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23年是好莱坞片厂Disney的100周年。其实同样在1923年注册公司的另一家片厂华纳兄弟(Warner Bros). 原本也应该和Disney同庆周年,只是该公司更倾向将企业历史回溯到创办人家族首度涉足电影发行的1905年,而非公司成立的1923年。
也是在1923年,电影喜剧大师卓别林(Charlie Chaplin)拍摄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片,确立了长片将完全取代短片在这门生意中的地位。此外,还有一个比较没有人留意、但更具意义的100周年,是在山丘上俯瞰整个好莱坞百年来潮起潮落的 HOLLYWOOD 地标看板。
虽逢各种重大周年,实际上2023年的好莱坞不太有什么敲锣打鼓、欢乐庆祝的气氛。即便高调庆生的Disney都很难用载歌载舞的音量掩盖他们眼前凶险无比的产业处境。电视频道广告营收、电影院票房或是串流用户增长等等曾经稳定、容易预测的业务,都在过去一年摇晃不止。作为美国甚至整个世界娱乐内容生产的领航员,好莱坞的2023年,更像是在黑夜汪洋中等待看不见的冰山划破铁达尼号船身的危机倒数。
所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好莱坞在过去一整年应变不及的各种失手包括:过去十多年来每年创造十数亿美元产值的超级英雄产业被“砸坏”;可能是好莱坞最后一批长寿IP和最后一代电影明星日薄西山;原本被期待疫后复苏的电影院票房最后仍以差强人意的数字惨绩收场。
The Good:女力崛起的一年
“依计行事。预先设想周全,不要随机应变。”
男星Michael Fassbender在Netflix新片《杀手》(The Killer)中,反复对著观众默背这段“依计行事”(Stick to your plan)杀手准则。这段台词显然是反面的提示。随著行动不断地横生枝节,他只能不断放弃原案、随机应变。推估身为精准细节狂的导演David Fincher自己就是电影中拚了老命想要依计行事的杀手,而任务失手引来雇主究责的故事线,指的大概就是他昂贵的Netflix制作《破案神探》(Mindhunter)节目收视失利的事件。
可能不是创作者本意,不过《杀手》的自我指涉还可以再向上提一个层级,反应了好莱坞在过去一整年应变不及的各种失手:
造价昂贵无比的《惊奇队长2》(The Marvels)和《水行侠失落王国》(Aquaman and the Lost Kingdom)的失手,顺便砸坏了过去十多年来每年创造十数亿美元产值的超级英雄产业;
《印第安纳琼斯:命运轮盘》(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和《不可能的任务:致命清算第一章》(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的失手,则预告了好莱坞可能的最后一批长寿 IP 和最后一代电影明星的日薄西山;
更重要的是在COVID-19因素完全消失的2023年,原本被期待要完全复苏的电影院票房最后仍以差强人意的数字惨绩收场。那些死守好莱坞数十年来的说故事公式和销售推广公式的从业人员,开始像没有命中目标的杀手一样张皇失措。像以前那样依计行事行不通了,以后要怎么办?
