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是最近上映的一部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也是最被看好的“献礼片”,是一部集合了当下最炽手可热的明星与偶像参与的大制作影片,以群像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一系列故事。
所谓“献礼片”以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就是“以歌颂执政党为目的,走又红又专路线,在纪念期间播映的特殊影视作品。”“又红又专”是“献礼片”的特殊要求,“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与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创作者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其次是艺术、技术等创作、制作需精湛精良,创作者须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制作团队需要较高的敬业精神和制作能力;最后要求作品须sha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满足观众对影视节目的娱乐需求。”
可见,仅仅只有价值观的强行输入是不够的,“献礼片”一定还要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要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让观众发自内心的喜欢。在中国电影已经高度资本化的今天,国家意志主导的电影创作反映出的正是中国电影的困境和特色。
有人评价,这类电影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它们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也是百度百科所说,放眼世界,“‘献礼片’是一种特殊的电影创作现象,为中国首创”。尤其是几年来,随着国家意志的无孔不入,所谓“献礼片”和“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占据的位置越发不可忽视。
在中国电影已经高度资本化的今天,国家意志主导的电影创作反映出的正是中国电影的困境和特色。《1921》也充满了所谓的历史虚无和左右矛盾的价值观,电影里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电影本身却是一场巨大的资本游戏。
在政治与市场之间
2009年,为了建国60周年,由韩三平和黄建新联合指导的《建国大业》就建立了某种新时代的“主旋律”标杆,老的故事观众不爱看,又无法摆脱价值观的枷锁,只有动用明星吸引力法则,同时也用这种方式做出“统战”的姿态。这部有172个明星参与的电影,不仅集合了当时最具有商业价值的明星,也力邀港台明星和海外明星参与,具有了某种娱乐圈“投名状”的意味。紧接着,2011年,在建党90周年之际,《建党伟业》延续了这套模式,最终两部影片都获得四亿多人民币的高票房。
当建党百年成为2021年中国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921》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在电影上映之前,这种全明星阵容还招致了网友的批评,人们以是否有资格扮演伟人和领袖对银幕上的明星进行了一番点评。最后的结果是,据传有道德污点的某男团成员饰演少年毛泽东的戏份被删除,而早前因为“代孕”丑闻被封杀的艺人郑爽所饰演的早期妇女运动领袖向警予的戏份也不见了踪影。
某种程度上,再也没有什么类型的电影比这种具有商业属性的“献礼片”更能反映中国电影市场的尴尬的,在市场和审查的夹缝里,主旋律电影既几乎依赖于明星的吸引力创造票房,又时刻需要提防由此而来的政治危机。
黄建新曾说,自己在这十年里“越来越关注心灵,关注七情六欲下的生动角色与他们理想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部电影没有塑造出任何一个能够让人记住的角色,大部分人物既没有交代前史,也没有合理的行动动机。
黄建新曾说,自己在这十年里“越来越关注心灵,关注七情六欲下的生动角色与他们理想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部电影没有塑造出任何一个能够让人记住的角色,大部分人物既没有交代前史,也没有合理的行动动机。除了毛泽东等少数几个角色,观众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多小时里记住大部分的角色,唯一可以被记住的就是一张张帅气而年轻的面孔,一个个空洞但具有煽动性的口号。说白了,尽管看上去这是一部以“献礼”为名义的宏大叙事电影,却为了市场被改造为一场场明星的个人秀。
