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女星的台湾金箍咒:五十年来,被公开的秘密梦想

新世纪到来之前,我们可曾拥有过他人妈妈、女友、女儿想像之外的女星?
蔡依林。

直到21世纪,我们才有了阿爆、9m88、魏如萱等女歌手⋯⋯而此前,在台湾,我们的女歌手多半是活在他人视角中,由男性意志创造,附身在众人附魔不可脱离母胎的想像中,一如90年代初陈小霞唱的〈傀儡尪仔〉,半数以上并没有办法拥有自己的神魂⋯⋯

1999之后,“女星”不再需要讨喜

日本观察者藤原新也说过,可更换衣服之娃娃如莉卡与芭比娃娃,对女童来说是社会化的入门。回想起来,台湾几十年来培养的女星,的确几分像“莉卡”与“芭比”,反映了我们单薄且缺乏多元性的女神文化。

改变点大概是1999年蔡依林的出现。让社会向往的“她”是可以随时更新人生的魅影,像一个梦幻的载体,因她浑身是普普艺术的实现,近年更是将自己的身体化为赛博格的想像(机器人、改造人),包括〈怪美的〉〈我呸〉人如娃娃的碎片化,充满了外界习惯将女艺人彻底客体化的反讽。

她是少数终于能破茧而出,不被传统形象局限的女歌手。她可随“七十二变”更新,以肉身菩萨般实现各种幻影,不拘女特工、女王等各种角色扮演。且不断地推翻自己,让歌与人合体,实现了男女罗莉控加芭比娃娃的生化境界。

她有时不惜将自己外型妖魔化的反操作,反映了台湾就是不容许女孩作乱,尤其在审美上,比他国要保守很多,同时也嘲笑了现代刷脸的浅碟文化。

来到新世纪,直到这两年,新生代艺人更进一步,以行动艺术大破大立地走进人们视野。9m88的造型玩得跳脱,跟早年蓝心湄有著各种时尚元素拼贴的打扮,加上阿爆以原住民风格混搭流行的独树一格、魏如萱、王若琳各种反宜家贤慧洋娃娃的穿法(几分像复古娃娃穿越的怪异符号)。这除了阿妹后期“阿密特”以分身敢这样穿外,没人敢像这批人敢去挑衅女生就是要讨喜的公众形象。

她有时不惜将自己外型妖魔化的反操作,反映了台湾就是不容许女孩作乱,尤其在审美上,比他国要保守很多,同时也嘲笑了现代刷脸的浅碟文化。

阿爆。
阿爆。

加上近期窜升极快的持修(他虽然不是女生),但他的出线不只是性别的包袱有了突破,他等于突破了次元壁,让二次元动漫的审美进入了现实领域,或许他的出现,可以改变台湾一成不变的明星包装。

80、90年代:怀春少淑女与保守时尚观

然而,所有这些发生之前,群众对多数女星的幻想,仍多局限在社会功能想像中,女星多数都要唱著委婉悲切的歌曲,符合著多数的“少淑女”成衣 Model 样貌。

即便我们在90年代初刻意推出ABC背景包装的歌手,如萧亚轩、李玟等,像是我们集体品香国外月亮,但她们始终贴上正能量“人生胜利组”的标签,也让她们困在原地,抽离了神魂,只是一种价值实现。

90年代中期后,我们曾很流行以几分顽皮的女儿情态来叛逆一下,如李心洁、徐怀钰、范晓萱、S.H.E等、都是非常符合社会规格的制造,很难出现真正带领时代风骚的女歌手。这时期,尽管有推出都市都会女歌手,如蔡健雅等,但仍延续陈淑桦路线,比起80年代虽有造型突破,但整体来讲仍相当有限。

范晓萱。
范晓萱。

待嫁女儿心歌曲配怀春少淑女穿著,曾经宰制台湾歌坛女歌手多年。台湾的时尚只为社会服务,中性歌手只是反刍一种老旧情怀。

有一大原因是我们时尚观非常保守,三十年来受困于极端传统的两性性别想像中。我们在蔡依林之前,几乎没有敢打翻流行符号的人。因此除了好媳妇、小女儿情态、都会新女性等三大类外,很难让无法归为这三大类的女歌手出头。而中性化的歌手,从潘美辰、林良乐、张芸京都以一种几分草根蓝领气反扑为包装,始终反刍一种“无法归家”的悲情,如同复制重贴,包括歌路。

