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印兩國外長共同表態,希望緩和局勢,特別是雙方部隊脱離接觸。不過,如果真能實現部隊脱離接觸,局勢恐怕就不會從6月15日的械鬥發展到9月7日的鳴槍了。由於一些結構性和觀念層面的深層原因,這次局勢即使緩和,中印邊界問題趨向解決的前景仍不樂觀。
新擴張模式的舊症結
近年中印邊境的不平靜,其實起因於中國獨創的一種無聲的全新擴張模式。這一國力特色和行為偏好雖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並不順利,但在南海一舉取得了超大規模強行改變爭議領土現狀、繼而通過島礁軍事堡壘化「以建造陸,以陸制海,以海立威」的成果,堪稱史無前例。
在中印邊境,中國近年大規模修建經濟價值極為有限的戰備公路網,本身也已超出改善少量邊防哨所戰備和後勤保障條件的限度(這種保障的最佳技術手段顯然是直升機而非公路),而暗含着為大規模邊境戰爭進行戰場準備,以便尋機發揮強國強軍成果,迎合國內情緒,操弄外部危機服務於國內政治的意義。
印軍威武之風,令人油然神往
上次这个作者的文章就觉得水平不佳,结果没过多久端又放出来作者的另一篇本科生水平的文章。难道作为编辑的看不出来像“印度的消息中,任何觀點都不會讓中國官方擔心,因為中國絕大多數公眾早就只相信一切都是中國有理,令官方頭痛的只是一旦中國在衝突中吃了虧也很難掩蓋“这样不严谨且幼稚的句子充斥着全文?
作为读者,发现现在在端上读到像陈纯、吉汉、邓聿文、杨路、莫之许等优秀作者的佳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反倒是像这篇这样低水平的文章越来越多。端是不是财政吃紧,出不起好作家的稿费,所以需要降低门槛以致滥竽充数?还是端换了编辑?如果是前者,请端明说并增加订费,并保证改进文章的筛选过程。如果是后者,请端的管理层让这位编辑另请高就。像这样下去,如果哪一天订端不同时给的华尔街日报的优惠了,至少我是不愿意再在端上面浪费钱了。
现在推论都诉诸动机吗?简体字=大陆人=五毛,这样的认知也太匮乏了.今天我身边的人在纪念RGB的离世,也有曾经的大陆民主人士在大洋对岸弹冠相庆,应该认识到差异性,抛开意识形态就是论事或许是更好的交流方式.
我看过一本书《印度对华战争》不是认同作者前面的观点“中国独创的一种无声的全新扩张模式”,这句话是一种修辞说法了,难道不存在以前的历史遗留的问题吗?再问一下继不断的错别字之后,现在的文章连事实引述链接都没有了吗?
在我前面發言的八成以上穩穩的五毛發言,剩下不到兩成,看著有理有據,再看看是用簡體字,怕不是拿加班費的五毛
作为一个藏族人,作者写的太令人愤怒,用一个词概括——“一派胡言”。
手一抖没写完就发出去了……
那个还有个硬伤布拉格之春里苏军履带式装甲车辆绝大部分也是走路上进入捷克。苏军空运主要是利用了捷军指挥链的紊乱,先下手为强。如果捷军准备度比较高,或者下大了比较清晰的规则。那是绝不可能直接空运到机场的,本质上也是「个例」,其实军事上也就是这一个个「个例」,指挥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策。
总之政治、历史上不敢瞎说。但是作者后半段洋洋洒洒军事上那么多内容,其实也不是政治学者应该评论太多的部分吧(隔行如隔山了)。 作者后半段很多军事上论述的论据支持很「乱」,可能不懂的读者觉得很有道理,但如果放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人来看就显得有点「搞笑」,一知半解的感觉…还是觉得挺误人子弟的
端这文章有欠水准啊……
政治和历史的分析,我不是文章作者这样的政治学学者。不过多评价。但是行文真的是乱,从历史到政治,再到实际军事部署说了那么多,感觉行文很零碎。
另外军事问题,不巧本人学过一些指参作业知识。文中军事上两点大硬伤,还是必须要指出的。第一个是作者开头提到,中共大力修筑公路,但是后面括号中提到直升机是更好的运补选择,这个很明显就是军事初级爱好者想当然的judge。后勤运补与其说是送货到家,不如说是输血,是类似输血管连着躯体的那种方式,属于一刻也不能停的类型。这点和解放军直升机多少以及地形因素无关,直升机受限于天气因素,本质上是不可能保证这种持续性的。当然有人会说,卡车运输不也要考虑天气吗?这是当然,但是天气对于直升机的影响远大于卡车,不夸张的说,实物上今天哪怕是多云+云层太低,大规模直升机运补作业就很难进行。而且直升机运补对场地要求太高,比如假如你想支持一个合成营级规模的单位,至少需要20架20吨级和10架10吨级的直升机进行作业,每次降落,直升机至少需要一个篮球场的空地,如果空间受限,每次只能降落一两架飞机,整个运补效率是很低的,而且那些等候盘旋的飞机,此时被发现的风险也会增加(更不要说对航程的影响了)。不管是哪国军队,卡车+公路都是第一选择,这点作者有大硬伤。
第二个大硬伤是越战时期美军空中突击师,靠直升机机动并不准确,实物上只能支持官兵携带轻武器和有限编制内武器,进行机动。简单来说就是伸管火炮、卡车、排障设备、包括车辆都不能带的裸奔状态。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小众情况,现在也没办法效仿。
