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观察:“中国因素”重要性降低,外媒认为台湾在选甚么?

和之前的大选相比,这次大选“不算是一场对中政策的公投”。
2024年1月13日,台湾大选开票,赖清德竞选总部开票现场。摄:陈焯煇/端传媒

1月13日,台湾大选落下帷幕,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萧美琴当选新一任正副总统。华语媒体紧密关注此次大选的同时,国际媒体如何看待台湾大选,他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哪些议题上?

端传媒发现,外媒对台湾大选的讨论仍离不开“中国因素”,无论是两岸关系、战争危机及其影响,还是中美两个大国间紧张的竞争。另一个焦点是台美关系——美国也即将在今年迎来选举,对台态度会否有变?此外,外媒报导也涉及台湾民众更关心的经济民生问题、三个党派争夺焦点的区别、台湾民主进程等,更有提及民众对选举的热烈参与,以及中国网民的热议和微博被禁的词条。

仍是焦点的“中国因素”

选举结果出炉前,“中国因素”就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媒体的讨论中心之一。虽然多家媒体都指出,和之前的大选相比,这次大选相对来说不算是一场对中政策的公投,“中国因素”并不是许多台湾选民最关切的问题,但一般都认为,这次选举依然对两岸关系有重大影响,今次选战的其中一个焦点,仍是两岸紧张关系与战争的可能性。

例如 CNN 就指出,在这场沸沸扬扬的大选中,政党的争夺焦点之一便是如何与强大的中国打交道。台湾时间选举当天早晨,BBC 以快讯形式实时更新大选动态,并形容台湾大选“不仅关乎台湾的政治未来,也关乎它与中国的关系。”BBC 也刊发了题为“Why the outcome matters to the world(为什么大选结果对世界很重要)”的文章,称在过去一年中,中国持续对台湾施加压力,而如果两岸局势升级,事态有可能演变得更大、更危险,因为美国在该地区有庞大海军力量,日本、澳大利亚也在台湾附近设有军事基地。

许多媒体也关注了中国介选的可能性。例如美联社报导中国被指控以军事威胁、外交施压、散播假新闻和金钱收买亲中官员等手段来影响选举,让更多选民支持在两岸关系路线上更为温和的国民党。由于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支持台湾独立的立场,中国政府在大选前已对其表示强烈反对,多家国际媒体对此也有所报导。而《纽约时报》访问了研究中国政治的西方学者,指出赖清德胜选后,两岸问题只会愈演愈烈,短期内没有稳定的可能。当中,乔治城大学的亚洲问题研究学教授麦艾文(Evan S. Medeiros)表示,中国会“继续试图通过虚假信息、威胁和经济激励手段来操纵台湾政坛”﹑继续瞄准贸易领域,取消更多关税减免;而对台军演也会持续,甚至进一步扩大。

2024年1月3日,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到新北汐止区拉票。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1月3日,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到新北汐止区拉票。摄:林振东/端传媒

赖清德胜选后,两岸关系仍是热议话题,多家媒体认为未来两岸面临潜在风暴,可能意味著来自北京政府的经济制裁或军事恐吓。The Conversation 刊登台大学者黄凯苹的评论,称赖清德的立场可能引发中国强硬回应,这些回应可能包括终止自由贸易协定、限制贸易,甚至加剧军事紧张局势。英国《卫报》指出,赖清德的胜利标志著倡导台湾主权和独立国家的政府的延续;而随著北京政府“吞并(annexation)”计划的推进,也见证“两岸关系出现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紧张局面”。CNN 亦指,这是对习近平日益强硬的对台政策的进一步蔑视。

在赖清德以40%左右的得票率胜选后,中国国台办发言人表示这一结果显示“民进党并不能代表岛内主流民意”。而有媒体指出,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反应表明,虽然民进党赢得了第三个任期,但中国政府对民进党支持率大幅下降感到放心,视赖的得票率为好消息。美国和平研究所中国项目的高级专家 Carla Freeman 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北京的这个反应,可能表示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降低。

此次台湾大选正值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之际,除了两岸的紧张关系,中美竞争也是重要的关注点。有媒体指出,中美关系将迎来自去年11月两国领导人会晤以来的最大考验。BBC 认为,台海战争危机的核心是声称拥有台湾主权的中国和台湾最大盟友美国二者的影响力之争。《日经》(Nikkei Asia)的报导指出,无论谁当选总统,来自中国的经济政治压力、日益激烈的中美竞争都是台湾必须应对的问题。这篇发表于去年12月初的文章指出:若赖清德胜任,来自中国的抨击可能会加剧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中国与台湾之间的军事危机,有媒体认为可能升级为更大区域范围的影响,“任何武装冲突都可能让华盛顿和北京正面交锋,并扰乱全球经济。”CNN 也表示,美国正试图稳定和中国的紧张关系,防止竞争演变为冲突。

