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你还关心的哪些问题?欢迎留言提问,我们会持续更新回答。
点击了解:中俄能源合作会否缓冲国际对俄制裁?
俄罗斯挥军入侵乌克兰,首日已造成137名乌克兰人死亡,另有316人受伤;各地空袭警报、炮火声不断。战事踏入第2日,当地时间25日清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穿著绿色汗衣,发表电视讲话演说。他表示曾向27位欧洲领导人询问,乌克兰能否加入北约,但“没有人回答”。
泽连斯基说,他很感谢每个具体协助他们的国家,但“谁准备好与我们并肩作战?老实说,我看不到。”26日早上,俄军推进距离首都基辅总统府仅5公里。“我们只能靠自己捍卫国家,”泽连斯基曾说。
目前,各国已就局势的急变对俄实施不同制裁,惟在实线战线上,乌克兰仍在孤军作战——全面的军事动员令正在实施,18至60岁的乌克兰男性被禁止离境,武装部号召民众不论老幼参与战争。战事一日尚未结束,人道灾难每天都在上演。距离战争地或远或近的人,大多只能在萤幕前紧张、流泪,每个人都想问︰为何大国仍然不愿出兵协助?他们到底有甚么具体行动?
问一︰目前西方的制裁,在多大程度上打击到俄罗斯?
22日,在普京签署法令承认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 Donbas )两个分离政权(顿内次克和卢甘斯克 )独立,并以“维和”之名派军进入后,美国率先宣布首波制裁,冻结俄罗斯两家承担基建及军工产业的国有银行资产,切断俄罗斯募资西方外资的管道,让其无法在欧洲市场交易债券。
紧接着,欧盟及英国也宣布类似措施,冻结俄罗斯在欧盟的资产、制裁个人和实体,停止俄罗斯银行参与欧洲金融市场等。当中较为注目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将暂停启用已经完工的“北溪二号”天然气输气管。
“北溪二号”对德国能源业相当重要,这是一条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直通德国的天然气管道,斥资110亿美元。自2011年推动废核后,德国超过一半的天然气都是依赖俄罗斯进口。当“北溪二号”一旦启用,俄罗斯对德国的天然气输送量将增加一倍,而原本途经多国的过境费也将大大减省。
不过24日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之名,正式对乌开战,打破一切可能,多国果断发出强烈谴责,七国集团(G7)及欧盟紧急开会商讨局势。美国宣布再制裁更多俄罗斯银行、寡头,削弱俄罗斯高科技行业。欧盟亦将实施新制裁,包括限制其取得半导体等关键技术、对石油实施出口禁令、限制向俄罗斯航空公司出售飞机和设备,以及取消对俄罗斯外交人员和相关商界人士发出欧盟签证。
另一边,英国首相约翰逊也就事件于下议院发表讲话,对俄加码实施“前所未见规模最大和最严厉”的10项制裁,包括冻结资产总额为1540亿英镑的俄罗斯外贸银行(VTB)、3月立法禁止所有俄罗斯公司在英融资,以及暂停使用对俄出口许可证等。此外,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台湾亦相继宣布参与制裁行列。
此前,约翰逊刚出席完七国集团视频峰会,表示七国领导人均同意团结一致,令普京为其侵略行动付出的经济代价“最大化”(maximise the economic price)。
在26日,欧盟及英国再宣布,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外长拉夫罗夫实际制裁,冻结二人资产,美国亦宣布会采取同样行动。欧盟称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警告,欧盟会视乎局势发展,在有需要时推出第3轮针对俄罗斯的制裁。
目前多国对俄的制裁主要集中在经济上。这也致使24日俄罗斯股市雪崩式狂泻,RTS指数跌幅一度扩大至50%,创2014年以来新低。但连日来,俄罗斯仍未遏止进军,集中在经济的制裁备受国际社会批评,斥指无助扭转局势。
回看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曾受到多国的经济制裁,措施包括限制出入口、限制融资等。后引发了俄罗斯金融危机及货币卢布极速贬值,在两年间陷入了20年来最长的衰退。
那么如今,各国祭出“更严厉”的制裁,能否使俄达到与当年同等、甚至更强劲的震摄效果?许多分析认为,情况不确定,也未必乐观。
《纽约时报》指出,过去8年普京一直在努力重组俄罗斯的经济,增强自身实力,减少对外依赖,以缓冲制裁带来的冲击。另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自2014年开始,俄罗斯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收入积累黄金和外汇储备,若当制裁致使卢布贬值,上述储备即可作为补充支撑,或用于政府开支。
另一方面,俄罗斯又因为实施保守财政政策,如今成为20大新兴经济体中政府负债最少的国家,债务与GDP之比仅不到13%,远低于英国的85%,而美国更超过100%。由是者,8年过去,俄罗斯透过调整自己的经济体质,目前对制裁的接受度和弹性已远比当年高。
也有分折指出,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尚未达到最严厉的地步。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及天然气生产国,欧盟进口的天然气有三分之一都是来自俄罗斯——对其的能源依赖也就是一面双刃剑,让西方各国的制裁不敢切到能源这一块——《华尔街日报》指出,截至1月,欧美并未考虑对俄石油及天然气出口予以制裁,就是担心举动或推高欧洲本已高企的能源价格。
如今,德国宣布暂启“北溪二号”天然气输气管,展示了对俄军入侵事件的重视。拜登也紧随其后,宣布制裁同一项目的公司和人员,指普京的行为能让世界借此减少对俄能源的依赖——但这一愿望并非容易实现。
