,在多年的演出中,其主演的肤色千变万化,什么肤色的演员都曾出演过。倘若看了全白人主演电影的观众们看到现场由黑人演员演绎,是否又会大感不满?

越了解这种行业运作的普遍和日常,就会对舆论的反应越感到意外。与其说愤怒,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过时、一种仿佛穿越时空的语境落差。原来剧场观众习以为常的做法,在大众领域竟然引起这么大的反弹,大概是因为汤贺兰的知名度太高,从而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评论。

2016年哈利波特系列推出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当中妙丽由黑人演员 Noma Dumezweni 出演。网上图片
2016年哈利波特系列推出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当中妙丽由黑人演员 Noma Dumezweni 出演。网上图片

一如2016年哈利波特系列推出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当中妙丽由黑人演员出演引发的全球争议,在于剧场界看来原本是很平常一次选角,但哈利波特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当然,这一切争议都无阻无论是《哈利波特》抑或这一版的《罗密欧与茱丽叶》的一票难求。

业内人士,英国奥利弗奖的评审、台湾剧评人“Angela的剧场评论”,日前就在自己专页对此事表达了错愕:“朋友第一次跟版主说小红书上有这些声音的时候,我只觉得荒谬,英国剧场这些年早就 colour blind,谁在那边少见多怪,远的不说,Ian Mackellen 演 King Lear 的时候 Cordelia 就是黑人;同为吉米执导由 James McAvoy 主演的 Cyrano 也是白黑配对……直到版主看到连台湾的电影KOL都在嘴.....如果你是熟悉英国剧场的人,不会不知道这根本就是常态,不只是黑人,现在的 colour blind 同样适用于亚裔演员,绝大多数的剧组早就不再局限于任何角色背景设定,大部分的标配就是黑白黄都有,亚裔脸孔只能演 The King and I 和 Miss Saigon 的年代早就过去了。”

文艺创作本身就具有多面性

当然,无肤色选角这一概念本身尽管一直在推行,但同样也一直在辩论,讨论中其优缺点常常被一一罗列,支持者和反对者也分庭抗礼。反对者除了“反政治正确”右翼之外,也有出身少数族裔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是回避了业内真正的种族问题。而在无肤色选角之外,面对业内的种族问题,也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肤色意识选角(colour- conscious casting)”。

以美国独立战争开国元勋故事的音乐剧《咸美顿》,自面世起就一鸣惊人,至今是世界上门票最贵的音乐剧之一。 摄:Theo Wargo/Getty Images
以美国独立战争开国元勋故事的音乐剧《咸美顿》,自面世起就一鸣惊人,至今是世界上门票最贵的音乐剧之一。 摄:Theo Wargo/Getty Images

以说唱等形式讲述美国独立战争开国元勋故事的音乐剧《咸美顿(Hamilton)》,自面世起就一鸣惊人,横扫那年东尼奖,至今是世界上门票最贵的音乐剧之一。它就被认为是肤色意识选角的代表:恰恰是因为历史上美国开国元勋们都是白人,该剧在选角时有意主要选择少数族裔。大部分角色由黑人演员出演,与此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亚裔演员;而几乎只有一两个演员是无论在哪个版本都一定由白人出演的:那便是代表英方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这种意识强烈的选角,从根基上就传达了创作者明确的立场和信息。

当事舞台剧是一部文本、情节知名的莎剧这一事实,也大概使得其更受关注。《罗密欧与茱丽叶》这一发生在贵族世家、俊男美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一旦从画面上挑战大众的预设,便收到了更多反弹。但事实上,作为现代戏剧的基石之一,莎剧的包罗万象和千变万化早就是不同创作者们发挥创造力的基础,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世界上被演化最多、解构最多、二次创作最多的剧本。无论从戏剧情节上、形式上、表达方式上,莎剧早就被再次演绎了无数次,否则,难道大众以为,每一届世界各地的莎士比亚戏剧节,难道都只是把经典的古老样板再演绎一遍?

