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宏恩:台湾公投——绿营基本盘更稳固,但或丧失青年吸引力

已经不满或者仍在观望中的选民,在民调时说要投同意票,但最后选择不去投。而观望很可能转化为不信任。

12月18日举行的台湾公投,四案皆未过投票门槛,不过“不同意”票数都超过“同意”票数,被视为民进党取胜,国民党挫败。从选举结果来看,这一次的公投案主要有三大影响因素,分别是投票率、基本盘、以及青年选票。(具体数字可参考端传媒文章。)  

实际投票率低于民调

先从投票率来看,四大公投案最后因为投票率低而全部没有通过门槛。但这样低的投票率一开始并不完全在各政党的计算之中。无论是民进党、时代力量、国民党、乃至于各家的公开民调或网路自由投票,一开始都估计投票率会有五成甚至到六成,而相关的竞选设计也基于这个假设而生。

但最后投票率仅为41%,比其他有潜在蓝绿对决的陈柏惟罢免案(51.7%)、黄捷罢免案(41.5%)、韩国瑜罢免案(42%)都还要更低。坊间对于低投票率有一些猜测,有些猜测过去也有政治学的实证资料支持,例如说天气忽然变冷、前一晚让一些选民失眠的偶像塌房事件等。

既然各政党一开始都没有把冷处理的压低投票率当作公投策略,那么从各政党的实际动员效果来分析,或许能更见到端倪。

但既然各政党一开始都没有把冷处理的压低投票率当作公投策略,那么从各政党的实际动员效果来分析,或许能更见到端倪——两大党都希望通过门槛的490万票,而两大党在2020年的不分区政党票分别为国民党472万票以及民进党481万票,各自是基本盘,因此公投上若都能结合同理念小党,很可能就能突破门槛。

此外,使用不分区政党票来观察公投结果,相较于使用总统大选得票来比对,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不分区政党票上同时有小党作为选项,而有三成的选民即使在总统上只能选国民党或民进党、但在不分区上会忠于自己的小党来投。因此从不分区政党票更能推测各党的地盘所在。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进党举行“台湾队站出来”大型公投说明会,支持者在台下欢呼。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进党举行“台湾队站出来”大型公投说明会,支持者在台下欢呼。

蓝绿都动员到了基本盘,但没有更多

那么,这一次的公投是两大党的基本盘动员吗?基本上是的,但两党状况有所不同。
在下面两张图中,横轴分别为民进党以及国民党2020年在368个乡镇的催票率,而纵轴为2021年第19号公投案的不同意票(左)以及同意票(右)的催票率。催票率的计算方式,是票数除以选区合格选民数,代表的是各政党从每100位选民之中催出多少人来支持自己,适合用在这一次蓝绿各自登山比票数的状况。途中的对角线,代表著两大党在该选区、在2020年以及2021年都催出相同数目的支持者去投票。

在这两张图中,可以看出民进党在动员基本盘上是较国民党成功的。民进党得票与这次不同意的票数分布整体上十分靠近虚线。当两个变数放入回归模型,光是民进党自己的票数分布就可以解释92%这一次的不同意票的分布,平均而言,2020年民进党在每个县市的不分区选举动员出1个人,这一次就能动员出0.8个人。

平均而言,2020年民进党在每个县市的不分区选举动员出1个人,2021公投就能动员出0.8个人,国民党则是0.44个人。

相较之下,国民党与同意票之间的分布则较为发散,尤其右侧有非常多点远离虚线。这些右侧的点代表著2020年有非常高国民党支持度的乡镇,在这一次并没有投下同意票。当同样使用两个变数的回归模型,国民党去年的票数分布仅能解释这一次约55%的同意票分布,平均去年在选区的1票仅能动员出这次同一个选区的0.44票。假如我们细看国民党与同意票的分布,可以看到这些动员失利的选区,大多落在偏乡,包括苗栗、台东、高雄山区、屏东等,因此也可能包含返乡投票成本较高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两张图几乎都没有点在虚线以上。这代表著两大党并没有能力动员出比自己支持者更多的票数。唯一的两个主要例外,是右图的两个高于虚线的点。这两个点分别为新竹市东区以及新竹县竹北市(正好是新竹科学园区所在地、以及大部分竹科工程师居住的行政区),有较多小党的支持者。但整体来说,这一次两大党都没有动员出自己基本盘以上的人数,而愿意去投的选民也没有超过两大党的基本盘。

