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战狼外交”的进化?——以近期中国对法外交为样本

道义感不能代替现实应对,对“一味蛮”的鄙夷不屑,不能遮蔽对“一味诈”的警惕和拆解。
2019年3月25日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议后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1年3月22日,以新疆人权问题为导火索,中国与欧洲同日宣布对彼此有关机构和人员实行制裁,这构成自1989年之后中欧关系最大幅度的下挫。在Covid-19疫情和美欧重新接近的背景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

在这场转折的前后,中国驻法使馆及大使卢沙野的表现,可以说既是整个格局的缩影,同时又加速了这一格局的形成。今年二月,卢沙野致函法国参议员李察(Alain Richard),要求其取消赴台参访行程。此举被拒绝并经媒体曝光后,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FRS)研究员邦达兹(Antoine Bondaz)发推文叫好,而中国驻法使馆官方推特账户19日以“小流氓”(petite frappe)进行回击,导致舆论大哗。法国外交部为此召见卢沙野,后者却以行程不便理由拒绝,并延后一日前往法国外交部就新疆和台湾事态进行“交涉”。这一连串举动,更加强化了外界对其“战狼大使”的观感。

2015年的电影《战狼》,为大致在此前后的中国外交转向引入了一个图腾式符号。但外界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强调的是晚清外交官郭嵩焘所谓“一味蛮”的一面,而忽略了“一味诈”的另一面。而事实上,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并行产物,而且甚至更加符合“战狼”的本意。作家姜戎2005年出版的小说《狼图腾》,则更点出战狼的这一面向,狼群并非“一味蛮”便可成功出击猎食,它们纪律严明、进退有度、在猎物选定和攻击手段上甚至颇有谋略,懂得忍耐、配合和谋定后动。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近期对法外交来看,“战狼外交”似乎变得更倾向短兵相接、更不忌惮发生官方层面的冲突,更善于利用所在国的疏漏展开攻击,而不是像留声机一般重复传统的陈词滥调,从某种意义上说,相比外界以为的“一味蛮”、一味放狠话,这种“战狼”其实已经有所进化,更加凸显其本身可能具有的危险属性。

这种进化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对个人的攻击、对媒体的反击、以及对官方的轻蔑。

2021年2月8日华盛顿,美国参议员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在美国国会大厦进行表决后离开参议院。
2021年2月8日华盛顿,美国参议员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在美国国会大厦进行表决后离开参议院。

针对个人:以人身攻击作为外交武器

从个人攻击层面来看,此次引发舆论轩然大波的“小流氓”辱骂之词,并非近年来“战狼外交”的首例。至少从近期来看,2020年12月3日美国参议员布莱克本(Marsha Blackburn)发推文抨击“中国有5000年欺骗和盗窃史”,中国日报驻欧盟分社社长陈卫华立即用“bitch”(婊子)来回击。更早之前,陈卫华还用“The Fucking Maas”来攻击德国外交部长马斯。而2020年1月台湾举行大选后,部分法国议员发去贺电,卢沙野也曾用轻蔑口吻评价称,这就像蛤蟆跳到脚上,虽然不咬人,但让人恶心。

在当下中国戾气横生的舆论场中(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体面”和“耻感”几乎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而且在“对外斗争”中,倘若对象选择得当,以粗口为工具,非但不会减分,反而可以激起对“性情中人”的赞许和叫好之声,赢得加分效果。而且以民选代表和研究人员(而不是掌握实权的政治高官)作为攻击靶子,在政治上相对安全(陈卫华对德国外长的辱骂或许是个少有、而且不明智的例外,但作为常驻布鲁塞尔的外宣人员,也不会直接受制于德国外长)。

更何况,这些辱骂对象此前的言论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争议性(当然这并不是爆粗口的理由),以他/她们作为攻击目标,既凸显出“战狼外交”的杀气来立威,也有把握引导国内舆论的戾气为己所用,而且不至于导致官方层面立即恶化(后续发展另当别论)。因此,无论是“婊子”还是“小流氓”,战狼外交对攻击对象的选择,即便不是在“下一盘大棋”,至少也不是完全一时冲动的产物。