以亚洲人熟悉的形式为例,京剧版本的《麦克白》《李尔王》《凯撒》早就出现,日本近年也有能剧版的《麦克白》,性别调转乃至全女班的莎剧也存在多年,西班牙近年也有剧团创作了建基在现代背景、利用舞台装置艺术的再创作《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有舍弃莎剧最主要的台词这一表达形式,另辟蹊径,使用音乐剧、舞剧、默剧等形式,尝试用音乐和形体重新演绎这个故事的创作,纽约开创性的六层楼高沉浸式剧场《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也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经典名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改变一个原著角色设定的肤色,实在是其中太微不足道的改编了。在推动无肤色选角的历史中,莎剧恰恰是最早进入这一行列的:如上文所述,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黑人演员参演到莎剧中了。早在2007年,美国就已出版了名为《colorblind shakespare》的专著书籍,当中收录十余篇论文,讨论莎剧中无肤色选角的历史。在《罗密欧与茱丽叶》这样经典的莎剧中,采用了目前普遍的无肤色选角,大概是发生在剧场界最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了。

近年来,无肤色选角也不仅活跃在剧场界,同时在电影电视界也引起了不少讨论。从漫威电影到历史故事,换掉白人这件事常常引起观众,特别是华语世界观众的不满。有一些观点颇俱代表性:有人认为使用不同肤色的演员出演历史人物不符合史实,例如由黑人出演贵族,会使得观众难以进入剧情。对于这种观点,有创作者的一个回答方式是:或许是人们了解的不够多。

黑人演员 David Oyelowo 于2018年出演电视剧版《孤星泪(悲惨世界)》中的反派警长沙威。网上图片
黑人演员 David Oyelowo 于2018年出演电视剧版《孤星泪(悲惨世界)》中的反派警长沙威。网上图片

黑人演员 David Oyelowo 于2018年出演电视剧版《孤星泪(悲惨世界)》中的反派警长沙威,面对外界的疑问,他对传媒说,恰恰是因为他做了足够多的阅读和资料搜集,他才敢有信心说,像他这样形象的警长,在当时是可能存在的。电视剧中的夏洛特皇后由黑人出演引发诟病,但事实上在夏洛特时代就真实存在著一名有记录的黑人贵族女性 Dido,她由贵族父亲和奴隶生下,但作为贵族培养。甚至有假说认为,或许连古代中国都有黑人皇后:晋朝晋简文帝的妻子,皇后李陵容,皮肤黝黑,他人以“昆仑”相称,有一些说法认为她或许是一名昆仑奴,即可能黑人奴隶出身,而这也说明了她的儿子晋孝武帝有可能是一名有黑人血统的混血儿。

这些人物,在历史中并不普遍,但并非不存在,而我们对此的一无所知或视而不见,乃至因此带来的不适应,或许也是多年来影视传媒筛选影响之下的结果。我们作为接收西方文化的他者,一方面并不真正了解种族流动的历史(例如用“丹麦以前没有黑人”来反对黑人演员出演小美人鱼),一方面对西方艺术或影视文化的历史洗白甘之如饴。一个例子是希腊神话中英雄帕尔修斯的故事里,他打败海怪,救下埃塞俄比亚公主。但无论是在历代绘画名师大家的笔下,抑或在1984和2010年的电影《诸神之战》中,这名公主无一例外被刻划成了白人。

而其实面对这种“难以带入”的质疑,现实中更经常发生的是,无论演员是怎样的肤色外型,只要其对于角色有足够的理解和表现力,那么比起其外型、肤色等要素,其表现更容易将不带成见的观众带入故事的情绪当中。

比白人更著急的华人

另一个常常被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少数族裔不创作、改编属于自己文化的文本,讲自己的神话故事,总是要“抢”白人的故事?对此我的回答是,首先,这些故事属于白人,也可能是你被影视植入的结果。灰姑娘的故事在历史上有来自非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多个同类型文本,非洲故事的诞生远早于欧洲,但如今大部分童话公主形象都由迪士尼左右,均以白人为主,但社会有多么难接受一个黑人公主,我们都已经看见了。

其次,强势文化多年以来对于世界的影响就在那里,由历史铸就而根深蒂固,格林童话的流传度在孩童之间就是比非洲童话要广,这并不是因为非洲童话不如格林童话动听。故事的流传度、影响力和殖民史密不可分,这是由枪炮和血泪堆积起来的高墙,最终幻化作流行文化的投影,映射在普通人心中。这一切不是因为弱势文明没有诞生伟大的故事和文学家。他们的故事在哪里?在当地,在民间,在流行文化巨大机器的辐射之外,在影视商业化版图的兴趣之外。

