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历史重负与现实矛盾:中印边境危机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很可能将继续哪里有机会就在哪里下手,紧张后顺势炒作,赚取民间鼓噪后再悄然降温,只是从印度的反应和投入来看,中国很难得心应手,反而越来越难避免局部的升温和恶化。
2020年6月17日印度喀什米尔邦,印度边境士兵在斯利那加列城国家公路沿线站岗。

9月10日,中印两国外长共同表态,希望缓和局势,特别是双方部队脱离接触。不过,如果真能实现部队脱离接触,局势恐怕就不会从6月15日的械斗发展到9月7日的鸣枪了。由于一些结构性和观念层面的深层原因,这次局势即使缓和,中印边界问题趋向解决的前景仍不乐观。

新扩张模式的旧症结

近年中印边境的不平静,其实起因于中国独创的一种无声的全新扩张模式。这一国力特色和行为偏好虽然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并不顺利,但在南海一举取得了超大规模强行改变争议领土现状、继而通过岛礁军事堡垒化“以建造陆,以陆制海,以海立威”的成果,堪称史无前例。

在中印边境,中国近年大规模修建经济价值极为有限的战备公路网,本身也已超出改善少量边防哨所战备和后勤保障条件的限度(这种保障的最佳技术手段显然是直升机而非公路),而暗含着为大规模边境战争进行战场准备,以便寻机发挥强国强军成果,迎合国内情绪,操弄外部危机服务于国内政治的意义。

很多人不相信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唯有一战,其实这一局面是中国的历史和政治认知已经注定的结果。中国一面口头上重视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但另一面最根本的立场却是中印边界争端责任全在对方,同时中国领土一寸也不能丢。这就同南海等问题一样,已经封死了“对话协商”解决的空间。

2020年6月20日印度孟买,一次抗议活动中示威者高举标语牌,喊着反对中国的口号。
2020年6月20日印度孟买,一次抗议活动中示威者高举标语牌,喊着反对中国的口号。

背后的根源之一,是毛泽东等绕中印边界等重大问题的历史定论和外交基本立场早就被奉为圭臬,后代领导人既要借助其“辉煌成就”,又陷于“让步即无能”的形象困境。而且中印边境争端中还隐藏着中共控制西藏的文治武功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这更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禁区。

毛与周恩来关于中印边界的外交遗产,最大的秘密和最大的死结都只有一个:原本可以就事论事地通过相互妥协加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让步就要承认一些不利史实,更因为争端很快具有了冷战和第三世界内斗的大背景,从而成为服务于大博弈的战略工具。

今天,即使不是出于对毛的膜拜,而是出于延续至今的道义正当性和战略利益认知,中国社会从历史、理论界到民间仍纷纷自觉维护毛的1962年遗产。实际上,由于自然条件和国际大环境的严重制约,这笔遗产问题很多。也正是在对不完美的牵强粉饰中,中国在此问题上到底要得到什么已完全迷失。

比如,虽然主要出于自然条件所限,但毛毕竟主动后撤,并未得到藏南,民间“战略家”立刻解释:放弃守不住的藏南只是谋略,地处疆藏交通命脉的阿克赛钦才是“国家核心利益”。而大到阿克赛钦,小到洞朗等关键地形,必须据有或夺取的关键理由都是,由此可迅速切断整个印度东北部与主体领土的联系,相当于肢解印度。特别是阿克赛钦,堪称“中亚的镇妖塔和刺向印度心脏的利剑,重装部队可轻易而举的攻破新德里和孟买”。包括毛所谓一战“打出30年的和平”,原来伟大意义在于中国可以借此完成对西藏从地缘交通和政治人文上的超强控制,同时在当代背景下可借地缘上的泰山压顶之势拖延印度发展,从而在国力和大国地位争夺中稳操胜券。

这些民间阐释即使并非中国官方意图,但北京也很少加以阻止或驳斥。虽然印度同样泛滥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隐瞒一个独立的西藏对印度地缘政治的好处,但即使如此,首先北京也的确并未解决好与西藏的关系问题;其次,即使只作为一种威慑,中国也需要真的拥有肢解印度的能力和态势,从而使其陷入紧张;第三,中印如果不能解决战略互信问题,仅为控制西藏、夺取边境有利态势和准备大规模冲突,都已经并将继续大量消耗国力,从而对其发展构成牵制。

