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以新疆人權問題為導火索,中國與歐洲同日宣布對彼此有關機構和人員實行制裁,這構成自1989年之後中歐關係最大幅度的下挫。在Covid-19疫情和美歐重新接近的背景下,中歐關係進入了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
在這場轉折的前後,中國駐法使館及大使盧沙野的表現,可以說既是整個格局的縮影,同時又加速了這一格局的形成。今年二月,盧沙野致函法國參議員李察(Alain Richard),要求其取消赴台參訪行程。此舉被拒絕並經媒體曝光後,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FRS)研究員邦達茲(Antoine Bondaz)發推文叫好,而中國駐法使館官方推特賬戶19日以「小流氓」(petite frappe)進行回擊,導致輿論大譁。法國外交部為此召見盧沙野,後者卻以行程不便理由拒絕,並延後一日前往法國外交部就新疆和台灣事態進行「交涉」。這一連串舉動,更加強化了外界對其「戰狼大使」的觀感。
2015年的電影《戰狼》,為大致在此前後的中國外交轉向引入了一個圖騰式符號。但外界在使用這一概念時,往往強調的是晚清外交官郭嵩燾所謂「一味蠻」的一面,而忽略了「一味詐」的另一面。而事實上,後者不僅是前者的並行產物,而且甚至更加符合「戰狼」的本意。作家姜戎2005年出版的小說《狼圖騰》,則更點出戰狼的這一面向,狼群並非「一味蠻」便可成功出擊獵食,它們紀律嚴明、進退有度、在獵物選定和攻擊手段上甚至頗有謀略,懂得忍耐、配合和謀定後動。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從近期對法外交來看,「戰狼外交」似乎變得更傾向短兵相接、更不忌憚發生官方層面的衝突,更善於利用所在國的疏漏展開攻擊,而不是像留聲機一般重複傳統的陳詞濫調,從某種意義上說,相比外界以為的「一味蠻」、一味放狠話,這種「戰狼」其實已經有所進化,更加凸顯其本身可能具有的危險屬性。
這種進化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對個人的攻擊、對媒體的反擊、以及對官方的輕蔑。
針對個人:以人身攻擊作為外交武器
從個人攻擊層面來看,此次引發輿論軒然大波的「小流氓」辱罵之詞,並非近年來「戰狼外交」的首例。至少從近期來看,2020年12月3日美國參議員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發推文抨擊「中國有5000年欺騙和盜竊史」,中國日報駐歐盟分社社長陳衞華立即用「bitch」(婊子)來回擊。更早之前,陳衞華還用「The Fucking Maas」來攻擊德國外交部長馬斯。而2020年1月台灣舉行大選後,部分法國議員發去賀電,盧沙野也曾用輕蔑口吻評價稱,這就像蛤蟆跳到腳上,雖然不咬人,但讓人噁心。
在當下中國戾氣橫生的輿論場中(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體面」和「恥感」幾乎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素,而且在「對外鬥爭」中,倘若對象選擇得當,以粗口為工具,非但不會減分,反而可以激起對「性情中人」的讚許和叫好之聲,贏得加分效果。而且以民選代表和研究人員(而不是掌握實權的政治高官)作為攻擊靶子,在政治上相對安全(陳衞華對德國外長的辱罵或許是個少有、而且不明智的例外,但作為常駐布魯塞爾的外宣人員,也不會直接受制於德國外長)。
更何況,這些辱罵對象此前的言論本身都有不同程度的爭議性(當然這並不是爆粗口的理由),以他/她們作為攻擊目標,既凸顯出「戰狼外交」的殺氣來立威,也有把握引導國內輿論的戾氣為己所用,而且不至於導致官方層面立即惡化(後續發展另當別論)。因此,無論是「婊子」還是「小流氓」,戰狼外交對攻擊對象的選擇,即便不是在「下一盤大棋」,至少也不是完全一時衝動的產物。