这部电影跳过传统发行体系、不按牌理出牌的电影票定价策略、鼓励观众在影厅互动,在在挑战好莱坞游戏规则,也立刻引来其他艺人仿效。演唱会电影已毫无疑问成为拔地而起的好莱坞新类型电影。
幸运的是这个行业还有两位随机应变的女英雄撑住了这险象环生的一年。
第一位电影女英雄是Taylor Swift。
好莱坞原本是Taylor Swift的伤心地,即便征服多国的Era Tour巡回演唱会早在2022年底就已创造惊人票房。她过去十多年来或者客串或者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几乎可说是屡战屡败,其中还夹带了对许多参与者而言都是核弹等级的职业灾难——音乐剧电影《猫》(Cats)。整个电影业大概没有人觉得Taylor Swift的银幕事业还有多少机会,更别提期待她终能成为票房冠军。
然后演唱会电影《泰勒丝:时代巡回演唱会》(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从天而降。这部电影跳过传统发行体系、不按牌理出牌的电影票定价策略、鼓励观众在影厅互动等等作法在在挑战好莱坞的游戏规则,也立刻引来了其他艺人的仿效。演唱会电影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拔地而起的好莱坞新类型电影。
除了在票房冠军电影中夹带女性主义议题的稀罕成就之外,《芭比》也是这一波品牌IP热潮中不论商业和艺术成就都最出众的一部。
另外一位女英雄是《芭比》(Barbie)。如果加计催生该片的导演Greta Gerwig和女演员兼制片Margot Robbie,严格说是共三位女英雄。除了在票房冠军电影中夹带女性主义议题的稀罕成就之外,《芭比》也是这一波品牌IP热潮,包含《AIR》、《黑莓》(Blackberry)、《法拉利》(Ferrari)等电影和电视剧,其中不论商业和艺术成就都最出众的一部。虽然由好莱坞片厂Warner Bros.发行,然而这部品牌电影根本是由玩具商Matel的芭比娃娃品牌经理主持开发。显示的是传统片厂创新能力失灵的时候,其他部门开始扛起了随机应变的责任。
此外还有一个意外取代片厂的“创意”机构是教会。电影《希望之声》(Sound of Freedom)不论资金募集、推广销售和传闻中透过教会系统发送票券的扩散方式,都充满福音派教会的影子。然而即便它和《泰勒丝:时代巡回演唱会》一样有机会成为一种更显著存在的类型,但特殊的财务结构恐怕难以归类为电影业的新商业出路。
The Bad:砍人、砍制作、砍支出
随著美国娱乐工业的线性频道、电影院和串流业务同时撞上冰山,Zaslav的同业开始将他的许多争议作法——下架节目、取消制作案、缩减串流支出、出售串流版权给Netflix等等,变成2023年的行业应变标准SOP。
几周前,美国时代杂志《Time》宣布了歌手Taylor Swift成为该刊百年来第一位以艺人身份获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先例。
这是时代杂志的选择。如果交给过去一年被市场现实叮得满头包的好莱坞高阶经理人们匿名投票,那他们选出的年度人物极有可能是这位争议人物——Warner Bros. Discovery执行长David Zaslav。
重点不在David Zaslav2023年做了什么(比如他近日被爆出密会Paramount Global洽商并购),而是他在再往前一年做了什么。
原本是Discovery董事长兼执行长的David Zaslav在2021年秘密说服美国电信巨人AT&T将他们好不容易刚完成并购没多久的WarnerMedia交给他经营。
新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甚至将根本已制作完成的新片《蝙蝠女》(Batgirl),直接弃置垃圾桶来交换减税额度;2023年又对另一个制作完成的倒楣节目故技重施。
2022年两家公司完成合并为一家新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之后, David Zaslav的核心经营策略无非就是“砍”。砍人、砍制作、砍支出等一连串激进作法立刻激怒了长期合作的创作者,甚至让Zaslav取代前任WarnerMedia执行长Jason Kilar成为好莱坞最顾人怨的CEO 。其中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利用美国企业并购法令中认列亏损的租税优惠规定,将根本已制作完成的新片《蝙蝠女》(Batgirl)直接弃置垃圾桶来交换减税额度(2023年他又对另一个制作完成的倒楣节目故技重施)。
