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真人版《白雪公主》的一场假装:迪士尼疲于奔命,却没讨好任何人

最老的公主动画,最新的公主真人电影。从历史上看,迪士尼的所谓进步主义并不真诚,他们更多是在做想像中当下观众想要他们做的事
《白雪公主》剧照。图:网上图片
国际 风物 性別 电影

迪士尼版《白雪公主》票房不理想,几乎是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在进步热潮迅速兴起的末尾,全世界都迎来反进步热潮的反扑。从开始选角的肤色争议,到后来演员言论立场遭遇围攻,都注定了这会是一部被反DEI人群抵制的电影。世间潮水忽左忽右,本来总有一半人会与你站在一起;但遗憾的是,《白雪公主》也没有获得进步群体的青睐。

质疑经典童话便是冒犯?

大概在迪士尼决定翻拍《白雪公主》之始,就注定了这件事的尴尬。《白雪公主》的故事文本,无论格林童话原版本还是1937年版的迪士尼动画,以当下视角来看,确有很多不合时宜。种族是第一个问题。尽管迪士尼遭遇的抵制最初就因选角的种族,但它一旦想要重拍《白雪公主》,这就几乎是不得不面对的——故事源于中世纪欧洲,且一再强调一个皮肤非常非常白的女性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以当下视角看来,这近乎鼓吹某种白人至上主义。

在这么多要素与当代价值观出现差异的前提下,白雪公主故事的内核定会遭到质疑。只是这些质疑在有人口中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童话是“经典”,所以若怀疑它的内核,就被视作一种侵犯。

2025年3月12日,西班牙,Rachel Zegler 出席迪士尼《白雪公主》的活动。摄:Pablo Cuadra/Getty Images

对女性美貌的极度推崇是争议之二。拥有魔力和权力的一国皇后,终日醉心于成为世界最美,未达目的就要迫害其他女性;而白雪公主最终获得胜利,底层逻辑是因为她的美貌。这也是古代欧洲童话一大特点:尽管女主角总被赋予善良、勤劳等角色,但最终,让她获得胜利、打败反派(其他女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定性原因,通常都是美貌,坏人则大多是丑女。比如灰姑娘的恶毒继母继姐,哪怕世界第二美的皇后,也有一个丑陋老巫婆的幻象,我们大可视之为创作者希望我们认知皇后的真正形象;当代有句网络流行语“颜值即正义”,这话大概来自古代童话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丑女是坏人的逻辑非常清晰,因为她们丑,所以会嫉妒美女,所以她们一定会害人;而美女永远心地善良,这是出场设置,无需证明。

第三个在如今显得过时的情节安排,是白雪公主与王子浪漫关系的产生。白雪的演员Rachel Zegler对动画版故事一句“weird”评价,成为万人恶搞对象,但事实是你很难说这评价有问题。原版故事中,王子认识白雪公主时,她已是一具尸体;动画版中,王子跟踪白雪,在她“死”前并没真正相识。更有甚者,古代故事中王子看见躺在棺材中的白雪公主,苦苦哀求小矮人让他将如此美丽的事物带走收藏,而白雪公主是因搬运中棺材被撞击才吐出了毒苹果;迪士尼动画版则采用了“真爱之吻”,让白雪公主完全不认识的王子以接吻去救醒她。

在这么多要素与当代价值观出现差异的前提下,白雪公主故事的内核一定会遭到质疑。最受质疑的就是她的被动:故事中,她被动地被仆人带出皇宫谋杀;被动地被放走;被动地被小矮人收留;被动地被皇后谋害;又被动地被王子救活;被动地成婚。她是主角,但她什么都没做,只等待命运降临,无论命运是好是坏。

只是这些质疑在有的人口中成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童话是“经典”,所以若怀疑它的内核,就被视作一种侵犯。最吊诡的一幕出现了:这些关于“公主”的、浪漫爱的、蓬蓬裙的、所有被父权社会污名化和耻笑的、属于“娘们”的主流“女性气质”事物,由于反DEI的需要,又被父权拥护者护上神坛。

最吊诡的一幕出现了:这些关于“公主”的、浪漫爱的、蓬蓬裙的、所有被父权社会污名化和耻笑的、属于“娘们”的主流“女性气质”事物,由于反DEI的需要,又被父权拥护者护上神坛。