此外,「粗口外交」的一個隱含後果是,它無形中拓展了鬥爭的外部界限。當一國駐外使館用「小流氓」來攻擊所在國一名學者時,固然是不體面的行為;但若衝撞邊界而不會受到實質性懲罰,那麼下次該使館用「無知」「愚蠢」攻擊其他學者,反而會顯得沒有那麼不可接受,因為畢竟有更加出格的言論在前,換來了更大的行事餘地。對於不被「體面」所拘束的戰狼外交而言,戰場的擴大本身就是有利因素。
針對媒體:短兵相接和信息扭曲
其次,中國駐法使館的輿論戰並不滿足於用常規外交辭令說「車軲轆話」,而是敢於同法國媒體短兵相接,在具體問題上近身肉搏,這是「戰狼外交」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
這種近身肉搏的典型表現,是中國駐法使館3月21日在官網發表的《關於言論自由的民主討論》一文。這篇文章的出台時機,是在使館推特賬戶辱罵邦達茲「小流氓」之後,意在為這種辱罵進行辯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戰狼外交」的正當性——「如果真有『戰狼』的話,那是因為『瘋狗』太多太兇,包括一些披着學術和媒體外衣的『瘋狗』對中國瘋狂撕咬。有人希望中國的外交最好是『羔羊外交』,對外來的攻擊忍氣吞聲、息事寧人。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除了為「戰狼外交」正名之外,《討論》一文的文風,或許會在中國外交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此前的「小流氓」之所以引發輿論關注,很大程度上是推文中單獨一個詞的衝擊力,但若論用語的惡毒程度,《討論》不但沒有後撤一步,反而更加升級,針對邦達茲使用了「不甘寂寞」「譁眾取寵」「挑釁」「意識形態噴子」「跪舔」「瘋狂」「死乞白賴」等密集轟炸,而前述「瘋狗」一詞無疑也正以邦達茲作為典型。這顯示出,中國使館並不覺得「小流氓」是失言,反而以此為契機,將罵戰進一步升級。而且其不堪程度(例如「跪舔」),其實遠遠超過此前的「小流氓」。
除了針對邦達茲本人,一向同法國媒體交惡的中國使館,也借這次機會一抒胸臆,再次將法國媒體作為罵戰標靶。除了一般性的指責外,文中還針對媒體提出兩次點名抨擊:一是稱「《解放報》不是在頭版封面文章使用法國國罵來批評政府的封禁政策嗎?」,二是舊調重彈,稱「《巴黎人報》去年4月18日推特上稱『肺炎疫情中,加拿大一家EHPAD被護理人員拋棄』,該詞也被LCI等多家媒體在涉外報導中使用。這些媒體揣着明白裝糊塗,蓄意對號入座,然後反咬一口栽贓給中國使館。」
對於「戰狼外交」的批評者來說,這種措辭很容易被當作「強詞奪理」而被不屑一顧。但如果從戰術應對層面來看,中國使館的這種指控,其中摻雜着似是而非的信息扭曲,並利用對手的微小漏洞來反擊。
作為和政府保持距離的左派報紙,《解放報》向來注重頭版言簡意賅的視覺衝擊力。該報今年3月19日的頭版標題是「Reconfinement, Putain, un mois…」(再度封城,媽的,要一個月……)中國使館說Putain是「法國國罵」固然並不算錯,但這個詞用在辱罵意義上有不同用法:既可以做「妓女、婊子」解(類似英文中的bitch),也可以做一般性發泄情緒的語氣詞(類似英文中的shit)。放在3月19日的語境中,很明顯是採用後一種情緒發泄、而非定向人身攻擊的意義。
然而中國使館的邏輯是:既然你們可以在報紙頭版上說「媽的」,為什麼不允許我們說邦達茲是「小流氓」?但明眼人不難看出,這實際上是在混淆視聽,將對政策發泄不滿和對個人進行攻擊混為一談。運用同樣邏輯的,還有《討論》一文中理直氣壯質問「法國不是連上帝都可以褻瀆嗎?」,言下之意是,既然上帝都可以褻瀆,褻瀆個把凡人就更不在話下。然而現代意義的政教分離和法治原則恰恰在於:作為言論自由的表現,可以批評甚至攻擊宗教(例如最近法國沸沸揚揚的「米拉事件」,以及馬克龍明確表態捍衞的「瀆神的自由」),但不能攻擊作為肉體凡胎的教徒,後者在民刑事上享有一系列權利的保護。
