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2024】《芭比》与《可怜的东西》谁是女性爽片?|华语影评人驻场联评

主动将性别议题带入一部电影,是女性创作者们最艰险的路径。这些作品是获得认可还是引起争议,都反映了真实的立场和温度。
《坠落真相》、《可怜的东西》、《芭比》 及《花月杀手》剧照。
美国 女性与女权 电影 风物

【编者按】过去一年世界可曾平静?过去一年的银幕世界又特别精彩吗?电影总是大众的白日梦,如何解读过去一年的现实,真实,与梦境?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将于3月10日(东八区3月11日上午)在加州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也是借着这份世界关注的提名名单,盘点过去一年重要电影的时机。

我们为此邀请了香港、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居英、法、美各地的十六位华语影评人,作为端传媒文化版的“驻场影评人”。首先是“聊『透』奥斯卡”部分,影评人们将从时下重要议题入手,解说过去一年银幕世界与奥斯卡入围热门作品,这类似一场纸上对谈,同一电影不同的观点呈现才最有趣。

此外在“赌局”部分,驻场影评人也对“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四大奖项投票,得出一个华语视界下的投票结果,比较我们的赌盘预测与奥斯卡赔率或会有饶有趣味的发现;同时,影评人们还在回顾过去一年电影的同时,为我们组合、推介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观影配方。

投票和颁奖前,先来“聊『透』奥斯卡”。我们选择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时代、女性/性别、取消文化、技术vs我们,分为四篇文章刊出,每篇四位作者执笔。今日是第二篇,讨论在2023年备受瞩目的女性电影/创作者和性别议题,执笔者是影评人王诗淼(北京)、贾选凝(旅台)、Bruce Lai(居英)、Peeko(澳门)。

Part A 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女性创作者,而不是她们在趋附这个时代

影评人 / 王诗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与媒介研究硕士。媒体从业者,媒体深焦 DeepFocus 现任负责人;影视经纪人,太空尼克(杭州)娱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制片人。

2023年我最喜爱的电影是《芭比》(Barbie)和《坠楼死亡的剖析》(Anatomy of a Fall)。前者登顶全球票房榜首,后者斩获戛纳金棕榈,无论它们在今届奥斯卡结果如何,也都已被载入全球电影的年度榜单。

目前的性别论战里,女性的自洽是最不易的。相信女性个体经验的价值,敢于把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为参与公共表达的角度,不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判断,不害怕“挑起性别对立”“享受女性红利”之类的嘲讽挖空,这些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能量。

两者都由女性执导完成,Greta Gerwig和Justine Triet,没能同时出现在最佳导演提名名单,虽不意外又令人遗憾。迄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还没出现过女性占两席的情况。

尽管两部的市场定位和影像视听全然不同,但从最普世价值来讲,都在鼓励女性“做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和处事方式”。《坠楼》里Sandra必须一轮轮捍卫自己的立场,在司法机构严格的审理下,她的私人家庭生活被拆解于公众注目之下,甚至被恶意误读。面对众人的质疑、儿子的敏感察觉,Sandra展现出的强大自我令人敬佩。而她的处境可以是每个女性的处境,职业志向和家庭生活都在向她索取,亲密关系中动态的权力平衡往往也更需要女性维持。一旦女人复杂的个人经验进入公共叙事,她基本不可能是无辜的。

我觉得在目前的性别论战里,女性的自洽是最不易的。相信女性个体经验的价值,敢于把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为参与公共表达的角度,不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判断,不害怕“挑起性别对立”“享受女性红利”之类的嘲讽挖空,这些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能量。

从这个层面去思考,构思和生产出《芭比》是多艰辛的事情。演员Margot Robbie是《芭比》的制片人,她找到Gerwig担任导演,一起去促成《芭比》从剧本走到大银幕。她们到底是在举起女性主义的旗帜,还是在资本裹挟下对性别议题隔靴搔痒?每个人的答案都将反映对当下性别政治的各自立场。但我相信,下定决心要运用“父权制”做电影里最大的反派时,她们是跟自己的女性身份忠诚地保持一致的。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芭比》剧照。图:网上图片