此外,“粗口外交”的一个隐含后果是,它无形中拓展了斗争的外部界限。当一国驻外使馆用“小流氓”来攻击所在国一名学者时,固然是不体面的行为;但若冲撞边界而不会受到实质性惩罚,那么下次该使馆用“无知”“愚蠢”攻击其他学者,反而会显得没有那么不可接受,因为毕竟有更加出格的言论在前,换来了更大的行事余地。对于不被“体面”所拘束的战狼外交而言,战场的扩大本身就是有利因素。

小说《狼图腾》在中国上海的一家书店发售。
小说《狼图腾》在中国上海的一家书店发售。

针对媒体:短兵相接和信息扭曲

其次,中国驻法使馆的舆论战并不满足于用常规外交辞令说“车轱辘话”,而是敢于同法国媒体短兵相接,在具体问题上近身肉搏,这是“战狼外交”升级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种近身肉搏的典型表现,是中国驻法使馆3月21日在官网发表的《关于言论自由的民主讨论》一文。这篇文章的出台时机,是在使馆推特账户辱骂邦达兹“小流氓”之后,意在为这种辱骂进行辩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战狼外交”的正当性——“如果真有‘战狼’的话,那是因为‘疯狗’太多太凶,包括一些披着学术和媒体外衣的‘疯狗’对中国疯狂撕咬。有人希望中国的外交最好是‘羔羊外交’,对外来的攻击忍气吞声、息事宁人。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为“战狼外交”正名之外,《讨论》一文的文风,或许会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此前的“小流氓”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很大程度上是推文中单独一个词的冲击力,但若论用语的恶毒程度,《讨论》不但没有后撤一步,反而更加升级,针对邦达兹使用了“不甘寂寞”“哗众取宠”“挑衅”“意识形态喷子”“跪舔”“疯狂”“死乞白赖”等密集轰炸,而前述“疯狗”一词无疑也正以邦达兹作为典型。这显示出,中国使馆并不觉得“小流氓”是失言,反而以此为契机,将骂战进一步升级。而且其不堪程度(例如“跪舔”),其实远远超过此前的“小流氓”。

除了针对邦达兹本人,一向同法国媒体交恶的中国使馆,也借这次机会一抒胸臆,再次将法国媒体作为骂战标靶。除了一般性的指责外,文中还针对媒体提出两次点名抨击:一是称“《解放报》不是在头版封面文章使用法国国骂来批评政府的封禁政策吗?”,二是旧调重弹,称“《巴黎人报》去年4月18日推特上称‘肺炎疫情中,加拿大一家EHPAD被护理人员抛弃’,该词也被LCI等多家媒体在涉外报导中使用。这些媒体揣着明白装糊涂,蓄意对号入座,然后反咬一口栽赃给中国使馆。”

对于“战狼外交”的批评者来说,这种措辞很容易被当作“强词夺理”而被不屑一顾。但如果从战术应对层面来看,中国使馆的这种指控,其中掺杂着似是而非的信息扭曲,并利用对手的微小漏洞来反击。

作为和政府保持距离的左派报纸,《解放报》向来注重头版言简意赅的视觉冲击力。该报今年3月19日的头版标题是“Reconfinement, Putain, un mois…”(再度封城,妈的,要一个月……)中国使馆说Putain是“法国国骂”固然并不算错,但这个词用在辱骂意义上有不同用法:既可以做“妓女、婊子”解(类似英文中的bitch),也可以做一般性发泄情绪的语气词(类似英文中的shit)。放在3月19日的语境中,很明显是采用后一种情绪发泄、而非定向人身攻击的意义。

然而中国使馆的逻辑是:既然你们可以在报纸头版上说“妈的”,为什么不允许我们说邦达兹是“小流氓”?但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实际上是在混淆视听,将对政策发泄不满和对个人进行攻击混为一谈。运用同样逻辑的,还有《讨论》一文中理直气壮质问“法国不是连上帝都可以亵渎吗?”,言下之意是,既然上帝都可以亵渎,亵渎个把凡人就更不在话下。然而现代意义的政教分离和法治原则恰恰在于:作为言论自由的表现,可以批评甚至攻击宗教(例如最近法国沸沸扬扬的“米拉事件”,以及马克龙明确表态捍卫的“渎神的自由”),但不能攻击作为肉体凡胎的教徒,后者在民刑事上享有一系列权利的保护。