而中國使館舊事重提的「《巴黎人報》發推使EHPAD一詞」,雖然有明顯的泄舊憤痕跡,卻仍是整個事態中最有新意的一筆。
2020年4月12日中國使館在官網上發表《把顛倒的事實再顛倒過來——一名中國駐法國使館外交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觀察》(雖然並未署名,但外界一般認為出自盧沙野之手,或至少得到其授意),其中聲稱在疫情初期,「養老院」(該文法文版本用詞為EHPAD)護士曾拋棄住院老人。但EHPAD是法國「無自主能力高齡人口居住機構」(Etablissement d』Hébergement pour Personnes Agées Dépendantes)的特定稱呼,因此該文引發法國政界和輿論的不滿,也導致了盧沙野本人被法國外長召見,成為疫情初期體現兩國關係不睦的最重大事件。
事件發生後,中國使館將引發爭議的文章刪除,但數日後發文辯解稱「法國媒體也廣為使用EHPAD指各國醫療養老院。比如,《巴黎人報》4月18日在推特上就曾使用,稱『新冠肺炎疫情中,加拿大一家EHPAD被護理人員拋棄』。該詞也被LCI等多家媒體使用。」
經檢索後不難發現,《巴黎人報》相關推文的確屬實,如今仍可檢索到,但這一推文是根據網站文章自動生成或者手動發表的,而網站文章在標題中使用Ehpad一詞後,當天即進行了修改(從標題下方修改時間可見),修改後從題目到內文僅出現過一次該詞,即介紹魁北克省「長期居住與照護中心」時解釋稱「即魁北克對應於Ehpad的機構」。
可見,《巴黎人報》在用詞不嚴謹之後,當天即進行了更正,但舊有痕跡卻留在了推文中,成為中國使館的一個口實。而在LCI網站上相關文章中,雖然正文其實通篇都並未使用這一字眼來指稱加拿大養老院(唯一一處使用方式和《巴黎人報》相同),但標題卻並沒有像《巴黎人報》一樣足夠謹慎,導致更坐實了這種指控。
可見,中國駐法使館在一年時間裏兩次援用法國媒體的表述,其實是利用法國媒體操作的瑕疵(必須承認,法國媒體的職業水準遠非無懈可擊),完成了似是而非的信息扭曲。對於普通讀者而言,看到這種指控中有報紙名稱、有日期、有發文平台,會大概率地認為此言不虛。雖然這種信息扭曲經不起進一步的探究,但對於滿足公眾的淺層資訊需求、散播疑心、定向突出於己有利的碎片信息來說,卻是卓有成效的,這也是「今日俄羅斯」(RT)、俄羅斯衞星網(sputniknews)等外宣機構在歐洲展開信息戰的典型手法。外界往往通俗地將這種俄式信息戰稱之為「假新聞」(Fakenews),而嚴格意義上的「假」新聞固然已經被大量炮製,但這種具有一定真實成分、卻意在信息扭曲和操控的手法,卻比純粹的「假」新聞更隱蔽、更難以對付。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外交和外宣的「俄羅斯化」,是這一波「戰狼外交」中最值得矚目的動向之一。頗具巧合意味的是,就在中歐雙方互相施加制裁措施時,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華,中俄雙方發表《關於當前全球治理若干問題的聯合聲明》,兩國事實上的結盟已經呼之欲出,而這種「俄羅斯化」也不難獲得更大的動能。
針對官方:刻意藐視和分庭抗禮
再次,此次盧沙野的矛頭不僅指向了研究人員和媒體,更非常罕見地同法國外交部掰起了手腕。這種對官方機構的刻意藐視姿態,是這一波「戰狼外交」進化的另一個重要標誌。
3月22日,法國外長勒德里安針對盧沙野連發兩條推文,一條稱「在我們同中國的關係之間,沒有針對共和國民意代表和研究人員進行侮辱和試圖恐嚇的餘地。我們保護那些體現言論自由和民主的人」,另一條稱「中國駐法大使的針對民意代表、研究人員和歐洲外交官的言論是不可接受的。我已要求召見中國大使,向他堅決重申這些信息。」
