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浪者”的潮起与潮落:《人选之人》与现实政治的碰撞

“幕僚所做的一切,无论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最终都是老板要负责。”
台湾 #metoo 电影 选举

(九号球,在影剧间寻找生活动力的不务正业法律系,经营FB与IG:“九号球工作室”)

“政治工作充斥利益冲突与人性黑暗面,在多方限制下,主管所做出的决定通常不像戏剧所呈现的完美,更多时候是‘以大局为重’。”

在政治圈工作已有七年年资的乔涵,曾在某政党中央党部文宣部任职,近期台湾首部以政治幕僚为题材的职人剧《人选之人——造浪者》(下称《人选之人》)成为线上影音串流平台的热门影集,她也是观众之一。不仅人们好奇政治圈的面貌,真实世界的政治工作者也搭上这股热潮,虽然他们笑称“好像在加班”。

人选之人》是一部以编织舞台、创造灯火、让候选人站上浪头的政治幕僚为主角,剧情不讲述政坛的腥风血雨,而是展示幕僚工作中的日常,哪些片刻充满选举的激情,又在哪些时刻打动人心、甚至沮丧坠至低谷。

故事以一起职场性骚扰事件开展,从女性视角切入权力和道德的议题,描绘政治职场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多样面貌。同时,剧情巧妙穿插精彩的竞选过程,使观众更能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进一步认识到政治运作的种种现实困境。

政治幕僚是一份围绕在选举、政策研拟、政党协商、妥协及选民服务的工作,他们为了信念、价值投身政治事业,但作为幕僚,基于工作伦理,他们大多选择成为“没有脸的人”,在公众视野中隐身,并忍受著低薪与长工时,但又因为对追逐理想的热情而燃烧自我。

在《人选之人》为台剧注入另股新活水、成为现象级的话题之际,端传媒访问了五位不同世代、政党、年资的政治工作者,他们有的在台湾民主化后投入政治圈已有二、三十年,并见证早期与现代政治工作的差别;也有资浅的工作者,持续在政治的路途上追逐那份未达成的理念。

透过这些“造浪者”的生命叙事,呈现幕僚工作的不同面向,无论是参与竞选团队的内心历程,推动政策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政治职场上的纷争、冲突以及选举创伤,借由他们的视角贴近台湾政治圈的现实景况:在热血、激情之余,那些真实的困境与抉择。

2022年8月18日,台中的竞选广告。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2年8月18日,台中的竞选广告。摄:陈焯𪸩/端传媒

允瀞,年资20年,曾参与县市首长竞选、新闻舆情小组

在早年,政治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民主的推广上,努力让人民的声音被听见,而不是深入讨论进步思想或价值。

十几、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大学生,透过朋友的介绍踏入政治圈,第一份工作是参与县市首长选举,角色是负责新闻舆情,工作包括阅读纸媒、分析与选举有关的报导,掌握对手的言论和动向,观看电视新闻台并录下自家候选人与竞选对手的新闻影像。

相较于当时,现今获得资讯变得便利无比,只需透过点击YouTube,即可轻松取得所需素材,在早期,我们只能依赖传统方法进行情报搜集。

《人选之人》剧中描绘的选举场景,媒体文宣使用的是“图卡”和“影音”形式,追求快速,与过往以文稿进行攻防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媒体手法改变了造势宣传的模式和效果,透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讯息直接传达给观众,借以引起共鸣、进而建立共识。

而选举期间,最令我感到成就的,是能参与选战议题的研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市政愿景,融合候选人的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且制定出可行的政策措施。亲眼目睹这些努力逐渐实现,内心的澎湃难以言喻。

这段选举经验深深影响了我对议题的看法,同时培养自身对社会公益和公共事务的热情,更深刻地体会到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和关键性——面对问题时,并非一味的指责,而是思考是否有更佳的解方。

2022年11月24日,民进党基隆市长候选人谢国梁在拜访市场期间吃饭,传媒放下咪高峰收音。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2年11月24日,国民党基隆市长候选人谢国梁在拜访市场期间吃饭,媒体放下麦克风收音。摄:陈焯𪸩/端传媒

在当年那场选战结束后,我的政治之旅并未划下句点,我进到党部的舆情小组,负责回应媒体和大众对政党的关注。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岗位,需要透过新闻稿和记者会等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和对话,每一次的回应都代表著组织的声音和立场,因此必须字斟句酌,以免没有有效回应舆情,更引发另波政治危机。