因为只是迎合社会的符码,让后来转型的范晓萱经历辛苦期、杨乃文的嗓音与狂气无法真正找到合适的位置。各种个性女生都是一路被压抑的。

台湾始终无法产生梅艳芳、王菲(多亏香港打造)这样不用考虑先当一个讨喜的女人,而是原本就该有独领风骚的气势。我们鲜少有这样气势的女歌手,且从来也不鼓励。

陈绮贞。
陈绮贞。

数十年来,我们的女歌手制造始终循环著一种“莉卡娃娃”的全面实践,接力保守的魅影重生。也因此在21世纪,我们非常流行文青女神,陈绮贞、张悬等人的崛起,算是一种温柔的反叛,但样貌仍然得是好人家的女孩,终于可以唱一点自主思考的歌曲。年轻的听众已经想突破了,只是暂时还乖乖待在安全的范围内。

70年代:美式美学vs好姊姊好女儿

这样说起来,似乎70年代的女歌手还前卫些,表象上是。那时我们台湾是全套移来国外美学。讽刺的是,等我们经济起飞了,却只是让女歌手成为白领阶级女儿的系列,来充分显出我们跻身新贵的不安。

邓丽君。
邓丽君。

在写这篇时,我想到很久以前,我们家电视放的都是崔苔菁、华萱萱的影像。仿佛除了劳军与全民共同“干女儿”的邓丽君外,我们其实当年是跟随著美国而喜欢某些女星,那时无论在精神上或是物质上都崇拜著美国的台湾,女性审美也跟著美国跑,像条精神上的脐带,呈现在70年代流行文化中。

如果女性艺人在电视上多少都要肩负安慰疗愈,与投射当时社会向往的样貌。那么华萱萱自称是台湾“梦露”;崔苔菁遂另以“一代妖姬”将自己与其分庭抗礼,一时间,崔姬与她带领的综艺与审美风潮风行于大众。微妙的是,当时社会上一般女生无论衣著还是思维都被控制在一个保守的世界中,与电视上的世界大相迳庭。

崔姬这样的横空出世,与她影响的妆容与歌舞西方化的女歌手们,就只限于大众对美国的孺慕之情,那很像美军遗留下来的审美条件,或是我们当时非常需要的歌舞升平(对比我们当时传说另一边在吃香蕉皮),在电视上最终归于人们在吃饭时顺便做的南柯一梦,事实上邓丽君才是大众自家人。

那时的电视文化并不接近民众,比较像是我们对未来一起共同做的美国梦。于是崔苔菁无论金色流苏装,或她埃及艳后的形象,都是美国好莱坞飘来的残梦异香,但的确无论台风与舞步,崔苔菁女王自信的扎实舞台,是我们普遍极度缺乏的。

70年代后期的净化歌曲,让女生流行的图像又变了,女性的客体符号永远是社会变化的象征。像个母胎一样,集体孕育著共同的想像。那时开始流行清纯的女青年。有别于崔姬等美式作风,甄秀珍等艺人唱净化歌后,开始刻意穿起裤装,有著浑厚歌喉与众多手势,展现出时而正气凛然,时而端庄雅致的政治正确。

之后凤飞飞等中性女星都在70年代开始风起云涌,亦师亦友的风格大行其道。当年女星除了流行艳丽的模特儿搭配刘文正的演出,就是电视台扶植出来形象端庄正确的女星。电视上女星分为两派,一派是对美国深深依赖而复制出的华丽女星,仿佛是将梦露之梦与伊莉莎白泰勒之梦,放在“群星会”等综艺节目里;另一派则跟随国民政府政治正确的风气,由党国色彩浓厚的电视台为综艺与戏剧扶植起来的歌手,包括尤雅、姚苏蓉等。

70年代后期的净化歌曲,让女生流行的图像又变了,女性的客体符号永远是社会变化的象征。像个母胎一样,集体孕育著共同的想像。

李碧华。
李碧华。

再回80年代: 经济起飞,闺秀型歌手如扭蛋

真正影响到台湾后来审美风格的仍是80年代一票闺秀型女歌手的出现,跟当时台湾已经济起飞,中产阶级的人们开始借由对情人与女儿的期盼来发梦。

陆续出现扭蛋型歌手,当时大红的如沈雁、李碧华(唱古代诗词爆红)、蔡幸娟等,看似小家碧玉的装扮,实事上都承载了社会期待的“女儿”与“媳妇”类型,似乎需要点经济实力的背景方能于深闺培养,来唱几首“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幽怨歌曲。

当时全民拿点文艺腔唱歌,心怀作诗梦。课本上写著席慕蓉;脑袋里想像著三毛的出逃于撒哈拉;在联考压力下想像著二秦二林是人生的乐透,一切都像是杨德昌导演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那股既压抑又好不容易混出头的悲伤。人们做同一种秀才梦,而搭配这种秀才梦的就是这系列扭蛋型闺秀。她们一律低著头浅笑、吟著春花秋月、穿著得体长裙、发夹不离身、待嫁梦随时被吟哦著。

若一个不小心穿越,你会以为我们那时还仍在中国科举时代,做著某个阶级才能想的举人与秀女梦。人们带著那点稀微的中国印象,小心翼翼做著开始富裕的梦,这是经济起飞后,金瑞瑶、彭雪芬等小女儿情怀在歌曲与戏剧(当时流行大量好学生电影)中都大红的情况。