2020年6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一场针对中国政府的抗议活动中,示威者在焚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照片。
2020年6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一场针对中国政府的抗议活动中,示威者在焚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照片。

旧冲突模式的新问题

由这些症结所决定,如果中国在当前的国内政治形势下绝无可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让步,同时断定对方野心勃勃,因而积极谋求占据有利地形,以防在更大冲突中陷于不利,边界局势就只能处在极不稳定状态,并确有升级和失控的风险。

然而中国从上到下对此风险似乎并不介意,对这种武装冲突,最高层似乎未必不敢下手,也未必没有把握取胜。这也是因为,中国早就在军事和外交史册和教材上将1962年战事总结为边境武装冲突的辉煌战例和经典模式,从而貌似拥有十足的信心和办法,所缺的无非只是一点决心了。

作为一种边境武装冲突模式,1962年经验与1979年对越反击战模式可以归于一类。其基本经验都是:哪怕自然条件极为不利,但只要国际国内形势需要,仍可以利用甚至渲染边境紧张局势,以战役规模的相对短促突击,争取消灭一批敌军,摧毁一批设施,对其纵深战略要点构成一时的威胁,然后在战略上迅速回撤,以避免战线过长、成本代价过高和国际舆论不利等主动开战的负面后果。

放大了理解,中共建政后除台海冲突和朝鲜战争外的所有局部战争均可归入这一模式,至少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可以视为这一模式的缩小版,1980年代的两山轮战是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需要后的小规模慢节奏版,1975和1988年两次南海冲突则是其海上缩微版。

但是,这种冲突模式在结果上最不能达到的目的,就是它发起时所标榜的最大道义理由:捍卫神圣领土。包括并不能有效夺回并固守争议领土,更不能根本解决领土问题,甚至并未占到便宜。中印边界不用说,中苏和中越边界问题都是在冷战结束后通过中方悄然甚至大幅让步谈判解决的,南沙海战虽促进了占据6个岛礁,但从更大范围仍未能阻止更多岛礁被对方占据。

因而,这种模式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行动,在国内政治上有锻炼军队,振奋提气,转移矛盾,塑造和发泄民族仇恨,为执政党吸粉等作用,在对外则有牵制主要对手、惩罚其仆从或盟友、明确阵营站队等效果,而且对外意义往往才是核心价值。在军事上,这些战例其实都证明抢占高山或海洋等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偏远和零星领土,都成本畸高且螺旋上升。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模式顺应“捍卫领土”和“反侵略”的说辞,特别在意突出“惩罚”性质,意即起码经过此战,要使对手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敢再激化边境争议地区形势和挑起冲突,从而换来边境安宁与和平建设环境。事实上,印度和越南在被中国军事“惩罚”后,都从未停止边境争端地区的行动。相反,中国因为凯旋后要尽显仁义风范,又要避免大部队被牵制,往往在撤军时就面对尾随而至的重新占领、骚扰和对峙。

为此,这种模式又以强调所谓“打痛”来自辩,可是不要说美苏,韩国、印度和越南等一系列对手也无一因为被中国“打痛”而屈服和收手。而且,为“打痛”而扩大战争规模,中国均构成了侵略性事实,强化了对方的仇恨和敌视,加大了国际压力。

另外,武力“惩罚”毕竟极为罕见,中国对苏、印、越三国都曾经或仍然长期处于紧张对峙。避免爆发武装冲突反而成了军队最常态的任务,这方面的难度、代价和苦衷却被视而不见。为避免“开第一枪”,又不能“吃亏”,中国在1969年和今天的中印冲突中都回到了步兵冷兵器械斗的原始状态。这貌似颇显硬汉“血性”本色,更符合中国传统英雄形象,其实丝毫不能在战略上取得优势,更不解决问题。其实,中国视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第一枪”也是个伪命题,只要最高层没有战争决心,全军没有做好准备,即使对方打响了第一枪,也未必就能毫不犹豫地开枪还击,更不等于立刻全线开战。

2020年7月3日,印度总理内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访问拉达克的尼姆向印度军队致意。
2020年7月3日,印度总理内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访问拉达克的尼姆向印度军队致意。

中国战力究竟如何

当前,虽然中国未能解决冲突模式等顶层问题,却做足了准备在中印边境大打出手的阵势。中国这一实力的近况本来已许久没有消息,但6月15日加勒万河谷一场械斗后,中国立刻高调密集发文,制造“西藏军区密集组织实兵实弹演习”的气势,试图震住对手。至于其效果,从眼下的局势发展便一目了然。

