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秦朝以来是中国一部分”—— 香港历史新课程,中史科变国教科?

中史旧课程强调的是“文化中国的民族主义”,新课程则是以法律和国家加强包裹的民族主义。
2020年7月5日,香港历史博物馆内,香港故事展览其中的一个影片播放有关回归的片段,有学生观赏后离开。

编者按:所有的历史都在呼应当下,又被当下的不同力量所拉锯。面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受教育,意味著接收到不同的叙事和阐释,翻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当下的世界日夜加速、激烈变动,我们决定静下来,仔细翻开两岸三地的历史课,拆解各地历史教科书的演变,走近在黑板前挣扎和坚守的老师,重新咀嚼历史教育的真味。从今天起,“两岸三地历史课”每周推出中港台多地的系列报导,敬请关注。在下一篇报导,我们访问了在举报潮和红线前挣扎的香港历史老师。

钟齐方(化名)在香港一所中学教中国历史科,教书近40年。今年春夏间,他一如既往和同事一起为新学年选教材,各大出版社寄来7本全新的初中中史教科书,钟齐方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特别吸引他注意的是,龄记出版社的教科书的正文新增内容:“香港自秦代以来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旁边新增《基本法》条文“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在唐朝则提及曾派兵驻守屯门,一旁指出《基本法》第14条关于中国政府在港驻军,是“其来有自,有历史根据”。

在数十年教学经验中,钟齐方用过不同出版社的教科书,但从来没有在书上读到过关于《基本法》的内容,而“香港自秦代以来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过去最多出现在一些教科书的补充资料里。“新教材就是要打从盘古初开、一直到2020年,都要传递这个精神,就是香港是不可分割的土地。”这是他读毕新教材后的第一念头。

新学年在即, 现时不同出版社的2020学年新书,正陆续出售予中一学生。端传媒较早前取得5个出版社送往各大学校的7本中史教材样板书,和前线老师、历史学者细阅其中曾被媒体提及,引发争议较大的教科书,包括:龄记出版社的《亮点中国史》、《新探索中国史》、《香港史专题工作纸》;现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现代初中中国历史》。目前,这批新教材仅限中一学习的古代史,至于中二、中三级学习的近代、当代史,将在随后的新学年逐步推出。

比较新旧教材,我们目前发现三大重要改动:一、加入中国视角的香港史及《基本法》教育;二、新增兴盛中国及减少灭亡篇幅;三、强调国家概念及减少公民德育。

钟齐方表示,他并不认同这些改动。考虑到近来教师被针对投诉的风气,他不敢具名,选择用化名受访。“‘香港是中国一部分’不是一个特别大的议题,它现在是一个fact(事实),但是这个fact于3千年的中国历史之中,极为轻微,你并不需要在每个章节都强调这一点。这个做法背后的政治目的,才最令我们反感和不舒服。”

经历动荡政局,香港教育界也正遭遇波涛骇浪。在高等教育,一批涉及社运的教授被相继解雇或清退,而在基础教育中,继早前涉及中日关系的历史科文凭试试题被取消之后,近来传媒亦发现新学年的通识科课本遭遇大改动,删走“三权分立”、“公民抗命”的讨论等等。到底香港的学生们正面对怎样的未来?我们试从一本中史教材说起。

增《基本法》、重统一盛世、“国家”词频大增

有别于台湾、中国内地的教学设计,香港中学的历史教育一直分为两科——中国历史科与历史科,坊间称前者为“中史”,后者为“西史”。自上世纪50年代,港英政府制订两史分家,一路延用至今。两史分家之下,香港史一直是西史的教学内容,而在中史科较少出现。

新版中史教科书打破了上述做法,自秦代以来,香港的不同史事就贯穿中国历史的不同篇章。

其中,龄记新书《亮点中国史》,在“秦始皇统治措施的影响”一节正文内,提到秦室派兵南征、确立中国版图,并在岭南设置诸郡,“当时香港地区隶属于南海郡下的番禺县,自此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接受中央政府的管治”,并在地图中指出香港的位置。龄记另一本《新探索中国史》,另辟一段写“香港地区归入秦朝版图”,说明秦朝在南海郡设立治所。