《尚气与十环帮传奇》剧照。图:网上图片
《尚气与十环帮传奇》剧照。图:网上图片

要求弱势文化去“建立和传播自己的故事”,然后达到影响力和已存在的强势白人文化分庭抗礼,这种要求不公平。《黑豹》《尚气》取得了再大的商业成功,它目前的全球知名度和它对乌干达或中国文化的普及程度也不会能和《蝙蝠侠》《蜘蛛侠》相提并论。所以蜘蛛侠当然可以是黑人,美人鱼当然可以是黑人,妙丽当然可以是黑人,茱丽叶也当然可以是黑人,他们也可以是黄种人、中东人——诠释故事的权利、被看见的权利——属于所有群体。在美国的剧场中,我酣畅淋漓地看完《Hamilton》,当中的美国国父华盛顿由亚裔面孔出演,翻查演员表看到了一个香港拼音姓氏,那一刻我倍感认同与自豪,会有谁担心哪个孩童因而从此历史知识体系被误导,认为解放美国的是一个香港人吗?

华人社群对于影视角色肤色的执着,有时给我一种甚至比白人更甚的感觉。自八、九十年代登录百老汇的音乐剧《魔法坏女巫(wicked)》的电影版即将于今年年底上映,主角 Elphaba 由黑人演员出演,有香港网民评价曰“肤色正确”。事实上,早在2018年,音乐剧中的另一主角 Glinda,这一校园金发受欢迎啦啦队长类型的角色,就已经有第一位出演的黑人演员。这都能有什么正确错误呢?Elphaba 这个角色,在全剧中皮肤都是染了绿色的。中文观众们,连这一点都不行。

中文世界的观众,面对西方黑人“抢”了白人角色表现出最为愤怒的情绪,另一方面却对白人做类似的事件毫无反应:《奇异博士》用白人演员出演漫画中的西藏人角色古一,华语观众毫无反应,“你知道 Tilda 演得多好吗!”他们当时辩解。《攻壳机动队》以 Scarlett Johansson 出演日本角色,主角甚至有一个日语名字,华语世界对此讨论寥寥。同类事情比比皆是,甚至侵犯的是亚洲人的领地,但华语观众们毫不在乎,这种崇拜白人的双重标准,他们是不愿意面对的。

女性可以“不美”

对弗朗西斯卡出演茱丽叶另一款批评,就是皇恩浩荡地宣布“黑人并不是不行,问题是不漂亮”。对于这种类型的观众,我大概可以宣布一个坏消息,就是接下来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演员“好看”的因素就是会没有以前重要。比起只有外型靓丽才能出现在荧幕或舞台之上的传统需求,现在的影视行业也在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很多作品开始更看重演员能否传递作品,让观众带入,而多于贪图视觉的享受。也有很多观众愿意看普通人长相的演员,发生一些更真实、贴近自己的故事。
这一点在作为表演前沿的戏剧舞台上同样有所体现。在剧场的世界中,一直以来都有大量外表水平就是“普通人”的演员,他们只要演得好、唱得好,就可以拥有站上舞台的机会。他们在舞台上举手投足充满自信,散发魅力,光芒四射,打破的是很多人从小到大“只有美女才可以表演”的印象。

Jamie Lloyd 编排的舞台剧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当中罗密欧一角由汤贺兰出演,而茱丽叶则由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担任。网上图片
Jamie Lloyd 编排的舞台剧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当中罗密欧一角由汤贺兰出演,而茱丽叶则由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担任。网上图片

而这种关于相貌的要求常常都更多加诸在女性身上。茱丽叶不符合主流审美便犯了天条,她说服不了观众,因为她那种长相“不配”被男人爱上,而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被嫌长得不够好看的罗密欧。社会对男性与女性外表的要求水平落差很大,传统的影视作品最为体现这一点。哪怕大众如TVB,一个相貌普通的、微胖的、和蔼可亲的欧阳震华,可以在30年的历史中搭配了上世纪大台所有当家花旦,从港姐到亚姐,从佘诗曼到蒙嘉慧,故事讲起来好合理,观众的社会印象都觉得理所当然,欧阳震华可以有这个魅力。但情况调转,我想再过30年,也不会见到一个对等欧阳震华外型的女演员,可以获得对等的角色安排,从林峰搭配到吴卓羲;只要她长相普通,她就不配成为主角,不配成为舞台聚焦的演员,不配搭配好看的男性,甚至不配被爱。

