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林泉忠:安倍访问北京后,中日美台四角关系何去何从?

安倍访华后,中日关系是否就此“好起来”?中日美台新四角竞逐关系又将如何展开?是否会出现新的合纵连横,对东亚新区域秩序的重构将带来何种影响?
安倍顺利访问北京后,媒体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及其影响,包括影响中日关系的美国及台湾因素。今后中日美台新四角竞逐关系将如何展开,是否会出现新的合纵连横,对东亚新区域秩序重构将产生何种影响?

“历史是很讽刺的,不是右翼的小泉纯一郎‘把中日关系搞砸了’,而先后两次‘促成’中日全面恢复友好关系的,却是如假包换的‘右翼政治领袖’安倍晋三”。这是笔者近期分析中日关系时的一句话,而现实正是如此,反映了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之间关系的吊诡,也折射出双方彼此关系的脆弱。

中日关系的吊诡、脆弱及不可测,一语敝之,与笔者所论述的、左右中日关系的“法则”——“中日关系变好变坏、好多少坏多少,全然掌握在中南海手里”,息息相关,绝非坊间普遍解读的“中日各有所需”就能轻易说明说透的。话虽如此,主导中日关系的中南海依据何种准则或基于什么需要,来调整中日关系的温度,则是值得深究及长期观察的。

安倍顺利访问北京后,媒体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及其影响,包括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杠杆支点作用的美国及台湾因素可能的变化。本文尝试通过基于中日关系的“法则”而促成的安倍此次访华所引发的效应,著重分析今后中日美台新四角竞逐关系将如何展开,是否会出现新的合纵连横,对东亚新区域秩序重构将产生何种影响。

中日关系 吊诡、脆弱、不可测

东京永田町这些友好姿态,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北京愿意改变对东京态度的“理由”,并非促使中南海的对日政策改弦易辙的根本原因。

北京调整中日关系,主要根据两大因素。其一,中国崛起引发的效应,这一因素对日本产生吸力效果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二,基于对中国崛起的重新解读,美国正在改变对华政策,此一变化则直接成为北京决定与日本全面恢复关系的关键。

首先,中国崛起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逐渐明朗,中国的经济实力快速地膨胀,在前10年已一个个赶上七大工业国,到了2010年更直接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是日本的两倍以上,且早已成为取代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这正是日本经济界不断向安倍政府施压、以及安倍首相本人一直积极表示希望和中国全面恢复交流及实现中日领导人互访的基本动因。

去年6月日本开始改变对“一带一路”的消极态度、9月底安倍罕见地出席中国大使馆在东京举办的国庆酒会、今年5月主导日台关系的安倍胞弟岸信夫临时取消访台、同月高规格款待李克强总理且亲自陪同李在北海道的行程并前往送机、8月15日在安倍的暗示下日本没有阁员参拜靖国神社等善意动作,也是基于此背景下促成的。

然而,东京永田町这些友好姿态,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北京愿意改变对东京态度的“理由”,并非促使中南海的对日政策改弦易辙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北京过去一直拒绝安倍正式访华的背景因素并没有消失,即安倍于2012年底上台以来所制定的、以牵制中国为主轴的外交与安保战略依然存在。

2018年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北京天安门不少地方都挂上了中国及日本的国旗。
2018年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北京天安门不少地方都挂上了中国及日本的国旗。

安倍比美国更早启动“制华战略”

之所以安倍比特朗普更早地出炉牵制中国的外交安保战略,主要是因为与中国为邻的日本率先尝到了“中国崛起带来的苦头”

其实,与美国相比,安倍主政后的日本更早地启动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尽管有关中国崛起对美国国家利益与世界地位带来的挑战,在学术界与智库方面早有论述,但是美国政府是到了特朗普(川普)上台的这两年,才较明显地开始正式摸索改变对北京的定位与政策。而那掷地有声的“来真的!”,则是今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及为此背书的理论包装------彭斯副总统于10月4日发表的历史性“制华演说”。如此,美国的变脸,才纹理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之所以安倍比特朗普更早地出炉牵制中国的外交安保战略,主要是因为与中国为邻的日本率先尝到了“中国崛起带来的苦头”——崛起的中国强硬应对钓鱼岛(钓鱼台列屿、日称“尖阁诸岛”)纷争,出乎东京的意料。