而中国使馆旧事重提的“《巴黎人报》发推使EHPAD一词”,虽然有明显的泄旧愤痕迹,却仍是整个事态中最有新意的一笔。

2020年4月12日中国使馆在官网上发表《把颠倒的事实再颠倒过来——一名中国驻法国使馆外交官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观察》(虽然并未署名,但外界一般认为出自卢沙野之手,或至少得到其授意),其中声称在疫情初期,“养老院”(该文法文版本用词为EHPAD)护士曾抛弃住院老人。但EHPAD是法国“无自主能力高龄人口居住机构”(Etablissement d’Hébergement pour Personnes Agées Dépendantes)的特定称呼,因此该文引发法国政界和舆论的不满,也导致了卢沙野本人被法国外长召见,成为疫情初期体现两国关系不睦的最重大事件。

事件发生后,中国使馆将引发争议的文章删除,但数日后发文辩解称“法国媒体也广为使用EHPAD指各国医疗养老院。比如,《巴黎人报》4月18日在推特上就曾使用,称‘新冠肺炎疫情中,加拿大一家EHPAD被护理人员抛弃’。该词也被LCI等多家媒体使用。”

经检索后不难发现,《巴黎人报》相关推文的确属实,如今仍可检索到,但这一推文是根据网站文章自动生成或者手动发表的,而网站文章在标题中使用Ehpad一词后,当天即进行了修改(从标题下方修改时间可见),修改后从题目到内文仅出现过一次该词,即介绍魁北克省“长期居住与照护中心”时解释称“即魁北克对应于Ehpad的机构”。

可见,《巴黎人报》在用词不严谨之后,当天即进行了更正,但旧有痕迹却留在了推文中,成为中国使馆的一个口实。而在LCI网站上相关文章中,虽然正文其实通篇都并未使用这一字眼来指称加拿大养老院(唯一一处使用方式和《巴黎人报》相同),但标题却并没有像《巴黎人报》一样足够谨慎,导致更坐实了这种指控。

可见,中国驻法使馆在一年时间里两次援用法国媒体的表述,其实是利用法国媒体操作的瑕疵(必须承认,法国媒体的职业水准远非无懈可击),完成了似是而非的信息扭曲。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看到这种指控中有报纸名称、有日期、有发文平台,会大概率地认为此言不虚。虽然这种信息扭曲经不起进一步的探究,但对于满足公众的浅层信息需求、散播疑心、定向突出于己有利的碎片信息来说,却是卓有成效的,这也是“今日俄罗斯”(RT)、俄罗斯卫星网(sputniknews)等外宣机构在欧洲展开信息战的典型手法。外界往往通俗地将这种俄式信息战称之为“假新闻”(Fakenews),而严格意义上的“假”新闻固然已经被大量炮制,但这种具有一定真实成分、却意在信息扭曲和操控的手法,却比纯粹的“假”新闻更隐蔽、更难以对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外交和外宣的“俄罗斯化”,是这一波“战狼外交”中最值得瞩目的动向之一。颇具巧合意味的是,就在中欧双方互相施加制裁措施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中俄双方发表《关于当前全球治理若干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事实上的结盟已经呼之欲出,而这种“俄罗斯化”也不难获得更大的动能。

2020年8月26日法国巴黎,法国前总理尚比耶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左)坐在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Lu Shaye)旁边。
2020年8月26日法国巴黎,法国前总理尚比耶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左)坐在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Lu Shaye)旁边。

针对官方:刻意藐视和分庭抗礼

再次,此次卢沙野的矛头不仅指向了研究人员和媒体,更非常罕见地同法国外交部掰起了手腕。这种对官方机构的刻意藐视姿态,是这一波“战狼外交”进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3月22日,法国外长勒德里安针对卢沙野连发两条推文,一条称“在我们同中国的关系之间,没有针对共和国民意代表和研究人员进行侮辱和试图恐吓的余地。我们保护那些体现言论自由和民主的人”,另一条称“中国驻法大使的针对民意代表、研究人员和欧洲外交官的言论是不可接受的。我已要求召见中国大使,向他坚决重申这些信息。”