计划赶不上变化。随著美国娱乐工业的线性频道、电影院和串流业务同时撞上冰山,Zaslav的同业开始将他的许多争议作法变成2023年的应变标准SOP。
最好的例子是一年多前闪电回任Disney执行长的Bob Iger,整个2023年之中基本上就是一直偷看隔壁同学的答案卷,抄走Warner Bros. Discovery多个新政策——比如下架节目、取消制作案、缩减串流支出、出售串流版权给Netflix,和近日刚刚完成的合并自家串流服务Hulu和Disney+片库等。
好莱坞最顾人怨的CEO之所以突然成为模范生,是因为Warner Bros. Discovery已默默交出了他人眼中不可能的成绩单。不久前的财报会议中,David Zaslav才告诉股东说持续裁减支出的作法已初步发挥效果,让这家负债沉重的片厂开始出现更健康的现金流,并得以重新将资金分配于未来市场机会的投资之上。话才说完没几个星期,他就已经想到现金流的用处,并推著购物车前往Paramount Global总部洽谈收购的可能性。
如今电影业真正的比赛不是比谁家的卖座电影更多,而是谁的失手次数更少、失误状况更轻微。
附带一提,虽然2023年正式票房统计尚未出炉,业界普遍认为Warner Bros. Discovery应该会是好莱坞全年票房冠军。如今电影业真正的比赛不是比谁家的卖座电影更多,而是谁的失手次数更少、失误状况更轻微。同样在超级英雄电影上连续踩雷的Warner Bros. Discovery轻松赢过过去一年踩雷更频繁、被地雷炸得几乎体无完肤的Disney。
整个好莱坞一起加入砍人、砍制作、砍支出的全民运动,再加上SAG-AFTRA美国演员工会和WGA美国编剧工会长达数月罢工导致大量制作停摆的双重因素,也正式终结了美国电视业所谓Peak TV的电视黄金时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论家Peter Biskind甚至在日前出版的新书《Pandora’s Box》中形容美国电视内容已经从繁花盛开的空前荣景(所谓 Peak TV) ,迅速退化成为一片荒芜的废土。
Biskind不无夸大的说法同时指涉节目量和质的下滑。无论如何减产已确定是不可逆的持续趋势。
坏消息是依据两个工会在罢工结束后争取到的新劳动协议,会使好莱坞片厂在个别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大幅提高。影响更深远的是劳动协议中针对生成式AI应用下了紧箍咒般的重重限制,比如扫描真人演员所建立的AI模型人物每一次演出仍需支付演出费用给并不需要现身的演员本人。好莱坞很可能会完全错过AI带来的成本节约红利。
可见的未来在整体市场并未扩大的前提之下,好莱坞的制作数量将进一步萎缩,并继续朝向荒芜废土更近一点点。
整个好莱坞一起加入砍人、砍制作、砍支出的全民运动,再加上两大工会长达数月的罢工,正式终结了美国所谓Peak TV的电视黄金时代。而依据罢工后的新劳动协议,不仅今后制作成本大幅提高,更有针对生成式AI应用作出了紧箍咒般的重重限制。
The Ugly Truth:串流革命又折回原点
2023年底最让消费者感到错愕的消息是Amazon宣布2024年1月29日开始,所有的 Amazon Prime Video订户都将被强迫看插入在串流节目中的广告,而唯一能逃脱广告的方法是额外支付每月2.99美元的赎金重返无广告的串流体验。
1月29日之后,美国市场主要的SVOD订阅制串流品牌将只剩下Apple TV+一家完全没有广告。
这一整套2023年在串流业快速普及的作法,被称作“Netflix大修正”(The Great Netflix Correction)。倒楣的是跟著迁徙到串流的消费者,发现所谓的串流体验革命变成了一场徒劳,剪线之后的娱乐生活又回到了不断被广告打扰的原点。