但多家媒体都指出,今次的投票率和竞选期间的气氛,都指明今次大选的“中国因素”不比以往强烈。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NA)就指出,虽然这次投票率仍达七成,显示台湾的民主愈趋成熟,但对比2020年接近75%的投票率有明显差距,一个原因可能是2020年的大选有“香港因素”--在大选前的数月,香港发生了反修例的大型社会运动,随后中国加强打压香港公民社会,直接令台湾民众感受到来自对岸的威胁。CNA 认为,2020年的台湾民众希望选出一个“强烈亲台”(strongly pro-Taiwan)的政府,但2024年,两岸问题相比 COVID-19 后的各种台湾国内问题,似乎较不受选民重视。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亚太研究网站 East Asia Forum(EAF)也在大选前表示,尽管“中国因素”仍是关键的政治分歧,也是影响台湾民众投票的重要因素,但与2020年选举相比,今年它不是那么重要的竞选议题。此外,EAF 还指出,赖清德竞选团队很少讨论来自中国的军事威慑,只是反驳国民党的言论,将这次选举描述为民主和专制的选择。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举行汉光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7月27日,新北市八里举行汉光演习。摄:陈焯煇/端传媒

台美关系将持续深化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1月13日就台湾选举发表声明,向赖清德的胜选表示祝贺,“我们也恭贺台湾人民再次展现了其民主体制及选举程序的稳健与坚实”。随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称美国国务院的声明“严重违背美方所作仅与台湾地区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的政治承诺”。而就在台湾大选落幕后,太平洋岛国瑙鲁(台译:诺鲁)即宣布与台湾断交,指其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独立国家。

被挤压在中美竞争之间的台湾,未来与美国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多家媒体认为美国会寻求保持台湾海峡稳定的方式。此前美国官员表示无论谁胜任,美国都将坚持其长期的对台政策。在赖清德胜任台湾总统后,拜登总统也称“美国不会支持台湾独立”。

不过,媒体也指出美国不会因此而减少对台湾的援助和合作。如《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有意加强经济联系,包括讨论放宽税收的相关法案,以及可能增强台湾网络安全等。《纽时》并认为,赖清德在任副总统时已经有与美方交手的经验,在和美方加深合作时“可能更快,也许会进入一些更敏感的领域。”报导同时指出,美国还可能提高与台湾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将通讯网络加强几乎等同于(或准备进行)情报共享的程度”,亦将在台湾本岛部署军事后勤装备,“这是五角大楼正在整个东亚地区推行的战略。”

美国民主党众议员约翰·加拉门迪(John Garamendi)也在 BBC 的节目中表示,赖清德的胜选可能意味著美国支持台湾政策的延续,因此未来四年紧张局势将继续存在,“美国将继续提供经济、商业和军事支持,包括武器和训练。”

2024年1月13日,台湾大选开票,柯文哲竞选总部开票现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2024年1月13日,台湾大选开票,柯文哲竞选总部开票现场。摄:林振东/端传媒

大选前,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的执行主任 Rorry Daniels 向美联社表示,三位台湾总统候选人都认同,和美国建立牢固关系是对北京试图控制台湾的有力威慑。他并指出,台美在赖清德胜选后面临的挑战,是处理北京对于台湾“悄悄走向独立”(creeping into independence)的焦虑。美联社也引述华盛顿智库全球台湾研究所的 John Dotson,指美方可能视赖清德的第一任期为“蔡英文的第三任期”,因为预料赖清德将会延续蔡英文相对温和的路线:虽然拒绝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同时也不宣布独立。

过去蔡英文执政期间,美国是台湾的最大盟友,去年拜登政府便宣布了向台湾提供3.4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计划。此前,美国官员也提及此次台湾大选结束后,拜登政府将按惯例派遣非官方代表团访问台湾。1月14日,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 Stephen J. Hadley 和前国务卿 James B. Steinberg 已抵达台北,并于次日与台湾总统蔡英文和候任总统赖清德会面,赞扬台湾的民主为世界树立了光荣榜样,并称美国对台湾的承诺“坚如磐石(rock solid)”。

不过,《日经》也提及了紧密的台美关系之下,一些民众对美国的警惕心态。他们担心美国政府追求的是自己的而非台湾的利益——例如,去年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实际上也让台湾的芯片制造商和供货公司失去了许多中国客户。因此,一些人士指责美国为了遏制北京的扩张而将台湾“武器化”,也质疑美国是否真的会履行在台湾受攻击时保卫台湾的承诺。

至于韩国媒体,大部分都以“亲美”﹑“反中”形容当选的赖清德。MBC 记者以“中美代理人的战争”来形容这次大选,并指结果显示“台湾选择了美国”。但韩媒一般都认为,虽然赖清德的台湾将会继续深化与美方的关系,但不会增加与中国的冲突。

2024年1月13日,板桥的投票所。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1月13日,板桥的投票所。摄:陈焯煇/端传媒

台湾民众更关注民生问题

不过,比起战争危机、国际局势,多家媒体都指出这一次台湾民众更关心民生问题,迫切希望政府解决住房压力、贫富差距、失业等长期突出的生活成本问题。

正如《经济学人》指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未来关系并不会直接决定谁成为下一任总统,该报导援引台湾《天下杂志》的调查,指出选民最优先考虑的是经济发展,而非国家安全和两岸关系,这种对经济的优先考虑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更为显著。