另外一方面,在接连几部主旋律电影口碑滑铁卢之后,当下的创作者不仅要适应越发紧缩的创作环境,还要在重重限制中用电影技巧吸引观众能够主动走进院线,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电影技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约而同地向好莱坞电影取经,讽刺的是,在中美关系越发复杂和动荡的今天,对标好莱坞依然是电影市场对主旋律电影的内在要求。
纵观这几年能够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一种类型电影的中国化,《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乃至《我是李焕英》都是如此。如果说《建党伟业》还是一部由明星参与的超长历史文献片的话,《1921》则可以被看做一部真正意义的类型片。导演放弃了向观众介绍了建党的大背景,将一部恢宏的历史片转变为“谍战片”,故事的核心变为早期中共党人如何逃避各方势力的围追堵截,最终成功开会的故事。
电影里比较刺激的一场戏发生在日本间谍组织特高课与日本共产党员之间的“猫鼠游戏”,这本是主线故事之外的闲笔,但正因为不涉及到核心正史的暗杀戏码反而成为电影里的高光时刻。《1921》的主创恐怕也知道,强行输出价值观的说教是没有人喜欢看的,观众需要的是刺激,但是当冷静下来后,人们也不难发现,大量的旁逸斜出的戏码让这部电影变得好看,但也让电影的主旨越发失焦。
尽管看上去这是一部以“献礼”为名义的宏大叙事电影,却为了市场被改造为一场场明星的个人秀。讽刺的是,在中美关系越发复杂和动荡的今天,对标好莱坞依然是电影市场对主旋律电影的内在要求。
重建民族主义叙事
中共建党的故事并不让人陌生,不论是中学历史课本,还是电视剧电影,都一再演绎这个故事。但是由于历史本身的诡谲与复杂,教科书与影视剧文本始终都有语焉不详的部分。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段历史依然处在重重迷雾之中。
当时也许不自知,回过头来,这十年正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流的十年。因此对比两个诉求基本一致的历史文本,我们也不难从两部相隔十年的作品里分析出这十年国家意志的变化。
《建党伟业》突出的是反封建和反军阀,故事从辛亥革命、皇帝退位说起,将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等故事娓娓道来,重点在对百年中国屈辱历史的一次梳理,也试图将早期中共党员如何承担历史责任进行一个合理化的阐释,给出一个建党的合法性和必然逻辑:早期共产党人是在诸多救国尝试失败的前提下才开始自己的探索之路的。
但是由于历史本身的诡谲与复杂,教科书与影视剧文本始终都有语焉不详的部分。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段历史依然处在重重迷雾之中。
不仅如此,《建党伟业》花费了不少笔墨反映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场景,尤其以一场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与辜鸿铭等人就传统文化存续问题的大辩论。前者认为儒家学说对当代社会没有任何建树,应该提倡新的文化才能救中国。如今,十年过去了,在国内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今天,这部分内容多少显得“不合时宜”。
《1921》的故事集中在建党前的一年,大背景是“租界”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因此也特别能够激发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说《建党伟业》是在营造中共建党在中国历史内部的必然,《1921》则要给出一个外部环境。因此戏剧冲突都发生在租界警察和“激进党”之间,以此来暗示中国人被列强欺辱的事实。不仅如此,更是借助中共早期领袖李达之口说出“自己领导了抵制日货的行动,却发现用的火柴都是日本产的,偌大的中国为何生产不出火种”这样的感慨,将某种民族情绪推向高潮。
Z世代成为主要观众
如果说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追求的是与原型相似,现在的“献礼片”注重的可能是美化。
换句话说,吸引今天年轻观众走进影院最主要的因素其实还是明星,其次是热血沸腾的故事。国家意志是通过先吸引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娱乐并麻醉他们,再召唤出某种潜在的民族主义情感。
《建党伟业》虽然也是全明星阵容,但明星年龄分布广泛,老中青三代齐上阵,走的是“全家欢”路线,以期待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进入电影院。《1921》的角色则集体年轻化,不仅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毛泽东、周恩来选用高大帅气的偶像饰演,就连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陈独秀也启用了陈坤扮演。如果说传统的主旋律电影追求的是与原型相似,现在的“献礼片”注重的可能是美化。