《白雪公主》剧照。图:网上图片

“童话”概念被创造之前

大概童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神圣。早在“童话”概念被创作之前,这些故事本身已流传甚久。早期人类社会,别说“童话”,“童年”的概念都是不存在的,人一降生就被当作小型劳动成人对待。童话最早的面孔是“民间传说”,由家庭劳动的妇女之间创作和传播,充满灵邪、狡黠又残酷的野生活力,并非特地为了小孩子讲述和创作;然后被庙堂之上的男性学者搜集成册(如格林兄弟和更早的法国《鹅妈妈故事集》整理者佩罗),改头换面,用于教化贵族女性,后成为中产阶级家庭中讲述的故事。

这些过程中,故事被修改了一个又一个版本:佩罗版的小红帽惨死于大灰狼口中,用来暗喻女性若不守贞,随意奔赴狼的床榻,必将下场凄凉;格林童话版本中又因内容残忍,所以加上猎人搭救。民间故事一大特色就是随时代不断改头换面,但在我们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有人希望锁定童话的相貌,严禁修改:真人版电影消息出现后,网上大量评论,批评对剧情可能的修改:“简直颠覆经典,吓坏好多小朋友,毁了许多大人的童年美好回忆”“白雪公主,最不该改的,是跟雪一样白的皮肤,因为那个是她的名字”;但难道,不是正因它是“给小孩子读的”,才更需细心察看象征和比喻背后是怎样的暗示?

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不能用很强的现实逻辑去要求古代童话,长发可以拧成绳供人爬上高塔,穿靴子的猫用几只兔子和三言两语就欺骗国王,这些都被视为童话的魅力。但弱化现实逻辑和经不起追问的象征价值是两回事,不是一切古代经典都要被理所当然接受,否则如何看待当年同样收录于《格林童话》的故事如〈荆棘丛中的犹太人〉,讲述贪财犹太人苛待仆人,最终自己被绞刑处死;又如种族主义更明显的《白公主与黑公主》,神把一堆坏心肠的母女变得面黑如炭作为惩罚,又把善良的养女变得肤白胜雪。

这些故事已不太流传,因为落后得太清晰了。民间故事就是这样,它们诞生,流传,它们反应时代,然后留在那里,被研究、追溯和反思。对传统故事文本的研究、批评和颠覆,在学界和民间都普遍、长久、多元的存在。若说真的认为童话不可批评、不可侵犯的人是崇拜权威,那那些从来只是熟悉这些童话,此前也没对这些童话多在意、却在Zegler质疑故事内容时一副大为冒犯的模样的人,大概醉翁之意也不在真的捍卫童话“经典”,不过是一种“借力打力”。

《白雪公主》剧照。图:网上图片

一场假装的“颠覆古典”

我们远离了经典童话的理所当然,但又坠入上世纪90年代的古旧桥段。

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显然意识到这些问题,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尝试通过覆盖了所有关键词来拿到满分的文科答案,每面对一个问题,就简单粗暴地给出一个解答,并试图以此蒙混过关。

面对主角设定带来的种族尴尬,迪士尼选择了最不费力气的解法:找一个肤色不那么白的人饰演,并且把她名字的来源稍作修改(在暴雪天出生),然后在故事的开头一笔交代带过去。从故事逻辑上,原童话中白雪的名字和她的美貌形象紧紧绑定,继而并且因此绑定故事情节,改变了命运(这样的故事有问题我知道),但在真人版电影中,“白雪”这个名字和意象和整个故事没有发生任何关系,甚至连外界猜测的“暴风雪中出生暗示了她坚强的品质”都没有。主角取任何名字都对情节没有影响。很难想像主创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安排会多么难以服众。

处理外貌至上问题时,迪士尼直接玩了个双关:fair一词兼具“美丽”和“公平正义”之意,电影从开头就一边让皇后一次次问魔镜谁最fair(美丽),一边又让白雪一次次回味父母教她的四字箴言:Fearless, Fair(公平正义), Brave, Ture。到全剧最后,魔镜才如同解释巨大伏笔般告知:白雪之所以比你fair,是因fair还有另一个意思!所谓点题点到纸穿孔。

