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那些和《小妇人》一样被掐住咽喉的女性电影

在保守浪潮中的多元化/性平文艺作品,多数给人一种谨小慎微的感觉,看似开放的语境最后还是变成束缚?
《小妇人》(Little Women)电影剧照。
散场之后慢慢吵 电影 风物

【编者按】评论如果失效的话,我们还怎么张嘴呢?聊起流行文化中的话题和事件,我们好像总是有一些不恰当的正经,但贴地到钻进泥浆里应该也不是我们要的。于是,2020年,端会怎样进一步谈论这些题目呢?

散场之后慢慢吵是我们新推出的一个文章系列,它的口吻像是我们观看完毕之后,宵夜时一鼓作气的感想,然后我们会随手拿出电话,将这些不长不短的感想整理之后po在网路上。最好的结局是它引发一场辩论,最坏的话,可能是看看哪些朋友还愿意给你点赞。

总之,我们换一个方式聊吧。那些安全的,束手束脚的心态先扔开,文字游戏应该过气了,我们先试着踢开抛在地上的旧书包。

2019年听起来像是是保守派大获全胜的一年。打明旗号的左派电影《Knives Out》在奥斯卡只入围了剧本类奖项;《星球大战》新三部曲大结局以超级折衷的方式结尾,把诸多多元化元素晾在一边;以及舆论把女性电影还放在了那么不上不下的一个位置。《小妇人》不能说完全保守,但它肯定是保守派喜闻乐见的一部电影。因为它最大胆之处也不过是为女主角留下了一条“我可能没有结婚”的伏线而已。

《小妇人》没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New Yorker 的评论作者 Richard Brody 为她抱屈,说入围的五位导演不见得表现都比她好。我完全同意他的这一看法。相对于目前入围最佳导演的五部影片,Greta Gerwig 的导演技巧并非完全不如。

通常改编电影的方法无非几种,从叙事切入点来划分,要么以导演视角讲故事,要么保留原作者视角,导演只是一个单纯的传递者。Greta Gerwig怎么改编《小妇人》呢?她先打乱了叙述顺序,并没从故事的第一章开始拍,画面一开始即已是二姐 Josephine 在纽约打拼。再经由她的眼,以现实与回忆交替讲回四姐妹的童年。在现实的叙述线,叙述者 Jo 不仅仅是书中的二姐,Greta Gerwig 将其结合小说作者 Louisa May Alcott 的个性,让她与当时的出版业者互动,去想像为何《小妇人》的最后为何要写出一个勉强的大团圆结局。在电影一开始,出版商告诉 Jo,受欢迎的小说里,女主角的结局要么是结婚,要么是死亡。在戏谑的背后,这条现实的视角变成了导演的声音,而回忆的支线则传达原作者的声音,二者交替,实在是非常聪明的改编方法。

《小妇人》(Little Women)导演Greta Gerwig。
《小妇人》(Little Women)导演Greta Gerwig。

Greta Gerwig 将大量当代女性观点注入了现实支线,无论《小妇人》甫问世时如何特别,这毕竟已是19世纪问世的作品,它整个的真善美基调,从为人处事,家国思维等角度定义何谓美德,本身已带有浓烈的保守意味。所谓 Greta Gerwig 加入的思辨,也不过是保留原著故事基础上,打破第四道墙,留下女主角 Jo 的开放剧情,她可能满足了大家的大团圆心理,也可能没有。导演也不得不借角色之口承认,观众就是想看她们结婚,不论当中女性角色的个性如何。

相比新版电影拼命在夹缝中透露出的那么一丁点独立女性意识,我想电影里那些温暖善良还是盖过了其他细节,倡导多元化的声音最终还是被温情主义盖过了。或者左右阵营可以因此握手言欢,在这样的电影里,大家都保全了面子。而或者 Greta Gerwig 自以为很自如的改编和创作过程,在我看来犹如被保守主义扼着咽喉,几乎窒息拍出的妥协。

更低姿态的妥协东亚观众已经见过了,2019年的韩国口碑电影《82年的金智英》(导演:金到瑛)赚尽观众眼泪,算是东方社会难得出现的作品。可即使在这样的电影里,主创也拼了命地为自己戴上头盔,女性所遭遇的不公要在家庭内公开谈论,需要安抚受害者时,导演将其设置为家族成员对抑郁症患者的同情,而不是这些角色在性别上的反思。而且不仅是角色,而是整个故事引领下编导的意图,也就完全不去碰问题的核心,转而开始讲述女主角的治疗过程,等她病情稳定之后,她的家庭问题突然迎刃而解了。矛盾的焦点呢?或许没人敢真的谈论。即便如此低姿态,电影在韩国也被本国男性骂上了天。这种回响让人不寒而栗,韩国女性的真实遭遇该是多么可怕啊?一部已转移焦点的温婉控诉都被称为争议。

