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边,陈奕迅正在消失。另一边,陈奕迅在抖音上直播。
如果信息是来自墙内墙外两个世界的话,那很多现象及论据,都像置身平行时空的两侧。同一样事件,看中国国内舆情,以及香港普罗观点,竟然是全然对倒。因新疆棉引发的明星与品牌割𥱊浪潮,把这种平行时空的现象再一次放大。
这已持续不少日子的现象,其实有更重要的根本工业结构转变使然,那也是香港明星需面对的整个娱乐工业模式的转型:从香港市场走到中国内地市场,从作品主导走向流量主导,吸引力从距离感转到零距离直播。
香港正在经历的,就是一场持续的向那个自己熟悉的香港本土娱乐圈的告别式,它通过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大家熟悉明星的葬礼来完成。
在挣扎适应这过程中,几多港星显得慌张乱步以至血肉模糊,有些委曲求存(好听是降维出击),有些媚俗献世,当然也有如鱼得水。在娱乐圈花无百日好的老逻辑中,吃力寻找演艺生命的第二春。对香港资深迷众而言,看偶像表现,有时显得可怜(不忘原谅“都系揾饭食啫”(不过是混口饭吃)),有时流露出可悲,间中也有入戏太深的被评为可耻,甚至要跟往日自己的偶像割席。可在国内,这种顺应国潮,一切看起来又那么顺理成章,被认为是进入市场的必需态度,在“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名堂下,流露着一路以来的生存智慧。
将来还会有标榜来自香港而又能疯魔全中国的港星吗?可能有,又或者,现在已有(陈伟霆王嘉尔),但他们又不会是现主流香港迷众认同的港星。如果没有,那意味着就在这一两年间,香港正在经历的,就是一场持续的向那个自己熟悉的香港本土娱乐圈的告别式,它通过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大家熟悉明星的葬礼来完成。有些伴随长大的,陆续逝去;另有一些,虽生犹死。
那也是香港明星需面对的整个娱乐工业模式的转型:从香港市场走到中国内地市场,从作品主导走向流量主导,吸引力从距离感转到零距离直播。
港星在大陆变现的最后努力
我常常在与国内朋友的聊天中,谈到“谁是最后一个红遍大陆的香港明星”的问题。这个话题,于此社交媒体普及,人们接收明星新闻不以直线时间顺序作基础的时代,似乎更难有统一答案。
每年四月一日,张国荣仍占据着整个微信朋友圈的刷屏洗版,以至夸张的说法是:对于很多00后的“后哥迷”(指张国荣自杀后才出生及某程度上迷上他的年青歌迷)而言,张国荣反而才是“最新”的香港明星输出。放进一个代际层面,张国荣所代表的那个香港年代,无论对新旧“哥迷”而言,才是香港,才有足够资格被称作“香港明星”。
这看来非常讽刺,换个角度而言,那是说:香港只能以一种过去式存在,张国荣虽去已久,但不断有“老港星”(特别是40-50岁阶段,刘德华梁朝伟等长期一线者则已是60一辈)在中国内地的娱乐节目中复活,吃着这时期颇为市场接受的怀旧市场。
现今中国国情是一个十足的傅柯式社会即为此意:权力与知识体系的纠结,以至惩罚与规条的紧密合作,成为了解读中国舆论制造及管制的重要切入点。
但显然,这些港星已在变现自己最后的努力。虽然表面上他们得到敬业的夸赞,但这无改他们吃力求存的艰苦。成功的标准,用国内的惯用语,是看这个香港明星是否足够“接地气”——那当然指的是一套能顺理进入中国的行为模式。过往,明星是否受欢迎,可能取决于作品;但今天,由于作品欠奉,明星们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自身的形象,由此,一套规条在娱乐圈中默默成立,行为、形象、言论(现实生活或网络表现上)必须充份自我约束,反之,将得到惩罚。
我不断提出的,现今中国国情是一个十足的傅柯式社会即为此意:傅柯两个重要论断,权力与知识体系的纠结,以至惩罚与规条的紧密合作,成为了解读中国舆论制造及管制的重要切入点。
“香港娱乐圈”:一“圈”各表
