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乐队》:我城历史怎么讲,香港导演梦之队这一次也力不从心吗?

这是七名香港导演巨头的集大成之作,还是只是一部中气不足的纯怀旧作品?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杜琪峯。
香港 电影 风物

回望廿多年前那转眼即逝、风平浪静的年代,香港最出名的电影人几乎都组团“离乡”北上发展;但随著迁就内地电影市场而带来的种种水土不服与妥协,可能出于一点“乡愁”,几个德高望重的导演相约一起另起炉灶:

由杜琪峰、许鞍华、徐克、谭家明、林岭东、洪金宝及袁和平,七人各自领军,合拍一片。这场围炉大计原名《八部半》,最初其实是八人行,可惜吴宇森因病请辞,八仙报喜最终变成《七人乐队》。

电影筹拍多年,却一直只属江湖传闻,过程几经波折,包括吴宇森退出、林岭东过身(《七人乐队》亦成为他的遗作),后来又碍于疫情影响,只在去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映两场,延期至今才正式面世。香港影坛梦幻队回归本土的倾力之作,虽名为《七人乐队》,但其实不是联合演出,而是七场独奏,每人一段关于香港的十年历史。

电影本身有其用心设计,从 50 年代开始顺序说起,但直到每一段故事完结时才显示标题及导演名字,观众需要边看边猜,哪一个年代是由哪一位导演处理(徐克没有假扮许鞍华,熟悉各导演风格的话不难猜)。

但实不相瞒,猜谜部分可能是电影唯一精彩的观影体验。

电影拼贴出来的香港当年情,不外乎是谈谈情,说说笑,讲讲财经。旧调重弹,弦外无音⋯⋯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许鞍华。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许鞍华。

香港电影梦之队如何讲历史

名义上《七人乐队》是杜琪峰首先发起的玩票之作(早在 2007 年,杜琪峰已经联同徐克和林岭东以接龙形式拍过一部《铁三角》),旨在回归本土,向菲林时代(胶片时代)致敬。不为票房,没有商业压力,没太多题材限制,应该有更多自由发挥空间,甚至让人期待会是一场香港导演七巨匠同台较量、高手过招的盛况。

但结果刚好相反,这次七人联手、七部短片串连起来,只显得彼此间缺乏默契,随意凑合。电影拼贴出来的香港当年情,不外乎是谈谈情,说说笑,讲讲财经。旧调重弹,弦外无音,弥漫著一股过期的香港味道,反而似足电视台的老人节目《经典金曲五十年》。

或许,今时今日,当我们要说香港历史的时候,历史本身就有令人恐惧的压力。电影虽然早已在 2019 年之前拍完,跟后来发生的连场社会运动及政治审查都没直接关系。然而,社运与民怨的积压并非始于 2019 年,电影创作上的忌讳与政治红线亦然。

只能感慨几代人的离愁别绪,却不问不谈离开的原因;只谈变幻时、只问糊涂事,却不得不隐去恐惧与荒谬的源头。

《七人乐队》某程度上被视为七巨头版本的《十年》,有意借电影梳理整整七十年的香港历史;然而,明显看得出导演们都有各自的包袱,尤其一说历史便百般无力,拍得绑手绑脚,有著很多可说不可说、怎样说、说多少的顾虑。只能感慨几代人的离愁别绪,却不问不谈离开的原因;只谈变幻时、只问糊涂事,却不得不隐去恐惧与荒谬的源头。

只能说,他们不愧是最有实战经验的香港电影人,都拍得聪明,一边蓦然回首,却已各自选择了转身回避的形式。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洪金宝。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洪金宝。

故意绕路,不抓其痒处?

许鞍华和洪金宝,从个人情怀出发,不谈战后贫贱百事哀,而是将焦点降落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民间小事。烈日当空下躲懒不练功,结果被师父发现受罚;平淡简朴的校园时光,则藏起了校长与年轻教师那君子之交,谁也不说穿的情愫。

《七人乐队》全片由三毛洪金宝的《练功》打头阵,坦白说,那不算是一个完整故事,更像导演自己的童年往事,但妙在三毛安排了儿子洪天明去饰演自己师父于占元。看过七部作品之后,事后回想,这短短十五分钟的真情流露,别有一番用心。

以亲情、念旧等传统华人社会价值作为主调,电影完全略过 90 年代香港人面对政权易主的种种焦虑不安,是故意绕路,不抓其痒处。这并不符合 90 年代尽皆过火、充满挑衅色彩的香港电影风潮。

同样在那个天台练过翻筋斗的人,应该还有元华和八爷袁和平。于是八爷就找了元华去拍自己那部关于 90 年代的香港故事。作品名为《回归》,按出场次序是七部作品最中间的一部,也是重构香港历史最重要的主题。

