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王宏恩:台灣公投——綠營基本盤更穩固,但或喪失青年吸引力

已經不滿或者仍在觀望中的選民,在民調時說要投同意票,但最後選擇不去投。而觀望很可能轉化為不信任。

12月18日舉行的台灣公投,四案皆未過投票門檻,不過「不同意」票數都超過「同意」票數,被視為民進黨取勝,國民黨挫敗。從選舉結果來看,這一次的公投案主要有三大影響因素,分別是投票率、基本盤、以及青年選票。(具體數字可參考端傳媒文章。)  

實際投票率低於民調

先從投票率來看,四大公投案最後因為投票率低而全部沒有通過門檻。但這樣低的投票率一開始並不完全在各政黨的計算之中。無論是民進黨、時代力量、國民黨、乃至於各家的公開民調或網路自由投票,一開始都估計投票率會有五成甚至到六成,而相關的競選設計也基於這個假設而生。

但最後投票率僅為41%,比其他有潛在藍綠對決的陳柏惟罷免案(51.7%)、黃捷罷免案(41.5%)、韓國瑜罷免案(42%)都還要更低。坊間對於低投票率有一些猜測,有些猜測過去也有政治學的實證資料支持,例如說天氣忽然變冷、前一晚讓一些選民失眠的偶像塌房事件等。

既然各政黨一開始都沒有把冷處理的壓低投票率當作公投策略,那麼從各政黨的實際動員效果來分析,或許能更見到端倪。

但既然各政黨一開始都沒有把冷處理的壓低投票率當作公投策略,那麼從各政黨的實際動員效果來分析,或許能更見到端倪——兩大黨都希望通過門檻的490萬票,而兩大黨在2020年的不分區政黨票分別為國民黨472萬票以及民進黨481萬票,各自是基本盤,因此公投上若都能結合同理念小黨,很可能就能突破門檻。

此外,使用不分區政黨票來觀察公投結果,相較於使用總統大選得票來比對,有一個特別的優勢,就是不分區政黨票上同時有小黨作為選項,而有三成的選民即使在總統上只能選國民黨或民進黨、但在不分區上會忠於自己的小黨來投。因此從不分區政黨票更能推測各黨的地盤所在。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進黨舉行「台灣隊站出來」大型公投說明會,支持者在台下歡呼。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進黨舉行「台灣隊站出來」大型公投說明會,支持者在台下歡呼。

藍綠都動員到了基本盤,但沒有更多

那麼,這一次的公投是兩大黨的基本盤動員嗎?基本上是的,但兩黨狀況有所不同。
在下面兩張圖中,橫軸分別為民進黨以及國民黨2020年在368個鄉鎮的催票率,而縱軸為2021年第19號公投案的不同意票(左)以及同意票(右)的催票率。催票率的計算方式,是票數除以選區合格選民數,代表的是各政黨從每100位選民之中催出多少人來支持自己,適合用在這一次藍綠各自登山比票數的狀況。途中的對角線,代表著兩大黨在該選區、在2020年以及2021年都催出相同數目的支持者去投票。

在這兩張圖中,可以看出民進黨在動員基本盤上是較國民黨成功的。民進黨得票與這次不同意的票數分布整體上十分靠近虛線。當兩個變數放入回歸模型,光是民進黨自己的票數分布就可以解釋92%這一次的不同意票的分布,平均而言,2020年民進黨在每個縣市的不分區選舉動員出1個人,這一次就能動員出0.8個人。

平均而言,2020年民進黨在每個縣市的不分區選舉動員出1個人,2021公投就能動員出0.8個人,國民黨則是0.44個人。

相較之下,國民黨與同意票之間的分布則較為發散,尤其右側有非常多點遠離虛線。這些右側的點代表著2020年有非常高國民黨支持度的鄉鎮,在這一次並沒有投下同意票。當同樣使用兩個變數的回歸模型,國民黨去年的票數分佈僅能解釋這一次約55%的同意票分布,平均去年在選區的1票僅能動員出這次同一個選區的0.44票。假如我們細看國民黨與同意票的分布,可以看到這些動員失利的選區,大多落在偏鄉,包括苗栗、台東、高雄山區、屏東等,因此也可能包含返鄉投票成本較高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兩張圖幾乎都沒有點在虛線以上。這代表著兩大黨並沒有能力動員出比自己支持者更多的票數。唯一的兩個主要例外,是右圖的兩個高於虛線的點。這兩個點分別為新竹市東區以及新竹縣竹北市(正好是新竹科學園區所在地、以及大部分竹科工程師居住的行政區),有較多小黨的支持者。但整體來說,這一次兩大黨都沒有動員出自己基本盤以上的人數,而願意去投的選民也沒有超過兩大黨的基本盤。