其实,这两次演兵的时间均为“近日”或更久远的“近期”,涉及的主要部队虽称谓含糊,但百度都能认出是西藏军区山地合成第52旅。该旅3年前才开始编制体制改革,不少装备是首次列装高原部队,首次高原实弹射击,却处处虚张声势。比如,以“各类靶标1000余个”为假想敌,就能称为“立体拔点实兵实弹演习”;说是合成旅,其实其“多兵种联合战斗群”中直升机和特战人员来自军区陆航旅和特战旅,因为“长期缺乏装甲支援”,还从54旅借了一个装备15式坦克的合成营练习步坦协同,但这样就可以叫 “联合作战能力”甚至“体系融合、全域联合打击”了。

在战术上,高原艰险,印军守备据点不可能太坚固,难度在于进攻方同样面临恶劣条件。因此,这样的演习几乎就是一厢情愿的游戏,好在报道还是谦虚地声称意义在于“让联合战术训练走深走实,为完成多样化的使命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期被炫耀的还有西藏军区唯一的重型机械化部队,重型合成54旅,但其主战坦克、自行火炮、自行火箭炮和步兵战车等多数重武器也是刚刚装备,这次只是“多兵种演练和实弹射击”,报道却有意将它的演练图片与52旅混用,以壮声势。

中国国内外有很多人都认为1962年能赢,现在比1962年强太多,为什么不能赢,这只能说是对历史和军事的无知。整体上,西藏军区还有山地合成第53旅,以及特战、陆航、炮兵、防空、工化和电子对抗各一个旅。一向充当西藏方向主力的第77集团军现有两个轻型合成旅、两个中型合成旅和一个重型合成旅,山地合成旅反倒只有一个。西部战区仅有的另一个集团军更完全没有山地旅。整个西部方向3个山地合成旅已有两个在西藏,兵力前移,但也实力有限。

中印边境平时以相互渗透、构筑营地据点,屯兵展开军事对峙为主,谋求的是相互抢占个别隘口和河谷等有利地形,以求能随时切断对方交通命脉,但如果要调集大部队摆开阵势,靠炮火和机动取胜,根本没有那样的自然条件。现在的直升机和装甲车一样克服不了大雪封山。不管是雪崩、泥石流还是远程地地导弹、巡航导弹和战斗机,都能有效地切断或封锁高原上的战略公路。

中国近十几年的强军成果主要是模仿美军70年代、苏军80年代的地面重型装甲力量,要用重型合成旅或部署在二线的轻型或中型合成旅突破边境恶劣条件,从少数通道翻山越岭一气冲向恒河平原,还要保证补给畅通,整体可行性极低。这是与1962年28万民工人海保障下,前线万余轻步兵不要后勤,只求在不到一个月内短促突击的战争样式完全不同的。

不管中国的铁路能运进多少装甲师,原有的四条战略公路运了近70年也没能使西藏成为高度城市化的工业区,当地经济和自然条件能保障多少兵力驻扎和作战?何况战时这种铁路将随时被炸断且修复困难。在入侵捷克时,苏军利用特种部队夺占机场后,成百架巨型运输机运进一个又一个整师的部队和重装备,美军在越南也早就能将一个空中突击师用数百架直升机立体机动。这方面中国至今力不从心。

2020年6月19日印度克什米尔,印度军队驾驶在邻近中国的高速公路上。
2020年6月19日印度克什米尔,印度军队驾驶在邻近中国的高速公路上。

出路何在

实际上,关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从决策层到社会,现在已处在顽固的陈旧观念、浮躁的情绪冲动和现实条件制约的矛盾之中,远谈不上清醒和可预测。唯一思路清晰的是精心控制国内公众能看到的信息,但这方面的最大挑战是海外信息不再像当年那样任由一份《参考消息》翻云覆雨了。不仅印度媒体的消息可能流入国内,出于商业利益,《环球时报》也总是想炒作一些细节。

印度的消息中,任何观点都不会让中国官方担心,因为中国绝大多数公众早就只相信一切都是中国有理,令官方头痛的只是一旦中国在冲突中吃了亏也很难掩盖。

6月15日的冲突中,中国已经领教了一次新信息环境的尴尬。印军在械斗中被打死二十余人,惨不忍睹的照片令中国人民大快人心,可是中国军方的伤亡继续严格保密,也引起爱国群众不满。为此中国防长9月4日甚至特意要求印方“不刻意炒作和传播负面信息”。