曾经SVOD串流服务以优于传统线性频道的无广告体验揽客,说服观众果断剪线之后可以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无广告日子。从整整一年前Netflix实验性地推出广告方案Basic with ad开始,广告很快就成为用户成长速度踩煞车的所有串流服务的最后一根救命索。除了使尽吃奶力气强推广告方案之外,他们还在过去一年陆续开始取缔帐密共享,并一再提高无广告方案的月租费,企图驱赶用户加入观看广告的行列。这个做法直接对准消费者荷包缩水的要害,用低价诱骗他们接受刚摆脱没几天的广告。
这一整套2023年在串流业快速普及的作法,被称作“Netflix大修正”(The Great Netflix Correction)。修的是过去三年多对于 SVOD 串流服务的过度乐观和过度投资的产业偏差。
倒楣的是跟著迁徙到串流的消费者,发现所谓的串流体验革命变成了一场徒劳,剪线之后的娱乐生活又回到了不断被广告打扰的原点。
另一个白费力气的徒劳是有线电视的频道组合套餐正悄悄地在串流宇宙之中秽土转生。
集团内串流绑定套餐如HBO Max和 Discovery (变成了现在的 Max),和最近刚刚整合成为一个app的Disney+ 和Hulu。集团外的绑定如Paramount+在全球各市场寻求竞争对手一起绑定,其中在美国市场则刚刚宣布了Paramount+和Apple TV+绑定的新套餐方案。
好莱坞必须迎接接下来100年的各种颓败、重整、不断适应和大力转身,并一年又一年面对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录影带、串流、社群和手游等等宣称要杀死这个行业的死敌。
串流套餐的趋势才刚开始,未来一年会继续遍地开花。这个趋势处理的仍然是“Netflix 大修正”的议题。不惜工本投资独家内容的时代已经终了。除了互相授权节目之外,各媒体集团也运用绑定套餐的方式来留住仍然对强大的内容库有高度需求的消费者。不小心上钩的消费者,也会将把好不容易从有线电视频道套餐中脱身而换得的(只为自己想看的内容付费的)宝贵自由拱手奉还。
The Ugly Truth?恢复理性之后的串流市场,就像一家即将打烊的 all you can eat 吃到饱餐厅。不论你吃饱了没,peak TV 的盛宴即将停止供餐。还未吃饱的观众请把握最后用餐时间。
在山丘上俯瞰整个好莱坞的 HOLLYWOOD 地标看板,在整整100年前被竖立起来之时原本是作为山坡上豪宅社区的房地产广告。看板后面其实还有四个字母 LAND 在日后修复过程中被移除。也因为少了这四个字母,看板也正式从房地产广告转换身分成为我们今天认识的城市地标。
好莱坞地标和差不多时间完工的穆荷兰大道、好莱坞杯露天剧场(Hollywood Bowl)和洛杉矶纪念体育场,象征的是这片洛杉矶郊外荒地整整100年前开始用力转身迎接新世纪娱乐工业带来的繁华。
再往前推10年,1913年12月29日美国电影先锋 Cecil B. DeMiller(《十诫》导演)才刚下火车,成为逃避 Thomas Edison 爱迪生专利而逃到好莱坞落地生根的第一批电影创作者之一。那时候的好莱坞是名符其实的荒芜之地,除了几个农场之外几乎没有几栋建筑物存在。之所以被这些电影先锋投票选定成为应许之地,关键除了离穷追不舍的爱迪生够远之外,还包括阳光充足的良好拍摄环境。
和山坡上的城市地标一样,好莱坞也必须迎接接下来100年的各种颓败、重整、不断适应和大力转身,并一年又一年面对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录影带、串流、社群和手游等等宣称要杀死这个行业的死敌。有时候他们采取的应变策略是“既然杀不死你,那就加入你”的秘技。除了经营串流之外,绝大多数好莱坞片厂都有自己的电视业务(虽然即将变成烫手山芋),而过去一年 Disney 和 Netflix 择不约而同地大力扩张游戏业务的投资。
随机应变始终是这个世界电影首都的城市性格的重要一部。
Netflix新片《殺手》(The Killer)導演 David Lynch 在拍攝現場。網上圖片
寫錯導演名。請更正。
美泰英文名应该是mattel吧
圖片描述裡,《殺手》(The Killer)的導演是David Fincher
人们的精力也分散啦,现在很多精力时间都在短视频上,电影、流媒体的规模效应就减弱了。
第一段描述的導演應為david fin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