一直觉得自己蛮幸运的,并未遭遇因政党利益与个人原则相撞,而面临与自身价值观相冲突的情况。对我而言,价值观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发现自己的理念与所在组织或环境相去甚远,我会选择离开,寻找更贴近自己信念的工作机会。

回顾在政治圈这二十年来的历程,我目睹了许多变革。在早年,政治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民主的推广上,努力让人民的声音被听见,而不是深入讨论进步思想或价值。在剧中提到的“废死”和“多元成家”等议题,连提及都是困难的,更不用说引起广泛讨论了。

举例来说,在过去的同志游行中,主要目标是让同志的存在“被看见”,让族群的权益得到认可和尊重。然而,现今的同志游行更加诉求改变,追求更具体的政策改革。

以前人们只关注政策有无,而现在则是注重政策的快慢和成效。这样的转变让政治人物意识到在政令推动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时刻追踪进度,以满足公众对于改变的期待。

政治工作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不乏困难和挑战,我也曾陷入沮丧和失望的情绪,有时,即使全力以赴,也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我想,我最感受深刻的,是领悟到“如何平衡派系利益”与所谓的“必要之恶”,意识到政治世界并非单一的黑与白,而是充斥各式的灰色地带。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努力追求公共利益,我们终将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战斗位置。

2020年1月6日,蔡英文于台南扫街拜票。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0年1月6日,蔡英文于台南扫街拜票。摄:陈焯𪸩/端传媒

实清,年资八年,曾任地方党部专员

如果今天所属党派的制度出现严重的理念偏差,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媒体投书、连署声明等方式,让“掌握实权的大人”理解事情的严重性。

由于自身经历与家庭因素,我深切领悟到政策的影响力,其触及范畴不仅限于产业发展,更延伸至个人生活。政治在人们的日常中扮演著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样的认知让我开始接触政治,并投身社会运动。

而进入政治领域的契机源于朋友的引荐,我进入了地方党部,担任专员一职,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并与基层民众互动,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境。

接著,我参与了县市首长和总统大选的竞选团队。在县市首长选举中,我被派任到活动组,负责统筹策划各项节目,包括街头演讲和造势晚会等。而在总统大选中,我的工作岗位转换到政策组,透过整理和盘点历年政策,致力于让选民更好地理解候选人的核心理念和政治立场。

选举职务需要长时间的奔波,劳心且劳力,可能清晨五、六点出门,一直忙到深夜一、两点才回家。以组织部为例,婚丧喜庆场合(红白帖)是最基本的,还得应付五花八门的繁杂行程,生活作息乱七八糟。简言之,选战是一段令人筋疲力尽的日子。然而,所有辛劳在投票的那一刻都化为难以言喻的情绪。

至今,我仍深刻记得总统大选前一日,在新闻上看到对手的造势人潮,心中充满了畏惧。这一仗如果输了,台湾将会面临怎样的处境?当我走进投开票所,拿起投票章时,我发现自己的手无法遏止地颤抖。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对这场选举有多么重视,有多么渴望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能够胜选。

2019年6月1日,韩国瑜首场总统初选造势活动于凯道举行,支持者在大型台湾国旗下欢呼。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19年6月1日,韩国瑜首场总统初选造势活动于凯道举行,支持者在大型台湾国旗下欢呼。摄:陈焯𪸩/端传媒

选举经历当然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新塑造了我对推动改革的思考逻辑,我明白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理所当然地发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互间的冲突,需要平衡各方的需求与期望,并非一蹴可及。我们必须积极地寻求各方的意见,理解不同利害关系人的立场与需求,透过沟通和对话,建立起共识,进而协调。当然,这些真的很不容易。

我来说的话,《人选之人》中所呈现的幕僚与政治人物样态,与现实世界是存在些许差异的。现实中要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且多元,除了个人经历、信念,还包括政治利益的冲突、党派协调的难题、公众舆论的压力以及利益团体的干预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另外,政策型工作中,决策过程通常需要层层把关,不太可能一个文宣部助理就能手握脸书发文权,尤其是在总统大选期间。

我还特别想讲一点,在影集中,角色面对同侪或外界批评时,是选择直接回应和对骂。但是,现实中的幕僚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与批评者展开对话,甚至连解释自己的立场都不容易,通常只能自我消化和接受这些批评,或是约一团唱KTV发泄一下压力。

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价值观碰撞的难题。曾经有个前辈跟我说:“幕僚所做的一切,无论结果是正面还是负面,最终都是老板要负责。”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也对其深感警示。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伦理,幕僚们的行为举止都与老板密切相关。如果自己的价值观与老板的要求相左,可以选择离开,而不是将别人的政治生涯作为满足自身价值追求的牺牲品。