当时除了金韵奖与民歌风潮,培植了一些女大生,能抱著《未央歌》,谱出些许自觉的歌曲外,也终于是在民歌开放的氛围中,我们有了潘越云这样的特色歌手。

但普遍来说,小家碧玉风仍吹袭整个歌坛,甚至当时女影星如吕秀菱等,都最好抱著古乐器半遮面,不知今夕是何夕地演绎著故土员外的想像。除了出现了蓝心湄这样的时尚乱码震惊视听、苏芮、叶瑷菱短暂地杀出重围,宜室宜家几乎是铺天盖地的影响(或箝制)著台湾年轻人。

到90年代初期,若非滚石与友善的狗,让女星面貌稍稍多元,女星形象仍是被集体放天灯般,只能秋水伊人、在水一方地等郎来,重复著社会小女儿情态。

真正影响到台湾后来审美风格的仍是80年代一票闺秀型女歌手的出现,跟当时台湾已经济起飞,中产阶级的人们开始借由对情人与女儿的期盼来发梦,陆续出现扭蛋型歌手。

陈淑桦。
陈淑桦。

再回90年代:形象转型困难,港星也要入境随俗

1988年。滚石将陈淑桦从乖乖女打造成都会独立女性形象,89年推出〈梦醒时分〉,女性像回了魂一样,能有一点点个别色彩。

这算是一个分水岭,女人形象可以稍微有人味。那时的“玉女”简直像个魔教,或是金庸笔下神经质的峨嵋教,三贞九烈都拿到歌坛与影坛大批发。

只是跨入90年代后,女歌手与演员仍然难以真正脱离适合相亲的好女孩形象,80到90年代,除了少数如〈自由〉〈柠檬树〉等歌,当时丘丘合唱团的金智娟,我们仍然是在女儿(徐怀钰)与媳妇(范玮琪、郭静)的系列迷思中,如此其后才有了范晓萱从乖女儿到叛逆鬼才的突变——那突变的过程有多辛苦,有如张惠妹从悲情的、奔放的(综合了80到90年代大全)自己到后来的阿密特,需要多长的一段变革历程。当时光是剪短发就震惊视听,如孙燕姿、李心洁、范晓萱等都像是一种宣誓了。

王菲。
王菲。

影视文化中呢?因剧本与角色受限,女生们不是演堕胎就是演牺牲的怨女,也还没有够轻重的女性角色,多半是陪衬男性命运。难以像张曼玉穿著旗袍在街角点了一根烟,就寂寥地送走了某个时代的韵味。

香港明星来台湾的情况呢?王菲早期也是长发且之后唱了够贤淑味的〈我愿意〉而大红,后来转型;关淑怡一开始就个性化的形象却从没走进过台湾大众市场;梅艳芳刚出道就能霸气地在香港唱著〈坏女孩〉,来台后却必须唱著〈女人花〉的孤挺幽怨(虽是好歌);当林忆莲在香港已经是都会舞曲女王、走的是百变形像,来台却只能以〈爱上不回家的人〉最红,要到进入21世纪,林忆莲才能有了《盖亚》这样个人色彩的专辑。

台湾女子在影视文化中,很少能脱离男生主宰与社会意志,无论在穿著造型或是在歌曲意志上,何时真能破茧而出?我们女歌手是直到最近才开始有了原生姿态,而不是属于某个系列的。

影视文化中呢?因剧本与角色受限,女生们不是演堕胎就是演牺牲的怨女,也还没有够轻重的女性角色,多半是陪衬男性命运。难以像张曼玉穿著旗袍在街角点了一根烟,就寂寥地送走了某个时代的韵味。林青霞与金城武也是送到了台湾以外,有了徐克与王家卫的加持改造,才能有新风貌。不然都只是闷在教条里的人物。

我们看似开明,骨子里还很保守,无论演与歌,真正有生命力的女艺人还在路上。

读者评论 10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浪姐到今天,还是大部分长发。

  2. 好文章!謝謝發稿。台灣不需要更多「我們最幸福」的文章,我們需要更多有歷史縱深、異地比較的觀點與視野:)

  3. 感謝端,發現了很有個性的歌手。聽了張懸的歌,後期的作品很明顯有了更多的對人生和這個世界的思考。

  4. 好文,但須了解台灣過去五十年流行樂壇的變化才會讀懂。

  5. 看不太懂作者想表達的

  6. 这稿子真的就不行~~~不知所云~~~

  7. 端传媒的文化组真的是弱到掉渣…..zsw怎么还不被辞退

  8. 就個人見解,臺灣不和中共曖昧後,娛樂產業反而重生了。

  9. 對不起, 看了一分鐘就撐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