对9月7日班公湖南岸的事件,“墙外”的消息勾勒出这样的轮廓:8月29日深夜,解放军数辆越野车和约25名士兵靠近印军在班公湖南岸的塔克空据点及营地,遭阻拦并发生推搡后驾车返回。由于判断中方准备了多达500多人的兵力准备更大行动,印军抢先占领了另一处的热钦山口附近阵地,并于9月7日在此地对“前出交涉”的中国军人鸣枪。

实际上,中印边境的所谓“实控线”犬牙交错,且时常因双方的角力而暗中变动,外界近年虽能借助民用遥感卫星照片,却没有精确标注的地图,要把双方不同的地名考证清楚也不容易,因而对各执一词的“越线”和“改变现状”等指责根本无从判断,双方行为是否算“军事挑衅”更是如此。

但是,中国官方仍然成功地在国内强化了印军“非法越线”并“悍然鸣枪”的舆论。在此基础上,相当比例的中国公众其实对缓和局势根本不热心,反而热衷于想象甚至谣传两国大打出手的场面,并进而对政府形成“退让即卖国”的压力,只是畏于强权不敢公开表示。

由于国内政治的刚需,中国官方对国内“美丽的班公湖不能再像贝加尔湖那样说没就没了”一类的情绪不仅不愿澄清,还必将继续放任。要把控的无非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过高期待值。最近著名红二代蔡小心装腔作势地安慰爱国青年:中国不是蛮牛,当年被印度挑衅的程度远超今年十数倍,中国仍花了三年怒气值才满格,还趁古巴导弹危机之机动手。

中国到底打不打的研究和决策仍死死控制在绝密状态下,至少从结果上看,内部不无分歧。这体现在中国防长强调“责任完全在印方”和“中国领土一寸也不能丢”,但随后罕见地由王毅赴西藏调研,在最新表态中不再提西部战区发言人对印方“立即撤回越线人员,……严肃查处鸣枪挑衅人员”的要求。

矛盾之下,中国的原则很可能是既要求部队不让步,不吃亏,不怕事,甚至“一寸也不能少”,但又不允许惹事和局势不断升级。围绕边防道路、据点和营地的修建,以及巡逻、部署的路线和位置,中国很可能将继续哪里有机会就在哪里下手,紧张后顺势炒作,赚取民间鼓噪后再悄然降温,只是从印度的反应和投入来看,中国很难得心应手,反而越来越难避免局部的升温和恶化。

这必然将在战略全局上带来更多难题。中国的舆论操控使公众对中印边境冲突升级所需的巨大资源和精力浑然不知。联系印度总理莫迪10日对印度海军的部署,以及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作用的阐述,不难看出,在台海、南海紧张,以及美国积极建设印太战区,美印军事合作升温的局面下,中国绝对无法承受这样的海陆两线压力。

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甚至取得吉布提基地,看似威胁了美国中东利益和印度腹地,但这支力量还只具象征性,中国却已将多条能源命脉和巨额基建投资押上。以现有财力,已算飞速发展的中国海军主力要应对西太平洋仍捉襟见肘。加之马六甲的制约,如果印度以在印度洋对中国利益不客气来牵制中国在中印边境的行动,中国势必首尾难顾。再考虑到中印冲突对在印藏人和西藏稳定的特殊影响,中国所受的掣肘只会更多。

(丁丁,中国政治学者)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印軍威武之風,令人油然神往

  2. 上次这个作者的文章就觉得水平不佳,结果没过多久端又放出来作者的另一篇本科生水平的文章。难道作为编辑的看不出来像“印度的消息中,任何觀點都不會讓中國官方擔心,因為中國絕大多數公眾早就只相信一切都是中國有理,令官方頭痛的只是一旦中國在衝突中吃了虧也很難掩蓋“这样不严谨且幼稚的句子充斥着全文?
    作为读者,发现现在在端上读到像陈纯、吉汉、邓聿文、杨路、莫之许等优秀作者的佳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反倒是像这篇这样低水平的文章越来越多。端是不是财政吃紧,出不起好作家的稿费,所以需要降低门槛以致滥竽充数?还是端换了编辑?如果是前者,请端明说并增加订费,并保证改进文章的筛选过程。如果是后者,请端的管理层让这位编辑另请高就。像这样下去,如果哪一天订端不同时给的华尔街日报的优惠了,至少我是不愿意再在端上面浪费钱了。

  3. 现在推论都诉诸动机吗?简体字=大陆人=五毛,这样的认知也太匮乏了.今天我身边的人在纪念RGB的离世,也有曾经的大陆民主人士在大洋对岸弹冠相庆,应该认识到差异性,抛开意识形态就是论事或许是更好的交流方式.