对比由同一批作者编著、2013年的旧书,上述的一些内容仅仅是附录中的补充资料,例如在附录“回想香港当年”时,提及秦朝时“香港开始划入祖国版图”、在香港发现与汉代中原文化相关的李郑屋汉墓等,大多一页起两页止。

其余五本教科书的正文,都在秦汉部分新增了“香港自秦代以来是中国版图一部分”的内容。对教师来说,以往的补充资料被划入正文,意味著被正式划入教学时数,成为一定要教的内容。

此外,两本新书都在课文旁新增“基本法连线”,将一两千年前的史事扣连香港特区《基本法》。

龄记出版社出版的《亮点中国史》中有关秦朝时香港已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接受中央政府的管治。
龄记出版社出版的《亮点中国史》中有关秦朝时香港已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接受中央政府的管治。
现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现代初中中国历史》。
现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现代初中中国历史》。
龄记《亮点中国史》中有关唐朝时屯门的内容。
龄记《亮点中国史》中有关唐朝时屯门的内容。

例如在秦征岭南历史旁,提及“在此后二千年,香港大体受中原王朝统治,所以基本法序言首段就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新探索中国史》在书末编有两版“基本法连线”工作纸,请学生依资料印证相关说法。教师用书提到,教学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与国家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另一边,《亮点中国史》中唐朝对外海路交通的部分,有三版提到“屯门镇是当时中外海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唐政府派数以千计的士兵驻守屯门”,一旁则指出“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唐代之后,宋、元各朝都有在香港设防,而“基本法第14条列明,中国政府在香港驻军,也可算是其来有自,有历史的根据”。

在旧书,唐代在屯门驻军的内容也是附录内容,但并未有提到《基本法》。

这些教科书的内容变动,源自于2019年7月香港教育局颁布的初中中史新课程指引;这份指引中的课纲,用以取代1997年启用的中史旧课纲。在香港,政府并不直接出版教科书,而是由市场上不同出版社根据教育局课纲,设计及出版教材。不过,教材必须送教育局审批,并需要根据审批意见以作修改。

在旧课纲,香港史被形容为“教学上的参考”,而在23年后的新课纲里,被界定为“确立对国民身份的认同”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目标一项中,新课纲新增了一点——“了解香港的发展历程及其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并建议用初中三年10%的课时,教授“香港发展”。具体内容上,在秦汉、隋唐、宋元、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不同时期,均有涵盖香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新课程的确能够堵塞过去一些教学的漏洞。”钟齐方认为,过往,香港史事大多出现在西方历史科而非中史科,“学中史,不能不知香港史。香港史是要教的,但问题是怎样教?”

除了新增香港史外,新课纲进一步略古详今,压缩古代史,要求老师在初中一二年级教完史前至清末,以腾出整年中三学年,来教授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细阅新教材,年资约10多年的郑可立(化名)发现,有关中国历代兴盛的篇幅多了,而国家分裂、朝代灭亡的内容少了。“比起旧课程的‘螺旋式教育’,新课程是‘专题式教育’”。郑老师说,螺旋式教育即要求学生在初中、以及高中选修中史时,均要各自顺著朝代,从夏商周到近代史,修读一次中国历代的兴衰进程。专题式教育,即抽出不同朝代的特点作为单元重点,比如秦汉的统一国家、宋元的经济和民族关系。

钟齐方记得,2016年他参与了教育局修订中史课纲的咨询会时,会上也有同工质询,为何新课纲删走许多朝代的败亡历史?“明代有民变出现,清再去攻陷它,但是那时课纲没有这些败亡,只读兴盛。”

新课纲亦抽出几个历代宏伟建设的内容独立成章,例如龄记出版社讲述隋代大运河统一作用的六版内容,亦在新教材初次登场。

此外,整体对比新旧课纲,不难发现,1997年新课纲的行文之间,强调“公民”及“德育”意识,但2019年新课纲里相关字词大幅下降,“国家”的字词出现次数翻倍。

例如,旧课纲建议教学内容时,会列出公民及德育教育的事例举隅——当老师教及“秦朝焚书坑儒”,便可以教学生“尊重言论自由”;读到东汉士人力斥弄权宦官和外戚的时候,学生应该学习到“不畏强权”的情操;孙中山事迹里则有“公尔忘私的精神”。