因为主动将性别议题带入一部电影,是女性创作者们为自己选的最艰险的路径。内地春节档影片《热辣滚烫》也一样,贾玲让人敬佩在于,她要承受的压力不仅是完成瘦身和拍好电影,还有她充分知晓自己将涉险进入性别舆论场。但做之前,她肯定也想好了,再难,贾玲和她创造的乐莹都要做自己。

她们到底是在举起女性主义的旗帜,还是在资本裹挟下对性别议题隔靴搔痒?每个人的答案都将反映对当下性别政治的各自立场。

Gerwig在美国独立电影的呢喃核运动(Mumblecore)中成长起来(注:Mumblecore 为2000年后美国独立电影的其中一个流派,表演力求自然,有时即兴,重对白多于剧情,主力描述年轻人的感情生活状态),从演员华丽变身为更全能的创作者,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前三部电影长片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导演!近日Gerwig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女性,采访中她回应《芭比》没有导演和女主提名的事实:“我当然希望Margot能获此殊荣。但我很高兴我们能一起出席。”

她还指出,这部影片在奥斯卡也获得了很多赞誉。“一位朋友的妈妈对我说:『我真不敢相信你没有获得提名。』我说,『但我得到了,我获得了奥斯卡提名。』(注:意指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她说,『哦,那对你来说太好了!』我说:『我知道!』”。

真的是云淡风轻又颇具风范的答案。我们可以说奥斯卡依旧偏爱严肃影像,也可以说学院仍然有股顽固的守旧势力。但那又怎样呢?Gerwig还是能跟Robbie一起为共同完成的作品庆祝,我们也还有机会给《芭比》鼓掌。再回想起电影院里看到这部影片时的情景,不断把它带入公共讨论的领域,在反覆谈论《芭比》的过程中,让自己、让更多个体能够收获“做自己”的勇气。

荣誉奖项争锋之下,我的解读会是,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女性创作者,而不是她们在趋附这个时代。今年5月的戛纳,Gerwig将会是主竞赛的评委会主席。奥斯卡和戛纳,这两大世界电影的明星盛事,在相互输送最具辨识度的创作者。当这些具有创造性的女性电影人的声音拥有愈发广阔的传播度,所有舞台和渠道都将邀请她们惠顾。会有那么一天,奥斯卡的导演奖,女性将占两席,甚至更多。

会有的,对吧?

Part B 女性的觉醒或说“人”的觉醒,一场艰难苦旅

影评人 / 贾选凝

从北京移动到香港又旅居台北。参与电影教育、评审及策展。曾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平遥国际电影展“迷影选择荣誉”、高雄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评审。

而今年五位竞逐影后的演员,背后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五种不同维度的女性面貌:《可怜的东西》是自我觉醒的女性;《坠落真相》是面对婚姻真相的女性;《泳不放弃》是无畏不屈的女性;《花月杀手》是犹如大地之母的女性;《大师风华:真爱乐章》则是选择爱情、成就伴侣的女性。

《坠落真相》剧照。
《坠落真相》剧照。

其中《坠落真相》的惠勒,收放自如的演出令其在角逐中颇有竞争力。这部片获奥斯卡5项提名,之前已在欧洲拿下不少大奖。其叙事一气呵成,又有对犯罪题材极具女性主义色彩的创新,是去年最具深度的影片之一。

《坠落真相》中的真相,是女人足够强大、理智、冷静不内耗,就是一种罪,会被视为自私冷酷,还要用难堪的方式自证清白。

让男性承担家庭育儿分工的性别转换,能否彻底解决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该片的洞察是否定的,女人再优秀,也无法替男人消化其失败、懦弱和尊严受损。桑德拉惠勒饰演的女主角用碎片时间高效工作,写完好几本小说,而老公瞻前顾后能力不行,还怪妻子拖累了自己。《坠落真相》中的真相,是女人足够强大、理智、冷静不内耗,就是一种罪,会被视为自私冷酷,还要用难堪的方式自证清白。

葛莱史东在《花月杀手》中的表演毫无问题,但角色在片中可发挥空间实在有限,所以她成为影后热门人选并拿下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女主角,反让人觉得说服力不够。《大师风华:真爱乐章》虽然入围7奖,但主要奖项上注定都是陪跑,女主角凯莉墨里根的表演无功无过、中规中矩,夺得影后的机率几乎为零。