英国《金融时报》有评论指出,当年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更大程度反映的是全球石油价格下跌。故当2018年后,国际油价反弹,俄罗斯经济也随之缓和回复。另一方面,俄罗斯近年一直致力拓展贸易多元化,包括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今年2月,普京在冬奥前夕访华,中俄双方更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包括天然气对华供应长期合约。
虽然俄罗斯大部份天然气仍然主要供给欧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但现在欧洲决定摆脱对其依赖,换言之意味着将承受更昂贵、从其他地方进口的天然气。但论者认为,在现在情况下,各国坚持这样做仍然值得,“如果不付出一些代价,就很难对一个不惜让自己的民众受苦的国家实施有效制裁。”
问二︰北约为何不派军支援乌克兰?
在俄罗斯未发动战争之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从未表示会派兵进入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北约亦没有改变上述取态。
今年1月30日,北约秘书长史托腾柏格(Jens Stoltenberg)被传媒问及,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约会否排除派军进驻乌克兰的可能性时,他表示:“我们并无计划在乌克兰部署战斗部队……我们正聚焦提供(乌国)支援。”他进一步指出:“一个北约成员国,和乌克兰这种坚定的伙伴之间,是有差别的,这点无庸置疑。”
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攻击。同日,史托腾柏格于北约紧急会议后再次表示,北约没有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计划,但会进一步增加北约于东翼的兵力,对俄罗斯采取阻吓及防御措施,以保障北约成员安全。北约于其推特发表上述声明后,不少人留言质疑,除了祈祷和谴责之外,北约到底做了什么。“一堆空话。”一个网民如此评论。
迄今有30个成员国的北约于1949年成立,早期为对抗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军事组织。冷战结束后,北约逐渐转型为现今的防卫性合作组织。根据北约创建时的《北大西洋公约》第4条规定:“当任何一个成员国认定其领土完整性、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到威胁,全体成员国将进行协商。”2月24日的北约紧急会议,正是由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宣布援引第4条而发起。
过往,此条例6次被援引。例如,2020年,33名土耳其士兵被叙利亚政府军空袭而亡,土耳其援引第4条要求北约召开特别会议。
另外,《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一旦确认成员国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将做出即时反应”。一般而言,所谓“即时反应”意味着共同参战。自1949年以来,此条约仅曾因九一一恐怖袭击而被援引。2001年10月,北约视袭击为对全体成员国的攻击,并于2003年8月派兵进入阿富汗。
由于乌克兰仅为北约的伙伴国,而非成员国,上述条例都不会将乌克兰涵盖在内。单就公约条例以言,北约对乌克兰并无义务,亦无表面上的理由派兵进入乌克兰,仅可提供援助,例如军事装备、训练等。
过往早有先例,显示北约不会直接派军驰援乌克兰。2014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东部,并吞克里米亚。当时,北约谴责俄罗斯,并以资金及军事训练等支援乌克兰,并于周边地区增兵。如同今年,北约并未派军进驻真正的战场。
乌克兰一直尝试争取加入北约,多年来未竟全功。有意成为北约成员的国家,首先要在捍卫民主、个人自由及法治上取得各国认同。2020年,国际反贪腐组织“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清廉指数显示,总计180个国家当中,乌克兰位居第117位,比北约成员国排名最低的阿尔巴尼亚第104位,还差一段距离。
作为冷战下的产物,早期只有12个成员国的北约,历年来不断吸纳多个前苏联成员国。例如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等,近年已成功加入北约。在俄罗斯西部边界,仅余白罗斯及乌克兰仍未加入,成为俄罗斯和西方阵营的最后缓冲地带。亦因如此,乌克兰加盟北约一事变得更为复杂。北约诸国担心,允许乌克兰加入,或会激起俄罗斯强烈敌意,引发冲突。讽刺的是,冲突还是发生了。
2019年,乌克兰国会通过修宪,将加入北约和欧盟的目标写入宪法。今年1月12日,美国次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声称,美国和北约会维持一直以来的门户开放政策(Open Door Policy)。然而,乌克兰仍止步于伙伴国。2月2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他曾询问欧洲27位国家领导人,乌克兰能否加入北约:“每个人都害怕,没有回答。(Everyone is afraid, does not answer. )”
同日,乌克兰副总理韦列舒克(Iryna Vereshchuk)于其脸书专页,向北约国家领导人发出呼吁:“不要再只说不做了……关闭我们的领空,给我们武器,剩下的交给我们! ( Enough talk instead of action…...shut our air space, give us weapons, we will do the rest!)”