在有关于“香港娱乐圈”这知识体系,通过各式排拒、放大、淡化,自我约束(在新媒体平台这种种约束变得轻而易举),这个新的流通于中国国内社交媒体及实际交流中的话题,有它别于香港的一般理解。
在我关注的多个有关香港娱乐圈的公众号,简直是清一色的土,在报导方向,过往没太多社会争议性的时段,主要充斥着对上述“逝去的香港”的怀缅,最受欢迎的帖即为那种看80、90年代香港明星如何辉煌的内容,以及各种内地粉丝陪着成长的感慨(但不全面的认知有时又带出如“四大天王何时重组”的问题)。
今次港星的挑战已远非单单在香港时所需的保持人气,而是要在一个不熟悉的更大市场中重新包装适时出发。
在近年多了争议事件后,这些知识的立场也当然毫不掩饰把黄蓝阵营划分誓不两立。标题充斥着: “又一港D(內地因互联网审查对“港独”的写法)艺人被爆黑幕!”式的训斥,或至少是各种负面八卦的丑闻。可以想像,如果是个没有往日港式情怀,而是位新接触“香港”的年青人,他所领会的由香港娱乐新闻而来的香港印象,会是一套怎样的知识。再加上短期内都不能到香港,“香港”的故事,在国内认知中,尤其对新一代而言,早已不是那个先进文明包装前卫,娱乐产业勇猛的城市传说。
而在这背景下,再切入近期的社会氛围,香港艺人要在中国内地吃得开,显然过往的不表态已不够了。以前在香港那种以为可以保持明星距离的光环亦行不通,除了有事要表态,平时也要迎合新时代的娱乐系统转型。
于是,继一些二、三线港星早在微博、抖音上开号之后,巨星如刘德华陈奕迅近期都得开抖音号,发放一下生活点滴来娱宾。综艺节目的大行其道,无论是歌唱比赛还是真人骚,同时为港星架了另一条落地跑道。资深港星们过往受人欢迎,今天步入中年,如何在中国市场另创新一页,配合港星自带的曲折背景人生经验,比起很多年轻明星更有故事(一个张柏芝就是半个香港娱乐圈情情塔塔血泪史)。凡此种种,在话题为王的社交与点击时代,令港星有一定的价值。无论是林忆莲容祖儿这些一姐降格参赛,到陈松伶郑希怡的东山复出,又或者天王级别的刷存在感,都显示了那股港星在被动中还是要争取主动的融入。
这符合娱乐圈习以为常的残酷淘汰现实,只不过今次,港星的挑战已远非单单在香港时所需的保持人气,而是要在一个不熟悉的更大市场中重新包装适时出发。
今天,明星们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自身的形象,一套规条在娱乐圈中默默成立,行为、形象、言论必须充份自我约束,反之,将得到惩罚。
新时代,对香港的“背叛”
而在适应新的中国市场的同时,港星要面对的,更有另一重新常态,那是明星/媒体/品牌那更为密切的利益纠缠。在从事平面媒体时,众所周知的转变是,杂志封面和明星及品牌的结合度,已去到决定了每一期封面人物,且把纯编辑主导的行业习惯全然扭转的地步。
两年前,当我们好奇的探问,还有哪些香港明星能上国内的时尚杂志封面之时,所有在香港视为一线的明星基本上都不被考虑了——除非,她有某牌子的认可,是其高度合作明星,或代言人。另一实则案例是,当问及年青编辑哪些港台明星可以上封面时,他们已不认识谁是金城武了。
媒体游戏规则已然改变,今天的逻辑是: 明星上封面,条件是,一要有牌子买单(拍摄时有牌子产品露出),二要看明星社交帐号的流量活跃度(因为必需为平面和社交媒体的内容合作,封面美图得转发至微博微信引导转发等等),在中国社交平台的起步线上一早就迟了起步的港星,只能急起直追。
这种接地气的尝试,早期未必和社会甚至民族激情有关,只不过近期事件把这举动推上风口。去到另一个时空的香港,以往,话题未至那么敏感时,许多伴随港星长大的原香港迷哥迷姐(其实香港不叫粉丝,后来最多用“fan屎”),面对明星的北上发展都没大抗拒,因为港人实有一个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叫“唔好阻人揾食”(不要挡着人家糊口)。对fan屎而言,明星掘金无可厚非,有时遇吃相难看的新闻,可能心有不依,但亦充份理解,因为大家有默契是“食得咸鱼抵得渴”,香港民意大抵也体谅,“明嘅”(明白的)。但两年以来的撕裂已打破了这种表面和谐,以至再讨论名人明星,最常听到的争拗是: “佢(他)是黄是蓝?”一种非此即彼的判断作为切入考虑的第一重点。