故事围绕热爱黄飞鸿电影的老武痴,跟即将移民加拿大的孙女的最后相聚时光,借爷孙两代人的代沟,嬉笑之中道出不少香港社会风气的改变,也侧写了回归前夕的离散潮。年轻一代决定趁早离开,寻找更安稳的新生活,老去的旧香港人则不舍得过去,情愿继续留守。故事拍得动人,也相当合乎情理,然而,以亲情、念旧等传统华人社会价值作为主调,电影完全略过 90 年代香港人面对政权易主的种种焦虑不安,是故意绕路,不抓其痒处。而且,这并不符合 90 年代尽皆过火、充满挑衅色彩的香港电影风潮。

不说太远,单是“七人乐队”的一众成员,当年他们便对九七回归问题有著不同形式的关注及影射,有林岭东的《高度戒备》、杜琪峰的《十万火急》,亦有许鞍华开宗名义去拍《去日苦多》和《千言万语》。擦抢走火的社会批判,对身份危机的延伸及想像,正是那一代香港电影的鲜明特质。无奈三十多年后的《回归》只见天伦乐,不见城中愁。或许,这也观照了主权移交、主旋律高举下另一种社会风气的改变。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林岭东。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林岭东。

把《烈火青春》再拍一遍

《别夜》令人深切痛恨的地方是,它比照其余六片,更为著力渲染一种过期犬儒、离地发愁的氛围。

林岭东的《迷路》同样以移民潮为主题,描述已经离开的上一代香港人回乡重游,发觉青山已改,城市变得面貌全非。作为林岭东的遗作,电影仍有他一如既往的说教味,同时有种千帆过尽,火气不再的无力疲惫 —— 故事里面,任达华就饰演一名年轻时喜欢骂脏话,冲动火爆的香港人,可惜人老了开始学习收敛,此情不再。

《迷路》淡然带过的百般感慨,我认为比《回归》诉说的温馨浓情还要余味深远,但八爷的爷孙情不算很难看,更难看的那一部作品,来自谭家明。

按时间顺序,谭家明的《别夜》放在《回归》之前,是以香港 80 年代为背景。当时香港的主权争议刚有定案,殖民地年代即将完结,倒数开始,人心摇曳。但这些都不是《别夜》所关心的事情,基本上谭家明滤走了所有政治敏感词,《别夜》只是将他自己 80 年代反叛狂野的成名作《烈火青春》双倍浓缩,由年轻演员(吴澋滔和余香凝)以经验尚浅的幕后团队(当是教学习作)再拍一遍。

据闻因为吴宇森退出,《别夜》的拍摄资金较其他作品还要多,但情况最为惨不忍睹。个人认为,真正问题并不是出于拍摄粗疏,收音、运镜上犯了许多基本错误,或剧本台词生硬,让新演员演得十分吃力,也不是因为它用一对小情侣的青春爱欲盖过政治大事。撇除这些全部不管,《别夜》令人深切痛恨的地方是,它比照其余六片,更为著力渲染一种过期犬儒、离地发愁的氛围。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谭家明。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谭家明。

谭家明拍《别夜》,离不开自己最耀眼、最青春反叛的 80 年代,仍过度迷恋著那股代表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锋自觉与反社会的狂恣高傲。谭家明的过时心态,正是某种香港人心态的写照。

限期将至,城市即将沉没,但“今晚我想同你做”!电影最激情的一幕,就是余香凝对著吴澋滔吐出一句这样的“烈女”宣言。未来太远,城市和自身的命运都难以掌握,不如贪一夕欢愉,起码彼此曾经拥有对方的肉体。

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可能很符合香港殖民时期普遍政治冷漠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七人乐队》以电影回望香港七十年,不等于要时光倒流,从头拥抱一些旧世代的香港价值,至少在其他导演身上都看不出这种企图。

更为费解的是,相对其他导演,谭家明多年来都是著名的大学电影课程导师,其门生不乏新一代电影人,也本应跟年轻一代距离最近。但他似乎不了解今日香港社会的人文关怀,像一觉醒来穿越时空三十年,继续用那套波希米亚式的放浪中产情怀去想像香港,自觉优雅而进激。

但这种不理动荡浪漫至死的所谓青春激情,与今日许多年轻导演的作品相比(例如《别夜》有一幕提到女主角一时冲动,想从天台跳楼自杀,便特别让人联想到在香港无法过检上映的《少年》),岂只不能称为激情,更暴露了创作者的冷漠与伪善。说穿了是离不开自己最耀眼、最青春反叛的 80 年代,仍过度迷恋著那股代表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锋自觉与反社会的狂恣高傲。当然,庆幸有这一部真诚而迂腐的作品,谭家明的过时老态,正是某种香港人心态的写照。