台湾近年经济增速减缓,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预估为1.4%。美联社由此表示,台湾经济很大程度上也决定著这次大选的结果。

根据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李健鸿向 BBC 提供的数据,台湾的低薪打工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在30岁以下。而由于工资等经济问题,台湾人才正不断外流,过去十年出海人数呈增长趋势,其中近一半在40岁以下。2023年台湾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长了2.5%,而在法国媒体 France 24 的采访中,一名29岁的工程师提到去年公司涨薪只有1.5%,且他仍没有达到最低工资水平。BBC 也访问了几位低薪且面临房租压力的台湾年轻人,指出民进党在执政八年之中未能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而备受年轻人指责,也失去了对该党的信任和耐心。尽管民进党此前也因其进步的价值观而得到许多赞许,如支持 LGBTQIA 群体权利。

民众更关注台湾本土民生的原因,《纽约时报》认为部分可能是由于候选人的国际关系纲领与大多选民的想法相契合,例如更强大的军队、继续推进民主进程,以及在两岸关系上保持现状:“避免挑衅北京,也力求小心翼翼地脱离中国的轨道。”

East Asia Forum 的文章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台湾人都生活在北京政府的军事威慑和滋扰中,因此国民党提出的选择“战争”或“和平”的口号并没有引起选民共鸣。这并非表示台湾民众不担心中国的威胁,而是工资停滞不前、经济住房短缺、职业前景黯淡等问题更受他们的关注。

除了经济问题外,政治腐败也是台湾选民面临的另一内部问题。英国《卫报》指出,在台湾过去的地方选举中,贿赂、恐吓选民、和组织犯罪的政治联系等指控层出不穷。而这次大选中,候选人之间也出现了关于非法建房、不明收入来源、其他形式的腐败相互指控。该文章引用台湾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护协会的数据,2022年1677名市议员候选人中,11.6%的人有犯罪记录,并指“在激烈的总统大选中,腐败和经济危机,压倒了对好战的邻国的担忧。”

2023年12月31日,台北,民众党的造势游行。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12月31日,台北,民众党的造势游行。摄:陈焯煇/端传媒

党派竞争与新势力的崛起

与台湾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外媒对民众党这一新生势力的关注。尽管民进党连续获得三届总统任期,但台湾长期以来两党制的政治格局,可能即将改变。路透社更指,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已成为台湾政治格局中的一股新力量。

多家媒体报导称,房价暴涨、低薪、不平等加剧等现实问题,都助长了民众党的崛起。由于两大政党长期未能解决经济问题,一些年轻选民对此感到失望,转而将选票投给第三选择民众党;也有年轻人厌倦了基于“蓝绿”两党的旧格局。而此次民众党提出的公共住房、租金补贴、提高囤房税的方案,成功吸引了许多年轻选民。

由于这些民生问题在民进党治下八年发生,反对党希望利用民众的失落感来赢得他们的选票。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政治学家 Lev Nachman 向 BBC 指出,这次大选中三个政党针对这些问题都有相似的提案,“无论谁获胜,都必须把解决经济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关注政党和选举的副教授黄凯苹在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称,过去国民党也未能给出解决方案,其提议的购房补贴利率还可能让房地产泡沫更加膨胀。此外,民进党还面临滥用权力的指控。该文章指出,过去几十年,政权在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交替,但民众对台湾民主的满意度却不到50%。

尽管民众党此次吸引了不少年轻选民,民进党候选人仍然在这次大选中胜出,有不少媒体分析其胜选原因。黄凯苹也在 The Conversation 的文章中表示,反对党之间合作尝试的破裂使得执政党的胜利有了更多保障,且民调中希望更替执政党的60%的选民被分化为两股浪潮,年轻人更支持新生的民众党,而老一代选民则支持国民党。

此外一些媒体也指出,民众党利用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 和 TikTok 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也挑战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作为主要宣传战场的地位。民众党的一名重要成员向半岛电视台指出,新媒体让年轻选民感觉更加接近政党,他们还能在直播上直接向政党成员提问。该报导提及,柯文哲也是唯一在台湾 TikTok 热搜榜上的主要候选人,#柯文哲2024 的标签在1月11日跻身前20名。

不过,有媒体认为赖清德政府的未来并不那么乐观。虽然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和萧美琴以558万总票数、40.05%得票率当选,但与之前的大选相比,民进党的支持率都呈下降趋势。也有媒体认为,民进党在议会失去了大多席位,这使得赖清德在立法方面更加艰难。美国戴维森学院东亚政治学教授 Shelley Rigger 向媒体指出,赖清德仅以超过40%的得票率当选总统,并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他将不能“行使多数派权力”。

此次国民党候选人虽然没有胜选总统,但在立法委员选举中成为了国会第一大党。而民众党也在大选中获得了约四分之一的选票。有不同学者向《金融时报》指出,民众党今次影响力巨大,“如果说这次选举有大赢家的话,那就是民众党”。

读者评论 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目前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