然而,这并不代表助理们不能为自己的理念发声。如果今天所属党派的制度出现严重的理念偏差,当面临更重要的社会公益时,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媒体投书、连署声明等方式,让“掌握实权的大人”理解事情的严重性,表达我们对政党的意见。这是为了追求更高目标而进行的行动,同时也是我们坚守自身原则的方式。

在政治舞台上,价值观的碰撞是无可避免的,但作为幕僚仍应坚持基本的伦理,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但同时也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来推动理念的实现。这样的努力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追求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和政治改革。

在政治圈工作的时间并不算短暂,这段时间里也经历了运动伤害和选举创伤。从曾经身处于体制外的社运圈,进入了政治圈的体制内,面对争议性的议题,有时会受到过去的同伴用言语攻击,这蛮令人感到沮丧和无奈。但回头想想,那些人只是将世界一分为二,把事情变得非黑即白,我能做的是坚持信念和初衷,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好。

资深国会助理睿耘。摄:陈焯𪸩/端传媒
资深国会助理睿耘。摄:陈焯𪸩/端传媒

睿耘,年资30年,资深国会助理

政策的成功与否不能用极端的零分与一百分来评价,即使只有微小的进展,每一个小步骤的达成都是成功的一部分。

老实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踏入政治圈工作。大学时期主修文科,对政治一直保持遥远且疏离的态度。

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务助理。某天,一位正在担任国会助理的学长突然联络我,询问我是否有兴趣成为系上大学长、时任立法委员的办公室助理。也就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成为我职涯的转折点,就这样,我踏入政治圈,而这段旅程已经持续了30年。

我对政党并没有特定的偏好或厌恶,职涯中也为不同的政党工作过。这样跨越政治派系的经验,让我对政治圈的运作方式有了更多元的了解,也使我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团队。

国会助理的工作内容包山包海,充满了挑战和压力,政策研究、法案撰写、公共事务协调、选民服务等,这些都是助理日常必须应对的任务。而如今,随著新媒体的崛起,助理们还需要拥有社群媒体操作、影音剪辑和图卡设计等技能,简直就像是经营一人公司。

作为国会助理,必须时刻关注政治动态和社会议题的发展,以便为老板做出相对正确或至少不出错的决策。这项工作需要保持敏锐观察和深入研究,以了解各种议题的背景和相关利害关系。同时,也要与各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政策能够顺利的推动和实施。

资深国会助理睿耘。摄:陈焯𪸩/端传媒
资深国会助理睿耘。摄:陈焯𪸩/端传媒

你说到的《人选之人》,剧情比较著重描述幕僚在选举期间的职责内容,相较于国会助理,两者承担的责任和重点略有不同。事实上,当选举结束,所有人的工作都可能会有所调整,有些幕僚会继续在候选人的办公室担任助理,协助处理事务,有些幕僚则可能寻求其他工作机会,或在党内不同组织继续参与政治活动。

但无论身处哪个位置,都可能面临理念上的冲突,在我看来,这是职场伦理的一环。作为幕僚,原则上,首要责任是尊重老板的指示;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影响老板的决策。然而,最终责任和政治后果是由老板独自承担,决定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地搜集讯息并提供利弊分析,提供上位者参考。

工作这么多年,每一次法案协商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政策的成功与否不能用极端的零分与一百分来评价,即使只有微小的进展,每一个小步骤的达成都是成功的一部分。

可是,有时民间团体的要求可能非常强硬,期望一步到位,我一直希望民众必须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应该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政策推动的进程,滚动式调整策略,逐步实现目标。要说服民众理解这一点,也是政策推动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助理这份工作的辛苦大家都知道,时不时还会遇到令人灰心沮丧的情况,但在其中仍有一些令人振奋的时刻。对我来说,那个时刻不是选战的胜负瞬间,而是关乎同志婚姻权益的《司法院释字第748号解释施行法》三读通过的那天下午。

说起来,当时的情绪真是难以言喻,内心涌现出一股激动和亢奋,深深感受到自己参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刻。那样的喜悦也是一种鼓舞吧,激励著我继续待在政治圈工作,坚定地推动那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法案。

2022年11月12日,台北,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及新北市长候选人林佳龙于凯道举行造势活动。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2年11月12日,台北,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及新北市长候选人林佳龙于凯道举行造势活动。摄:陈焯𪸩/端传媒