然而面对法国外交部的召见,中国驻法使馆却回应称,大使卢沙野22日当天另有行程,23日会到法国外交部,针对欧盟制裁和与台湾有关的问题“向法方提出交涉”。

很明显,这一回合交手中,中国使馆不惜打破外交惯例和礼仪,拒绝法国外交部的“召见”,以争取一种表面上的战术主动权。

在外交惯例中,“召见”是一种半强制性的行为,这种性质来自于东道国和派遣国之间天然存在的主宾关系。所谓“客随主便”,驻外使馆在面对东道国召见时,除非有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否则这种召见应当在日程上占据绝对优先位置,其他一切既定安排都应为此让道。但中国使馆在明知这一点的情况下,依然刻意将日期推后一天,单方面将此次见面的性质改为上门“交涉”(并且在国内以这种口径大肆宣传),以示“不吃这一套”,从官方层面上分庭抗礼。

倘若换位思考,如果中国外交部召见法国驻华大使,而后者明明人在北京,却以行程为由拒绝,刻意推后一日上门交涉,恐怕中国人会条件反射地理解为“太上皇做派”“帝国主义嘴脸”“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等等;由此不难想像(虽然不能完全等同),当卢沙野拒绝法国外交部的召见时,给法国朝野和整个欧洲外交圈留下何种印象。

这种战术上尝试夺取主动权的做法,是否在战略层面上同样能起到效果?恐怕不同立场会有不同判断。一方面,法国同样在战术层面进行了反制。卢沙野声称要针对欧盟对华制裁和台湾问题提出交涉,法国方面并未否决此次会面,但有报导称勒德里安并没有给卢沙野机会,在对方开口提及台湾问题时便予以打断;另一方面,已经有不具名外交人士表态称,“我们不想将他列为不受欢迎人士,但我们希望停止攻击。他的态度与其寻求共同点的角色不相符,反而已成为法中关系的问题。”法国外交部亚洲司还称卢沙野是“两国元首所表达政治意愿的障碍”。这些表态实际上暗示,卢沙野已经走到“不受欢迎人士”的边界上。

不过从卢沙野这一方看来,所谓战略上的胜利,恐怕既不是冲撞红线后免于被驱逐,也不是代表中国同法国“寻求共同点”,而是在其自身与当下方兴未艾的战狼外交之间、或者说是与最高领袖之间“寻找共同点”。如果法国投鼠忌器,不愿冒着彻底撕破脸的巨大代价来驱逐卢沙野,那么这次冲撞红线就算成功;即便法国通过外交渠道以弹性手段促成卢的调任,他仍然可以作为“在外交战线上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的代表而获得政治红利。从中共官僚系统的上升通道来看,这种着力点并非是单线程的,尤其以其从加拿大调任法国的经历来看,即便因为履职受阻而再次调任,只要和最高领袖之间形成共鸣,便不会构成仕途上升的障碍。

2020年7月20日中国北京,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2020年7月20日中国北京,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战狼外交本质上是一场“选美比赛”

中国驻法使馆近期的一系列举动,很难说是整个外交口上统一部署的“规定动作”,更大程度上是卢沙野的个人“即兴发挥”,因为从中国驻美、英、德、意等国使馆的官网公开表态来看,除了近期因为新疆问题、欧中相互制裁而引起的外交争端外,基本仍维持常规做派,没有一处像中国驻法使馆一样、在过去这一年间频频发炮。另一位以“战狼”形象为外界所侧目的驻瑞典大使桂从友(据法国和瑞典媒体称,他在两年间被瑞典外交部召见40余次,但其本人否认均属“召见”性质),从他去年年底接受《快报》专访的表态来看,甚至可以说颇谙刚柔相济的外交之道,远不如卢沙野杀气腾腾、睚眦必报。