尤其是2010年发生中日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引发大规模反日游行,上海日本总领馆遭受攻击,期间中国还传出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企图打击日本高科技产品产业的发展;而到了2012年因野田内阁实施对钓鱼岛的“国有化”措施,引发中国爆发自抗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日运动,使部分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倍感压力。

这些中国对“领土问题”的应对方式,在安倍眼里,是一幅幅崛起中国的“恐怖图像”,而“国有化”后,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进行长期的“常态化巡航”,及其后中国继续“无视国际法”,在南海填海造岛、进行军事化部署,企图“以实力改变现状”的作为,加深了安倍对中国崛起的不信任,促成了安倍于2012年底再次入主永田町首相官邸后,随即制定了一套反制“中国暴冲”的外交与安保战略。

这些安保战略,包括强化美日同盟、增加军费、通过集体自卫权、修改安保法案、强化对钓鱼岛及西南诸岛的防卫(包括驻军)等。外交上,则一方面重拾他2006年首次上台时曾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团结信奉民主与自由的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一年内走访东盟十国及其它中国周边国家,继而又提出“亚洲民主安全之钻”构想,号召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组成“四国菱形连线”。其后,安倍更进一步主张与中国“一带一路”相抗衡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简称“印太战略”),并得到华府的积极回应。

对安倍而言,继续牵制中国的外交安保战略,与全面恢复和中国的交流包括经济合作及领导人的互访对话,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正因为立场不同,所以需要对话。”图为10月初,在菲律宾的南中国海海域上演的菲美日联合军演。
对安倍而言,继续牵制中国的外交安保战略,与全面恢复和中国的交流包括经济合作及领导人的互访对话,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正因为立场不同,所以需要对话。”图为10月初,在菲律宾的南中国海海域上演的菲美日联合军演。

北京拉拢日本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在安倍没有改变牵制北京的外交安保战略的条件下,北京主动拉拢日本,以削弱美国在经济面与非经济面全面制衡中国的冲击力。

这些战略思维,无一不是为了牵制中国、围堵中国、制衡中国。在此战略驱动下,拉拢台湾、支援越南及菲律宾强化在南海的应对能力等举措,也一一出炉。在这些摆明车马,以北京为最大假想敌的“反中”部署一步步展开的形势下,北京一直未能答应与日本全面恢复交流,包括不肯答应安倍所提出的两国领导人互访的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重点是,安倍政府如此针对中国的安保战略、外交战略,即便在访问中国前后也并没有改变,对钓鱼岛的立场也仍是寸步不让,包括继续主张“尖阁诸岛不存在领土争议”、“不存在有关领土的所谓‘搁置争议’的共识”。不仅如此,即便在安倍访华一个月前,仍然有不少冲著中国来的“不友好”举措,包括9月17日日本首次派遣潜艇在南海与越南进行演习;9月27日美日联合军演飞抵钓鱼岛上空;9月28日白宫公布了美日所达成的印太战略合作计划等等。

换言之,对安倍而言,继续牵制中国的外交安保战略,与全面恢复和中国的交流包括经济合作及领导人的互访对话,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正因为立场不同,所以需要对话”。显然,安倍已经摆脱了传统东方做朋友的方式——“没有诚意,做不了朋友”,而是采用了西方的为友之道——“正因为是朋友,所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然而,对固守传统东方为友之道的北京,不可能就此接受如此“表面嬉皮笑脸,背后捅你一刀”的日本。因此,真正促使北京愿意全面恢复与日本发展友好关系的主因,不在日方,而是美国因素:华府决定不再姑息崛起的中国凭借其日益膨胀的经济力量,在东海、南海兴风作浪;以“锐实力”(sharp power)输出意识型态,企图影响各国政府内部决策,甚至干涉美国内政,如此不仅扰乱国际秩序,也直接损及美国的国家利益。

换言之,在安倍没有改变牵制北京的外交安保战略的条件下,北京基于华府对华政策的改变,而调整出新的战略思维——主动拉拢日本,以削弱美国在经济面与非经济面全面制衡中国的冲击力。

白宫对中日改善关系的态度

美国作出制华的决定,与北京东京之间关系是否修好没有直接关系。

不过,合纵连横这招不是只有北京会用,华府、东京甚至台北都有自己的一套应对思维。

一直以来,尽管日本对国际事务的取态,基本上跟随华府的立场,但是基于与中国为邻的地缘政治考量,及当年的战争原罪,日本在对华政策上有自己的一套战略思维,并不一一看白宫脸色行事。而华府过去也未曾公然阻扰东京努力改善与北京关系的作为。

