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穷游、#复古港风——“小红书营造的是过去的香港”

大陆旅客拥抱香港的“旧”,同时摒弃香港的“新”。
大陆旅客拥抱香港的“旧”,同时摒弃香港的“新”,因为那些“新”的可以和大陆比较。Lu 曾听过“有人去完香港 K11 之后说:还不如上海和武汉的 K11。”。摄:林振东/端传媒

编按:近年,小红书成为了大陆游客的香港旅游指南。在过往被视为购物天堂的香港,大陆游客自疫情以来改变的旅游习惯——特种兵、穷游、Citywalk——似乎未如港府和商界预期般极速挽救旅游业。端传媒早前刊出了小红书 Citywalk 在香港的报导,提出以下问题——在漫步的旅游方式中,城市会被去脉络化吗?抑或带来理解的入口?在第二篇有关小红书与香港旅游的报导中,我们则整理了小红书上有关香港的叙述,并透过访问了解今天大陆旅客眼中的香港。

今年21岁,刚出社会工作的达子是珠海人,2023年11月17日,她第一次来香港。出发之前,对香港毫无概念的达子只能在小红书搜寻香港的关键字“#香港一日游”、“#香港攻略”制订行程:到达香港后直指中环,沿著荷里活道 Citywalk 至西环,然后乘天星小轮过尖沙咀,在维多利亚港海傍拍了张“李嘉诚同款”打卡照——祝愿自己早日成为成功人士——然后回家去。

自2023年2月6日,香港与中国大陆全面通关以来,来自中国大陆的旅客逐月递增。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年访港旅客有3399万人次,当中大陆旅客占78.7%,有2676万人次;两项数据均是疫情前、2018年的数字约一半。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评论区 20

评论为会员专属功能。立即登入加入会员享受更多福利。
  1. 疫情之前香港也难称是购物天堂和美食天堂了,现在北上深圳消费更成为很多人的习惯。还是价格和汇率不再有优势。

  2. 文章寫的太淺了.年輕人窮游/Citywalk非常普遍,歐洲城市也有大量青旅,即使不住店也有街頭過夜或者過夜巴士的可能.香港誇張的運營成本和居住質量,根本沒辦法給窮游客提供合適的住宿選項,不過夜是經濟權衡後理所當然的結果.政府想賺游客的錢又沒想好target什麽游客群體,自己對香港旅游業的文化定位和市場錯位,沒意識到新香港對大部分人根本毫無吸引力,只有文化想象中的舊香港還剩一些旅游價值.但投入資源復現舊香港已經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會上升到政治問題.

  3. 小红书旅行模式是一回事,游客们在哪里都用打卡并且打卡很可能自私而给别人带来困扰,肤浅也就不说了。香港本身城市的变化是另一回事,我最留恋的目前还在,但以后也不知道了……

  4. 年青人背包穷游,City Walk ,Window Shopping 都是很正常的事,有什么不好? 我不算年青人了,也经常在旅游城市背包乱走,没有在著名餐厅或景点消费。各人有各人的玩法,没什么奇怪的。

  5. 离深前最后一次去香港
    看那些在这里看不到的电影和书籍

  6. 看不到隧道尽头的时候,大家回去追忆那个蓬勃向上的时代。香港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回忆的空间。

  7. 「咁係因為你悲觀,我睇到由治及興帶嚟嘅好處」

  8. 文章像是寫一個完全脫離政治、只剩下TVB電視劇的香港。一切改變的原因如同房間裡的大象不敢說。
    個人是再也不會去香港了,如今這些所謂的打卡地點不過是可以批量複製的建築。至于從前吸引人的小食店、何韻詩達明一派的演唱會、各種小書店則消失殆盡。

  9. 我喜欢仍然有着與內地不一樣的香港,昨天下午在香港停留了6小時,做了两件事:到西九龍捐血站捐血;到香港中文大學书店买了幾本內地不可能出版的書。

  10. 不知是否由于作者对香港的认识并不够深,探讨始终停留在了表面的感觉。

  11. 我一直保持一月至少去一次香港的習慣,香港是難得能夠給我喘息的地方,讓我得以隔絕掉工作生活中的煩惱。香港在人文方面的建樹要領先大陸不知多少。香港這個城市就像是什錦罐頭,裏面總有一個水果適合你。

  12. 端的好處在於讀者水平高,看留言就知道了

  13. 同觉得这篇文章深度不够。小红书追求的到底是过去原汁原味的香港?还是在大陆规则下选择性呈现的所谓“港味”?讲实话,看了作者的描述后,我并不认为小红书和部分大陆游客分得清自己想去打卡的究竟是滤镜下的香港还是一直在作抗争的真实香港。毕竟就算是旧香港,也是有各种冲突矛盾的。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小红书或许选择性无视,但作者作为一个反思者,不应该不提及背后长期存在的问题。

  14. 不知道記者年齡和背景為何,但 lorretta 提到的法輪功,至少五年沒有看到了;獨立書店嘛,會不會是太小眾了、導致記者的人脈涵蓋不了?(我個人是喜歡書店的,但同時也覺得看實體書的人不多,在智能裝置時代更如是)
    如果記者本身也是使用小紅書理解、探索香港的一份子,能夠寫成這篇文章也合理;就像是自畫像,同時也許能引起《端》的香港和大陸讀者的興趣。
    但不知道她對香港的「過去」有多理解,也不知道她有多少空間去討論「舊」到「新」的轉變。

  15. 2006到2009年在深圳工作,每個周日都從龍華花好幾個小時到香港一日遊‧心態跟文中「陳鑫」一樣,香港的多元文化底蘊和自由空氣是口岸裡面沒有的‧如今對台灣人來說,香港也不再是購物天堂,隨著政治局勢香港越來越隔著一層紗。我自己不會再想主動去香港觀光,怕記憶中的印象蒙塵

  16. 用了小紅書使用者的視角去看香港了,深度和角度不夠🤔,文章有點被受訪者牽著走了

  17. 同意樓下,寫的膚淺了,沒有深刻點出香港在時代之下的變與不變。

  18. 文章寫得非常膚淺,對於「小紅書」和如今大陸遊客在香港的觀感只停留在皮毛。香港為何如今沒落?恐很難回答此問而不提及港區國安法對香港社會,輿論和思想環境的影響?大陸遊客曾經來香港能見到法輪功運動人士的示威抗議,能看到獨立書店各種在大陸無法接觸的禁書,看到這是一個多元化的自由社會,也是香港從繁華到「只是又一個大陸城市」最根本的轉變

  19. 个人体验是,香港的商品不再有价格优势

  20. 怀旧的背后透着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