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剧《IT狗》热潮启示:嘲讽“大台”就足够?怎样才能苦笑后走出?

《IT狗》在公共平台上似乎为大家出一口气,但反讽过后,什么才是“大台”的替代品?
《IT狗》剧照。
香港 文化现象 电影 风物

谁又会想到,2022首先跑出的港产电视剧会是一部以创科为主题的情景喜剧?于大结局周,《IT狗》录得4.8点收视,等于约31万人透过电视收看。虽然比不上 ViuTV 去年日剧改编的《大叔的爱》,但网络反应亦相当热烈。在2月4日大结局直播当晚,香港网络论坛连登上的《IT狗》讨论串一共打穿了六条,录得超过6000条贴文,热潮可见一斑。

当然,《IT狗》援引的用语、迷因和价值观,本就生于类似连登的网络环境,风潮背后想必有主场优势。无论如何,相对破格的笑点,及时的题材,加上香港年轻观众喜爱的艺人加持,《IT狗》证明了港式情景喜剧在“细台”(相对于“大台”TVB)具有发展潜力,而且题材不一定要很主流。

在剧集播出及之后的一段日子,不少网民在社交媒上转载对白截图,甚至有人将剧中虚构的手机程序重现,反应比一般港产电视剧为强。连带效应下,饰演主角叶念信的凌文龙在 Instagram 的追踪者数量亦由约3000人升至22300人以上。

尤其令我在意的是剧中对社会建制的批判,例如嘲讽“大台”娱乐公式化和资本社会下科技入侵生活的问题,这些令人观看《IT狗》时比其他本港情景喜剧多了一重痛快。当现实中观众缺乏渠道发泄这些不满,剧集的情感宣泄作用就更明显。但笔者认为,《IT狗》带出对资本社会和通俗剧的批判并不完整,个中又反映出喜剧和反讽在今天的香港所遭遇的限制。

相对破格的笑点,及时的题材,加上香港年轻观众喜爱的艺人加持,《IT狗》证明了港式情景喜剧在“细台”具有发展潜力,而且题材不一定要很主流。

资本主义:在丧礼上喊“升”

作为一部情景喜剧,《IT狗》成功反映出一个价值虚无、缺乏选择的资本世界。主角叶念信本来是一个有安稳生活的白领“IT狗”,在银行当月薪族,有自己的物业和结婚对象,满足了资本社会对一个中产青年的期望。个性纯真的他,却被下属出卖,接连失去工作和女友,忽然变成双失青年。

失意之际,叶念信出席一场婚礼,期间受到启发,决定创业研发电子礼金平台。为此,他变卖物业换取成立初创企业 PayPayDuck 的资金,离开舒适圈,正式踏上企业家之路。

IT狗,香港网络语言中泛指信息科技工作者,常带有自嘲为“工具人”之意。出处为一本香港教育杂志的漫画单元《超级无敌IT狗》。

《IT狗》剧照。
《IT狗》剧照。

要是他成为一个口不对心的“世界仔”,就难以再和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叶念信就成了一个“两头唔到岸”,在圣人和商人模式两个断面之间切换的角色。

从这一刻开始,叶念信和观众被带入资本社会的后台,重新学会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

在故事初段,满腔热忱的叶念信不时遇上骗子和利用他的人。虽然错不在他,但叶念信身边的人经常批评他过份天真,反而将朋友互相出卖当是稀松平常、理所当然的事。

剧本好像暗示,成长时接受关于美德、品行的教化在资本世界并不通行,只有放弃道德规限去欺诈他人和耍小聪明才有出头天。剧中数个角色也明言,成功人士十之八九也是“吹水友”(只会口说不实干的人),有趣的是,虽然他们都鄙视只会吹嘘自己能耐的人,却不愿放弃吹水。

始终支持叶念信坚守价值的就只有一个在公园和他聊天的“人”,而观众后来也发现这个开解者其实是他的亡母,而两人的对话都是叶念信脑海中的幻想,说穿了就只有他会支持自己。

看著主角慢慢吸收商场世故,内心总是矛盾。作为观众,我固然不会希望叶念信像惊栗片中的角色一样,总是踩入明显的陷阱,但要是他成为一个口不对心的“世界仔”,就难以再和观众产生共鸣。因此,叶念信就成了一个“两头唔到岸”,在圣人和商人模式两个断面之间切换的角色。

这种价值矛盾,在一场丧礼达到高峰。当主角一行人在为朋友去世感到痛心时,叶念信忽然想起和死敌打赌谁的平台可以收集更多帛金的事。随后际人对著手机上帛金数字喊“升”的画面就如处身于股票行一样,而散景中的遗孀和儿子则静坐在灵堂一角。显然,在资本和科技面前丧礼也可以是一个商机。

一个伤痛的场域变成商业竞争之地的转换,正如剧中角色有时展现的道德相对主义,容许剧情推进但种下一些未解的价值冲突。为了打圆场,剧本指示角色去正当化他们对成功收集大量帛金的兴奋,指可以帮助死者家属渡过难关,但这解释抹不去我上一刻感受到的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反而显得有点心虚。