然而面對法國外交部的召見,中國駐法使館卻回應稱,大使盧沙野22日當天另有行程,23日會到法國外交部,針對歐盟制裁和與台灣有關的問題「向法方提出交涉」。
很明顯,這一回合交手中,中國使館不惜打破外交慣例和禮儀,拒絕法國外交部的「召見」,以爭取一種表面上的戰術主動權。
在外交慣例中,「召見」是一種半強制性的行為,這種性質來自於東道國和派遣國之間天然存在的主賓關係。所謂「客隨主便」,駐外使館在面對東道國召見時,除非有天災人禍等不可抗力,否則這種召見應當在日程上佔據絕對優先位置,其他一切既定安排都應為此讓道。但中國使館在明知這一點的情況下,依然刻意將日期推後一天,單方面將此次見面的性質改為上門「交涉」(並且在國內以這種口徑大肆宣傳),以示「不吃這一套」,從官方層面上分庭抗禮。
倘若換位思考,如果中國外交部召見法國駐華大使,而後者明明人在北京,卻以行程為由拒絕,刻意推後一日上門交涉,恐怕中國人會條件反射地理解為「太上皇做派」「帝國主義嘴臉」「騎在中國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等等;由此不難想像(雖然不能完全等同),當盧沙野拒絕法國外交部的召見時,給法國朝野和整個歐洲外交圈留下何種印象。
這種戰術上嘗試奪取主動權的做法,是否在戰略層面上同樣能起到效果?恐怕不同立場會有不同判斷。一方面,法國同樣在戰術層面進行了反制。盧沙野聲稱要針對歐盟對華制裁和台灣問題提出交涉,法國方面並未否決此次會面,但有報導稱勒德里安並沒有給盧沙野機會,在對方開口提及台灣問題時便予以打斷;另一方面,已經有不具名外交人士表態稱,「我們不想將他列為不受歡迎人士,但我們希望停止攻擊。他的態度與其尋求共同點的角色不相符,反而已成為法中關係的問題。」法國外交部亞洲司還稱盧沙野是「兩國元首所表達政治意願的障礙」。這些表態實際上暗示,盧沙野已經走到「不受歡迎人士」的邊界上。
不過從盧沙野這一方看來,所謂戰略上的勝利,恐怕既不是衝撞紅線後免於被驅逐,也不是代表中國同法國「尋求共同點」,而是在其自身與當下方興未艾的戰狼外交之間、或者說是與最高領袖之間「尋找共同點」。如果法國投鼠忌器,不願冒着徹底撕破臉的巨大代價來驅逐盧沙野,那麼這次衝撞紅線就算成功;即便法國通過外交渠道以彈性手段促成盧的調任,他仍然可以作為「在外交戰線上堅決捍衞國家利益」的代表而獲得政治紅利。從中共官僚系統的上升通道來看,這種着力點並非是單線程的,尤其以其從加拿大調任法國的經歷來看,即便因為履職受阻而再次調任,只要和最高領袖之間形成共鳴,便不會構成仕途上升的障礙。
戰狼外交本質上是一場「選美比賽」
中國駐法使館近期的一系列舉動,很難說是整個外交口上統一部署的「規定動作」,更大程度上是盧沙野的個人「即興發揮」,因為從中國駐美、英、德、意等國使館的官網公開表態來看,除了近期因為新疆問題、歐中相互制裁而引起的外交爭端外,基本仍維持常規做派,沒有一處像中國駐法使館一樣、在過去這一年間頻頻發炮。另一位以「戰狼」形象為外界所側目的駐瑞典大使桂從友(據法國和瑞典媒體稱,他在兩年間被瑞典外交部召見40餘次,但其本人否認均屬「召見」性質),從他去年年底接受《快報》專訪的表態來看,甚至可以說頗諳剛柔相濟的外交之道,遠不如盧沙野殺氣騰騰、睚眥必報。
據法國媒體此前分析,盧沙野的種種舉動,背後可能有個人政治晉升野心的成分,但同時也順應了「戰狼外交」更具攻擊性的趨勢。
《觀點》(Le Point)雜誌在2020年4月底的一期中國專號中,將這種戰狼風格稱之為中國外交的「新紅衞兵」,並特別點名指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駐法大使盧沙野、駐瑞典大使桂從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是「戰狼圈」的骨幹力量。該雜誌引述法國前任駐華大使黎想(Jean-Maurice Ripert)的分析稱,中國缺少一種「談判外交」的傳統:中華帝國自視為世界中心,其領導人直到20世紀都不大習慣於處理國際關係。毛澤東就是這種類型,鄧小平和其他領導人試圖填補這條鴻溝,但習近平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他們不要求大使去談判,或者讓中國顯得更友好,而是要去捍衞它。」黎想不無諷刺地稱,中國各駐外大使的強硬姿態,本質上是一場「選美比賽」,而目的只有一個——「取悅君主」。