杜琪峰与徐克:些许癫狂本色

《深度对话》不只戏谑了同场几名导演以及《七人乐队》这个企划,甚至嘲笑这部电影看似充满时代抱负,实则只是疯人院里的痴人说梦。

相对于谭家明的严后滞后,杜琪峰的《遍地黄金》和徐克的《深度对话》无疑走得较前,保留了些许香港电影的巅狂本色。回顾 2000 年代金融风暴与沙士时期的《遍地黄金》,以发生在茶餐厅里的几场“数字游戏”观照香港这个处处都是投机主义的金钱城市。故事有点像杜琪峰的前作《夺命金》,但拍得比过去还要节制得多,侧写社会日常荒谬,却只是浮光掠影,不触及更上一层的历史和政治批判。

至于为《七人乐队》压轴的徐克则更蛊惑,深知需要“就住玩”(迁就著玩)倒不如“唔同你玩”(不跟你玩),索性完全离题,无视这场乐队游戏,跳出了历史脉络。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徐克。
《七人乐队》导演之一徐克。

杜琪峰在关于《七人乐队》的访问中提到,徐克是因为不满意自己抽签的那个年代,于是不跟大队,改为交出《深度对话》这部玩味小品,电影用一座更大的疯人院/布景板代替整个香港,借两名“院友”装傻扮懵的几段对话,假作真时真亦假,谁是医人谁是疯子?面对历史,谁是叙事者,谁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深度对话》不只戏谑了同场几名导演以及《七人乐队》这个企划,甚至嘲笑这部电影看似充满时代抱负,实则只是疯人院里的痴人说梦。

无论是《深度对话》跳出游戏框架的后设自嘲,《遍地黄金》的欲言又止、点到即止,以及《别夜》那股过时迂腐的“旧青春”氛围,正好回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上一代的导演们为何要拍《七人乐队》?若然要用电影见证历史,怀愐那个美好的菲林时代,何不干脆重看七名导演过去数十年的代表作?

在《七人乐队》的荒腔走板背后,其实还有一些今日已经无法公映,只能无声无息以不同渠道“存在”的地下电影,在它们身上,我们仍然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忧郁和躁动,属于青春少年的真正激情。

把香港历史浓缩起来,再说一遍的《七人乐队》最终只是一场无异于唱旧歌、跳老舞的演奏会,固步自封围炉自娱,空洞、离地或抓不著痒处的社会关怀,实在很难想像到是七名香港导演巨头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七人乐队》追忆的那些旧年代里,他们正是以电影镜头影射社会,最反叛、最自由激情的代表人物。

他们曾经都是香港最出色的导演,然而,电影本身是诚实的,并凑在《七人乐队》里的各种老调、假唱,甚至是飙不出声的失语感,都显露了巨匠已老,昔日激情不再的残酷现实。它最终只能被视为一部过于粗糙、中气不足的纯怀旧之作,却没有反映今日香港的社会价值。

但我们必须记得,电影没有离开过它跟政治现实的光影关系,在《七人乐队》的荒腔走板背后,在难以言说、跨越的历史高墙之下,其实还有一些今日已经无法公映,只能无声无息以不同渠道“存在”的地下电影,在它们身上,我们仍然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忧郁和躁动,属于青春少年的真正激情。

读者评论 4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很好奇樓下認為「各大師級導演連題目也掌握不好」,到底你以為《七人樂隊》這電影主題是什麼?口吻竟與作者如出一轍,乍看下我還以後這電影是杜SIR以網上眾籌方式,從港人身上拿了兩千萬,承諾大家要拍一套屬於香港人的電影而拍出來的,保險起見我還特意google了一下,確實是沒找到相關信息。
    慶幸香港從來沒有文化政策可言,若主事者每每都認為藝術作品要按既定框架創作,緬懷一下昨日都要照主旋律演繹,那可真是皆大歡喜……事實上七位導演都年近七旬,人生到此階段,唱首舊歌、跳支老舞到底有何不可?實際上作為一名普通觀眾,個別故事本人看著也挺喜歡,覺得頗具情懷,如︰《練功》、《校長》和《迷路》。我是真的不明白何以有人會認為此電影需要背負那麼多對香港歷史及社會共情進行詮釋的責任,整篇文章對電影的批評跟共黨終日堅決打倒歷史虛無主義可謂異曲同工。
    題外話,整篇文章唯一有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那就是譚家明的《別夜》,真的不對胃口,看到我想吐……

  2. 没啥意思,因为他们不投入,太装逼。
    香港就没有伟大的导演,都是一些没有家国情怀,只知道苟且的二流货色

  3. 第一次見到對《七人樂隊》的真實影評,各傳媒好像為”大師級導演”幾個字留手,完全沒有誠實寫下真實的影評,不是略略提及,就是簡單介紹故事內容罷了
    各導演均為大師級,卻拍出這樣劣質作品(杜SIR已是貼題),連題目也掌握不好,有些連學生作品也不如,有些導演近年還被影壇繼續加冠冕,若這是SO CALL代表香港,代表香港電影的代表作,更令香港人感到羞愧

  4. 不用對一些所謂大導/人物有期望,反正在香港還能看到的電影都不會說出這些年的感受與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