我选择使用第19案来分析,是因为这是由国民党领衔的“公投绑大选”,但分布状况跟其他几案(如莱猪等)差距不大,且此案没有其他几案会有的额外的地缘因素,例如贡寮与其他核能厂附近的反核声浪、或者桃园三接附近对工作权与环境权的考量。但整体来说,使用其他公投案分析出来结果是几乎相同的。

2021年12月18日新北,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一所学校内投票。
2021年12月18日新北,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一所学校内投票。

民进党近忧解决,但失青年?

当选举成为基本盘对决,就2020年以来民进党支持者皆大于国民党的状况下是有利的,民进党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放弃在公投案提出对案,直接使用四个不同意对决四个同意,提供选民简易的认知捷思(heuristics),方便忠诚的支持者归位,这充分运用政治心理学的政党认同来推动动员。

然而,这样的结果对民进党来说,虽解近忧、却有远虑。这四个公投案本来在民调上皆高达七成赞成,惟本来年中的投票因为台湾疫情爆发而延到年底。民进党在这段时间之内,虽然有一些外交表现,但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真的跟美国签下实质的协定(仅有开启谈判),在其他议题上也大多是陈柏惟罢免案后才开始由蔡英文下令全面动员。与此同时,蔡英文也获得民进党共识,取得隔年各地县市长的提名权。

虽然各地的动员安排早于蔡英文获得授权,因此无法解释成说是蔡英文拿著提名权压著各路人马去扫街。但这同时也代表著目前民进党各派谁也不让谁、也还没有下一个足以接替蔡英文的人选,因此变成仅能由蔡英文才有办法带队压场,避免发生陈水扁执政后期的天王之乱。值得注意的是,在陈柏惟罢免案中,几位民进党新星都有去协助,但最后仍罢免成功。而这一次许多民进党县市长选区,同意票仍大于不同意票。这些结果都暗示著后蔡英文时代的后继无人的可能。

这两张图也暗示著第二个问题,就是高达三成的中间选民与小党选民对这一次公投无感,所以没有出来投票;相反地,各地旅游区都游客爆满。

同时,这两张图也暗示著第二个问题,就是高达三成的中间选民与小党选民对这一次公投无感,所以没有出来投票;相反地,各地旅游区都游客爆满。这个情况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说因为蔡英文尚有四到五成的满意度,选民尚能在疫情控制后给予足够信任。但另一方面,在蔡英文自称台湾队长、重新召唤辣台派的修辞下,并没有叫出总统选举时让其大胜的中间派,暗示著这一次政府砸钱对于四大公投案的帮助有限。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进党举行“台湾队站出来”大型公投说明会,蔡英文在台上向支持者挥手。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进党举行“台湾队站出来”大型公投说明会,蔡英文在台上向支持者挥手。

另一方面,这个状况也解释了为何本文跟其他分析文相反。不少分析比较了蔡英文得票与不同意票,得出票仓松动的结论,但假如如本文拿民进党不分区来比较,则如上所指是蓝营松动较多;这差异就在于无党跟小党支持者在这次公投中没有投票,而剩下的绿营支持者比蓝营稳固。无论如何,这一次蔡英文带头卯足全力催票,在整体数据上却看不出来有吸引到够多无党派支持者,这对民进党下一次选举显然是一大隐忧。

这个问题就实质反映在这次民进党推动的四个不同意,似乎无法吸引年轻选民上。在选前的各家民调中,年轻人支持同意的比例都非常高。在选前各高中自行举办的投票中,同意票在大多数状况是大于不同意票。今年上半年,甚至第一次有各大学的学生组成了跨学生组织推动藻礁公投议题与宣传连署。所以在公投结束的当晚,Dcard上最热门讨论公投的文章都是生气与伤心居多,PTT也不惶多让(编注:Dcard和PTT都是台湾的热门论坛)。

