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忠:如何解读台湾大选结果,赖清德新四年有哪些挑战?

新政府虽然陷入朝小野大的结构,但不是完全无解的僵局。
2023年5月27日,新竹,民进党2024总统大选参选人赖清德出席新竹市信赖台湾之友会成立大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沈有忠,台湾东海大学政治系教授)

2024年全球有高达四十多国将举办选举,开年的台湾选举,也是备受全球关注的一场。因为台湾的这场选举,不只影响台湾的前途与未来,也牵动地缘政治甚至全球民主的前景。

1月13日的选举结果,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萧美琴在三脚督的激烈竞争下,以558万票,40.1%的得票率当选为下一任的正副总统。对外而言,两岸与国际关系有望延续蔡英文总统过去八年的路线。在此同时,国会的选举则是没有单一政党过半,由于民进党没有守住过半的席次,对内而言,未来的府会关系也将充满挑战。以下分成五个面向,讨论这场选举的结果,对未来的台湾政局以及两岸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2023年11月12日,新竹,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出席党籍新竹市立委参选人郑正钤竞总成立大会,摊贩出售国民党的纪念品。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11月12日,新竹,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出席党籍新竹市立委参选人郑正钤竞总成立大会,摊贩出售国民党的纪念品。摄:陈焯煇/端传媒

政党重组:三党结构的形成

民进党、国民党都回归基本盘,民众党靠著柯文哲出马,大幅度收编四年前蔡英文总统的年轻选票。

因为这场选举是总统与国会的同时选举,因此要从选举结果来看政党实力的消长,必须综合总统、国会席次、政党票三个方向来检阅。

先以结果来说,三党没有一个政党全赢或全输,让未来四年的政党政治进入一个趋于势力均衡,权力结构不至于过度集中的结果。对民进党而言,顺利赢得总统并延续执政是首要任务,但却输了国会多数;对国民党来说,输了总统选举,却重新拿下国会第一大党;而首次参选总统的民众党,总统选举落居第三,且区域立委全军覆没,但在政党票却拿下三百多万票,八席的立委席次让该党成功在立法院成为三党不过半下的关键小党,赢得的是未来与两大党谈判的筹码。

从总统当选者与政党票的关系来看,民进党的赖清德获得558万票,民进党政党票则是498万,意味著有60万张选票支持赖萧,却没有支持民进党。国民党的侯友宜得票数是467万,政党票是却高出九万的476万票,政党票反而高于候选人,意味著侯友宜没有替国民党开疆辟土的能力,反而可能是政党的“负资产”。民众党的柯文哲拿下369万票,政党票则是304万,足足高出92万,显示民众党在一人政党的格局下,是依靠柯文哲的魅力,在立法院冲出了三百万票,成为关键第三党的基础。这个选票结果,和选前民调显示,大多数年轻选民、中间选民成为民众党选票基础若合符节。

另外,就政党票来看,和2020年政党票的变化来比较,民进党四年前是481万,今年是498万;国民党四年前是472万,今年是476万;民众党四年前是158万,今年冲到304万。和前述总统选举结果一起比较,这些数字明显看出,民进党、国民党都回归基本盘,民众党靠著柯文哲出马,不仅个人得票冲到近四百万,政党票也成长150万,大幅度收编了四年前蔡英文总统的年轻选票。

总的来说,这场选战从不同角度来看政党结构,大致上就是蓝绿回归基本盘,第三势力、中间选民化零为整的集中在民众党。这样的趋势能否延续,要看民众党能否走出一人政党,并且进入各县市建立组织。否则既然称为中间选民,就意味著没有很深入的政党连结,这块选票结构仍有可能会再次分散,届时一人政党的民众党,就可能走向亲民党化。

府会关系:朝小野大的挑战

新政府虽然陷入朝小野大的结构,但不是完全无解的僵局。

从总统与国会来看,选举结果,民进党在国会仅获得51席,失去了过半的优势,甚至以一席之差落后给拿下52席的国民党而成为第二大党。虽然国民党也未能过半,而民众党则是拿下八席,整个国会呈现三党不过半的格局,但府会关系整体而言仍旧是一个“朝小野大”的结构。