爱情桥段设计上,迪士尼选择直接将王子改掉,把男主角换成一名举着皇后反抗军大旗的游民。这回男主角终于没有在白雪死后才认识她了,而是初次认识的时候撩拨,后来再舍身挡箭英雄救美而受伤——我们远离了经典童话的理所当然,但又坠入上世纪90年代的古旧桥段,我甚至觉得不用讨论其中的价值落后与否,2025年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有点创造力的作者,都不好意思这么写爱情小说。

这种对答案式的解题思路暴露了本片的本质:一场假装颠覆古典的自我重复。电影用前几分钟一首歌的时间快速叙事,给故事拉来一层政治斗争外壳:白雪公主的父亲本是一名好国王,以分享为理念治理国家,也教育白雪治国方法,父母把她往女王方向培养。皇后病逝、国王再婚后,国家开始莫名衰败。某日国王不得不出征打仗,竟就此失踪,新皇后从此掌权,把国家资源全部据为己有,并采取高度军事化管理,强制征兵。

眼看画面中的七彩斑斓变成如同临冬一般满眼黑白灰的落败景象,百姓一脸苦相,军事化旗帜和城墙充斥荧幕,模仿纳粹时代光景。白雪公主在这样背景下长大,作为继承人被边缘化,民众不知她的死活。加之男主角设定是一名高喊著光复老国王的游民,不时到皇宫中游击偷盗,让我在观影之初以为它真的要给我讲述一个用童话隐喻极权的故事,一名反抗者领袖成长的故事。这大概是不久前《魔法坏女巫》给我的期待吧。

《白雪公主》剧照。图:网上图片

白雪从来都是被动的

和前面整个王国比起来,白雪的故事仿佛发生在真空,世界只有这一片树林和小屋,白雪的所有“成长”也只发生在这里,她几乎和1937年的女主角一样被动。

很显然并没有。交代完背景后,故事发展与这个设定直接割裂,开始强迫症般自我重复1937年动画版《白雪公主》:皇后命令仆人去杀白雪,仆人心软放跑白雪,小矮人们收留白雪,皇后乔装打扮用苹果毒死白雪,男主角吻醒白雪。白雪基本没有展现任何主动行动,虽然嘴上多次说父亲可能还活著,要去找父亲,实际上全程没有离开过小矮人的小屋。男主角劝她离开皇宫,男主角替她引开追兵,男主角为她中了一箭。电影中间设计了几个展现白雪能力的桥段,包括调停小矮人争吵指挥其做家务、急中生智做出假人误导追兵、教小矮人中被欺凌又不善表达的“糊涂蛋”用吹口哨表达情绪。

这些桥段不是不行,只是和电影前面给出的看似主线的东西,全无关系。每次我等着下一幕白雪是不是要按她说的开始去探索父亲失踪真相、光复国家,出现的都是帮小矮人们调停唱歌又过了几分钟,帮小矮人寻找自我过了几分钟,和男主角培养感情过了几分钟,和小矮人及男主角的游民队开庆祝会过了几分钟,和男主确定心意过了几分钟。和前面整个王国比起来,白雪的故事仿佛发生在真空,世界只有这一片树林和小屋,白雪的所有“成长”也只发生在这里,她几乎和1937年的女主角一样被动。

比起书写一个政治隐喻,电影更愿意花时间在对动画的情怀复刻上:动画中每个经典元素都要涉及,小动物出现一下,苹果出现一下;白雪全程穿着一身上黄下蓝拖地长裙,在森林中多次逃命躲追兵时,都宁愿让她双手提着厚重裙摆在泥泞杂草和枝条间笨拙摇曳奔跑,也不肯给她换一身轻便衣服,哪怕剪短裙脚。白雪差点被仆人杀死的画面要完全复刻,细致到角度和表情。皇后变身成和动画中一模一样的老妖婆,蛊惑白雪吃下动画中一模一样的毒苹果。几乎就在下一秒,男主角凭借毅力挣脱锁链,逃出囚笼去把白雪吻醒了,没有丝毫波折,一切顺利得水到渠成。哪怕作为传统爱情冒险故事,节奏也过于糟糕了。

如果没有开头套的壳子,到这里大概要全剧终了。这时电影突然想起这是一个关于政权的故事。于是白雪盖着外套入城,凄苦民众在她身后浩浩荡荡向皇宫走去,画面仿佛《自由引领人民》或音乐剧版《孤星泪(悲惨世界)》,恍惚以为下一秒要唱起《Do You Hear People Sing》,结果白雪在城堡门前和皇后狭路相逢,开启说唱巅峰对决。皇后让士兵拿下白雪,白雪对着士兵一顿演讲,讲述她记得对方当兵前作为农夫的生活;接下来她将士兵们的过往一个个诉说一次,于是在场士兵卸甲不战。