不过,如今美国已经改变对华态度,且正在酝酿下阶段全面制华政策之际,安倍却与习近平来这幕双人舞,尽管安倍方面早已报备,但在白宫看来多么不是滋味,不言而喻。安倍访华后,东京方面不仅得向白宫一五一十地报告访华的过程,也一定再三表白,与中国恢复交流与对话,不影响日美安保条约与同盟关系,也会继续在国际事务上,与美国合作,以应对中国可能的“暴冲”。

那么,反过来,美国会不会担心中日走得太近,或因为日本这次“拖了后腿”而影响既定的制华战略呢?答案是:不会。理由很单纯,美国作出制华的决定,与北京东京之间关系是否修好没有直接关系。加上美国对安倍重视美日同盟有足够的信心,同时理解中日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包括价值体系的不同、国力消长引发日本对自己地位的危机感等,因此判断中日的政治关系不会更上一层楼。

美国对安倍重视美日同盟有足够的信心,同时理解中日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包括价值体系的不同、国力消长引发日本对自己地位的危机感等。
美国对安倍重视美日同盟有足够的信心,同时理解中日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包括价值体系的不同、国力消长引发日本对自己地位的危机感等。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制华的理据,除了基于美国内政的部分之外,日本大致上是认同的,包括中国在南海造岛及军事化部署、轻视以国际法处理领土纷争、长期对知识产权重视不足、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债务外交、对外投资不透明等等。整体而言,日本不仅不反对特朗普的制华战略,反而是等候已久的期待。过去日本要单挑中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在经济上对中国的依存度日增,本身也充满矛盾,如今美国愿意主导世界“健康力量”来遏制“不健康”的中国崛起,日本是求之不得。因此,在遏制中国的国际合作部分,包括印太战略方面,日本不会因为访华后中日关系氛围趋好而停止参与。

华府“扶台抑中”对东京的影响

安倍政府不仅赞同美国强化对台关系的作为,甚至也在思考如何跟随美国,也来“插一脚”。

北京向来把台湾问题视为“核心问题”,也非常忌惮邦交国与台湾发展官方关系。因此,“台湾因素”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极为重视的一环,尤其是大国与台湾的关系。其中,作为台湾对外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对美关系与对日关系,北京更是步步为营。

无需赘言,台湾向来在安全领域的最大支持者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制华战略中,强化与台湾的关系是遏制北京“暴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华府之所以在特朗普上台后积极提升与台湾的关系,又是通过呼吁双方强化军事合作的“国防授权法案”及鼓励美台高官互访的“台湾旅行法”,又是派遣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及邀请台湾参与美国主导的亚太军演,毫不客气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北京的底线。然而,被中美贸易战打得晕头转向的北京除了抗议,也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措施,驻美公使及北大高级智囊曾经高调放言的“可能导致中美断交”及“美军舰停靠高雄港之日,就是两岸统一之时”只沦为自我打脸的笑话。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之所以不断强化与台湾关系,究其背景,笔者以为如果仅视为是美国在打台湾牌,那么恐怕只看到了皮毛,容易造成误判。同时,笔者也不认为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北京不断以锐实力“欺凌”台湾的一系列压台措施,是导致美国仗义相挺的真正原因。惟有冲击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华府才会“来真的”,并形成长久稳定的政策方向。

其实,从美国参众两院无异议通过《台湾旅行法》,就可窥视出,美国的“扶台抑中”并非特朗普政府单方面的作为,而是美国政界不分党派包括白宫、国会山庄、核心智库之间的一致共识。而此一共识,是基于一个新的理解,包括两部分。其一,中国崛起并没有使中国走向更自由更民主的方向;其二,两岸的力量对比越来越悬殊,一旦台湾海峡的现状不能维持,民主台湾将被专制中国所吞噬。而台湾变成专制中国的一部分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此不仅“第一岛链”将不复存在,美国在战后辛苦构筑的亚太安保战略也将崩溃瓦解。