赖政府在上台以前,面对新国会的第一个议题,就是立法院长的选举。如果真的是国民党的韩国瑜担任立院院长,依据韩国瑜的个人特质,加上和民进党的恩恩怨怨,未来的府会关系只怕更是雪上加霜。民进党要如何和民众党合作,在赖总统上任前先在院长选举建立“绿白合作”的样版,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

其次,在520就职之后,赖清德面对新国会的第二道难题,就是行政院与内阁的组成。尽管依据宪法,任命行政院长是总统的专属权力,不需经过立法院的同意权,但宪法也同时赋予立法院行使不信任投票的权力,也就是倒阁权。因此,总统在任命行政院院长,以及后续组阁的过程,仍旧需要考量国会的政党生态。在选前,国民党和民众党都主张往内阁制移动,甚至主张恢复阁揆同意权。在这样的氛围加上朝小野大的结构下,未来内阁的组成以及运作,恐怕都需要更多的妥协,这是赖总统上任后的另一个难题。

虽然是朝小野大,但国民党毕竟没有单独过半,民进党仍有与民众党合作的空间,避免了更趋于僵局的分立政府困境。选前柯文哲曾表态,未来不会只与单一政党合作,合作对象视议题而定。此外,柯文哲也多次表态外交议题将依循蔡总统的路线。因此,新政府应该尝试在上任前与民众党进行合作模式的协商,寻找双方歧见较低的政策优先推动,避免新政府一上任就陷入朝小野大、政府空转的僵局。这些可以和民众党尝试合作的低争议性的政策例如青年政策(居住、生育、学费、就业等)、医疗长照、地方建设、税制改革、少子化议题等。

总之,新政府虽然陷入朝小野大的结构,但不是完全无解的僵局。随之而来的立院院长选举、520之后的组阁、以及后续四年内政议题的推动等,都应该提早与民众党展开协商,让朝小野大的困境降到最低。

2023年12月31日,台北,民众党的造势游行期间,一名女生在拍婚纱照。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12月31日,台北,民众党的造势游行期间,一名女生在拍婚纱照。摄:陈焯煇/端传媒

分歧社会:民粹选举的困境

过程中这些民粹式动员,已经让台湾社会陷入分立、对立、以及相互的不信任。

包括这次选举在内,近几次的选举,台湾的选风都有民粹化的趋势。虽然说选举必然造成不同阵营的竞争,但仇恨值、不信任、排他性与厌恶度的飙高,却是越来越严重。

这次选举,国际关注台湾在两岸议题、外交与国防的未来,但国内却困在赖清德老家的矿坑小屋、侯友宜的学生宿舍租金与柯文哲名下的停车场。甚至再搬出疫情、疫苗的旧帐,意图炒作负面议题来进行动员。虽然选举结果,和2020年一样,民粹化的候选人都没能赢得选举,但不可讳言的,过程中这些民粹式动员,已经让台湾社会陷入分立、对立、以及相互的不信任。

回顾此次大选,和上次大选类似,都出现政策空洞化的现象。大选前半阶段,所有议题聚焦在“蓝白合”。而蓝白之间之所以谈合,也只有在“政党轮替”、“下架民进党”的口号,而非具体的国政理念。例如国家认同与两岸关系,蓝白阵营甚至连是否接受九二共识都没有共识,只是围绕在谁正谁副的权位交易中。最终在“君悦之乱”致使蓝白破局后,政策辩论也相当零散,在正副总统各唯一场的电视辩论会中,除了赖清德与萧美琴曾经提出印太战略、全球产业的概念之外,其余仍旧围绕在情绪式的发言,或是弃保与反弃保的辩论,甚至还有当众辞职媒体的戏剧式演出。以选举结果来看,这些荒诞的演出,选民都看在眼里,无助于选票的开拓。以蓝营来说,如前所述,候选人得票甚至低于政党票,意味著连政党支持者都不支持党的候选人,更遑论争取中间选民。