问三︰联合国在做什么?俄罗斯拥有否决权意味着什么?中国会怎么做?
在联合国的推特上,不少人正质问联合国能否协助停止在乌克兰的战火?许多留言批评,“联合国什么都没有做”。一直以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多次发声促请俄罗斯撤军。在战争发动前,他再一次向普京表示:“停止让你的军队对乌克兰发动攻击,给和平一个机会”。
讽刺的是,2月23日,当联合国安理会在纽约召开紧急会议时,普京宣布对乌东作出“特别军事行动”。“太迟了,”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基斯利察(Sergiy Kyslytsya)随即向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Vasily Nebenzya)表示,“48分钟前,你的总统向乌克兰宣战。”
同为本月安理会轮值主席的涅边贾回应指,这场“特别军事行动”并非战争,而是保护乌东顿巴斯地区居民的行动,并引用《联合国宪章》第51条指,成员国享有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以抵抗外来的武力攻击。
国际目光落在下一场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15名成员国就乌克兰的状况召开会议,表决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草案(会议于UTC+8 26日凌晨4点举行)。根据路透社报导,草案要求莫斯科即时、无条件及完全撤离军队,又要俄方撤销对乌克兰东部两个分离地区、即顿内次克与卢甘斯克的独立地位,并重申安理会对乌克兰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承诺。
不过俄罗斯作为常任理事国,在投票中拥有否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只有当5个常任理事国达成一致,才可通过决议。换句话说,即使其余理事国,以及其他4个常任理事国全部赞成某议案,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此议案都不会被通过。
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分别为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俄罗斯。毫无疑问,俄罗斯在会上反对草案,变相否决议案;而中国、印度、阿联酋投下弃权票,另有11个成员国投赞成票。
尽管如此,美国及其盟友仍然视这场投票为契机,证明俄方受孤立。路透社指,美国政府认为会议的重要性,在于俄罗斯必须在会上解释自身的行为,美方声言“我们不会袖手旁观,什么也不做。”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Linda Thomas-Greenfield)在会上说︰“你们可以否决解决问题,但不能否决我们的声音;你们不能否决真相;你们不能否决我们的原则;你们不能否决乌克兰的人民。”
而巴西的投票意向本来也是疑问,但最后在会上亦投下赞成票。巴西驻联合国代表罗纳尔多·科斯塔·菲略(Ronaldo Costa Filho)指出,巴西极度关注俄国的军事行动,“已越过界线了,这议会不能继续沉默。”
而俄罗斯代表则重申,俄方是为了乌东人民“挺身而出”,而受俄罗斯支持的分离主义者已跟其政府对抗8年之久,质疑西方国家无视乌克兰人民被欺压情况。
事实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前,在联合国大会上,乌克兰外长库列巴(Dmytro Kuleba)曾提到安理会面临的困境:俄罗斯拥有议案否决权。他提醒,当一个常任理事国打破规则,其他国家亦会受其影响,仿效它的做事模式,并再次敦促成员国尽可能保护乌克兰,遏制俄方。
这个困局不免令人联想到2014年有关克里米亚公投的安理会投票。联合国安理会曾于2014年就美国起草的乌克兰问题决议草案举行投票,议案促请各国不要承认当时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最终,共有13位成员国投票赞成,中国投弃权票,俄罗斯一如外界预料否决议案。
“一票否决权”的机制是5个常任理事国的特权,这项机制曾被其他成员国批评为“不合时宜的权力”。2021年底,一项由113名联合国大会成员国共同发起、获12名安理会成员国支持的草案,旨在确立气候变迁和全球安全之间的关系,当时俄罗斯亦运用手上的一票行使否决权。
中国的取态亦是其中一个重要关注点。在前述的两个议案表决中,被视为俄方盟友的中国均投下弃权票。2月25日,俄军入侵基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普京通电话,指中国支持乌俄以谈判解决问题,亦表示“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纽约时报》报导指,普京在通话中表示俄罗斯愿意与乌克兰进行“高级别谈判”。