重点是日本也已意识到台海日益险峻的危机,同时也认识到倘若台海不能维持力量均衡,同样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试想,对日本而言,一旦台湾被专制的北京拿下,解放军驻扎的台湾,距离“尖阁诸岛”仅90海里,离最近的冲绳与那国岛也仅100多公里,日本会欢迎吗?换言之,安倍政府不仅赞同美国强化对台关系的作为,甚至也在思考如何跟随美国,也来“插一脚”。

事实上近年日本防卫研究所出版的《防卫白皮书》及《中国安全战略报告书》也都纷纷表达了对中国军力膨胀及台海力量失衡的担忧。

安倍时代“台海平衡外交”的走向

安倍得以成功访华及中日关系恢复全面交流,并不会根本改变目前中日美台四角关系的既有格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日本在安倍主政后,与台湾的关系日趋密切。尽管在敏感的安全领域上的合作举步维艰,具制度化的安全对话机制长时期无法建立,但是在强化实质关系方面却有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合作、人员往来、地方交流方面。在相对困难的政治领域,2013年4月缔结的《日台渔业协议》、2016年底确认的日本驻台机构“交流协会”的“正名”、2017年3月赤间总务副大臣公然访台,均可视为安倍顶著北京的不满,而对台湾表示的善意。

众所周知,安倍是1960年代以来最亲台的日本政治领袖,曾经多次访台,也与李登辉、马英九、蔡英文多次见面,加上上述对台海力量失衡的担忧,强化与台湾关系,已成为安倍政府的既定方针,即使在中日关系改善后,也不会改变。于此同时,包括安倍首相本人在内,日本朝野都很清楚,与北京恢复正常关系,包括维持首脑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机制极为重要,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展望今后日本处理与北京及台北的关系,东京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维持一种均衡的“外交”战略。一方面,除非北京在“自由与开放”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包括衍生于专政体制的、在对内“高压治理”以及“一带一路”等“债务输出”操作上有所收敛,朝向“更自由”与“更开放”方向改善,否则美国遏制“专制中国”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日本也不会放弃安倍时代制定下来的牵制崛起中国“暴冲”的外交与安保战略,包括在南海及印太战略在内的国际合作不会停止,当然也仍会继续强化对钓鱼岛及西南诸岛防卫的部署。

另一方面,苦等了七年的中日首脑互访终于实现,及难得北京愿意主动与日本恢复全面交流,基于中日关系的大局,日本至少在2019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日本之前,或于2020年夏天东京奥运之前,不会有明显刺激北京的动作,包括安倍再度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认识问题”将会继续趋缓。

至于与台湾的关系,安倍政府应不再会有阁僚级官员正式访台的安排,而北京极为在意的所谓日本版《台湾关系法》不会在安倍任内得以通过。不过,东京与台北仍会在“非官方”的框架下,强化在经济、文化、地方等领域的交流;在敏感的安全领域,也仍会在不公开的前提下,继续摸索建立制度化的对话机制,及寻求“经过美国”的间接合作模式。

总而言之,安倍得以成功访华及中日关系恢复全面交流,并不会根本改变目前中日美台四角关系的既有格局。不过,他此次访华对恶化中的中美关系是否(如北京所愿)起到一点缓冲的作用,或对依然僵持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冰冷关系也带来一定的启发性影响?都值得进一步观察。只是左右现阶段及可预见未来中日美台四角关系的关键,恐怕仍取决于华府的态度及其战略思维的演变。

(林泉忠,东京大学法学博士、国立台湾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执行委员)

读者评论 1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奇怪了,端更過分的文章不是比比皆是嗎。所以到底是為什麼對這篇這麽敏感啊。

  2. 華文媒體裡面不寫中必贏的深度文不多了,這些只是另一種角度看問題。貿易戰時大量網民覺得美國踩到頭上難道什麼都不做?其他國家也是同理,面對國際形勢每個國家有自己的盤算

  3. 很有意思的解读

  4. 评论本来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可是这字里行间的,写的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5. 楼下竟然有人要求评论没有“私货”,无语。

  6. 呵呵,特朗普现在爱上的可是金正恩

  7. 其实写作者带一点自己的立场我一般是没什么意见的,不过这篇文确实私货有点多了 (笑)。北京方面专制不假,但是把外交这种尔虞我诈的东西分为健康和不健康,就真是主观性太强了。

  8. 贊同底下的,後面開始夾雜不少私貨,一下就顯示了政治立場

  9. 文章开头猛一看,感觉还行,后面的写的私货太多了。

  10. 祝台灣早日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