为了和年轻人拉近距离,让他们更加认同电影里的历史叙事,《1921》采用了各种手段讨好年轻观众。这部电影除了具有“谍战片”的元素,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 甚至,为了这种“青春”美感,《1921》除了大反派黄金荣(法租界华人总探长)之外,几乎都是俊男美女。就连后来成为汉奸的陈公博、周佛海都是各具特色的“小鲜肉”。至于主角李达和毛泽东,电影都分别为他们安排了重头的爱情戏码,以当代青春爱情片的方式去塑造1921年的爱情。
不仅如此,伴随着一个巨星时代的衰落,在《建党伟业》中曾占据重要位置的港台明星在这部为“百年献礼”筹拍的电影里消失殆尽。尽管对于中年观众来说,周润发、刘德华、张震、吴彦祖等传奇明星依然具有无上的怀旧价值,但对“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的观众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在十年中,中港关系的裂变也让这部分明星失去了参与“献礼片”的价值。
但是让人疑惑的是,尽管这部电影极尽讨好年轻人为能事,但依然保留了十分刻板和落后的性别意识。电影里重要的几位女性一方面是革命者的妻子,另外一方面都是引领时代的新女性。遗憾的是,不论是高君曼 、王会悟、杨开慧在这部电影里仅仅作为他们的丈夫陈独秀、李达和毛泽东的陪衬出现。尤其是王会悟,在一大会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却仅仅只能出现在会场之外。《1921》甚至不惜复制了《建党伟业》中一个相似的镜头,分为由倪妮和周迅饰演的王会悟穿着旗袍,妖娆地坐在开会的船头,用崇拜的眼光望着刚刚当选的丈夫。她没有走进开会的船舱,也没有真正进入历史。
在《建党伟业》中曾占据重要位置的港台明星在这部为“百年献礼”筹拍的电影里消失殆尽。港台明星对“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的观众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在十年中,中港关系的裂变也让他们失去了参与“献礼片”的价值。
十年时间转眼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即便是刻板的“主旋律”电影,内在传递出的历史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重看这些电影,女性革命者却依然处在失语的状态。百年间,中国的女性为了自己的独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即使到了今天,这个国家的主流叙事里却依然只能留下男性的故事。
按理说,一部偶像云集的电影无疑是吸引女性观众的,但在一个女性意识抬头的时代,《1921》真的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吗?或者,如果不是官方强制性的保护,整个7月几乎都只有主旋律电影可以看,这些电影真的可以拥有巨大的票房吗?
在网络小粉红的话术中,有一个词很流行,就是 “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词往往被用来批评和官方历史观不符合的言论和创作,网上给出的定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
有趣的是,如果运用这套话术,《1921》也充满了所谓的历史虚无和左右矛盾的价值观,电影里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电影本身却是一场巨大的资本游戏。我们难以想像,这部电影要调动多少金钱才可以拍成。电影里一位革命者在游行的现场对工人说,“你们辛辛苦苦,却一无所有”,电影外的观众却正在忍受这样的现实。如果一百年前人们还可以用游行表达自己的愤怒,为什么一百年后却失去了这样的权利?
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找出什么正面意义,我想那就是它激发了年轻人对待历史的好奇,如果愿意稍下功夫,仅在当下官方公布的史料中就能看到历史的复杂与诡谲,当他们真的理解了早期中共党员投身革命的动机和社会背景,又看见了每一个个体的最终结局,我相信年轻人心中会生出一种疑问,而这种疑问正是这个时代最可贵的。
建党伟业也是妥妥的流水账。。。。但是竟然比1921好。。。。
女性怎么就在那段历史中不是主角了?蔡畅、向警予、李一纯,哪个不是伟大的革命者?有些人不要长了个吊,就觉得自己真的有皇位了
一群人在街上抗议的时候只感觉荒谬可笑
文化慘業,好久不看中國電影了,可惜一些有能力的在這樣的環境,總是出不了頭
别翻墙,呆在盛世美梦里比较适合某些人
一个以镇压人民为己任的政权,天天宣扬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居然还制造出大批张嘴闭嘴马列语言的小粉红,这世界果然魔幻
電影海報上噁心的六個字:一百年,正青春 —> 一百年,正滅亡
1,我来找快感,他们越惨我越爽
2,我来留言让你这样的人破防
3,革命者哪时候说不让我们找乐子了,他们革命就是为了让我们在和平安定的环境里找你们的乐子,懂?