四面八方的谴责声中,联合国目前另一样能做到的,就是从中央应急基金拨款2000万美元,作乌克兰人民的人道救援行动,保护该地的水及电力系统,并不断呼吁各地向乌克兰难民捐款。另一方面,联合国亦呼吁邻国保持开放边境予逃难的人潮。联合国曾指,当前至少10万人流离失所,数千人已经越境进入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地。
目前,难民署已加强在乌克兰及周边的工作部署,“我们将继续坚定地支援在乌克兰及该地区的所有受影响的人。”
问四︰美国会否出兵?拜登立场不够强硬吗?
2月18日,拜登政府就已公开表明不会派遣军队:“我们不会派兵到乌克兰作战,但我们会继续支持乌克兰人民。”而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拜登及其政府又对外重申,美国不会派遣军队与俄罗斯开战。
不过,拜登指出,将履行《北大西洋公约》中的第5条规定——即针对任何成员国的武装攻击都应被视为对全体成员国发起的武装攻击,因而所有国家都要采取相应军事行动。但目前乌克兰还不是北约成员国。
2月10日,拜登在接受NBC新闻采访时,向在乌克兰的美国公民发出“离开”(Leave)该国的警示。他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之一。这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形势,事情可能很快就会变疯狂。”同时他表示,不会派军队去营救在乌克兰的美国公民,“当美国和俄罗斯开始互相射击时,那将是一场世界大战。”
作为此次危机中乌克兰背后的最大“后盾”,尽管不会派兵出战,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有多年。但这些援助更多是在提供武器、资金和人员培训上。
自俄罗斯于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后,美国就发起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计划“大西洋决心行动”(Operation Atlantic Resolve,OAR),以回应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并派遣美国军队、87辆坦克和500多辆军车,在波兰和其他几个北约成员国轮流驻留,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
2014年至今,美国共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25亿美金的军事援助,且每年帮助培训近370名乌克兰军官。今年1月,美国再向乌克兰交付了约90吨武器。在俄罗斯军队进入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后,美国又将800名本国士兵从意大利调至波罗的海各国,又运送了8架战斗机至乌克兰边境的北约国家。
据报导,2月24日五角大楼表示,它会向欧洲增派7000名士兵,包括在德国部署一支装甲旅级战斗队,该部署将使拜登在乌克兰危机开始以来派遣前往欧洲的美国士兵达到14000名。不过拜登曾表示,这些美军不会参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但如果普京向北约成员国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将会介入。
据BBC报导,拜登不出兵的原因可能与其不干涉主义有关——他曾反对奥巴马干预利比亚和在阿富汗增兵,同时,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为其制定的外交政策中,将“国家安全”定义为应对气候变化、防治全球疾病、与中国竞争,而不是军事干预主义。而一位鹰派人士、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也表示,两个最大核国家之间的战争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该报导还指出,最近美联社-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民意调查显示,72%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一个小角色,或者根本不参与。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这也是拜登在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中须注意的问题。
据路透社称,拜登的助手透露,为了中期选举,拜登在1个月前制定了一项走出白宫的计划,通过与民众面对面交流,试图来提高其民意支持率。该报导还指出,尽管美国选民一般不会依据国外事件来投票,但俄罗斯到欧洲的能源供应中断,有可能会导致美国汽油价格暴涨,对美国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的人民生活造成更多压力。美国民主党政客Steve Elmendorf对路透社表示,如果美国及其盟友能打击俄罗斯并维护乌克兰独立,且不让美国军队参战,有可能会提升拜登的声望。
