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體
订阅支持
登录/注册
会员中心
简体
繁體
深度
日报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系列
栏目
互动页面
多元
国际
大陆
台湾
香港
社群
订阅支持
订阅新闻信
参与活动
最新
地域
国际
大陆
香港
台湾
速递
专题
评论
播客
活动
电影
评论|
马曼容:金马评审团的胆识,与获奖的中国电影
对长期关注电影的影迷们而言,如何从这份名单中解读出电影未来的动向,才是金马奖最重要的价值。
《树大招风》三导演专访:找回1997年的香港,找回1997年的香港人
该如何再现1997年的香港呢?不仅要找到相似的景观,还要找回当时香港人的心态。
评论|
50后 × 90后谈本土:《十年》标志“本土新浪潮”
马杰伟:研究身份认同多年,深知身份这回事,并没有必然本质。你说香港本土是什么?香港人是谁?
评论|
胡清心:《十年》获奖,精神和骨气之外必须的反思
衷心地,我希望在未来,不会再有,也不需要另一部《十年》出现。
我在金像奖现场:在政治的漩涡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现在已经没人在意电影了,电影已经不重要了。
黃津珏:仇恨,在《十年》戏内戏外
电影中对香港未来的想像如此狭窄,怎能够“为时未晚?”若《十年》的抑郁恐惧纯属故意,这些恐惧的出路是民主吗?
评论|
黄香:《我们的那时此刻》,金马五十的举重若轻
如果电影让人懂得想像,那么从《我们的那时此刻》投射出来的想像,绝非泛政治的认同对立,或是去政治的温清漠视。
香港有价值:为什么他们禁播电影金像奖?
极权禁止某样东西,往往反向说明其必有价值。那么,香港电影金像奖或香港,犹存的价值可能是些什么呢?
陈志华点评奥斯卡:《焦点追击》夺最佳电影是爆冷吗?
每一年的奥斯卡其实只代表了当时美国影艺学院会员的主流倾向,要时刻记住被公认为影史经典的《大国民》(Citizen Kane)没得过最佳电影。
评论|
苏海天:《十年》──香港人的信任危机
现在《十年》光芒四射,正在享受支持者的欢呼声,然而在镁光灯背后,《十年》给香港人一个怎样的启示?笔者认为《十年》成功反而反映了香港社会现今一些核心问题。
你为什么还是每年期待贺岁片?
贺岁片不一定只有逗人笑的,也有叫人看到最后感动落泪的。
评论|
Tam Daniel:时间不是时间,十年就是现在
香港人看《十年》的温热,与其说是政治觉醒,毋宁说是另一次借题发挥;想重新上路,但方向隐伏,问题却继续悬在半空,无法解决。
1
…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