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真相,谈何看见彼此和追求正义?我们的日报、速递Whatsnew、端闻Podcast能够保持免费,离不开每一位会员的支持。畅读会员首月5折,尊享会员全年85折,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即时报道和深度内容。
长年旅居德国的饮食和旅行作家庄祖欣日前回台湾探亲,在自己的Facebook上贴文谈及回台湾的一些观察,其中提到外省菜的部分引发台湾互联网上的不小争议。
在贴文中,庄祖欣谈到自己的感受,认为台湾的“精致餐饮”中越来越少装潢、口味和服务都周到的中菜,间中提及“去中国化”,她继而讲到作为外省后裔,看到台湾的外省大菜变少,“继承丰富的大江南北饮食文化的台湾,都跟着‘去中国化’一起被去掉了。”
因带有对“去中国化”的讨论,庄祖欣的发言很快引来一些指责她“过度政治化”的批评。
作家颜择雅批评,“去中国化”是“蓝营和中共对付台派的武器”。 她认为自己没有在台湾感觉到什么“去中国化”:“在台湾要找到喜欢张爱玲与杜甫与《红楼梦》的同好,会比要找到费兹杰罗或谷川俊太郎或《平家物语》的同好容易很多。”颜又批评谈论“去中国化”触动的是“中华文化是神圣的,需要加以保卫”的心态,而这一心态加上“民进党搞去中国化”的说法,成为“北京对台动武的一大道德基础”。
另一些批评则认为,庄看到外省大菜变少,就直接引申到“去中国化”的结果,是引喻失义。 类似的批评多数举出酸菜鱼、螺蛳粉等新派中国大陆餐饮近年在台湾的高热度。 他们认为,比较之下,外省菜的衰落只能反映出老一代外省菜的境况不佳,不能说明台湾的饮食“去中国化”。
另一些批评则指向庄祖欣的外省精英身分和台湾认同。
作家徐玫怡在Facebook贴文评论称,在先前的台湾社会中,有一些很懂吃的人很讲究菜系,“他们所谓的八大菜系,说起来的时候脸上都会散发出一种阶级的高尚感。”她指那是一种饮食和阶级的关联,而庄祖欣正是因为体现出了外省二代的这种骄傲感,而显现出“对于她出生土地的不了解,以及,不愿意了解,”进而“触碰了台湾人的地雷。”
专栏作家管仁健则用更激烈的语言抨击,质疑庄是否仍然视外省身分高人一等。 在文中他称:“现在台湾人的饮食习惯,是否真的‘去中国化’,从来也不是庄祖欣这些眷村人关心的重点。 他们在意的只是那种代表‘高级外省人’的外省餐馆,是否跟他们从小就拥有的党国特权一样,会逐渐淡化,最终消失于台湾社会。”他接着把矛头指向外省精英身分:“庄祖欣描述的,就是他们眷村人在竹篱笆内所想像的台湾。 即使在戒严时代,那个到处都有‘精致中国菜’的台湾,从始至终也只存在于眷村人的想象中。”
在诸多批评声出现后,庄祖欣随后删除贴文。
美国华裔作家、《厨房里的人类学家》等书的作者,亦是庄祖欣胞妹的庄祖宜随后在Facebook贴文为胞姊辩护。 她指网上人们对庄祖欣的言论有误解。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当家掌厨的外省人老的老,走的走,一些菜色和传统难免式微,但更大程度其实已深化民间,变成最庶民的便当菜和自助餐菜⋯⋯姐姐遗憾的是过去那种不用去信义区花大钱和及早订位就能享受的各色中菜小馆,偏偏那个中高档次的餐饮空间似乎都被日式、西式、火锅与烧烤店取代了。 这或许是时代的趋势,多元的进程,从此我们怀念某些味道和氛围的时候只能卯起劲自己重现,有什么惋惜就埋在心底。”
庄祖宜续指,饮食是无辜的,而台湾经历复杂的历史过程,各地口味都融入了台湾饮食:“台湾人不用刻意追求潮流就能囊括东西南北的口味与餐饮选择真的很难得,是历史时空下独特的产物,我认为值得珍惜,而不是随着去殖民、去威权、去中国... 而默默淡化,或甚至用‘高级外省人’和‘49年难民’这样的侮辱性字眼一并摒除在外。”她更指不应该因为外省人身分,就被质疑对台湾的感情:“外省子弟也是台湾囡仔,外省菜也是台湾味根深蒂固的一环,不应该也不需要时时宣示忠诚度和正当性,因为那本来就是事实。”
至于“去中国化”一词引起的争议,庄祖宜称这个词“听起来尖锐,尤其当出自外省家庭后代之口时,很容易被看做是挑衅和找碴。 但其实平心而论,这本来就是台湾近年来的文化策略,没有什么不能做、不能说的。”
庄祖宜的回应得到诸多好评。 但也有人继续质疑她回避了庄祖欣贴文中把“外省中餐大菜凋零”和“去中国化”做因果联系的问题。
不过,在身分和“去中国化”的讨论外,争议牵连出台湾社会变迁下对饮食的阶级性的批评,也引发另一组争议。
在批评庄祖欣时,有部分台湾学者和文化人试图提出,台湾菜“口味清淡”或更为原汁原味,而外省菜“重口味”“过咸”或“过辣”,又或调料和工序过于繁复,继而提出是年轻一代口味变淡、注重健康,因此外省菜越来越式微。
但对这样的说法,有评论人指出,口味清淡与否本身,就带有浓厚的阶级特征。 如评论人乔瑟芬就在Facebook贴文提出,饮食的口味的不自然,快餐化,和大工业食物体系有关。 而重口味本身并不是地域特征,而是阶级特征。 “越是靠体力和绑时间来转取生活所需的劳动者,往往也越没有心力去学习并实践烹调这件事,经济上也很难选择比较健康的外食。”她进而指出,“与其在那边争论谁的菜系才是食物原味,才更好吃,爱台湾的力气,不如拿来检视台湾人的吃里,隐藏着很严重的透支未来健康和医疗成本的问题。”
在关注到现代台湾饮食的多元融合之外,也有评论谈及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 一些评论谈到,大菜的消失,也和台湾社会中大家庭聚餐场景的减少、人工成本的上升息息相关。
在台湾身分认同日益变化,社会经济环境亦不断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变迁的当下,饮食的争议亦透露出社会变迁的不同面向。
读者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