嘲笑“大台”,但走不出“大台”影子

剧集其中一个大热元素,调侃TVB式通俗剧一成不变的“大台理论”,亦是这部作品的批判没有走到尽头的例子。

故事中,星之子 Tony 综合大台通俗剧的常用桥段,写出一本统领万物运行法则的《大台理论》。而在其中一集,画面上的事态发展都照著 Tony 的预期推演,在 ViuTV 这个年轻人面向的“细台”上一展“大台”的桥段有多过时、粗制滥造和了无新意。

《IT狗》剧照。
《IT狗》剧照。

在拆解这些老桥段和其代表的保守价值的过程中,部分角色身上的自觉 (self-aware) 和自指 (self-reference) 加重了剧集的后现代感,仿佛主角群站到观众那边,以同一角度嘲笑这个日渐褪色的“大台”。

例如有钱生意人必定有个关系不好的女儿,而性格不合的男女终会成为欢喜冤家等,就差了一个“BBQ大团圆结局”。

在拆解这些老桥段和其代表的保守价值的过程中,部分角色身上的自觉 (self-aware) 和自指 (self-reference) 加重了剧集的后现代感,仿佛主角群站到观众那边,以同一角度嘲笑这个日渐褪色的“大台”。虽然是笑得大快人心,但其实《IT狗》并没有完全走出“大台”影子。

例如在剧情涉及道德判断的几个关口,本来利字当头的角色画风一转,忽然道德觉醒,主动化解主角群面对的危机。以欺诈为生的哥哥会想起亲情,不再设法出售 PayPayDuck 身处的共享办公室;抄袭 PayPayDuck 概念,又反告叶念信侵权的人竟会在最后一刻于庭上自白⋯⋯

这些生硬的转折难免产生违和感,而剧本最终亦没有解决角色面前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每每直接将问题抽走,透过机械降神 (deus ex machina) 推角色和观众进入下一段剧情,留下这些断面。

凡事以钱为基准的现实,要如何走出?

就以上两个题材,《IT狗》明确指出了问题所在,也成功用一种自觉的方式作喜剧处理。但在不同价值拉扯下,剧本没有走到一个完满的收尾,而叶念信的价值观也比一开始更模糊。

比如叶念信多次强调 PayPayDuck 不是一家以利益为先的企业,因为平台的最大目的是去中心化和为客户解决日常生活的烦恼,是利他主义的。但研发平台要钱,打官司要钱,请网络水军带风向要钱,吃饭要钱⋯⋯而 PayPayDuck 自身的价值也离不开钱。

钱是问题,而在剧中的世界,也是唯一解药。剧情需要时,叶念信可以坚持理念,因为总有机械降神用钱去解决当前问题,但无论如何 PayPayDuck 仍需要金主,剧中没有别的选择。

而从“大台理论”的处理可以看到,《IT狗》的批判停留了在反讽 (irony) 的层面。但因而产生的,大概是一种苦笑,因为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就是现实世界:我们没法想像一个大台不是如此守旧的世界,也走不出这个凡事都以金钱为基准的现实。

《IT狗》剧照。
《IT狗》剧照。

要真正终结“大台理论”,不能只指出它的流弊,更是要提供替代品。如果满足于反讽的阶段,只会进入一个自指的循环里,不能通往真正的未来。

答案在结局独白里?什么可以代替大台

想起美国作家 David Foster Wallace 曾指,反讽从来都是刺破社会虚伪的利器,但在建构替代品方面,却是“异样的无用” (singularly unuseful)。因为反讽并不能构成真正有血有肉的内容,其本质是虚无的。

而在今天的香港,反讽的作用极有限,因为社会虚伪早就被看穿了,但什么都没改变。连落街买菜也如此困难,遑论要创建一个更好的明天。

或许《IT狗》最大的功能就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用紧贴群众的语境和世界观,为大家出一口气。

积极一点去想,要真正终结“大台理论”,不能只指出它的流弊,更是要提供替代品。如果满足于反讽的阶段,只会进入一个自指的循环里,不能通往真正的未来。

答案或许就在结局那段牵动观众情绪的独白里面。

当剧中主角叶念信直斥科技龙头藐视用家,企图利用人工智能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不难令人联想到近年在这个城市变得何其奢侈。

虽然没有明言,但剧本恰似回应著三年前社会运动期间产生的一些思绪。例如叶念信指,香港环境不利创新,加上大众普遍是功利、贪小便宜的,却仍有一群“不够聪明”又“真正有信念”的人,为了香港未来逆流“艰苦前行”,仿佛是向因理想投身社运,放弃物质的人致敬。

最后剧中科技公司回应大众呼声,煞停一个最终可能控制社会的人工智能项目,或是补完了香港现实中的残缺,给予观众一个机会去想像有转机、凡事并非绝对的世界。

这不是比苦笑更是难能可贵吗?

读者评论 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用好多中英術語,並不會令文章變得可讀或高級,只是感覺一個自以為看透世事的人在賣弄

  2. 端傳媒的「風物」文章數量太多了。

  3. 篇評論真係「理論空想派」,咁係未要出來「共產」,先係筆者心中既「反資本」劇。娛樂事業本身就係資本主義下的產業,然後你期望套劇要用來推翻資本,或者諷刺劇要用來變革社會,陳義過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