还有哪些香港明星能上国内的时尚杂志封面?所有在香港视为一线的明星基本上都不被考虑了——除非,她有某牌子的认可。
结果有时是令多年影迷歌迷伤心的,因看来那意味着背叛。不仅说是明星对迷众的背叛,而简直是对大家曾共同经历过那一段香港的快乐时代的背叛。歌词中的世界是如何虚构也好,可是香港乐迷从听了无数情歌后,和爱侣建构出来那个哼着同一首歌的世界是真的。
去流浮山一齐看日落听《夕阳醉了》是真的。乘早机在希斯鲁着陆听着耳筒传来的《不如不见》期待和在伦敦念书的爱侣会面是真的。《囍帖街》载有香港无数夫妻筹备婚礼时的记忆是真的。由李香琴想起李香兰到周星驰那流行文化切换识的人才懂是真的。“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更是太想返乡下的港人心声也是真的。
香港流行文化,一直被论说成香港身份的重要构成,表现于流行音乐上,从粤语流行曲到Cantopop四十多年,唱出了一种带市井又浅白的做人基本价值。它灌输那犹如港产片的英雄那种磊落做人,开心和活出自我才要紧的价值。表现在港产片中,是李修贤可因为坚持己见在上司面前掷下警枪大喊“最多咪唔捞!”(最多也就不赚钱呗)的风骨。
在制度系统与个人价值之间,港式文化偶像强化着这底线的认同。无论立场站哪一方,要了解香港之怒,都不能不去理解这种对自己向来相信那套价值被颠倒被摧毁的愤怒。
最常听到的争拗是: “佢是黄是蓝?”一种非此即彼的判断作为切入考虑的第一重点。那不仅说是明星对迷众的背叛,而简直是对大家曾共同经历过那一段香港的快乐时代的背叛。
还能再听你的演唱会?
香港正经历将持续一段日子的葬礼。香港过往黄金期流行文化的符号,无论是明星偶像名人,随时日的推移,生命的老化,无可避免将陆续消逝。当某人离逝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已沦为俗套,它真正提醒我们的,应该是问“那个时代究竟是如何得来?”“我们又如何可开创下一个时代?”
香港正经历将持续一段日子的葬礼。香港过往黄金期流行文化的符号,随时日的推移,生命的老化,将陆续消逝。有人就有歌。从此,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今天,我们对吴孟达廖启智投放的婉惜,很多是建基于他们成名的年代,正是香港娱乐工业飞快发展及各类媒体大量“入屋”的时代,明星演员歌手变成大众熟悉名字。再往前推,粤剧及粤语片时代,信息和明星渗透率都比不上,更遑论彼时许多明星有息影之风,离逝也显低调,与今天社交传播时代什么都疯传一天不可同日而语。
从真人生命的送葬,香港迷众另一番告别,是因道路不同,与偶像的情感割裂。爱一个普罗偶像,如果作为忠粉而言,到底会看过他们多少个演唱会?《她来听我的演唱会》总有这曲的人生道理,台上的偶像,你可能中学时第一次买飞(买票)听演唱会就为了他,再经历拍拖约会五年后去听另一次演唱会,而后结婚、生子,如今拖家带口再在台下听最后一次。当中的情感矛盾复杂,有些歌者忘了歌词,有的填词者被刻意遗忘,更有些再难登台。这种种,在香港人过往那单纯的日子中,从没想过会发生,然而它就这样发生了。几许风雨,岁月长,衣裳薄,不足为非同代人道。
对深情的香港迷众而言,由黄家驹、陈百强、张国荣、梅艳芳,虽死犹生;对日渐崩坏的价值世态,蜚语流言,无奈割断。也不是否定过往的自己,而是保留那永远的美好在自己记忆之中,然后翩然上路,寻找另一些能代表自己,又或者自己制造自己的声音。也不用计较谁个香港歌手可以唱响全国,谁又是最后一位。有人就有歌。从此,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36屆金像獎是2017年的,照片描述不可能為2009年。
過往,明星是否受歡迎,可能取決於作品;但今天,由於作品欠奉,明星們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自身的形象,由此,一套規條在娛樂圈中默默成立,行為、形象、言論(現實生活或網絡表現上)必須充份自我約束,反之,將得到懲罰。
