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很諷刺的,不是右翼的小泉純一郎『把中日關係搞砸了』,而先後兩次『促成』中日全面恢復友好關係的,卻是如假包換的『右翼政治領袖』安倍晉三」。這是筆者近期分析中日關係時的一句話,而現實正是如此,反映了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國之間關係的弔詭,也折射出雙方彼此關係的脆弱。
中日關係的弔詭、脆弱及不可測,一語敝之,與筆者所論述的、左右中日關係的「法則」——「中日關係變好變壞、好多少壞多少,全然掌握在中南海手裏」,息息相關,絕非坊間普遍解讀的「中日各有所需」就能輕易說明說透的。話雖如此,主導中日關係的中南海依據何種準則或基於什麼需要,來調整中日關係的温度,則是值得深究及長期觀察的。
安倍順利訪問北京後,媒體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今後中日關係的走向及其影響,包括對中日關係產生一定槓桿支點作用的美國及台灣因素可能的變化。本文嘗試通過基於中日關係的「法則」而促成的安倍此次訪華所引發的效應,著重分析今後中日美台新四角競逐關係將如何展開,是否會出現新的合縱連橫,對東亞新區域秩序重構將產生何種影響。
中日關係 弔詭、脆弱、不可測
東京永田町這些友好姿態,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北京願意改變對東京態度的「理由」,並非促使中南海的對日政策改弦易轍的根本原因。
北京調整中日關係,主要根據兩大因素。其一,中國崛起引發的效應,這一因素對日本產生吸力效果的影響較為明顯;其二,基於對中國崛起的重新解讀,美國正在改變對華政策,此一變化則直接成為北京決定與日本全面恢復關係的關鍵。
首先,中國崛起的態勢進入21世紀後逐漸明朗,中國的經濟實力快速地膨脹,在前10年已一個個趕上七大工業國,到了2010年更直接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以上,且早已成為取代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這正是日本經濟界不斷向安倍政府施壓、以及安倍首相本人一直積極表示希望和中國全面恢復交流及實現中日領導人互訪的基本動因。
去年6月日本開始改變對「一帶一路」的消極態度、9月底安倍罕見地出席中國大使館在東京舉辦的國慶酒會、今年5月主導日台關係的安倍胞弟岸信夫臨時取消訪台、同月高規格款待李克強總理且親自陪同李在北海道的行程並前往送機、8月15日在安倍的暗示下日本沒有閣員參拜靖國神社等善意動作,也是基於此背景下促成的。
然而,東京永田町這些友好姿態,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北京願意改變對東京態度的「理由」,並非促使中南海的對日政策改弦易轍的根本原因。事實上,北京過去一直拒絕安倍正式訪華的背景因素並沒有消失,即安倍於2012年底上台以來所制定的、以牽制中國為主軸的外交與安保戰略依然存在。
安倍比美國更早啟動「制華戰略」
之所以安倍比特朗普更早地出爐牽制中國的外交安保戰略,主要是因為與中國為鄰的日本率先嘗到了「中國崛起帶來的苦頭」
其實,與美國相比,安倍主政後的日本更早地啟動了「遏制中國」的政策。
儘管有關中國崛起對美國國家利益與世界地位帶來的挑戰,在學術界與智庫方面早有論述,但是美國政府是到了特朗普(川普)上台的這兩年,才較明顯地開始正式摸索改變對北京的定位與政策。而那擲地有聲的「來真的!」,則是今年爆發的中美貿易戰、及為此背書的理論包裝------彭斯副總統於10月4日發表的歷史性「制華演說」。如此,美國的變臉,才紋理清晰地展示在人們眼前。
之所以安倍比特朗普更早地出爐牽制中國的外交安保戰略,主要是因為與中國為鄰的日本率先嘗到了「中國崛起帶來的苦頭」——崛起的中國強硬應對釣魚島(釣魚台列嶼、日稱「尖閣諸島」)紛爭,出乎東京的意料。
尤其是2010年發生中日釣魚島海域撞船事件,引發大規模反日遊行,上海日本總領館遭受攻擊,期間中國還傳出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企圖打擊日本高科技產品產業的發展;而到了2012年因野田內閣實施對釣魚島的「國有化」措施,引發中國爆發自抗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日運動,使部分投資中國的日本企業倍感壓力。