  4. 我看过一本书《印度对华战争》不是认同作者前面的观点“中国独创的一种无声的全新扩张模式”,这句话是一种修辞说法了,难道不存在以前的历史遗留的问题吗?再问一下继不断的错别字之后,现在的文章连事实引述链接都没有了吗?

  5. 在我前面發言的八成以上穩穩的五毛發言,剩下不到兩成,看著有理有據,再看看是用簡體字,怕不是拿加班費的五毛

  6. 作为一个藏族人,作者写的太令人愤怒,用一个词概括——“一派胡言”。

  7. 手一抖没写完就发出去了……
    那个还有个硬伤布拉格之春里苏军履带式装甲车辆绝大部分也是走路上进入捷克。苏军空运主要是利用了捷军指挥链的紊乱,先下手为强。如果捷军准备度比较高,或者下大了比较清晰的规则。那是绝不可能直接空运到机场的,本质上也是「个例」,其实军事上也就是这一个个「个例」,指挥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策。
    总之政治、历史上不敢瞎说。但是作者后半段洋洋洒洒军事上那么多内容,其实也不是政治学者应该评论太多的部分吧(隔行如隔山了)。 作者后半段很多军事上论述的论据支持很「乱」,可能不懂的读者觉得很有道理,但如果放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人来看就显得有点「搞笑」,一知半解的感觉…还是觉得挺误人子弟的

  8. 端这文章有欠水准啊……
    政治和历史的分析,我不是文章作者这样的政治学学者。不过多评价。但是行文真的是乱,从历史到政治,再到实际军事部署说了那么多,感觉行文很零碎。
    另外军事问题,不巧本人学过一些指参作业知识。文中军事上两点大硬伤,还是必须要指出的。第一个是作者开头提到,中共大力修筑公路,但是后面括号中提到直升机是更好的运补选择,这个很明显就是军事初级爱好者想当然的judge。后勤运补与其说是送货到家,不如说是输血,是类似输血管连着躯体的那种方式,属于一刻也不能停的类型。这点和解放军直升机多少以及地形因素无关,直升机受限于天气因素,本质上是不可能保证这种持续性的。当然有人会说,卡车运输不也要考虑天气吗?这是当然,但是天气对于直升机的影响远大于卡车,不夸张的说,实物上今天哪怕是多云+云层太低,大规模直升机运补作业就很难进行。而且直升机运补对场地要求太高,比如假如你想支持一个合成营级规模的单位,至少需要20架20吨级和10架10吨级的直升机进行作业,每次降落,直升机至少需要一个篮球场的空地,如果空间受限,每次只能降落一两架飞机,整个运补效率是很低的,而且那些等候盘旋的飞机,此时被发现的风险也会增加(更不要说对航程的影响了)。不管是哪国军队,卡车+公路都是第一选择,这点作者有大硬伤。
    第二个大硬伤是越战时期美军空中突击师,靠直升机机动并不准确,实物上只能支持官兵携带轻武器和有限编制内武器,进行机动。简单来说就是伸管火炮、卡车、排障设备、包括车辆都不能带的裸奔状态。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小众情况,现在也没办法效仿。
    我大概能想到有人会提,海湾战争时期101师进行蛙跳作战,但实际上当时远不是师内陆航力量就能支持的,实际上是调动了两外两个旅级陆航单位,三个单位一块支持才做到了这样。(就这样全军同型直升机都暂停部分作业,来保障任务成功)所以如果作者想说解放军没办法支持100%纯直升机师旅级战役机动,那么现在美军也不行,俄军也不行。除非调动其他单位的力量来支援。(层主曾经给中英军事期刊投稿过一些关于空中机动与运补的文章大体比较了解情况,不过主业是台军研究,所以中印这边也不是太了解就是了)
    第三点,作者是政治学人士但是又谈到很多,西藏军区的情况,让人觉得有些出戏,因为如果谈到这个问题,必然要和对面印军来对比吧。但是作者又没提到印军的详细部署。说一句比较阴间的话:怕是不知道哪找印军的资料吧。印军官方都是英语作业,但是很多详细的编制和部署,都是印度语……这也是国内对于印军研究比较空白的原因之一……(毕竟印度语不是英语)很多印军研究其实是西方学者英文著作,再翻译成中文。
    总的来说,文末提到作者是中国政治研究人士,政治研究和军事固然有一些交集,但涉及到前沿中印局势军事对峙这些,希望端传媒的编辑,找一些有基本参指作业了解的爱好者或者现役或者退役军士官(不分国家都可以)在做审稿比较好,这个作者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骗端稿费的嫌疑啊……