文中這一句很好.....沒有作品,只有綜藝節目產出
香港被全方位溶入大陸的一個側面寫照。
舊框架的分析,沒趣的文章。先不談中港矛盾,現時明星的表現比以往單一形象多元,市場需要各種不同的臉孔,而不是像以往要用單一的巨星去代表所有人。還守舊在談有沒有什麼天皇巨星,本身就是落伍的思維。
腰骨挺的歌手我只佩服鄧麗君
只有死者不會被討伐,這點可以理解。當中國所有的結構最高原則是黨決定,並且入侵了香港,香港演藝圈能不受影響嗎?能不表態嗎?對抗的時候不要老是檢討受害者。
為了明星的「跪」而氣憤揪心,那為了明星的「挺」而歡欣喜悅的你,不也都是握著繩子的一端,拉扯著巨星的彼此嗎?或許,兩地支持者的最大公約數,可能就是跪的體面些的展現者,生活已然徹底改變,舊情懷又怎能延續。
或許把演員/歌手和他們的作品分開來看,就不會有這麼多難過吧。但是當一個演員/歌手交出了優秀的作品,我們還是往往會不可抗拒地認爲ta是因爲認同作品所想表達的價值觀,才會有精彩的演繹。所以當他們在現實中做出和他們曾經的作品相悖的行爲時,就更令人難以接受。比如佘詩曼要不是演過天與地,可能我也會少一點失望吧。
张国荣如果活着,这些粉丝的真面目才会暴露,那就是“爱国”可抛弃一切。终于,我省下看陈奕迅的演唱会门票,好多钱,“一个个偶像都不外如此”。
我對廖啟智的認識,來自於2015年的《選戰》。這部在大陸被禁播的港劇,算是一部對我有政治啟蒙意義的港劇,讓我了解了選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廖啟智在裡面飾演的宋漫山,以反派形象出現,但卻將一個陰謀家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至今印象深刻。
後來的《十年》,他在《本地蛋》這個小故事里飾演一個雞蛋小商家,表現得確是對本地文革的一種無奈。我對《十年》的故事印象遠遠不及《選戰》,但確是一個飽含政治預言的一個影片,可惜最終也不幸言中,而且還不到十年,僅僅七年功夫,香港已經步入了文革。
天王巨星好在還有周潤發,如果有那麼一日連發哥都跪低,舊日香港風華都煙消雲散。
能說什麼呢,「若你為求風光去鞠躬,祝福你成功。」
張國榮如今在內地是愛國愛黨人設,可以放心誇和紀念的。其他人保不定有什麼黑料被人挖,連譚伯都拍過《假如我是真的》呢。
给什么唱什么,就是singing machine,我不觉得一首歌就只有某个歌手才能唱,听首歌真正听的是背后创作者的声音,张敬轩演唱的陈奕迅的歌我就更中意。
张国荣就是另一个level,为世界贡献美,我至至钟意他的《倩女幽魂》,电影+歌曲+他+王祖贤,就是完美。
「食得鹹魚抵得喝」應該是「食得鹹魚抵得渴」?
已改,謝謝指正!
回 @kes:
多少人真正是張國榮的影迷我不知道,但人的從眾心理是可怕的,他們可能不清楚張的作品、事跡,但4.1日這一天是一定要發點什麼的,不發不足以體現個人修養、文藝程度,「春天該正好,你若尚在場」,這些年我硬是聽這句話聽吐了。不是說緬懷不好、紀念做作,而是,明明人心隨世道在變,你若喜歡張國榮,你不會對這些視而不見。4.1不僅屬於張國榮,而大家無需在每年的那一天都高潮一下,就紛紛沉寂。
回應恒久一心:個人名利的因素當然有,也不能忽略經理人公司、金主老闆、還有一大班跟着他揾食的人。
雖然已經是中年人了,最近因為何桂藍的一句話開始追mirror,成員有普通話很爛的,也有二代移民,新移民,但都很認真在守護香港的感覺。看得⋯很開心。
最近林二汶和RubberBand在紅館開show,都很成功。其實覺得本土藝人現在沒有兩邊兼顧的選項,反而自在很多。
到「陳鬆伶」鄭希兒的東山復出
應該是陳松伶。
謝謝指出,已修正!
是陳松伶不是陳鬆伶
謝謝指出,已修正!
張國榮在大陸有影迷嗎?人數多嗎?
真心想知,請賜教。
明星是不是都不能接受自己不红了?一线港星赚的钱也不少了,为什么还要为了揾食吃相难看?
本土都去搞政治了 娱乐圈没饭吃
以前红的都是港台明星 现在大部分都是大陆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