這些中國對「領土問題」的應對方式,在安倍眼裏,是一幅幅崛起中國的「恐怖圖像」,而「國有化」後,中國海警船在釣魚島海域進行長期的「常態化巡航」,及其後中國繼續「無視國際法」,在南海填海造島、進行軍事化部署,企圖「以實力改變現狀」的作為,加深了安倍對中國崛起的不信任,促成了安倍於2012年底再次入主永田町首相官邸後,隨即制定了一套反制「中國暴衝」的外交與安保戰略。
這些安保戰略,包括強化美日同盟、增加軍費、通過集體自衞權、修改安保法案、強化對釣魚島及西南諸島的防衞(包括駐軍)等。外交上,則一方面重拾他2006年首次上台時曾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團結信奉民主與自由的東亞及東南亞國家,一年內走訪東盟十國及其它中國周邊國家,繼而又提出「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構想,號召與美國、澳洲、印度組成「四國菱形連線」。其後,安倍更進一步主張與中國「一帶一路」相抗衡的「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簡稱「印太戰略」),並得到華府的積極回應。
北京拉攏日本戰略的決定性因素
在安倍沒有改變牽制北京的外交安保戰略的條件下,北京主動拉攏日本,以削弱美國在經濟面與非經濟面全面制衡中國的衝擊力。
這些戰略思維,無一不是為了牽制中國、圍堵中國、制衡中國。在此戰略驅動下,拉攏台灣、支援越南及菲律賓強化在南海的應對能力等舉措,也一一出爐。在這些擺明車馬,以北京為最大假想敵的「反中」部署一步步展開的形勢下,北京一直未能答應與日本全面恢復交流,包括不肯答應安倍所提出的兩國領導人互訪的要求,也就不難理解了。
重點是,安倍政府如此針對中國的安保戰略、外交戰略,即便在訪問中國前後也並沒有改變,對釣魚島的立場也仍是寸步不讓,包括繼續主張「尖閣諸島不存在領土爭議」、「不存在有關領土的所謂『擱置爭議』的共識」。不僅如此,即便在安倍訪華一個月前,仍然有不少衝著中國來的「不友好」舉措,包括9月17日日本首次派遣潛艇在南海與越南進行演習;9月27日美日聯合軍演飛抵釣魚島上空;9月28日白宮公布了美日所達成的印太戰略合作計劃等等。
換言之,對安倍而言,繼續牽制中國的外交安保戰略,與全面恢復和中國的交流包括經濟合作及領導人的互訪對話,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正因為立場不同,所以需要對話」。顯然,安倍已經擺脱了傳統東方做朋友的方式——「沒有誠意,做不了朋友」,而是採用了西方的為友之道——「正因為是朋友,所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不同觀點」。
然而,對固守傳統東方為友之道的北京,不可能就此接受如此「表面嬉皮笑臉,背後捅你一刀」的日本。因此,真正促使北京願意全面恢復與日本發展友好關係的主因,不在日方,而是美國因素:華府決定不再姑息崛起的中國憑藉其日益膨脹的經濟力量,在東海、南海興風作浪;以「鋭實力」(sharp power)輸出意識型態,企圖影響各國政府內部決策,甚至干涉美國內政,如此不僅擾亂國際秩序,也直接損及美國的國家利益。
換言之,在安倍沒有改變牽制北京的外交安保戰略的條件下,北京基於華府對華政策的改變,而調整出新的戰略思維——主動拉攏日本,以削弱美國在經濟面與非經濟面全面制衡中國的衝擊力。
白宮對中日改善關係的態度
美國作出制華的決定,與北京東京之間關係是否修好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合縱連橫這招不是只有北京會用,華府、東京甚至台北都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思維。
一直以來,儘管日本對國際事務的取態,基本上跟隨華府的立場,但是基於與中國為鄰的地緣政治考量,及當年的戰爭原罪,日本在對華政策上有自己的一套戰略思維,並不一一看白宮臉色行事。而華府過去也未曾公然阻擾東京努力改善與北京關係的作為。
不過,如今美國已經改變對華態度,且正在醖釀下階段全面制華政策之際,安倍卻與習近平來這幕雙人舞,儘管安倍方面早已報備,但在白宮看來多麼不是滋味,不言而喻。安倍訪華後,東京方面不僅得向白宮一五一十地報告訪華的過程,也一定再三表白,與中國恢復交流與對話,不影響日美安保條約與同盟關係,也會繼續在國際事務上,與美國合作,以應對中國可能的「暴衝」。