我大概能想到有人会提,海湾战争时期101师进行蛙跳作战,但实际上当时远不是师内陆航力量就能支持的,实际上是调动了两外两个旅级陆航单位,三个单位一块支持才做到了这样。(就这样全军同型直升机都暂停部分作业,来保障任务成功)所以如果作者想说解放军没办法支持100%纯直升机师旅级战役机动,那么现在美军也不行,俄军也不行。除非调动其他单位的力量来支援。(层主曾经给中英军事期刊投稿过一些关于空中机动与运补的文章大体比较了解情况,不过主业是台军研究,所以中印这边也不是太了解就是了)
第三点,作者是政治学人士但是又谈到很多,西藏军区的情况,让人觉得有些出戏,因为如果谈到这个问题,必然要和对面印军来对比吧。但是作者又没提到印军的详细部署。说一句比较阴间的话:怕是不知道哪找印军的资料吧。印军官方都是英语作业,但是很多详细的编制和部署,都是印度语……这也是国内对于印军研究比较空白的原因之一……(毕竟印度语不是英语)很多印军研究其实是西方学者英文著作,再翻译成中文。
总的来说,文末提到作者是中国政治研究人士,政治研究和军事固然有一些交集,但涉及到前沿中印局势军事对峙这些,希望端传媒的编辑,找一些有基本参指作业了解的爱好者或者现役或者退役军士官(不分国家都可以)在做审稿比较好,这个作者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有骗端稿费的嫌疑啊……
沒事兒沒事兒,十四億韭菜一起吐一口口水就淹死印度人了
作者純屬反共立場先行,狗屁不通!除了印度,中國和周邊所有陸地接壤的國家都成功談判劃界,這個過程自然需要互相妥協,我讓出這塊,你讓出那塊,而且通常中國會寧願多讓一點地以換取達成劃界協議。中國與印度在近代化以前本來就沒有清晰的邊界,有分歧爭議本屬正常,中國一直呼籲印度進行劃界談判,但是印度一直認為所有爭議地區都他們的,不肯談判,那雙方就只能靠軍事在邊境地區互相擠壓,這是中印邊境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的根源。
噗~
看完只想說北京當局又要顧面子又要顧裡子,對外應付國際輿論,對內應付民族主義,真是辛苦了。
喔,兩大五毛會師印度新德里,紛紛表示自我感覺良好。
@unicorn
你这是把作者当做中立观点或者是一个分析者来看,把作者当做搞宣传的你就明白他为啥要这样了😏
打吧,又说空耗国力,四面树敌,一切外交为国内政治服务。
不打吧,有些人又开始说中共割让领土,对外软弱无能。
事在人为嘛,国际政治斗争你既然参与了,那就一定是有输有赢,有失有得,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世界上主要的西方强国,包括日本在内,哪一个在争议领土问题上放低姿态,随意让步了?这些国家如今看起来稳如泰山的核心领土,哪一个不是数百年血腥斗争得来的结果?
再说了,中共建政这几十年,这些边境斗争哪一场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大局了?
这些边境战争影响到中国获得足够的国际支持重返联合国了吗?
这些战争影响到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了吗?
这些战争影响到中国去第三世界开拓市场和采集资源了吗?
你既然想批评中国的对印政策耗费了国力,那谁质疑谁举证,你至少要论证中国的边境投入到底对国内的建设产生了什么负面影响,否则这就是只你的主观臆断。
至少我目前所看到的,正是因为中国有西藏在地理上带来的地形优势,外加1962年战争给印度心理上带来的震撼,如今中国才能依靠驻扎少量的边防军迫使印度在中印边界针锋相对部署数十万军队进行对峙。而维持这些军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无论在经济实力,工业能力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都要远远强于印度,而印度在国防建设上耗费的资源已经严重拖累了国内经济发展,这是一场印度玩不起的游戏,这才叫放血。别的也不说了,就印度这半年在国内疫情失控,经济严重萎缩的局面下还在疯狂采购外国武器你总该看到了吧?到底谁才是目光短浅,到底谁才是在空耗国力?
这种人写的文章的核心观点永远是中共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都是错的,一点都不客观。
我也不说你这算不算失败主义了,只能说坐而论道还真是轻松啊。
這篇文章的預設立場就是中國是挑起事端的那一方,這種預設立場本身導致了作者“不打一仗解決不了”的結論。62年戰爭沒打疼印度那看來印度人心心念念了那麽多年還不發動第二次前進政策一定是因為他們太仁慈。為什麼中國國內普遍認同中方說法,這問題本身就很奇怪,印度國內難道不是普遍認同印方說法?另外,這也得感谢一下澳大利亞人和去年印巴空戰中印度媒體和官方的“出色表现”。軍事上槽點過多,太想吐了,畢竟整篇文章都建立在中國想打過去的基礎上,那麽你當然會覺得中方裝甲力量不足,後勤補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