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于香港独立的本地政党“青年新政”的两位当选议员,10月12日在立法会宣誓时展示出“Hong Kong is not China”的旗帜,并用英文宣读誓词。宣读时,他们大声强调誓词中的“Hong Kong”,而“China”则读成“Chee-na”——“支那”。其中游蕙祯更有“加料”,“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在她口中成为“Peopls’s Refucking of Chee-na”。
到如今,事态已经发酵到了两人随时可能失去议席的地步。无论是事后以“鸭脷洲口音”,还是以“支那并无贬义”辩解,两人有意以“支那”发音和粗口挑衅北京、激怒建制派和中国民族主义者,已经是既定事实。只不过,面对爆粗又矢口否认的闹剧,建制与非建制的舆论双方,若是陷入谴责─辩护的循环,甚至因两人最终被取消议席而塑造出“民族英雄”,是否只会恶化香港已经不堪的政治想像力?
要在誓词加料,其实不难。倾向民主派、反感中共的立法会议员,面对“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誓词,千方百计加以处理,近年已成惯例。传统做法是在语句与词义上分割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之类成分。这一做法的变体,则有刘小丽是次宣誓,用上“拉布”,20秒一字,观众险些以为讯号故障,作为完整语句的誓词含义也因之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