但这个世界的女性,普通人长相始终是最多的。我乐于看见普通长相、乃至被一些人认为不够好看的女性饰演不同角色,让未来的年轻女孩在成长时见到,无论怎样长相的女性,都拥有各式各样的故事,都可能是主角,只要努力,哪怕不好看也可以拥有舞台,也可以拥有事业,也可能经历爱情,也可以被人看见,也能够看见自己。我想跳过论证“女性的美可以很多元”这个步骤,直接倡议女性可以不美,并且拥抱自己不美,这世间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失去,不美的女性也可能拥有一切。

目前而言,除了不看肤色之外,不关注演员的外貌身材,也是西方影视行业选角一种发展趋势,属于上述“非传统选角”中的一种。当然,这不是说主流的“美”在影视界被侵占乃至消失了,就如同 Tradwife 在网红界兴起一样,典型白人俊男美女永远都会有数不尽的作品和机会。但是,我们必然在越来越多前沿的、流行的、普及度高的大众作品中看见这种非典型选角,以给带给观众们更多选择。

 《小美人鱼》由身为非裔的 Halle Bailey 饰演女主角。网上图片
《小美人鱼》由身为非裔的 Halle Bailey 饰演女主角。网上图片

纵观这几年在影视行业引起这类讨论的作品,从《惊奇队长》,到《小美人鱼》,都是普及度非常高的流行作品或经典形象,也就是说,这种选角方式早就不会停留在小众的、文艺的、曲高和寡的世界,它就是要进入主流,就是要影响世界,就是要挑战观众的审美,就是要打破大众对于影视的固有想法,就是要带给观影者更多的可能性。

这也许使得一些华语地区观众很不满,他们对“西方政治正确”深恶痛绝,但不得不说,这可能就是未来可见的趋势了,如果持续关注西方流行影视和剧场行业,那可能过几天,某个你心目中又美又白的仙女形象又要被“不好看”的、其他种族的演员玷污了。

你作为观众最讨厌的“政治正确”,为什么偏偏在全球影视行业更发展、创作更旺盛与多元的地区发展出来,建议不要细想。其实这类观众也大可不用给自己找不痛快,就留在自己的舒适圈,不要再给“政治正确过头”的西方世界任何注意力,选择支持更传统、保守的华语乃至临近东亚地区的影视作品,以这里对进步议题的厌恶程度,保守估计荧幕30年内,都不会被普通长相的女性占领。

读者评论 1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這篇寫得真好!

  2. Typo: 假装…dei没有伤害…

  3. 减少种族偏见肯定是好的,华人特别是老华人,爱跟你说,少和黑人来往,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但是你不能只谈政治正确,假装人们在特别文化活动中感觉dei伤害了authentic cultural experiences

  4. 去查证了一下,《晋书》只说李陵容是因为皮肤黝黑而被人戏说像昆仑奴,并没有说她真的是昆仑奴,并且昆仑奴到底指的是东南亚、南亚还是非裔,也是有争议的。感觉这类事实性的举证还是要更有根据一点才能说服人。

  5. 去查证了一下,《晋书》只说李陵容是因为皮肤黝黑而被人戏说像昆仑奴,并没有说她真的是昆仑奴,并且昆仑奴到底指的是东南亚、南亚还是非裔,也是有争议的。感觉这类事实性的举证还是要更有根据一点才能说服人。

  6. 1955開始,都比大部份讀者老了,說是傳統沒毛病。最傳統是gender blind 😆

  7. 1961年,美國黑人歌劇演員Grace Bumbry 被選中於那一年的德國拜魯特音樂節中出演“格華納”經典歌劇《唐懷瑟》的女一號,這裡應是華格納(Wagner)?