大选结束了,荒腔走板的选举对立与民粹式的动员之后,对赢得选举的赖萧而言,要如何争取更多人民的支持,尤其是争取不同阵营的选民对选举结果与新政府的支持,是一大课题。对输掉选举的国民党与民众党而言,能否放下选举的对立,做一个宪法上忠诚的在野党,协助恢复社会团结,然后再进行有意义的监督,蓝白两党也责无旁贷。毕竟面对选后千疮百孔的社会,加上中国虎视眈眈觊觎台湾的主权压力,新政府如果仍陷在民粹的对立中,不只是民进党的困境,更是整个国家的危机。

2023年4月20日,马祖。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4月20日,马祖。摄:陈焯煇/端传媒

两岸关系:中国压力的增加

几乎可以预见,北京对于两岸关系,在赖清德胜选以及未来就任后,也不会与新政府有任何接触。

再放大到国际视野来看,这场选举对两岸关系、地缘政治而言也释放了一些清楚的讯号值得全球关注。在选举过程中,国民党与民众党不断诉求“战争与和平”,国民党的候选人侯友宜与赵少康甚至多次表态坚持回到九二共识的一中政治框架。就连民众党的柯文哲也在两岸一家亲的主张上打转,并且利用辩论时赖清德的口误猛烈攻击中华民国的认同议题,真正在贩卖中华民国“芒果干”(亡国感)的,其实一直都是国民党。

在选举期间,中国介选的议题也从未间断。无论是经济胁迫,例如 ECFA 部分项目的中止、宣布台湾操作贸易壁垒;或是安全压力,例如间谍气球空飘扰台、发射卫星偏离轨道飞过台湾上空、或是从未间歇的机舰扰台等。

更有甚著,疑似施压演艺人员(五月天)、对基层村里长的统战、深伪影音与虚假讯息的投放⋯⋯等等,介选的作为可以说是一直在进化,也越来越隐晦而不易察觉。或许中共已经明白,对台介选难以改变选举结果,但过程中制造台湾社会的分立、困扰、甚至恐慌与压力,其目的就已经达到。

在这样的过程中,赖清德与萧美琴的胜出,固然是再一次像北京与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坚定的讯息,那就是台湾选举的自主,以及主权意识的深化。但基于选举过程中的经验,未来新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心力来降低中共对台的压力和渗透。

北京对于民进党的执政,不交流也不对话,两岸关系只能在低气压下尽量避免冲突发生。几乎可以预见,北京对于两岸关系,在赖清德胜选以及未来就任后,也不会与新政府有任何接触。事实上,选后一天,也就是1月14日起,中国就宣布进行军事演习,也算是一种对台湾选举结果的表态。未来两岸在没有互信基础、欠缺对等交流、甚至拒绝接触的情况下,新政府要维持现状、确保台海稳定,一方面需要更深入的与国际结合,另一方面还是需要设法与中国对话,展现出对台海稳定与和平负责任的态度。

2023年年12月29日,台北,总统蔡英文出席“人参好彩投 应援之夜”。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年12月29日,台北,总统蔡英文出席“人参好彩投 应援之夜”。摄:陈焯煇/端传媒

