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黑人茱丽叶,被白人种族主义及其华人吸收者抨击的“她者”

一件在剧场界存在多年,稀松平常的事,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轩然大波?
Jamie Lloyd 编排的舞台剧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当中罗密欧一角由汤贺兰出演,而茱丽叶则由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担任。网上图片

【编注】端传媒“女人没有国家?”专栏,名字源于伍尔芙的一句话“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但我们保留了一个问号,希望能从问号出发,与你探讨女性和国家的关系,聆听离散中的女性故事和女性经验。我是这个栏目的编辑符雨欣。本期文章,从黑人女性饰演经典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角色而引起仇恨言论的事情说起,谈谈对这个角色的争议,为何甚至算不上左右之争?中文场域的“争议”,又暴露了什么荒诞?

(杨不欢,文化评论人)

舞台剧导演 Jamie Lloyd 编排的舞台剧作品《罗密欧与茱丽叶》,5月起至8月在伦敦西区上演。当中罗密欧一角由荷里活知名影星汤贺兰出演,而茱丽叶则由黑人舞台剧新星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Amewudah-Rivers)担任。自选角公布以来,该角色选择迎来了全球范围的风波:世界各地的网民质疑茱丽叶作为贵族不应当由黑人出演,更攻击弗朗西斯卡长相不符合审美,一度冲击其社交平台,剧方甚至要发布声明反对针对女主角的网络暴力。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18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Typo: 假装…dei没有伤害…

  2. 减少种族偏见肯定是好的,华人特别是老华人,爱跟你说,少和黑人来往,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但是你不能只谈政治正确,假装人们在特别文化活动中感觉dei伤害了authentic cultural experiences

  3. 去查证了一下,《晋书》只说李陵容是因为皮肤黝黑而被人戏说像昆仑奴,并没有说她真的是昆仑奴,并且昆仑奴到底指的是东南亚、南亚还是非裔,也是有争议的。感觉这类事实性的举证还是要更有根据一点才能说服人。

  4. 去查证了一下,《晋书》只说李陵容是因为皮肤黝黑而被人戏说像昆仑奴,并没有说她真的是昆仑奴,并且昆仑奴到底指的是东南亚、南亚还是非裔,也是有争议的。感觉这类事实性的举证还是要更有根据一点才能说服人。

  5. 1955開始,都比大部份讀者老了,說是傳統沒毛病。最傳統是gender blind 😆

  6. 1961年,美國黑人歌劇演員Grace Bumbry 被選中於那一年的德國拜魯特音樂節中出演“格華納”經典歌劇《唐懷瑟》的女一號,這裡應是華格納(Wagner)?

  7. 和楼下muen的感觉完全一样,平时我都会嘲讽华人对小美人鱼这些的大惊小怪,我会说看表演,不要看种族…但是这篇文章隐含的其实是打倒肤色和角色的联系,那为什么要打破?白人来演中国皇帝你支持吗?那时就成了挪用和殖民了。其实就是想搞反向歧视嘛。但是要dei,请继续尊重演技/merits、请不要完全割裂 "这是谁的文化" 的认识。讲白了,如果不符合文化期望,就是需要你有更好的演技,这很公平,不然你怎么平时不多来点男的演女的,女的演男的,打破这个norm?减少种族歧视,这是很对的。所以黑人茱丽叶有问题吗?我不知道,因为要靠角色演绎来看,不是靠你dei教化。但你搞dei配额,说文化背景和merits不值一提,就是在恶心人。还有很搞笑举的例子都是"过去就有",那请问过去就"有"等同于过去就受欢迎吗?

  8. 指出為什麼少數族裔、女性不去「發掘」自己的故事而是「佔領」白人的故事,這可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倘若不是如今的產業分配給經典白人作品的資源太多,分配給少數族裔、女性、性少數的資源太少,倘若不是觀眾本身被這套主流敘事洗腦,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破四舊」,推翻這些所謂的經典白人故事另起爐灶。但恐怕要讓批評者們嚇壞了膽子,紛紛說:這是政治審查,經典不容損毀⋯⋯

  9. 簡單翻譯本文大意,翻錯莫怪:「劇場界奉行左派DEI原則已是鐵律,批評者是你們自己三觀有問題、跟不上時代潮流,不爽不要看,反正你們只是少數酸民,遲早會被淘汰。」
    我讀起來是這樣,感覺相當傲慢,也許這就是當今社會左右翼價值觀如此分裂的寫照之一吧。

  10. 其實,我不知出現黑人朱麗葉有何問題……
    半開玩笑地說,「歷史上」實際朱麗葉得十三十四歲,找那個專業演員扮都「太老」,用現在的價值觀來講,羅密歐根本係典型的「衰十一」。
    因本身就很難跟足「歷史」去演(用中國的講法 就係三觀不正),那朱麗葉的膚色係次要問題囉。現在華人對黑人朱麗葉的反應,我覺得都幾體現到華人的種族歧視……

  11. 本文彷佛想表達「反正就是這樣,批評的人是因為不懂,先搞懂了才能批評」,漢彌爾頓、貓女裡的黑人演員都普遍受好評,本劇選角為何受批評?是不是因為像本文一樣想教育觀眾的企圖太明顯因此讓人感到不適?

  12. 前面很認真地看到作者說,「非傳統選角」由來已久,是真的打算認真拜讀,了解更多新的歷史背景。結果下面一看:
    「1955年,美國劇作導演 Joseph Papp 就爲他於紐約莎劇節的作品中安排黑人演員。1961年,美國黑人歌劇演員Grace Bumbry 被選…..」
    原來一下子已經是1955年,而且還是在民權運動前夕的美國,一下子就感覺這個「非傳统選角」其實也不過是一種現代西方產物。對作者觀點的支持力量大大削弱,有點失望。

  13. 文章裏特地舉例《Hamilton》所謂“歷史劇”的非傳統選角以及其背後的創作意圖,甚至也拿出了其他媒體中存在的“在歷史中並不普遍,但並非不存在”的形象來證明其正當性,但還會有人評價“這不貼合歷史”。
    你以爲的歷史,其實“或許是你瞭解的不夠多”。

  14. 文章恰恰可以看到很多处预设了立场的偏颇。比如说批判“觉得应该是白人的故事是植入”,那么请问文章里自己举“朱丽叶应该是白人”的例子是白人社会植入的看法吗?汉密尔顿是白人也是植入的看法吗?不能因为有些故事是不分性别的就把所有故事全都抹灭,要求具有现实性的故事选角符合现实形象是很正常的诉求,创作者在这些诉求之外有他们自己的考虑,但这不代表这些诉求就有失公允。
    这里真正需要重申的前提应该是“舞台剧不是历史剧”,贴合史实不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甚至根据创作意图可能是需要摈弃的原则。不然对比之前埃及艳后历史正剧选角黑人引发埃及民众反弹的事件,很难说服我历史人物不需要贴合形象。

  15. 批判地酣畅淋漓。当下在中文环境中充斥了对政治正确的曲解和审美标准的男性视角的解读,令人不适。

  16. 政治正確又怎樣囉?中國人是有什麼毛病?一方面壓迫少數民族,另一方面消費異族風情,人大開會讓他們穿傳統衣服出席,令人作噁的表演,也是行之有年。這也是政治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