那麼,反過來,美國會不會擔心中日走得太近,或因為日本這次「拖了後腿」而影響既定的制華戰略呢?答案是:不會。理由很單純,美國作出制華的決定,與北京東京之間關係是否修好沒有直接關係。加上美國對安倍重視美日同盟有足夠的信心,同時理解中日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包括價值體系的不同、國力消長引發日本對自己地位的危機感等,因此判斷中日的政治關係不會更上一層樓。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制華的理據,除了基於美國內政的部分之外,日本大致上是認同的,包括中國在南海造島及軍事化部署、輕視以國際法處理領土紛爭、長期對知識產權重視不足、通過「一帶一路」輸出債務外交、對外投資不透明等等。整體而言,日本不僅不反對特朗普的制華戰略,反而是等候已久的期待。過去日本要單挑中國,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在經濟上對中國的依存度日增,本身也充滿矛盾,如今美國願意主導世界「健康力量」來遏制「不健康」的中國崛起,日本是求之不得。因此,在遏制中國的國際合作部分,包括印太戰略方面,日本不會因為訪華後中日關係氛圍趨好而停止參與。
華府「扶台抑中」對東京的影響
安倍政府不僅贊同美國強化對台關係的作為,甚至也在思考如何跟隨美國,也來「插一腳」。
北京向來把台灣問題視為「核心問題」,也非常忌憚邦交國與台灣發展官方關係。因此,「台灣因素」成為中國對外關係中極為重視的一環,尤其是大國與台灣的關係。其中,作為台灣對外關係中最為重要的對美關係與對日關係,北京更是步步為營。
無需贅言,台灣向來在安全領域的最大支持者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制華戰略中,強化與台灣的關係是遏制北京「暴衝」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華府之所以在特朗普上台後積極提升與台灣的關係,又是通過呼籲雙方強化軍事合作的「國防授權法案」及鼓勵美台高官互訪的「台灣旅行法」,又是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及邀請台灣參與美國主導的亞太軍演,毫不客氣地一次又一次地衝擊北京的底線。然而,被中美貿易戰打得暈頭轉向的北京除了抗議,也拿不出有效的反制措施,駐美公使及北大高級智囊曾經高調放言的「可能導致中美斷交」及「美軍艦停靠高雄港之日,就是兩岸統一之時」只淪為自我打臉的笑話。
特朗普上台後,美國之所以不斷強化與台灣關係,究其背景,筆者以為如果僅視為是美國在打台灣牌,那麼恐怕只看到了皮毛,容易造成誤判。同時,筆者也不認為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北京不斷以鋭實力「欺凌」台灣的一系列壓台措施,是導致美國仗義相挺的真正原因。惟有衝擊到美國的國家利益,華府才會「來真的」,並形成長久穩定的政策方向。
其實,從美國參眾兩院無異議通過《台灣旅行法》,就可窺視出,美國的「扶台抑中」並非特朗普政府單方面的作為,而是美國政界不分黨派包括白宮、國會山莊、核心智庫之間的一致共識。而此一共識,是基於一個新的理解,包括兩部分。其一,中國崛起並沒有使中國走向更自由更民主的方向;其二,兩岸的力量對比越來越懸殊,一旦台灣海峽的現狀不能維持,民主台灣將被專制中國所吞噬。而台灣變成專制中國的一部分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如此不僅「第一島鏈」將不復存在,美國在戰後辛苦構築的亞太安保戰略也將崩潰瓦解。
重點是日本也已意識到台海日益險峻的危機,同時也認識到倘若台海不能維持力量均衡,同樣不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試想,對日本而言,一旦台灣被專制的北京拿下,解放軍駐扎的台灣,距離「尖閣諸島」僅90海里,離最近的沖繩與那國島也僅100多公里,日本會歡迎嗎?換言之,安倍政府不僅贊同美國強化對台關係的作為,甚至也在思考如何跟隨美國,也來「插一腳」。
