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文革第一个冬天的血色浪漫

人们都曾充当文革的社会基础,却少有人反省自己当时的所为和不为,更少崇敬和怀念在其中反抗和为此付出代价的人。

文革第一个冬天的血色浪漫
1966年9月,红卫兵手持毛主席语录举行集会。

【编者按】2013年,胡发云的长篇小说《迷冬》出版。1966年,文革第一个冬天,书中的湖城(实为武汉),一群背景不同、个性各异的中学生,自发组成了“独立寒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故事从这个文艺宣传队的起起落落开始,发展出这群中学生的命运。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在书评中写道:“他们像是被时代大潮抛出在外,旋即又被卷入其中的一颗颗沙石,以‘文艺’的方式历经那场毁坏文化的大革命带来的诸般磨砺。”在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热潮之后,这本小说讲述的“青春的狂欢与炼狱”让未曾了解文革的年轻一代,看到荒诞狂热中的迷茫迷失。

维也纳大学教授、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客座教授朱嘉明,与作者胡发云是同代人,他们的青春正是从那个“迷冬”开始的。在这本小说的2016年的新版序言中,也是文革五十周年之际,朱嘉明再次回忆那个荒诞狂热的时代。序言由南方家园出版社授权刊载。

1966年9月,红卫兵手持毛主席语录举行集会。
1966年9月,红卫兵手持毛主席语录举行集会。

(我与胡发云是同代人。文革时,他在武汉,高中生;我在北京,初中生。三年前,我们在维也纳做过长时间的广泛交谈,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文革”。那时我发现,发云以其文学家的艺术思维和气质,对于在文革中的整体认识和分析,特别是在诸多的历史细节上,竟与偏重逻辑、学术和历史思维的我,是那样的接近,甚至重合。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