乔涵,年资七年,曾任职于中央党部文宣部

在利益、权力和现实多方的限制下,主管们做出的决定通常是不符合道德标准和理想主义的,更多是“以大局为重”。

进入政治圈工作其实是误打误撞,2017年透过朋友介绍,进到立法委员办公室担任国会助理,负责法案。随后,直辖市长及县市长选举期间,我转至中央党部文宣部,团队任务包含视觉设计、影音图卡、竞选小物和造势活动等。《人选之人》剧中文宣部的工作内容、人员编制跟我当时的工作情况差不多,大约有八成相似。

职涯另一页是加入立委候选人的竞选团队,投身辅选工作,面临许多具挑战性的任务,过程中最令我感到自豪的,莫过于参与筹办大大小小的活动:与同仁共同规划节目流程,分配人力资源,进行街头宣传,招募志工等等。在种种困难下,看著活动从无到有并顺利完成,这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透过选举经验,我更清楚地了解选举的复杂性,也体会到政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以及精心塑造“人设”的过程。在选举期间,候选人就像艺人一样,幕僚在策划活动和设计文宣时,必须细致入微地考虑形象的经营,以利候选人能在大众面前展示令人信服且有力的样貌,进而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我在看《人选之人》时,也思索比对过角色与我实际的工作环境有何不同。但在探讨工作差异之前,我更想聊聊剧中那些主管——他们的设定与现实情况存在著巨大反差,不禁令人感到讽刺。

无论是翁文方还是陈家竞,这些主管角色在剧中被描绘得近乎完美,他们似乎总是能够以最明智、最高尚、最道德的方式做出选择,成为典范式的存在。然而,这样理想化的人物设定过于美化和扁平,实在让人难以置信。相比之下,我更期望情节能揭露多一些政治工作的黑暗面,揭示党派的派系角力、团队的勾心斗角。

2022年10月19日,一名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参加造势晚会后离开。摄:陈焯𪸩/端传媒
2022年10月19日,一名国民党的支持者在参加造势晚会后离开。摄:陈焯𪸩/端传媒

政治工作充斥著利益冲突、权谋角力和人性的阴暗面。在利益、权力和现实多方的限制下,主管们做出的决定通常是不符合道德标准和理想主义的,更多是“以大局为重”。

政治并非仅仅关乎选举胜利与失败,但对胜选的渴望膨胀过度时,掌权者对于人品道德的判断、公私事务的界线、公共议题的衡量等各方面的认知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与理念相背离。这也可能是他们真正的本质。毕竟权力就像魔药,使人们内心最深处的面貌浮现出来。

政治的复杂和真假难辨,使得选民甚至连助理们都会感到困惑,对于掌权者的动机和行为充满疑问。然而,正是这些曝光出来的阴暗面,提醒著我们要保有思辨能力,谨记道德标准和公共利益。在政治的迷雾中,有时还是需要怀抱著公平和正义的火炬,只有如此,才能继续前行。

你问我《人选之人》有符合现实政治圈的角色吗?剧中高副秘书长展现出圆滑且精明的气质,这与现实中资深的政治工作者很相似。这些人深知政治游戏的规则,懂得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以确保自身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政治圈中屹立不倒,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价值观冲突在政治工作场域中屡见不鲜,人有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是很正常的,当自身原则与组织或团队的整体目标产生冲突时,就得做出选择。不论幕僚或从政者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境,并试图从中找到平衡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

某程度来说,我觉得《人选之人》过度美化政治工作,只能说我很羡慕剧中文宣部助理能有这么好的职场,但如此美化和简化的呈现方式,也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吧。

年资三年的政治新鲜人皇雄。摄:陈焯𪸩/端传媒
年资三年的政治新鲜人皇雄。摄:陈焯𪸩/端传媒

皇雄,90后,年资三年的政治新鲜人

大家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开始衡量这个工作的稳定度与待遇,是不是足够自己存钱、成家。我自己也都在评估转职。

我进到政治圈工作的契机源于朋友介绍,至今已经三年。这段时间里,我曾经担任过市议员的政策助理,在立法委员的国会办公室担任助理,以及参与市长竞选团队的政策小组。

虽然议员助理和国会助理都需要处理政策相关事务,并编撰质询稿,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些许差异,例如议程密度、询答时间、题目选择等。在议会中,质询的量、部门是固定的,一周只需要处理一个部门质询,研拟质询稿的时间较为充裕,能够更加细致地准备与研究。然而,立法院的工作节奏较快,不仅一周三、四个质询是常态,也经常要到周五才会得知下周一的议程安排和讨论题目,准备时间大幅缩短,需要迅速作出判断和回应。