于是皇后愤怒宣布自己失败了,回到魔镜前得知了“fair”的秘密,情绪失控打碎魔镜,反被魔镜吞噬而亡。故事在强行升华和机械降神式的权谋胜利中结束,人民福祉只在开头结尾重要,整部戏割裂到无所适从。倘若你因为《白雪公主》遭遇了反DEI浪潮的炮火心生好奇而来,看完后只会更加疑惑,这部电影到底进步了什么?对抗了什么?

动画《花木兰》。图:网上图片

当你想要讨好所有人

只要追溯迪士尼历史不难发现,它并非时代的引领者、理念倡议者,相反,它作为影视巨鳄,其实是在保守又疲于奔命地,追著回应时代对它的要求。

我一直觉得把经典童话的定义权交给大公司是荒诞的。如前所述,童话源自民间,并随历史发展千变万化,由历史决定其模样。当然,当它们从17世纪被采集、固定下来时,就注定逐渐走向标准化与垄断。每个在那时代以最权威方式讲述它们的单位,就拥有其权威定义权。在古代,是佩罗和格林兄弟的出版物;如今,大概就是迪士尼的影视。如在你第一印象中,小美人鱼就是火红长发与贝壳胸围,说明迪士尼已经垄断了你对童话的印象。尽管近年来反DEI浪潮不断指控迪士尼迎合政治正确,但只要追溯迪士尼历史不难发现,它并非时代的引领者、理念倡议者,相反,它作为影视巨鳄,其实是在保守又疲于奔命地,追著回应时代对它的要求。

动画《白雪公主》中的白雪,除了美丽,基本人物设定就是打扫家务,典型的贤良淑德甜心主妇,想来也理所当然,这动画毕竟上映于1937年。除白雪公主,动画《睡美人》和《灰姑娘》都来自50年代,两人形象和性格也都有些相似。

我一位90后朋友曾说她很讨厌迪士尼公主,因为她们建立了刻板的美的模式,好像只有肤白体瘦、大眼红唇才是美,才可当公主。妈妈在她小时就经常这样打扮她。多年来,迪士尼公主被批评为强化性别刻板印象,教化女孩;除外形上的同质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也常为人诟病:公主们永远都在等待被男人拯救,所有人归宿都是嫁给高贵英俊的王子。我认识的一些家长明确表示不会让女儿接触迪士尼公主的相关产品。

电影《美女与野兽》。图:网上图片

这种声音在中文世界都如此,遑论迪士尼身处的西方市场。事实上,并非作为进步主义弄潮儿,而是在市场的选择和监督下,迪士尼几十年来缓慢尝试去修改这些公主形象。从60年代战后西方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到90年代初第三波女权主义开始,90年代初诞生的动画女主角都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爱丽儿(《小美人鱼》,1989)充满好奇心,一心探索外部世界;贝儿(《美女与野兽》,1991)热爱阅读;茉莉(《阿拉丁》,1992)有勇有谋。但她们最重要的结局还是以嫁人为好归宿。

《花木兰》上映于90年代末,第一部中有自己的恋人,并于2005年续集中顺利成亲。其原版中国故事没有任何爱情线。欧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翌年即2009年,《公主与青蛙》中的蒂安娜成为迪士尼第一个黑人公主。2010年《魔发奇缘》是迪士尼第一部3D公主动画,乐佩回归金发碧眼,性格张扬。该片大获成功后,2013年迪士尼彻底脱离经典童话框架,以原创故事呈现了没有嫁人的公主艾莎,并由她创造了票房奇迹,成为迪士尼最赚钱的角色。以当下网络流行语来说,《冰雪奇缘》是毋庸置疑的大女主故事;但事实上,迪士尼还是给这个故事上了双保险:虽然艾莎不谈恋爱,但妹妹安娜,另一名公主,负责感情戏;当然,她谈的,已是比起公主前辈们更有主体性的、有来有往的异性恋恋爱。