而盧沙野從駐加大使到駐法大使的躍升,則是這場「選美比賽」最直接的獎賞展示。因為按照一種《動物農莊》式的邏輯,在中國的外交話語中雖然「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有些駐外大使比其他大使「更加平等」,駐美、英、法、德、俄、日、朝、印度、巴西九國的大使,具有副部級標配。盧沙野在駐加大使任上,雖然孟晚舟事件導致兩國關係急轉直下,而且他咄咄逼人的風格無助於事態緩解,卻由此得到高層認可,從駐加大使調任駐法大使,意味着跨上了至關重要的副部級台階。而且在上述九國大使中,1964年出生的盧沙野屬於最年輕之列,這意味着他的政治前途更加廣闊。
加拿大漢學家佩耶特(Alex Payette)用一種頗富「克里姆林宮學」色彩的方式觀察中國的「戰狼」外交,認為盧沙野在2015-2016年間曾出任中國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政策研究局局長,這使得他有機會同主管政策研究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王滬寧接觸。而盧沙野的履歷中自然也同前外交部長、現國務委員楊潔篪多有交集。這兩點對於盧沙野在政治上的升遷不無裨益。這種「克里姆林宮學」很難說有多大的準確預判性,但從近期中美阿拉斯加會談中楊潔篪的表現來看,盧沙野無疑是當下駐外使節中最得其衣缽真傳的一位。
結語:「戰狼外交」的另一種啟示
中國駐法使館近期一系列舉動中透露的新跡象,是否會促成「戰狼外交」的總體升級迭代?目前看來還很難下這種定論。畢竟,種種舉動中都有強烈的盧沙野個人色彩,很難輕易推廣到其他國家。即便盧因此在這場「選美比賽」中佔據有利位置,引發同僚豔慕效仿,但整套外交思維和語彙模式的改變,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像俄羅斯一樣短兵相接、主動出擊的風格,需要具有極富手段的專業人才,以及整個體系相當程度的容錯能力,這對於中國外交而言仍然是短板所在。
在很大程度上,郭嵩燾對晚清外交的十二字評論「一味蠢,一味蠻,一味詐,一味怕」對於當下並未完全過時。當然,「怕」和「蠢」的因素已經褪去很多,而「蠻」和「詐」則推陳出新。面對這種挑戰,道義感不能代替現實應對,對「一味蠻」的鄙夷不屑,也不能遮蔽對「一味詐」的警惕和拆解。
在15年前出版的《狼圖騰》當中,姜戎從漢人視角出發,對「狼性」頗多讚美,對農耕民族(以漢族為典型)的劣根性進行了嚴厲批判,這種立場瑕瑜互見,不乏爭議聲音,甚至被德國文學批評家顧彬斥之為「法西斯主義」,但耐人尋味的是,15年之後,在「戰狼外交」興起的背景下,相關語境卻時移勢易,彷彿換了人間。在某種意義上,曾經以堅船利炮扣開中國國門的歐洲人,如今在戰略上已處於守勢,變成了數字時代的農耕民族,而中國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後來者,對歐美既有秩序發起挑戰,彷彿狼群闖入農耕民族的領地,「戰狼外交」既有時代的偶然性因素,同時也很難說完全出於偶然。
無論對於力圖捍衞價值觀的歐洲人,還是對於力圖在廢墟中有所重建的中國人來說,面對「戰狼」,只停留在「友邦驚詫」或者鄙夷不屑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這甚至可以說正是「農耕民族」的軟弱和逃避表現),即便無須像姜戎一樣完全折服於「狼性」,也必須努力分析其行事邏輯、手段和強弱,甚至在必要時從對手身上借鑑,才能真正有效地予以羈束和回擊。