  9. 沒事兒沒事兒,十四億韭菜一起吐一口口水就淹死印度人了

  10. 作者純屬反共立場先行,狗屁不通!除了印度,中國和周邊所有陸地接壤的國家都成功談判劃界,這個過程自然需要互相妥協,我讓出這塊,你讓出那塊,而且通常中國會寧願多讓一點地以換取達成劃界協議。中國與印度在近代化以前本來就沒有清晰的邊界,有分歧爭議本屬正常,中國一直呼籲印度進行劃界談判,但是印度一直認為所有爭議地區都他們的,不肯談判,那雙方就只能靠軍事在邊境地區互相擠壓,這是中印邊境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的根源。

  11. 看完只想說北京當局又要顧面子又要顧裡子,對外應付國際輿論,對內應付民族主義,真是辛苦了。

  12. 喔,兩大五毛會師印度新德里,紛紛表示自我感覺良好。

  13. @unicorn
    你这是把作者当做中立观点或者是一个分析者来看,把作者当做搞宣传的你就明白他为啥要这样了😏

  14. 打吧,又说空耗国力,四面树敌,一切外交为国内政治服务。
    不打吧,有些人又开始说中共割让领土,对外软弱无能。
    事在人为嘛,国际政治斗争你既然参与了,那就一定是有输有赢,有失有得,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世界上主要的西方强国,包括日本在内,哪一个在争议领土问题上放低姿态,随意让步了?这些国家如今看起来稳如泰山的核心领土,哪一个不是数百年血腥斗争得来的结果?
    再说了,中共建政这几十年,这些边境斗争哪一场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大局了?
    这些边境战争影响到中国获得足够的国际支持重返联合国了吗?
    这些战争影响到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了吗?
    这些战争影响到中国去第三世界开拓市场和采集资源了吗?
    你既然想批评中国的对印政策耗费了国力,那谁质疑谁举证,你至少要论证中国的边境投入到底对国内的建设产生了什么负面影响,否则这就是只你的主观臆断。
    至少我目前所看到的,正是因为中国有西藏在地理上带来的地形优势,外加1962年战争给印度心理上带来的震撼,如今中国才能依靠驻扎少量的边防军迫使印度在中印边界针锋相对部署数十万军队进行对峙。而维持这些军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无论在经济实力,工业能力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都要远远强于印度,而印度在国防建设上耗费的资源已经严重拖累了国内经济发展,这是一场印度玩不起的游戏,这才叫放血。别的也不说了,就印度这半年在国内疫情失控,经济严重萎缩的局面下还在疯狂采购外国武器你总该看到了吧?到底谁才是目光短浅,到底谁才是在空耗国力?

  15. 这种人写的文章的核心观点永远是中共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都是错的,一点都不客观。
    我也不说你这算不算失败主义了,只能说坐而论道还真是轻松啊。

  16. 這篇文章的預設立場就是中國是挑起事端的那一方,這種預設立場本身導致了作者“不打一仗解決不了”的結論。62年戰爭沒打疼印度那看來印度人心心念念了那麽多年還不發動第二次前進政策一定是因為他們太仁慈。為什麼中國國內普遍認同中方說法,這問題本身就很奇怪,印度國內難道不是普遍認同印方說法?另外,這也得感谢一下澳大利亞人和去年印巴空戰中印度媒體和官方的“出色表现”。軍事上槽點過多,太想吐了,畢竟整篇文章都建立在中國想打過去的基礎上,那麽你當然會覺得中方裝甲力量不足,後勤補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