正在享受“成功的革命”成果的你,为什么还要翻墙看“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的别人怎么样呢,你这样违背献身革命者的意志做这样叛逆的行为,献身的他们要多么寒心啊。
我们关注了个体的最终结局,才知道一个成功的革命应该是怎样的,革命者终究是要献身的,也知道了某些碰到国安法就哭天抢地移民跑路的同时不忘感动自己年夜饭吃了几个橘子的废物,是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的
*王會悟坐在船前是負責盯梢
@Rogersy
因為文中提及的王會悟在中共一大做了非常多工作。當一大原定的會址,李公館出現不速之客,一大的代表決定撤離時。是王會悟提議去嘉興南湖船上繼續會議的。過程中王會悟忙前忙後,負責租船,接站,登船。在會議的過程中她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夫妻共同作為一大的代表也不太好),但是她坐在船上可不是負責盯梢,而不是像電影塑造的那樣“崇拜地看著丈夫”的。回顧王會悟的生平,他也是走在運動的前線的,主張男女平權的。1921 似乎是把她塑造成丈夫李達的支持者了。
真正能獨立思考的年輕人不會去看獻禮片,偶像愛豆雲集的獻禮片吸引的是粉絲。這部分人本身就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才會瘋狂追星,這也是近年來北京力圖以控制愛豆和愛國主義娛樂化來達到控制中國年輕人的目的。小粉紅與打雞血的粉絲有很大的重合。
hmmmm,感觉这几年这类文章有些变味,有股酸味。
一个打着工人专政旗号的政党,到头来工人的权利却得不到保护。
中共搞的是「愛國主義」,不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中共歪理套路:1. 沒有共產黨,中國很慘,中國人很慘,再努力也是方向錯誤。2.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有了救世主,中國人就有了救星,有了方向。 黨國奴隸馴化完全標志:「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怎么什么都与女权有关呢?不知当时女性是否是革命的主角,要不是主角,强写进去做主角,岂不是欺骗观众
当下的年轻人有多少人能做到文章结尾那种反思,这是幻想。在国家意识下他们没有思考的能力,失去了逻辑能力,常识能力。
這部電影十五日之内每場都滿座;但其它電影都買得到即日票,另一部《革命者》也有大量座位。因此,《1921》如此受觀迎並非是因為香港有這麼多人喜歡紅色電影,可能是因為獻媚或者恐懼。
电影海报中一个女性都没有 😅
倒数第二段用错词了。
「如果一百年前人们还可以用游行表达自己的愤怒,为什么一百年后却失去了这样的权力?」
此处应该是「权利(Right)」而非「权力(Power)」
感謝讀者指正!已改好!
电影里一位革命者在游行的现场对工人说,“你们辛辛苦苦,却一无所有”,电影外的观众却正在忍受这样的现实。如果一百年前人们还可以用游行表达自己的愤怒,为什么一百年后却失去了这样的权力?
哈哈哈哈哈 悲哀
【電影裏一位革命者在遊行的現場對工人說,「你們辛辛苦苦,卻一無所有」,電影外的觀眾卻正在忍受這樣的現實。如果一百年前人們還可以用遊行表達自己的憤怒,為什麼一百年後卻失去了這樣的權力?】哈哈哈哈,振聋发聩啊!这篇文章太棒了!
电影中确实有着落后的性别意识与刻板的女性形象,比方说周佛海和陈公博的妻子的形象,以及二大开会时王会悟抱着孩子坐在外面的场景,不一而足。但是批评说这部电影里“女性没有走入历史”,就有些过头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为参会代表找宿舍的,是王会悟,规划逃跑路线的,是王会悟,甚至最后到嘉兴南湖开会,也是参会的王会悟提出来的。至少就电影表现来看,王会悟可以说是一旦能够召开的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从批评电影中部分场景反映了落后的性别意识上升到批评电影中“女性没有走入历史”,显然是过头了。
真正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在片中,确有着李达王会晤夫妇这样的让人印象深刻、让人觉得完全是主角的角色的。黄导所说的话,我觉得是拍出来了。私以为,《1921》最出彩的地方,就在于除了一半篇幅的“规定动作”之外,还拍出了一半篇幅的“日常生活”——“他们首先是有着日常生活的普通人,然后才是革命党”。这一点,与同期的全篇“规定动作”《革命者》相比较,应该是好分辨的(《革命者》中也出现了李大钊的家庭,但是那种家庭就一点都没有真实感了)。
由于各种原因,竞品太少或者质量不佳,这样的结果也不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