相比之下,可能欧洲女性生活最好——当中也包括蹒跚脱欧的英国。法国电影《浴火的少女画像》讲述画师与所绘制少女之间的恋情,但远大于爱情故事,其中既讲旧时代女性在事业及艺术创作中的困境,也探讨女性在个人内在追求和文化精神所面临的外部贫瘠。这部电影能够突破其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当代人的思考方式去加强批判性,可见阻碍电影观点的绝对不是故事背景。

英国电影《The Souvenir》则更加大胆,它所描写的是一位年轻女性青涩懒惰的某一人生阶段,女主角软弱无知放肆,在不健康的情感关系里无所适从,甚至啃老。导演是将自己曾经的经历改编成电影,也没有安排主角在电影里为自己那种不美好温暖的人生态度反省,这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它以反道德洗礼的方式审视自我,是如今盛行的私人书写风潮中可堪纪录的一笔。

将这些影片放在一起时,我不太明白 Greta Gerwig 为何要浪费自己的才能去改编一本两百年前的小说,她战战兢兢不敢彻底点破两百年前制造的幻像,舆论却足以为之倾倒,与此同时她依然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当然比上不足,和《82年的金智英》相比《小妇人》还是足够理直气壮。

2019年女性题材的电影不少。另外那些进军奥斯卡的女性电影,要么是书写她们那些显而易见无可辩驳的受害者经历,要么就包裹在更老生常谈的安全议题下。《Hustlers》算其中较为尖锐的一部,但最有希望的女配角奖项提名也失落了。《别告诉她》导演 Lulu Wang 拒绝为女主角在电影里创作一条喜剧的结婚剧情线,这部电影在奥斯卡没有得到任何的重要提名。

《小妇人》的口碑与提名丰收,《82年的金智英》的票房及争议效应,如今看来都不是所谓的女权议题让它们成为焦点。它们成为焦点,源于它们语调的平缓,观点的安全。或者还可这样待商榷的归纳:演艺人的某种圆滑。若一直在被紧锁咽喉的情态之下,这些迎合保守派(无论主动还是无意识)的女性电影真的可以在感动受害者们的同时带来改变吗?2019年不少香港电影在性别书写上反而比那些工业大国的电影勇敢许多。我更想看到欧洲电影以外,那些没有完美家庭的女性,没有孔刘那样丈夫的女性,她们真实的愤怒,真实的人生。她们失败,与同性恋爱,对这个世界所认定的成功标准不屑一顾。

P.S. 那些文中没有提到但很值得一看的电影还有《金都》(香港),Booksmart(美国),Atlantique(法国/塞内加尔/比利时)。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評論者提到的《峰迴路轉》導演Rian Johnson是一個比Greta更鮮明的例子。我們都以為在川普時代,唯有好萊塢可以提供我們精神上的溫暖,所以Rian Johnson導了星戰第八集,卻因此招來極右星戰粉的攻擊,並間接導致韓索羅前傳的票房失利。迪士尼召回JJ亞伯拉罕所拍的星戰第九集就是一個最大IP向票房及粉絲所能做到的最大妥協(而且非常奏效),好萊塢的多元之路非常漫長,尤其是在強勢的市場邏輯及動輒得咎的「政治正確」標籤之下。
    另外評論者似乎將奧斯卡提名當成重要的觀察指標,但這其實是很偏差的指標。不是只有2019年,奧斯卡就是保守品味的代名詞,光看去年的最佳影片《幸福綠皮書》就知道,醉心於議題的導演(例如Spike Lee)最好對奧斯卡的青睞不期不待。雖然不知道Greta為何做出創作上的折衷,但至少讓這部電影收穫了最佳影片的提名,若這部電影是男性執導,應該就會被提名了。

  2. Greta在訪問中有解釋Jo March是她很喜歡的角色,她在小時候就曾經在話劇中演過Jo。相信她不是浪費才能,而是在喜愛的作品加入自己作為一名忠粉的詮釋,總不能為了賦權而亂改作品吧。
    另外。教授在書中還是歐洲移民+單親爸爸呢,也算是很不保守的結婚對象了。

  3. 補充Gerwig在訪談說過的:“I always knew who Jo March was,” Gerwig continues. “She was the person I wanted to be.”

  4. 因為儘管小婦人的價值於現今看來守舊,但Jo在Gerwig和我們小時侯的心中刻下不可抹滅的勇敢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