每个选举团队的编制不一定一样,我待的选举团队大致分成了“政策”、“文宣”、“社群”、“新闻”和“组织”五个小组,而我被分派至政策小组,负责政策。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有成就感的,莫过于见证政策的萌芽与成长。

政策小组的主要工作有两个部份,一个是提供议题攻防的资讯,一个则是研拟政策,两者都需要透过搜集相关资料和与专家学者交流,对各项议题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逐步建构出完整且可行的政策方案。当政策最终成形,由候选人发表后,若能获得选民不错的回响和肯定,对我而言,是最有成就感、欣慰的时刻。

虽然近年来“选举”与“政策”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政党候选人会为了选票抛出不负责任的政见。但实际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常常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民众接受度、社会效益、经济影响、法律合规性等,一个好的首长候选人除了透过政策设定竞选节奏,也会顾及政见的可行性。

虚构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差异,《人选之人》第一个让我觉得突兀的点是,剧中角色的经济能力感觉都不错,过得舒适惬意的生活,现实中,一般助理应该很难负担得起像张亚静住的宽敞房子。

我自己是三年前从媒体业转职进来,离职时的待遇是月薪实领四万新台币,年终两个月。这三年来,除了在竞选总部那段期间,我的待遇不曾比在媒体业界高。以这种待遇是不太可能住得起张亚静所承租的房子。(编按:一般新进助理的薪水通常落在新台币两万八至三万五之间)

助理层级的政治工作者,往往被要求拥有多种工作技能,除了质询必备的 PowerPoint、Word、Excel,我另外也学了基本的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最近还开始在学Premiere Pro以便帮老板剪辑影片。从广义的政治工作到美编杂务,基本上都需要会一点,可是薪水往往未能与其付出相称。

可以说,大家其实靠著青春的肝跟对政治工作的热情留下来的。这也是为什么民代助理除了少数桩脚、资深主任之外,多半是年轻人。因为大家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开始衡量这个工作的稳定度与待遇,是不是足够自己存钱、成家。我自己也都在评估转职。

再者,选举期间政治的脉动与议题的迭代变化迅猛,议题攻防是个快速且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天都有新的议题浮出台面。助理们需要紧密关注社会热点议题,并即时反应与策划。然而,剧中这部分似乎并未被充分呈现。

年资三年的政治新鲜人皇雄。摄:陈焯𪸩/端传媒
年资三年的政治新鲜人皇雄。摄:陈焯𪸩/端传媒

回顾剧中的政治人物形象,举翁文方为例,他与我实际遇过的议员明显不同,除了他是一个太理想的主管之外,最大的差异在于她对“选票”以及“内外分别”的态度。台面上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一定会因为政治生涯而顾虑多方面的利益,例如:选民的需求、利益团体的期待以及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政治游戏中计算每一个举动的影响和可能的回馈,以确保自己的政治生涯和政策目标能够获得支持和认同。

另外,议员们也通常对幕僚会有一定程度的戒心,如果翁文方是现实中的政治人物,几乎不可能跟张亚静如此亲近,甚至与其分享自己的政治生涯规划。有些议员会将幕僚当作政治竞争对手防备,有些则是单纯地认为幕僚不是可以谈政治路途的“自己人”。至于剧中这种曾经在其他党派服务过的幕僚设定,也会成为议员们评估可靠度的参考依据。

但我蛮喜欢剧里大量安排车上谈话、思辨的情节,真实且精准地捕捉到“政治人物就是被行程绑架的生物”。选举期间的候选人的行程总是会塞到不能再塞,每一天都被活动和会议充斥,只有在车上的移动时间可以稍微喘息,展露疲态,或者碎念几句、交待吩咐工作。

“车”与“停车场”,都是公路电影的元素,实际上《人选之人》确实某个程度上也是一部公路影集。在车上发生的一切,如此自然又隐密,车上空间不只写实摹写了政治人物的生活,隐喻了政治工作与大选的“旅程”,更让故事情节得以开展,这是我认为这部戏最精准写实的部份。

当然,这样的职业经验并非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只有当你身处政治舞台高位,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被行程绑架的生活。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名称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乔涵的说法对一个大陆人理解这个剧很有帮助,谢谢

  2. 但選舉季最缺全職幕僚
    而且倒不是說真的不穩定 而是薪水天花板太低

  3. 考慮到這份工作的高度不穩定性,年青人本就不應該全職投入此行業。

  4. 看到修正了,感謝

  5. 呃,稍微提醒一下,第二張圖片中描述的參選人謝國樑是國民黨籍......怎麼會連候選人黨籍都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