这些固然只是一些选民反映出来的气氛,但从选举结果来看,368乡镇中年轻人比较多的乡镇,不同意的票数显然没有比较多。

这些固然只是一些选民反映出来的气氛,但从选举结果来看,368乡镇中年轻人比较多的乡镇,不同意的票数显然没有比较多。假如我们使用回归模型,把依变数设置为不同意的催票数,自变数设置为包括2020各政党催票率、以及各个乡镇的社经状况等进入模型时,年轻人的比例对于不同意票的影响,几乎都是无相关、或者是负相关。

青年世代的看似离去,跟民进党在公投案上远离后物质主义(post-materialism)或许是息息相关的。这一次民进党对于四个公投案的说词,说要强化经济、要经贸开放、要取得发展与环保间的平衡,甚至在选前成功争取到许多企业老板发文支持(太阳花时很多企业老板声称不开放台湾会很惨),这些都与年轻人追求的后物质主义(强调环保、环境、自我实现)格格不入。

当民进党据此获胜之后,短期之内不再可能会重新扛起2012年主打的“公平正义”的重分配竞选主轴。加上民进党还在最近要强化军事训练与可能回复征兵制,首当其冲的年轻人对这政策的支持度也不会太高。可以预见,在落实婚姻平权之后,民进党目前在台面上没有任何主要政策议程可以吸引这群比较具有后物质主义观的年轻人,调高最低薪资显然不足以让年轻世代有感。

可以预见,在落实婚姻平权之后,民进党目前在台面上没有任何主要政策议程可以吸引这群比较具有后物质主义观的年轻人,调高最低薪资显然不足以让年轻世代有感。

年轻世代对民进党的观感和支持度仍可以有更细致的研究跟进,但笔者想见,若在这次公投案胜利后,年轻人对目前政府的一些不满无处可去,也不太可能转向还在下滑的国民党,走向民众党、或者在未来几年开始正式出现有组织的社会运动,是很可能发生的事。

2021年12月18日板桥,投票所内正在唱票。
2021年12月18日板桥,投票所内正在唱票。

长久的危机

从结果来说,这一次公投结果虽然是执政党的胜利,但在政策上其实也只是维持著本来就进行的方向,顶多显示了蔡英文仍高的支持度以及蓝营基本盘的萎缩,但这却同时显示了一些长久可能的危机,包括中间选民以及青年选票。

这些已经不满或者仍在观望中的选民,在民调时说要投同意票,但最后选择不去投。假如执政党没有办法在明年地方选举之前立刻落实一些公投时的承诺(例如国际条约或者保护环境),那观望就很可能立即转化为不信任,随著蔡英文的支持度还会继续耗损,下一次要扭转乾坤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读者评论 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相當出色的分析,尤其利用不分區選票來區分藍綠基本盤各自的催票率,相當具有說服力,用鄉鎮市而非縣市也更佳細膩,比號稱科學的土條在公投後,自行腦補估算的藍綠催票率不知高明幾百倍。
    這同時也點出當前年輕世代的政黨忠誠度變化,已非太陽花時期穩固,民進黨勢必得提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論述與政績來挽回人心。

  2. 無論正反,完全無法認同兩黨以政治爭鬥凌駕科學議題的操作。

  3. 還有部分民眾保持著「就算通過了,政府也不會遵守」的心態,或許也是投票率低的原因。但這樣的心態由來,其遠因正是2018年公投時,反同團體和擁核團體的口號與主文不一致所導致的

  4. 專業的分析

  5. *筆誤,是被反方說服。
    同意方在最後一週民調中都至少有10%的領先度。

  6. 依據選前各家民調數據,投票意願中50%一定去投,20%可能去投,跟最後結果大約有30%的差距。此次公投為首次獨立舉行,雖然最終實際投票者仍大部分為政黨基層支持者,但通過數月正反方提出的倡議及辯論,對議題有興趣的選民能夠快速地取得相關論證,客觀來說在議題討論上,是比以往更深入及全面。
    這些本來有意但最後決定不去投票者,到底是依什麼心理做出決策?是否有可能是被正方的論點說服,在議題上認知到負面因素而「妥協」?一個是非題要求的價值選擇,不選擇的行為可能更符合不被政黨動員的中間選民心態。這還有賴相關研究者為此次全新的選舉模型進一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