我選擇使用第19案來分析,是因為這是由國民黨領銜的「公投綁大選」,但分布狀況跟其他幾案(如萊豬等)差距不大,且此案沒有其他幾案會有的額外的地緣因素,例如貢寮與其他核能廠附近的反核聲浪、或者桃園三接附近對工作權與環境權的考量。但整體來說,使用其他公投案分析出來結果是幾乎相同的。

2021年12月18日新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一所學校內投票。
2021年12月18日新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一所學校內投票。

民進黨近憂解決,但失青年?

當選舉成為基本盤對決,就2020年以來民進黨支持者皆大於國民黨的狀況下是有利的,民進黨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放棄在公投案提出對案,直接使用四個不同意對決四個同意,提供選民簡易的認知捷思(heuristics),方便忠誠的支持者歸位,這充分運用政治心理學的政黨認同來推動動員。

然而,這樣的結果對民進黨來說,雖解近憂、卻有遠慮。這四個公投案本來在民調上皆高達七成贊成,惟本來年中的投票因為台灣疫情爆發而延到年底。民進黨在這段時間之內,雖然有一些外交表現,但並沒有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真的跟美國簽下實質的協定(僅有開啟談判),在其他議題上也大多是陳柏惟罷免案後才開始由蔡英文下令全面動員。與此同時,蔡英文也獲得民進黨共識,取得隔年各地縣市長的提名權。

雖然各地的動員安排早於蔡英文獲得授權,因此無法解釋成說是蔡英文拿著提名權壓著各路人馬去掃街。但這同時也代表著目前民進黨各派誰也不讓誰、也還沒有下一個足以接替蔡英文的人選,因此變成僅能由蔡英文才有辦法帶隊壓場,避免發生陳水扁執政後期的天王之亂。值得注意的是,在陳柏惟罷免案中,幾位民進黨新星都有去協助,但最後仍罷免成功。而這一次許多民進黨縣市長選區,同意票仍大於不同意票。這些結果都暗示著後蔡英文時代的後繼無人的可能。

這兩張圖也暗示著第二個問題,就是高達三成的中間選民與小黨選民對這一次公投無感,所以沒有出來投票;相反地,各地旅遊區都遊客爆滿。

同時,這兩張圖也暗示著第二個問題,就是高達三成的中間選民與小黨選民對這一次公投無感,所以沒有出來投票;相反地,各地旅遊區都遊客爆滿。這個情況有兩種解釋,一個是說因為蔡英文尚有四到五成的滿意度,選民尚能在疫情控制後給予足夠信任。但另一方面,在蔡英文自稱台灣隊長、重新召喚辣台派的修辭下,並沒有叫出總統選舉時讓其大勝的中間派,暗示著這一次政府砸錢對於四大公投案的幫助有限。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進黨舉行「台灣隊站出來」大型公投說明會,蔡英文在台上向支持者揮手。
2021年12月17日台北,民進黨舉行「台灣隊站出來」大型公投說明會,蔡英文在台上向支持者揮手。

另一方面,這個狀況也解釋了為何本文跟其他分析文相反。不少分析比較了蔡英文得票與不同意票,得出票倉鬆動的結論,但假如如本文拿民進黨不分區來比較,則如上所指是藍營鬆動較多;這差異就在於無黨跟小黨支持者在這次公投中沒有投票,而剩下的綠營支持者比藍營穩固。無論如何,這一次蔡英文帶頭卯足全力催票,在整體數據上卻看不出來有吸引到夠多無黨派支持者,這對民進黨下一次選舉顯然是一大隱憂。

這個問題就實質反映在這次民進黨推動的四個不同意,似乎無法吸引年輕選民上。在選前的各家民調中,年輕人支持同意的比例都非常高。在選前各高中自行舉辦的投票中,同意票在大多數狀況是大於不同意票。今年上半年,甚至第一次有各大學的學生組成了跨學生組織推動藻礁公投議題與宣傳連署。所以在公投結束的當晚,Dcard上最熱門討論公投的文章都是生氣與傷心居多,PTT也不惶多讓(編註:Dcard和PTT都是台灣的熱門論壇)。