《泳不放弃》较有竞争力的是最佳女配角而非影后,不过这部运动题材传记片相当励志。“六十而已”的真人故事不但能打破女性的年龄迷思,那种不屈不挠不接受失败、不断挑战个人极限直到成功的强悍勇气也很鼓舞人心。即使对游泳缺乏兴趣,把它当成女性励志片,也会觉得可看性很强。

而当我们看到片中班宁饰演的女主角对年少时被教练性侵依然自责:“我明明那么坚强,为什么我当时不用力一点反抗?”只会由衷唏嘘:一个女性明明已经那么强大,居然还要独自面对那么多无助的时刻与结构的困境。

最佳影片入围作中,《之前的我们》(也译作《从前的我们》)是女性创作者来探讨移民议题,已拿下美国导演工会奖“首部剧情片最佳导演”。而思考性别议题的《芭比》、《可怜的东西》和《坠落真相》,三部有两部出自女导演之手。

《可怜的东西》剧照。
《可怜的东西》剧照。

女性议题与女性导演作品之所以会在今年奥斯卡占据相当比重,其实和过去一年的时代氛围及欧洲影展对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之嘉许,密不可分。《坠落真相》和《可怜的东西》分别在坎城和威尼斯影展获最高荣誉,虽然两大影展调性截然不同,但去年给予大奖的作品,都鲜明而锋利地讨论了女性的处境。

《芭比》避谈“性”,是让女性舒适的“爽片”;《可怜的东西》大谈“性”,则让不少女性观众感到被冒犯和“男性凝视”。

《芭比》和《可怜的东西》可以对照来看,虽然前者是美式商业片,后者则符合“为严肃艺术服务”的影展口味,但两部都用相当通俗浅白的方式讲了同一种类型童话:女性透过探索世界,自我意识觉醒,完成自我赋权。芭比是童话的粉红色版本,Bella则是暗黑哥特版;前者温和说教,后者激进粗暴。两者一样单刀直入也一样各有缺陷,但都传达了明确态度,意欲引发观众思考。

《芭比》的态度是让全人类都体认到性别问题。作为去年全球票房冠军,它用所有人都听得懂也相对能接受的方式,讽刺了男性说教、“普信男”和父权制的隐蔽,苦口婆心传递讯息之余,又小心翼翼不去加剧性别纷争。而《可怜的东西》的态度则是毫不留情地批判全体人类——不只男性,也包括女性参与其中的社会文明。

《芭比》避谈“性”,是让女性舒适的“爽片”;《可怜的东西》大谈“性”,则让不少女性观众感到被冒犯和“男性凝视”。但两部作品的底层逻辑其实没有差别:女性的觉醒或说“人”的觉醒,从来都是一场艰难苦旅。

奥本海默的妻子和情人都是功能性人物,似乎只是为了一体两面展现科学家的内在矛盾而存在。

除了具有明确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其他颁奖季大热门中,女性面貌又是怎样的?女性究竟是性格模糊的背景板,还是有自己的清晰位置?

奥本海默的妻子和情人都是功能性人物,似乎只是为了一体两面展现科学家的内在矛盾而存在。反而入围最佳男主角的男性传记片《鲁斯汀》,至少关注到了女性应有的历史位置。虽然片中华盛顿大游行由男性发起并主导,但也借女性(Dr. Hedgeman)之口质疑:为何女性在游行中只能亮相但不能发言?《滞留生》也不以女性议题为主轴,但地位边缘弱势的非裔女性厨师长在片中有光彩照人的人物弧光,也因此拿下了美国演员工会奖和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之前的我们》剧照。
《之前的我们》剧照。

Part C “女性”与“平等”的距离

影评人 / Bruce Lai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研究博士,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及国际演艺评论家协会(香港分会)成员。文章见于《明报》、《时代论坛》及《关键评论网》

《从前的我们》借爱情讲移民,是南韩女性追寻自我发展的故事。女主角给自己改名Nora,借易卜生名著《玩偶之家》表示出走自立的决心。她一度跟青梅竹马的“前度”Hae Sung重新联络,难得“再见如故”但并没发展成长途恋情。多年后Hae Sung终于来美,已婚的Nora答应相见但其实是为了好好告别。她跟丈夫说Hae Sung不是“前度”,最后流下的仍是分手的眼泪。