前期沿用之前思路向进步派靠拢,后期发现社会剧烈右转,又想讨好保守派,最终呈现出了这样割裂的四不像。可惜的是,右翼并没有那么容易“原谅”你。

动画《冰雪奇缘2》。图:网上图片

迪士尼的公主线

迪士尼将旗下角色分为不同的子品牌线,“迪士尼公主”是其中一套,迄今包含12名公主,通常在剧情中需有皇族血统或嫁入皇族,而她们进入这个商标时,甚至会安排在迪士尼乐园举办“加冕仪式”。有些很像公主的角色,其实不在此名单中,比如爱丽丝,没能加冕的原因是“风格不同”和“过于年轻”;还有《小飞侠》中的精灵仙子Tinker Bell,本来初期是待加冕公主之一,后因风格不符而被拿下,并且组成了精灵系列。《人猿泰山》里泰山女友Jane也差点进了公主系列。而艾莎与安娜两姐妹也不在其中,官方说法之一是,艾莎不是公主,是女王;实际原因是,电影实在太红了,迪士尼给她们自己单独成立了一个“冰雪奇缘”商标。

2020年的迪士尼动画《无敌破坏王2》中,迪士尼甚至自己取笑自己:女主闯入公主们的化妆室,声称自己也是公主,引来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长发公主等人轮番盘问。公主们问东问西,最后问:是不是每个人都以为,你的难题都是靠男人解决的?女主角说,对,都怎么回事。公主们齐声感叹:她真的是个公主!迪士尼深知,公主们面临的刻板印象批评是社会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去解决,而解决方式只有主动自我调侃,乃至推倒重建。

世界风向变得太快,从《冰雪奇缘》的巨大成功,乃至仅仅五年前迪士尼的自我调侃还是有趣的玩笑,而如今的公主动画真人化接连遭遇恶评,迪士尼又忙不迭需要回应新热潮了。从《小美人鱼》开始,迪士尼这种用要点来对上标准答案的方式就初现端倪了——它看似大刀阔斧改革,启用少数族裔,却在前期宣传引起争议时对演员没有任何保护,反而把女演员推出来接下大部分火力,和《白雪公主》宣传时如出一辙。

迪士尼深知,公主们面临的刻板印象批评是社会真实存在的,哪怕是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去解决,而解决方式只有主动自我调侃,乃至推倒重建。

迪士尼在被知名侏儒演员批评还在找侏儒拍小矮人这种形象后,即决定用动画技术呈现7名小矮人,却又遭到另一群意见不同的侏儒演员批评剥夺侏儒演员工作计划,最终左右为难,结果电影中出现了真人侏儒游民与CG小矮人同框的诡异画面。迪士尼既想让白雪公主成为艾莎之后第二个女王,又忘不了彻底还原动画的《美女与野兽》真人版电影如何获得票房大成功的,前期沿用之前思路向进步派靠拢,后期发现社会剧烈右转,又想讨好保守派,最终呈现出了这样割裂的四不像。可惜的是,右翼并没有那么容易“原谅”你。

从历史上看,迪士尼的所谓进步主义并不真诚,他们更多地是在做想像中当下观众想要他们做的事。而当社会意见撕裂得厉害时,试图食两家茶礼的行为在创作就已经不可能实现了。《白雪公主》,最老的公主动画,最新的公主真人电影,和迪士尼一样,很难同时向两边转身。

评论区 7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端的搜索系统是真的完全无用,放在那里给人添堵的。

  2. @raycarver 长发公主也是格林童话的故事修改而来,并非是全新的故事。

  3. 《冰雪奇缘》和《长发公主》的成功还在于是全新的角色和故事,观众的接受空间较大。翻拍的《白雪公主》在珠玉在前的情况下就免不了被人拿前作对比,迪士尼瞻前顾后拿出了个选角讨好DEI,故事一点也不DEI的四不像,就免不了得罪所有人了。

  4. 訂正:應該是編輯推薦

  5. 端傳媒之前也刊登過不少關於迪士尼,荷里活電影和女性主義的評論與報導,為什麼延伸閱讀不放出來而是放的幾篇最近的報導?我也嘗試過站內搜索功能,發現關鍵詞搜索完全沒有邏輯可言,根本找不到以前的報導?

  6. 好喜欢这篇影评,骂(分析)的好畅快!迪士尼左顾右盼的小心思都给作者骂出来了w

  7. 迪士尼拍電影是為了賺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