国际关系:深化世界的链结

蔡英文打下与西方自由民主的国际社会深化链结的基础,即使在选战中也没有受到太多的非议。

最后,或许也是众多课题中比较没有争议的一部份,就是未来与国际社会在产业链布局、安全议题、共享民主与人权价值的合作,也是新政府必须持续深化的方向。

过去八年,蔡英文总统面对世界变局,已经打下了与西方自由民主的国际社会深化链结的基础。这个对外的执政方向,即使在选战过程中也没有受到另两位候选人太多的非议。民众党的柯文哲甚至明确指出,将遵循蔡总统的外交路线来处理国际关系。因此,新政府应该基于跨党派的共识,继续推进与国际社会的链结,让台湾的产业继续布局全球,也提高台湾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事实上,台湾在过去几年外交上的成就让多数国人引以为傲。在大的战略布局上,深化与国际链结的方向也已经是跨党派的共识。新政府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之上,再提升台湾的国际影响力,是未来必须继续努力的方向。唯一需要仔细处理的,是如何在深化国际链结的发展中,也要同时维持两岸的稳定与和平。就这个议题上,也需要国民党和民众党的合作和团结,方能对外展现台湾团结一致的立场。在相关的外交议题上,新政府如果能扩大国民党与民众党的参与,也可以“由外而内”的建立在内政议题上的合作气氛。虽然不容易,但新政府有责任去推动。

大选结束了,新国会在2月1日就要开议,新政府也在5月20日就要就任。国内的政治新局,加上国际与两岸多变的政治局势,新政府将没有蜜月期,一上任就必须对内争取跨党的团结,对外深化国际的链结。台湾在民主深化的道路上,必须越走越稳健,历经每一次选举都将让台湾的民主更具有韧性,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读者评论 1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不是很明白作者提及的“民粹化的趨勢”問題,再説“民粹化”本身是否是空命題在西方學術界也有廣大討論。(參考Cas Mudde的The Populist Zeitgeist)
    更離譜的是作者提及的論據,端傳媒自己都有反對意見——所謂導致“政策空洞化”的藍白合,端傳媒自己的《數說2024台灣大選之三》都已經解釋這并非是真正選民真正討論的問題。
    “正副總統各唯一場的電視辯論會中”,點擊鏈接就能直接看見三個候選人對兩岸,核能以及房屋問題的發言,而這裏總結為“除了賴清德與蕭美琴曾經提出印太戰略、全球產業的概念之外,其餘仍舊圍繞在情緒式的發言…”也過於簡化了吧?
    到底是誰在“政策空洞化”,誰在加强這個印象來塑造敵我關係,確立“真正的人民”?

  2. 你這標題有問題,你為什麼要先入為主地認定僵局是不好的?我認為就該僵局,僵局好,僵局好得很!

  3. 第一场不是台湾选举,是孟加拉议会选举,这煞笔水平也能当教授哈哈哈

  4. 柯文哲拿下396万票—应该是369万票

  5. 《侯友宜、柯文哲承认在“大选”中落败 民进党得票率较上届明显滑落》我看到财新的新闻标题都想笑!这么绕,就是不敢讲赖清德胜选,这新闻根本没法直视。

  6. Oh,No!不要再用“不忘初心”这个词了!除非是用于讽刺!

  7. 未來四年最要看的事情:「民眾黨能否走出一人政黨,並且進入各縣市建立組織。否則既然稱為中間選民,就意味著沒有很深入的政黨連結,這塊選票結構仍有可能會再次分散,屆時一人政黨的民眾黨,就可能走向親民黨化。」

  8. 按照北京的思維,一旦你想坐上談判桌,即等於你有求於我,之後無非是如何將你連皮帶骨吞下去的問題。對話只是管控風險的手段而非目的,希望台灣可以不忘初心。

  9. 兩黨為了爭奪立院龍頭/不讓立院龍頭落入對方之手,會對民眾黨開出什麼價碼讓人好奇,同時民眾黨黨內能否整合,在這一問題上統一立場也值得關注。民進黨甚至可以讓出立法院副院長長甚至院長的方式拉攏民眾黨。

  10. 《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上也能看到赖清德胜选的新闻呢!

  11. 樓上的要不要先看一下國外媒體有沒有在報再評論,不要來給人笑好嗎⋯⋯你自己看著刺眼酸作者寫得像地球中心😅

  12. @mark1st 你這種井底之蛙牆內韭菜(看不到太陽,應該叫韭黃)是這樣的🤣

  13. 危言耸听,台湾也就华人圈关注,还影响到世界民主,千万别让别国看到,贻笑大方,弹丸台湾好像成了地球和宇宙的中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