这个分手拖了二十四年,其实是她跟祖国南韩的告别。“男主角”Hae Sung的描写很单薄,他做什么职业、刚分手的女友是什么人都不重要,这位Nora口中“很韩国的韩国人”,一个营营役役的打工仔,父权集体主义社会之一员,只是代表Nora要离开的祖国。他是一段回忆的载体,代表了Nora心中残余但必须割舍的部分。当Nora听到对方想自己返回南韩相聚,便毅然中止联络,舍韩留美,因美国才是可以让有意志和才能的女性发挥的地方。Nora跟Hae Sung告别后的眼泪,其实是她跟南韩告别的情感。

《芭比》和《可怜的东西》都在故事中对付了父权,迈向两性间更平等的关系,但其投射出来的社会愿景,却距离“平等”仍有一段距离。Bella最后承继了创造者“父亲”的家业而成为主人,却把第二个少女改造人Felicity当作仆人。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只是权力的宝座上换了人。

虽然片中提及Bella在妓院工作时期参加社会主义活动,但那是个反讽的笑话:“我们是自己的生产手段 (We are our own means of production)!”。她看自己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无产者是那些只能靠自身劳动力养活自己的人,缺乏由资产阶级垄断的生产手段。结局显出Bella真的不是社会主义者或无产阶级,改造人技术就是她的生产手段。

这种多元和包容反过来看,仍是“大一统”,就是要扩展市场份额,让“多元”的孩子(的家长)都购买芭比产品。

《芭比》在结局中成为真人要做的一件事,是接受妇科检查,意味着性器官(和性)是玩具与真人的重要分别。女主角也改了Barbara Handler这个名字,不再叫芭比。若非这个结局,此片作为超级玩具品牌大型宣传片的性质只会更加强烈。

芭比作为一个巩固父权的、不自然的女性形象被批评了这么多年,玩具公司要借这出电影让观众知道他们有这么多元化的产品,可以让不同背景与身体状况的女孩都有自己的投射对象。但这种多元和包容反过来看,仍是“大一统”,就是要扩展市场份额,让“多元”的孩子(的家长)都购买芭比产品。

除少数例外,绝大部份这些女性玩偶都是叫“芭比”,抺除了独特性。就是被孩子加工而成的“怪异芭比”,也成为了生产商Mattel的新产品。所谓“差异”或“多元”只是抽象的类别,仍离不开大企业控制的逻辑。

《大师级爱情》剧照。
《大师级爱情》剧照。

《奥本海默》和《大师级爱情》两出传记片是典型“男人戏”,妻子都被描写成(花心)男人背后的女人,为其才华与事业忍耐。Emily Blunt和Florence Pugh两位女星在三小时篇幅中都只是陪衬,也被描写为主角人生中的配角。Florence Pugh饰演共产党员Jean Tatlock,但导演对她的政治理念和行动没什么兴趣,只是把她写成奥本海默的情妇,镜头强调的是她裸露的戏份,最后不管是自杀还是被谋杀,都是被动的受害者。而历史中的Jean Tatlock短短29年的人生十分丰富,其实值得为她拍一出传奇电影。

《大师级爱情》两位主角戏份比较平衡,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隐藏同志身份并跟异性结婚,但婚后继续同性情欲关系。妻子知情,试过对抗,但最后还是在一起。导演让饰演妻子的Carey Mulligan有出色的发挥,让观众投入她的情感和经历。虽然她看来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但是电影真正的主角。

《滞留生》是一出特别的圣诞电影,为那些无法跟家人庆祝圣诞节的人而设。三个没有家庭关系的角色因各自理由留在寄宿学校中过节,组成一个另类的“Holy Family”。电影主线是师生关系,当教师的最后成为了学生缺乏的Father figure。在学校管理膳食的黑人母亲Mary也留下来,刚失去了打仗身亡的爱子,显然是圣母玛莉亚的圣殇比喻。这出戏是较少人谈论的温馨小品,正是为那些在普天同庆的日子倍感孤单的人而设。Mary虽是配角,但对电影的完整性而言却无可或缺。

Part D 性别规范下,男女同样成为了受害者

影评人 / Peeko

澳门影像工作者。与几位澳门影迷经营影评IG:影评车仔面。

本届入围作中,有几部电影不约而同地没有遵从过去奥斯卡得奖作品那种明显的传统性别规范框架——男性强悍进取具领导力、而女性温柔弱热担任照顾;而是写出了刚强自信的女性与脆弱无助的男性,也有多部在主题上强调了女性的自主。这种难得的性别刻画,能在老白男主导的奥斯卡游戏中占上一半比例,也算是历史的一点点进步?