据法国媒体此前分析,卢沙野的种种举动,背后可能有个人政治晋升野心的成分,但同时也顺应了“战狼外交”更具攻击性的趋势。

《观点》(Le Point)杂志在2020年4月底的一期中国专号中,将这种战狼风格称之为中国外交的“新红卫兵”,并特别点名指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驻法大使卢沙野、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是“战狼圈”的骨干力量。该杂志引述法国前任驻华大使黎想(Jean-Maurice Ripert)的分析称,中国缺少一种“谈判外交”的传统:中华帝国自视为世界中心,其领导人直到20世纪都不大习惯于处理国际关系。毛泽东就是这种类型,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试图填补这条鸿沟,但习近平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他们不要求大使去谈判,或者让中国显得更友好,而是要去捍卫它。”黎想不无讽刺地称,中国各驻外大使的强硬姿态,本质上是一场“选美比赛”,而目的只有一个——“取悦君主”。

而卢沙野从驻加大使到驻法大使的跃升,则是这场“选美比赛”最直接的奖赏展示。因为按照一种《动物农庄》式的逻辑,在中国的外交话语中虽然“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有些驻外大使比其他大使“更加平等”,驻美、英、法、德、俄、日、朝、印度、巴西九国的大使,具有副部级标配。卢沙野在驻加大使任上,虽然孟晚舟事件导致两国关系急转直下,而且他咄咄逼人的风格无助于事态缓解,却由此得到高层认可,从驻加大使调任驻法大使,意味着跨上了至关重要的副部级台阶。而且在上述九国大使中,1964年出生的卢沙野属于最年轻之列,这意味着他的政治前途更加广阔。

加拿大汉学家佩耶特(Alex Payette)用一种颇富“克里姆林宫学”色彩的方式观察中国的“战狼”外交,认为卢沙野在2015-2016年间曾出任中国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研究局局长,这使得他有机会同主管政策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王沪宁接触。而卢沙野的履历中自然也同前外交部长、现国务委员杨洁篪多有交集。这两点对于卢沙野在政治上的升迁不无裨益。这种“克里姆林宫学”很难说有多大的准确预判性,但从近期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中杨洁篪的表现来看,卢沙野无疑是当下驻外使节中最得其衣钵真传的一位。

2021年3月18日美中会谈上,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外交部部长王毅率领的中国代表团。
2021年3月18日美中会谈上,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和外交部部长王毅率领的中国代表团。

结语:“战狼外交”的另一种启示

中国驻法使馆近期一系列举动中透露的新迹象,是否会促成“战狼外交”的总体升级迭代?目前看来还很难下这种定论。毕竟,种种举动中都有强烈的卢沙野个人色彩,很难轻易推广到其他国家。即便卢因此在这场“选美比赛”中占据有利位置,引发同僚艳慕效仿,但整套外交思维和语汇模式的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像俄罗斯一样短兵相接、主动出击的风格,需要具有极富手段的专业人才,以及整个体系相当程度的容错能力,这对于中国外交而言仍然是短板所在。

在很大程度上,郭嵩焘对晚清外交的十二字评论“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对于当下并未完全过时。当然,“怕”和“蠢”的因素已经褪去很多,而“蛮”和“诈”则推陈出新。面对这种挑战,道义感不能代替现实应对,对“一味蛮”的鄙夷不屑,也不能遮蔽对“一味诈”的警惕和拆解。

在15年前出版的《狼图腾》当中,姜戎从汉人视角出发,对“狼性”颇多赞美,对农耕民族(以汉族为典型)的劣根性进行了严厉批判,这种立场瑕瑜互见,不乏争议声音,甚至被德国文学批评家顾彬斥之为“法西斯主义”,但耐人寻味的是,15年之后,在“战狼外交”兴起的背景下,相关语境却时移势易,仿佛换了人间。在某种意义上,曾经以坚船利炮扣开中国国门的欧洲人,如今在战略上已处于守势,变成了数字时代的农耕民族,而中国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后来者,对欧美既有秩序发起挑战,仿佛狼群闯入农耕民族的领地,“战狼外交”既有时代的偶然性因素,同时也很难说完全出于偶然。

