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影片并非黑人版《春光乍泄》,它要说的是更内在的身份寻索。电影改编自非裔剧作家Tarell Alvin McCraney的半自传剧本《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此剧一直未有机会在舞台公演,结果成为了《月亮喜欢蓝》的蓝本,由巴利赞坚斯再改成三段式结构。三个章节,分别以男孩生命中三个阶段的名字为标题:阿细(Little)、舒朗(Chiron)、黑哥(Black)。
对应希腊神话
男孩的本名舒朗,即是希腊神话里的凯龙。给主角起了这样的名字,相信创作时有参考过希腊神话。根据神话传说,凯龙的母亲是海仙女 Philyra,跟化身为马的天神 Cronus 发生关系,怀上了孩子。凯龙一出生就是半人半马的模样,结果被母亲遗弃,经历母子分离之痛,幸得到太阳神阿波罗及女神 Artemis 照料,长大后就跟阿波罗一样精通医药。后来被爱徒 Hercules 的毒箭误伤,成了致命原因。故此凯龙也是受伤与疗愈的象征。
凯龙一出生就是半人半马的模样,结果被母亲遗弃,经历母子分离之痛,幸得到太阳神阿波罗及女神 Artemis 照料,长大后就跟阿波罗一样精通医药。
电影里的舒朗则生于单亲家庭,母亲染上毒瘾因而疏于照顾。毒贩阿昆及其女友 Teresa 替代了父母角色。舒朗长大后,绰号黑哥,亦以贩毒为生。成长的创伤,加上性倾向的压抑,令舒朗变得内向寡言。而他也仿佛人马模样的凯龙,自觉与其他同龄孩子格格不入,他的与众不同,令他备受同侪排挤及欺凌。Kevin 的出现,令他了解到自己的性倾向,却也像 Hercules 发出的毒箭,狠狠把他刺伤。
超越种族议题
据说导演自己的母亲也曾染上毒瘾,而取景地点迈阿密住宅区,亦是导演的出生地,因此在风格化的摄影里,仍保持了来自生活的实感。电影之所以备受英美影评人的好评,相信并非只因为种族议题及同志元素,而是由于电影注重人物内心,情感内蕴克制,并留有余韵。
《月亮喜欢蓝》其实超越了种族议题,终究要说的,是个人成长的创伤与疗愈。舒朗遇上阿昆,以及 Kevin(性启蒙的一幕同样在海边),令他一步步拥抱自己的身份,到最后,在蓝色月光下,寻回那个孤独地站在海边的“内在小孩”,完成疗愈的过程。
三位演员分别演译舒朗的童年、少年及壮年,都散发着同样的沉郁气质,令三段式的叙事连成一个整体。有人或许会嫌三段之间跳跃太快,换个角度看却是适度的留白,避开了过于戏剧化的通俗处理。即使描写毒贩角色,亦有别于一般惯见的毒贩形象。阿昆与壮年的舒朗,外型皆粗犷健硕,电影却花了更多篇幅去表现他们的感性与温柔。主角虽然是黑人,《月亮喜欢蓝》其实超越了种族议题,终究要说的,是个人成长的创伤与疗愈。舒朗遇上阿昆(像父亲一样在海边晓以人生道理,教导他要自己决定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而教游泳一幕更犹如施洗的仪式),以及 Kevin(性启蒙的一幕同样在海边),令他一步步拥抱自己的身份,到最后,在蓝色月光下,寻回那个孤独地站在海边的“内在小孩”,完成疗愈的过程。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