这种难得的性别刻画,能在老白男主导的奥斯卡游戏中占上一半比例,也算是历史的一点点进步?

韩裔加拿大导演Celine Song在电影里展现了一位独立的亚裔女性,在乡愁、理想与爱情之间努力挣扎,以爱情牵引出移民的身份认同困惑,在异乡立足要面对的现实与情感的矛盾。两位男性角色也不再是大众媒体下总是自信果敢的韩国/美国男子形象,而是敏感压抑,不约而同在女主角面前表现迟疑与自卑,这让观众更能同理三人在关系中的无奈与妥协,也让爱情故事不流入老套结局。

不过现实世界却未必能包容这样的女性,很多评论说Nora自私,不够忠诚,是为了居留权而不顾一切的利益女人。女人一旦展现对生活的野心,就容易遭受严格的道德审判?同样因具有野心而遭指控怀疑的,还有《堕下的对证》中的Sandra。当一个女人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向并付诸行动,要面对的原来还不只亲密关系中的阻力,还有社会的性别规范和想像。人类Gloria唤醒芭比们的台词:“妳永远不能变老、永远不能失恋、永远不能炫耀、永远不能自私、永远不能消沉、不能失败、不能胆怯。还有,永远不能叛逆。”那不正是Sandra的经验吗?导演Justine Triet以绵密细致的剧本,精巧的视听语言,把这段说教以影像呈现,加上Sandra Huller的独特气质与精堪演技,打造出本届奥斯卡入围名单中最有血肉的女性角色。

仅透过声音抗议、家庭争吵录音片段,我们也看见了一个脆弱而歇斯底里的男人。当一个男人不符合大众男性规范,所有人都拒绝承认他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剥夺他软弱的权利。

更有趣的是,这段芭比说教也适用于本片男主角。导演旁侧写出了一个无法完成男性规范期待的痛苦男人,全片上半部男主角从未现身,仅透过声音抗议、家庭争吵录音片段,我们也看见了一个脆弱而歇斯底里的男人。当一个男人不符合大众男性规范,所有人都拒绝承认他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剥夺他软弱的权利,在这些性别规范下,男女同样成为了受害者。

《花月杀手》剧照。
《花月杀手》剧照。

最后我想谈谈不是女性导演拍摄的《花月杀手》,在传统以刚阳男性为名的西部黑帮片类型中展现了崭新的性别刻画。我特别喜欢Lily Gladstone演绎的印第安女性Mollie(电影中几位印第安女性都甚有性格),沉隐自信的表演下带出一位少数族裔女性的坚毅,马田史高西斯在描写这位处于弱势与被欺骗的女性角色时,仍然让她保有意志上的反抗。

从她只身走到总统府言说众多亲人被杀害,面对丈夫的背叛等等,她直至最后也从未在任何人前面崩溃,而她眼神中的力量未曾消减。遗憾的是影片主角并不是她,但她还是本届最深刻的女角之一。而由里安纳度饰演的白人男主Ernest,描写同样精彩,那种软弱、摇摆不定、没有自己的性格,配搭里安纳度这种偶像明星来演真是巧妙,马田也间接揶揄了自以为掌握了一切的白人男性。

奥斯卡原来已经来到第96届,在近百年历史上,它所代表、所输出的性别文化符号,影响了多少人在真实世界里对性别刻板的建构。而当我看到评论界还在把《奥本海默》推举成最佳电影首选时,真为里面仍沾沾自喜的男性感到尴尬,也为那些只能是男性欲望陪衬品的女性感到悲伤。

读者评论 2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之前的我们就是past lives吧?要不是知道入选名单,不熟悉港台译名很难想到,即使提了一个译名从前的我们。

  2. 本屆所有相關性別議題的電影都看完了,最最最喜歡的一部還是Poor Things!
    9.5/10: What an extraordinary, artificial, and contorted world…Serving as a Fem-Phil film, it adeptly visualizes and dramatizes ideas ranging from Mary Wollstonecraft to Michel Foucault…This sex comedy strays from themes of degradation, horror, and sadness, instead embracing empathy and hopefulnes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of a life lived a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