事實上近年日本防衞研究所出版的《防衞白皮書》及《中國安全戰略報告書》也都紛紛表達了對中國軍力膨脹及台海力量失衡的擔憂。
安倍時代「台海平衡外交」的走向
安倍得以成功訪華及中日關係恢復全面交流,並不會根本改變目前中日美台四角關係的既有格局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日本在安倍主政後,與台灣的關係日趨密切。儘管在敏感的安全領域上的合作舉步維艱,具制度化的安全對話機制長時期無法建立,但是在強化實質關係方面卻有長足的發展,尤其在經濟合作、人員往來、地方交流方面。在相對困難的政治領域,2013年4月締結的《日台漁業協議》、2016年底確認的日本駐台機構「交流協會」的「正名」、2017年3月赤間總務副大臣公然訪台,均可視為安倍頂著北京的不滿,而對台灣表示的善意。
眾所周知,安倍是1960年代以來最親台的日本政治領袖,曾經多次訪台,也與李登輝、馬英九、蔡英文多次見面,加上上述對台海力量失衡的擔憂,強化與台灣關係,已成為安倍政府的既定方針,即使在中日關係改善後,也不會改變。於此同時,包括安倍首相本人在內,日本朝野都很清楚,與北京恢復正常關係,包括維持首腦之間的溝通與對話機制極為重要,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展望今後日本處理與北京及台北的關係,東京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一種均衡的「外交」戰略。一方面,除非北京在「自由與開放」方面有明顯的進步,包括衍生於專政體制的、在對內「高壓治理」以及「一帶一路」等「債務輸出」操作上有所收斂,朝向「更自由」與「更開放」方向改善,否則美國遏制「專制中國」的既定政策不會改變,日本也不會放棄安倍時代制定下來的牽制崛起中國「暴衝」的外交與安保戰略,包括在南海及印太戰略在內的國際合作不會停止,當然也仍會繼續強化對釣魚島及西南諸島防衞的部署。
另一方面,苦等了七年的中日首腦互訪終於實現,及難得北京願意主動與日本恢復全面交流,基於中日關係的大局,日本至少在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日本之前,或於2020年夏天東京奧運之前,不會有明顯刺激北京的動作,包括安倍再度參拜靖國神社等「歷史認識問題」將會繼續趨緩。
至於與台灣的關係,安倍政府應不再會有閣僚級官員正式訪台的安排,而北京極為在意的所謂日本版《台灣關係法》不會在安倍任內得以通過。不過,東京與台北仍會在「非官方」的框架下,強化在經濟、文化、地方等領域的交流;在敏感的安全領域,也仍會在不公開的前提下,繼續摸索建立制度化的對話機制,及尋求「經過美國」的間接合作模式。
總而言之,安倍得以成功訪華及中日關係恢復全面交流,並不會根本改變目前中日美台四角關係的既有格局。不過,他此次訪華對惡化中的中美關係是否(如北京所願)起到一點緩衝的作用,或對依然僵持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冰冷關係也帶來一定的啟發性影響?都值得進一步觀察。只是左右現階段及可預見未來中日美台四角關係的關鍵,恐怕仍取決於華府的態度及其戰略思維的演變。
(林泉忠,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奇怪了,端更過分的文章不是比比皆是嗎。所以到底是為什麼對這篇這麽敏感啊。
華文媒體裡面不寫中必贏的深度文不多了,這些只是另一種角度看問題。貿易戰時大量網民覺得美國踩到頭上難道什麼都不做?其他國家也是同理,面對國際形勢每個國家有自己的盤算
很有意思的解读
评论本来就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可是这字里行间的,写的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楼下竟然有人要求评论没有“私货”,无语。
呵呵,特朗普现在爱上的可是金正恩
其实写作者带一点自己的立场我一般是没什么意见的,不过这篇文确实私货有点多了 (笑)。北京方面专制不假,但是把外交这种尔虞我诈的东西分为健康和不健康,就真是主观性太强了。
贊同底下的,後面開始夾雜不少私貨,一下就顯示了政治立場
文章开头猛一看,感觉还行,后面的写的私货太多了。
祝台灣早日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