這些固然只是一些選民反映出來的氣氛,但從選舉結果來看,368鄉鎮中年輕人比較多的鄉鎮,不同意的票數顯然沒有比較多。

這些固然只是一些選民反映出來的氣氛,但從選舉結果來看,368鄉鎮中年輕人比較多的鄉鎮,不同意的票數顯然沒有比較多。假如我們使用回歸模型,把依變數設置為不同意的催票數,自變數設置為包括2020各政黨催票率、以及各個鄉鎮的社經狀況等進入模型時,年輕人的比例對於不同意票的影響,幾乎都是無相關、或者是負相關。

青年世代的看似離去,跟民進黨在公投案上遠離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或許是息息相關的。這一次民進黨對於四個公投案的說詞,說要強化經濟、要經貿開放、要取得發展與環保間的平衡,甚至在選前成功爭取到許多企業老闆發文支持(太陽花時很多企業老闆聲稱不開放台灣會很慘),這些都與年輕人追求的後物質主義(強調環保、環境、自我實現)格格不入。

當民進黨據此獲勝之後,短期之內不再可能會重新扛起2012年主打的「公平正義」的重分配競選主軸。加上民進黨還在最近要強化軍事訓練與可能回復徵兵制,首當其衝的年輕人對這政策的支持度也不會太高。可以預見,在落實婚姻平權之後,民進黨目前在檯面上沒有任何主要政策議程可以吸引這群比較具有後物質主義觀的年輕人,調高最低薪資顯然不足以讓年輕世代有感。

可以預見,在落實婚姻平權之後,民進黨目前在檯面上沒有任何主要政策議程可以吸引這群比較具有後物質主義觀的年輕人,調高最低薪資顯然不足以讓年輕世代有感。

年輕世代對民進黨的觀感和支持度仍可以有更細緻的研究跟進,但筆者想見,若在這次公投案勝利後,年輕人對目前政府的一些不滿無處可去,也不太可能轉向還在下滑的國民黨,走向民眾黨、或者在未來幾年開始正式出現有組織的社會運動,是很可能發生的事。

2021年12月18日板橋,投票所內正在唱票。
2021年12月18日板橋,投票所內正在唱票。

長久的危機

從結果來說,這一次公投結果雖然是執政黨的勝利,但在政策上其實也只是維持著本來就進行的方向,頂多顯示了蔡英文仍高的支持度以及藍營基本盤的萎縮,但這卻同時顯示了一些長久可能的危機,包括中間選民以及青年選票。

這些已經不滿或者仍在觀望中的選民,在民調時說要投同意票,但最後選擇不去投。假如執政黨沒有辦法在明年地方選舉之前立刻落實一些公投時的承諾(例如國際條約或者保護環境),那觀望就很可能立即轉化為不信任,隨著蔡英文的支持度還會繼續耗損,下一次要扭轉乾坤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讀者評論 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相當出色的分析,尤其利用不分區選票來區分藍綠基本盤各自的催票率,相當具有說服力,用鄉鎮市而非縣市也更佳細膩,比號稱科學的土條在公投後,自行腦補估算的藍綠催票率不知高明幾百倍。
    這同時也點出當前年輕世代的政黨忠誠度變化,已非太陽花時期穩固,民進黨勢必得提出更具有說服力的論述與政績來挽回人心。

  2. 無論正反,完全無法認同兩黨以政治爭鬥凌駕科學議題的操作。

  3. 還有部分民眾保持著「就算通過了,政府也不會遵守」的心態,或許也是投票率低的原因。但這樣的心態由來,其遠因正是2018年公投時,反同團體和擁核團體的口號與主文不一致所導致的

  4. 專業的分析

  5. *筆誤,是被反方說服。
    同意方在最後一週民調中都至少有10%的領先度。

  6. 依據選前各家民調數據,投票意願中50%一定去投,20%可能去投,跟最後結果大約有30%的差距。此次公投為首次獨立舉行,雖然最終實際投票者仍大部分為政黨基層支持者,但通過數月正反方提出的倡議及辯論,對議題有興趣的選民能夠快速地取得相關論證,客觀來說在議題討論上,是比以往更深入及全面。
    這些本來有意但最後決定不去投票者,到底是依什麼心理做出決策?是否有可能是被正方的論點說服,在議題上認知到負面因素而「妥協」?一個是非題要求的價值選擇,不選擇的行為可能更符合不被政黨動員的中間選民心態。這還有賴相關研究者為此次全新的選舉模型進一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