根据一项2021年8月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拜登的支持率为39%。至11月10日,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美乌战略伙伴关系宪章》,其中强调了美国将支持乌克兰打击俄罗斯的武装侵略、经济和能源破坏以及恶意网络活动,并将维持对俄罗斯的制裁,直到恢复乌克兰在国际公认边界内的领土完整。可惜此举并没有令他的支持度有所改变。
2022年2月1日至17日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6%的美国人认可拜登处理与俄罗斯关系的方式,而55%的人不认可;而拜登的支持率与之前没多大改变。
尽管拜登于2月初在国内的民意未有因此提升,但全球仍然注视着美国会否对乌克兰提供进一步实际支援。除了上述提过的军事援助,美国也对俄罗斯陆续进行经济制裁。2月21日晚,普京宣布将承认乌克兰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独立,拜登政府随即表明,禁止美国人在这两个地区进行新的投资、贸易和融资。
2月24日,俄罗斯军队入侵后,拜登公开宣布了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包括对俄罗斯银行、国企、精英实行制裁。据华尔街日报称,从波及范围和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影响的角度来看,这些制裁是“前所未有”的。而在美国宣布制裁措施之后,美股也出现大幅反弹。不过,据报导,美国国会两党议员都在敦促白宫对俄采取更强硬的手段。
俄乌、北约以外其他国家的民众纷纷猜测美军不派兵的原因。24日,台湾民进党立委林俊宪在脸书发文称,美国等国未出兵的原因在于乌克兰不利的地理位置,平原地形易攻难守,且南北部分别为亲俄的白罗斯和克里米亚。而台湾立法委员高金素梅则在脸书表示,毋须追问美国为何不出兵,而是应该追究美国“推销这场可以避免的战争”的原因。她指出,美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解决美元因超印而不断贬值的危机。
而据《羊城晚报》报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美国不出兵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与伊拉克战争相比,俄罗斯在军事实力和地缘政治等方面更具优势;第二,美国面临着法律上的障碍,及乌克兰还未成为北约的正式成员国。
注:聯合國的成立和五常的設計,在於提供一個誘因讓大國可以在聯合國框架裏協議。這設計是吸引了國際聯盟解體的教訓,讓大國不會一不爽就退出聯合國(像日本一樣),在聯合國框架中連環合縱,總比在現實世界中動刀動槍的恐怖平衡要好。只是舊冷戰的亡魂如今重回世上,沒了意識形態衝突的包裝,只剩下二十世紀赤裸裸的地緣政治衝突。
設計的理由在於,當初聯合國的權威來自於五常的背書,因此需要賦予五常特權,以確保五常願意爲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背書。
###
如果安理會設計是如此,那更沒有理由把爭端國就是常理國的投票表決迴避權故意避開,因為五國之一發起戰爭,聯合國安理會是無力開會成立有效決議,如此解釋下,原先成立聯合國維護國際安全,平衡五國角力的文明功能馬上消失殆盡。
@midori川
謝謝提供一個快速理解點。
我在該中文頁面查到:
根據《聯合國憲章》第27條:
“安全理事會每一理事國應有一個投票權。
安全理事會關於程式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表決之。
安全理事會對於其他一切事項之決議,應以九理事國之可決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之同意票表決之;但對於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條第三項內各事項之決議,爭端當事國不得投票。"
理事國當然也可能成為爭端國,憲章第六章指的是爭端之和平解決,所以完全從憲章下的法源依據,爭端國即使為常理國,依舊有投票迴避之適用才對。
除非有其他曾經的聯合國決議作為補充說明,這點我國際法無能,只能等之後端有關文章可以解答。
為什麼美國人要為烏克蘭上戰場。
自己的國土從來都是自家人民去捍衛。
台灣人亦不應期望美國會保護台灣免受中共入侵。
很精彩的綜合報導!
@wessy
您可以參考維基百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否決權」條目。
簡單來說,否決權確實讓五常有特權。
設計的理由在於,當初聯合國的權威來自於五常的背書,因此需要賦予五常特權,以確保五常願意爲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背書。
我想提問。
聯合國表決設計的人或小組,至少是法律專家吧?這種最基礎法律概念,在涉及自身利益時表決權行使應迴避,為何沒有明文?或者是特意留給常任理事國的特權,如是,那這個國際組織廢了好嗎?五國裡面有兩個國家根本是區域安全的破壞者。
其他會員國決議案也提的很可笑,就是演一場戲,大家都知道俄羅斯會否決。
很詳盡的一篇
謝謝提醒,目前已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