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廿多年前那轉眼即逝、風平浪靜的年代,香港最出名的電影人幾乎都組團「離鄉」北上發展;但隨著遷就內地電影市場而帶來的種種水土不服與妥協,可能出於一點「鄉愁」,幾個德高望重的導演相約一起另起爐灶:
由杜琪峯、許鞍華、徐克、譚家明、林嶺東、洪金寶及袁和平,七人各自領軍,合拍一片。這場圍爐大計原名《八部半》,最初其實是八人行,可惜吳宇森因病請辭,八仙報喜最終變成《七人樂隊》。
電影籌拍多年,卻一直只屬江湖傳聞,過程幾經波折,包括吳宇森退出、林嶺東過身(《七人樂隊》亦成為他的遺作),後來又礙於疫情影響,只在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兩場,延期至今才正式面世。香港影壇夢幻隊回歸本土的傾力之作,雖名為《七人樂隊》,但其實不是聯合演出,而是七場獨奏,每人一段關於香港的十年歷史。
電影本身有其用心設計,從 50 年代開始順序說起,但直到每一段故事完結時才顯示標題及導演名字,觀眾需要邊看邊猜,哪一個年代是由哪一位導演處理(徐克沒有假扮許鞍華,熟悉各導演風格的話不難猜)。
但實不相瞞,猜謎部分可能是電影唯一精彩的觀影體驗。
電影拼貼出來的香港當年情,不外乎是談談情,說說笑,講講財經。舊調重彈,弦外無音⋯⋯

香港電影夢之隊如何講歷史
名義上《七人樂隊》是杜琪峯首先發起的玩票之作(早在 2007 年,杜琪峯已經聯同徐克和林嶺東以接龍形式拍過一部《鐵三角》),旨在回歸本土,向菲林時代(膠片時代)致敬。不為票房,沒有商業壓力,沒太多題材限制,應該有更多自由發揮空間,甚至讓人期待會是一場香港導演七巨匠同台較量、高手過招的盛況。
但結果剛好相反,這次七人聯手、七部短片串連起來,只顯得彼此間缺乏默契,隨意湊合。電影拼貼出來的香港當年情,不外乎是談談情,說說笑,講講財經。舊調重彈,弦外無音,彌漫著一股過期的香港味道,反而似足電視台的老人節目《經典金曲五十年》。
或許,今時今日,當我們要說香港歷史的時候,歷史本身就有令人恐懼的壓力。電影雖然早已在 2019 年之前拍完,跟後來發生的連場社會運動及政治審查都沒直接關係。然而,社運與民怨的積壓並非始於 2019 年,電影創作上的忌諱與政治紅線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