  8. 和楼下muen的感觉完全一样,平时我都会嘲讽华人对小美人鱼这些的大惊小怪,我会说看表演,不要看种族…但是这篇文章隐含的其实是打倒肤色和角色的联系,那为什么要打破?白人来演中国皇帝你支持吗?那时就成了挪用和殖民了。其实就是想搞反向歧视嘛。但是要dei,请继续尊重演技/merits、请不要完全割裂 "这是谁的文化" 的认识。讲白了,如果不符合文化期望,就是需要你有更好的演技,这很公平,不然你怎么平时不多来点男的演女的,女的演男的,打破这个norm?减少种族歧视,这是很对的。所以黑人茱丽叶有问题吗?我不知道,因为要靠角色演绎来看,不是靠你dei教化。但你搞dei配额,说文化背景和merits不值一提,就是在恶心人。还有很搞笑举的例子都是"过去就有",那请问过去就"有"等同于过去就受欢迎吗?

  9. 指出為什麼少數族裔、女性不去「發掘」自己的故事而是「佔領」白人的故事,這可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倘若不是如今的產業分配給經典白人作品的資源太多,分配給少數族裔、女性、性少數的資源太少,倘若不是觀眾本身被這套主流敘事洗腦,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破四舊」,推翻這些所謂的經典白人故事另起爐灶。但恐怕要讓批評者們嚇壞了膽子,紛紛說:這是政治審查,經典不容損毀⋯⋯

  10. 簡單翻譯本文大意,翻錯莫怪:「劇場界奉行左派DEI原則已是鐵律,批評者是你們自己三觀有問題、跟不上時代潮流,不爽不要看,反正你們只是少數酸民,遲早會被淘汰。」
    我讀起來是這樣,感覺相當傲慢,也許這就是當今社會左右翼價值觀如此分裂的寫照之一吧。

  11. 其實,我不知出現黑人朱麗葉有何問題……
    半開玩笑地說,「歷史上」實際朱麗葉得十三十四歲,找那個專業演員扮都「太老」,用現在的價值觀來講,羅密歐根本係典型的「衰十一」。
    因本身就很難跟足「歷史」去演(用中國的講法 就係三觀不正),那朱麗葉的膚色係次要問題囉。現在華人對黑人朱麗葉的反應,我覺得都幾體現到華人的種族歧視……

  12. 本文彷佛想表達「反正就是這樣,批評的人是因為不懂,先搞懂了才能批評」,漢彌爾頓、貓女裡的黑人演員都普遍受好評,本劇選角為何受批評?是不是因為像本文一樣想教育觀眾的企圖太明顯因此讓人感到不適?

  13. 前面很認真地看到作者說,「非傳統選角」由來已久,是真的打算認真拜讀,了解更多新的歷史背景。結果下面一看:
    「1955年,美國劇作導演 Joseph Papp 就爲他於紐約莎劇節的作品中安排黑人演員。1961年,美國黑人歌劇演員Grace Bumbry 被選…..」
    原來一下子已經是1955年,而且還是在民權運動前夕的美國,一下子就感覺這個「非傳统選角」其實也不過是一種現代西方產物。對作者觀點的支持力量大大削弱,有點失望。

  14. 文章裏特地舉例《Hamilton》所謂“歷史劇”的非傳統選角以及其背後的創作意圖,甚至也拿出了其他媒體中存在的“在歷史中並不普遍,但並非不存在”的形象來證明其正當性,但還會有人評價“這不貼合歷史”。
    你以爲的歷史,其實“或許是你瞭解的不夠多”。

  15. 文章恰恰可以看到很多处预设了立场的偏颇。比如说批判“觉得应该是白人的故事是植入”,那么请问文章里自己举“朱丽叶应该是白人”的例子是白人社会植入的看法吗?汉密尔顿是白人也是植入的看法吗?不能因为有些故事是不分性别的就把所有故事全都抹灭,要求具有现实性的故事选角符合现实形象是很正常的诉求,创作者在这些诉求之外有他们自己的考虑,但这不代表这些诉求就有失公允。
    这里真正需要重申的前提应该是“舞台剧不是历史剧”,贴合史实不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甚至根据创作意图可能是需要摈弃的原则。不然对比之前埃及艳后历史正剧选角黑人引发埃及民众反弹的事件,很难说服我历史人物不需要贴合形象。

  16. 批判地酣畅淋漓。当下在中文环境中充斥了对政治正确的曲解和审美标准的男性视角的解读,令人不适。

  17. 政治正確又怎樣囉?中國人是有什麼毛病?一方面壓迫少數民族,另一方面消費異族風情,人大開會讓他們穿傳統衣服出席,令人作噁的表演,也是行之有年。這也是政治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