无论对于力图捍卫价值观的欧洲人,还是对于力图在废墟中有所重建的中国人来说,面对“战狼”,只停留在“友邦惊诧”或者鄙夷不屑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这甚至可以说正是“农耕民族”的软弱和逃避表现),即便无须像姜戎一样完全折服于“狼性”,也必须努力分析其行事逻辑、手段和强弱,甚至在必要时从对手身上借鉴,才能真正有效地予以羁束和回击。

而从更大的政治生态来说,“战狼”及其代表的压迫性中国外交风格(在更广泛意义上还包括俄罗斯),对欧洲而言亦是福祸相依之事:从“一带一路”以来,中国对欧洲内部的离心作用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在中东欧和南欧已经开始接出果实,但自疫情经年未息、又叠加新疆事态发酵之后,“战狼外交”(以及中国对欧洲开出显著超出对等范围的制裁清单)加速了欧洲下一阶段在相关问题上的重新定位和立场整合。狼群环伺,对欧洲固然构成威胁,但未尝不构成一种契机。正如法国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研究员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所言:有史以来第一次,欧洲、美国和亚洲多数国家萌生出一种“集体意识”,共同将中国视为21世纪的最大挑战。

讀者評論 26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2. 有趣的梳理,实际上近期中国外交在“战狼”概念上的话语权争夺也是值得思考的。不过文章还是偏向性强了点,可以稍微修饰下,不然作者立场会对文章说服力造成打击。

  3. 一言蔽之,對等原則
    不過「西方政客」對等到中國估計就是區長、區人大一類的角色,用外交官去回應會不會過重了?

  4. 换个角度,中国被这么多资本主义国家盯着,才叫群狼环伺吧。。。。。。如果两边都没有互信基础,这么搞下去关系只能越来越坏。

  5. 同意楼上,卷起来啦

  6. 戰狼外交確實成了一種選美,今天駐里約總領事就把特魯多罵了一頓。以後罵人可能也要內卷化,“bitch”起步,上不封頂,罵得不夠狠都升不了官。

  7. 詳解,好文。

  8. 好文。在戰狼外交日漸普遍的今時今日,對那些粗言惡行不能只是報以蔑視就算,而是要冷靜地分析其效果、作用、達到的目的,理性地採取因應措施。

  9. @恆久一心 駐朝大使應該是要參與處理朝鮮核問題的處理,所以等級較高?

  10. 完全支持文后的一系列五毛评论 我国应该狠狠回击 既然西方国家 外交官和政客都是如此虚伪 就应该日常用粗口脏口招呼 应该大力发扬战狼文化 寸土不让 每词必争 绝对支持

  11. 新样本指路:可以看一下驻巴西大使馆领事Li Yang最近的推特,直接喊话Justin Trudeau。原文摘抄如下:
    Boy,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to have ruined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nd have turned Canada into a running dog of the US. Spendthrift!!!
    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条推下面的回复,更加精彩,领事大人舌战群儒,扬我国威~

  12. 九国中的“朝”是指的朝鲜吗?为什么韩国不在九国之列?

  13. 批评和辱骂是两件事情。

  14. 好看,谢谢作者!

  15. 有失偏颇,美国人骂的不脏?欧洲政客难道不毒?toutube上随便找找都能看到一大批欧美政客演讲,看看他们怎么说的。中国要是反击就是战狼,挺有意思。

  16. 作者的倾向性过于明显了

  17. 這麼說蓬佩奧那種美式「戰狼」怎麼沒人去抨擊呢?😅差不多得了

  18. 支那真的是世界亂源

  19. 一句话,以同样的标准去看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家,至少有一半膝盖中枪

  20. 战螂外交和强国人相得益彰啊,哈哈哈。政治宣传一直都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应有之义,你国人就不用四处认祖宗,俄爹就是你们的亲爹

  21. 用好對等原則,自然迎刃而解

  22. 不知該作何感想⋯出這種國際笑話,也只好跟著笑,才顯得自己國際化。

  23. 说“中国有5000年的欺骗和盗窃史”这样的话被骂bitch不过分吧

  24. “信息扭曲”不是美国政府常用手段吗?说得好像这是中国发明的一样。。。不过好像美国通常是政府直接去做这事。。而不会交给外交官。。也许这就是美国的“外交礼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