而從更大的政治生態來說,「戰狼」及其代表的壓迫性中國外交風格(在更廣泛意義上還包括俄羅斯),對歐洲而言亦是福禍相依之事:從「一帶一路」以來,中國對歐洲內部的離心作用已經相當明顯,尤其在中東歐和南歐已經開始接出果實,但自疫情經年未息、又疊加新疆事態發酵之後,「戰狼外交」(以及中國對歐洲開出顯著超出對等範圍的制裁清單)加速了歐洲下一階段在相關問題上的重新定位和立場整合。狼群環伺,對歐洲固然構成威脅,但未嘗不構成一種契機。正如法國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研究員顧德明(François Godement)所言:有史以來第一次,歐洲、美國和亞洲多數國家萌生出一種「集體意識」,共同將中國視為21世紀的最大挑戰。
作死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有趣的梳理,实际上近期中国外交在“战狼”概念上的话语权争夺也是值得思考的。不过文章还是偏向性强了点,可以稍微修饰下,不然作者立场会对文章说服力造成打击。
一言蔽之,對等原則
不過「西方政客」對等到中國估計就是區長、區人大一類的角色,用外交官去回應會不會過重了?
换个角度,中国被这么多资本主义国家盯着,才叫群狼环伺吧。。。。。。如果两边都没有互信基础,这么搞下去关系只能越来越坏。
同意楼上,卷起来啦
戰狼外交確實成了一種選美,今天駐里約總領事就把特魯多罵了一頓。以後罵人可能也要內卷化,“bitch”起步,上不封頂,罵得不夠狠都升不了官。
詳解,好文。
好文。在戰狼外交日漸普遍的今時今日,對那些粗言惡行不能只是報以蔑視就算,而是要冷靜地分析其效果、作用、達到的目的,理性地採取因應措施。
@恆久一心 駐朝大使應該是要參與處理朝鮮核問題的處理,所以等級較高?
完全支持文后的一系列五毛评论 我国应该狠狠回击 既然西方国家 外交官和政客都是如此虚伪 就应该日常用粗口脏口招呼 应该大力发扬战狼文化 寸土不让 每词必争 绝对支持
新样本指路:可以看一下驻巴西大使馆领事Li Yang最近的推特,直接喊话Justin Trudeau。原文摘抄如下:
Boy, your greatest achievement is to have ruined the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 and have turned Canada into a running dog of the US. Spendthrift!!!
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条推下面的回复,更加精彩,领事大人舌战群儒,扬我国威~
九国中的“朝”是指的朝鲜吗?为什么韩国不在九国之列?
好文
批评和辱骂是两件事情。
好看,谢谢作者!
有失偏颇,美国人骂的不脏?欧洲政客难道不毒?toutube上随便找找都能看到一大批欧美政客演讲,看看他们怎么说的。中国要是反击就是战狼,挺有意思。
作者的倾向性过于明显了
這麼說蓬佩奧那種美式「戰狼」怎麼沒人去抨擊呢?😅差不多得了
支那真的是世界亂源
一句话,以同样的标准去看美国和欧洲的政治家,至少有一半膝盖中枪
战螂外交和强国人相得益彰啊,哈哈哈。政治宣传一直都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应有之义,你国人就不用四处认祖宗,俄爹就是你们的亲爹
用好對等原則,自然迎刃而解
不知該作何感想⋯出這種國際笑話,也只好跟著笑,才顯得自己國際化。
说“中国有5000年的欺骗和盗窃史”这样的话被骂bitch不过分吧
“信息扭曲”不是美国政府常用手段吗?说得好像这是中国发明的一样。。。不过好像美国通常是政府直接去做这事。。而不会交给外交官。。也许这就是美国的“外交礼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