相较之下,新课纲没有再罗列学生要从中史学习到公民及德育精神,而更著重“国家”的概念。端传媒统计发现,“国家”这一词频在新课纲中新增了一倍至35次,在旧课纲出现较多的“公民”和“品德”词频则都大幅下降。

“自古以来”:包含了历史内容的政治宣言?

“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揭开新教材一刻,钟齐方起初惊讶,但是旋即回想到更早之前的1997年,他当时就觉得政府会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历史的课程——教导学生更加认同国家,亦不会鼓励学生挑战教科书上的观点。结果97来了,政权易手,中史课程一度维持原样。

“1997年静幽幽的就过了,此后也没有什么大变动。”钟齐方说。

就像主权移交后的香港,中史科度过了20多年来相对的平静。“我真有点庆幸,觉得这20多年是赚回来的。”钟老师说。这个平静的状态,直到2012年反国民教育科运动、2014年的雨伞运动而完结。他形容,政府终于开始“执手尾”、要“拨乱反正”。

2017年7月1日晚上8时,“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烟花汇演”在维港上演,今年政府合共发放近四万枚烟花,规模及价钱创历史新高。
2017年7月1日晚上8时,“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烟花汇演”在维港上演,今年政府合共发放近四万枚烟花,规模及价钱创历史新高。

近年,各种教科书的修订一直发生。2018年,同样由龄记出版社交往教育局审批的高中西史教科书,因为写有“香港位于中国南方”、“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等内容,被课本委员会评为措辞不恰当。出版社修订书稿后在2019年出版新书,新书最后以“香港位于华南沿岸”形容香港地理位置;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解释香港主权移交;又将“中共一党专政”改为“中共一党执政”,版图和主权一时成为敏感话题。

香港一家大学的历史系教授黎梓翘(化名)指出,这些中史教科书的转变,背后是一套中国民族主义历史观。“这很明显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史观——历史是为民族国家服务,为了证明民族和国家一直存在,在某些民族论述中,版图甚至是固定的。”因为担忧卷入香港近来针对教育工作者的举报投诉浪潮之中,这名教授千叮万嘱记者,切勿具名。

不过,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理事、兼资深中史老师陈仁启提醒,其实从殖民地政府时期开始,中史教育就一直以民族主义史观看待历史,受国学大师钱穆等人影响颇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批学人为避走共产党南来香港。1953年,在国共两党激烈斗争的情况底下,港英政府的《中文科目委员会报告》提到当年的中国历史书充满了排外情绪和政治宣传的内容,香港急需不偏不倚的教科书,又建议处理义和团之乱、鸦片战争等容易引起反殖情绪的事情上保持客观中立,甚至不建议教授争议的近代史。

资深中史教师陈仁启。
资深中史教师陈仁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班南来文人反而有空间为学校编写教科书。1960年代,人人书局出版教科书《中国历史》,由史学家孙国栋编写,国学大师钱穆审订,奠定了往后香港中史教科书的视野和框架——历史的“完整性”、传统中史史观的“汉人中心”论、对历史教化作用的重视等等。人人书局总经理田文忠接受端传媒访问时,提到当时约有7成中学选用他们的中史教科书。

“钱穆那一代南来文人觉得中华文化花果飘零,离开了自己的国家,要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在殖民地统治下强调中国人身分。”陈仁启对端传媒反复强调,从殖民地以来,中史科从来都讲求国民身分认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香港历史科是一个读知识的科目。”

黎梓翘认为,初中中史的新旧课程同样是以中国的民族主义史观为基础,并无太大分别。不同的是,“新课程将两者——中华民族(Nation)和国家(State)之间放上等号,而这个State的法律变成这个民族的集体意志。”

他进一步指出,中史旧课程强调的是“文化中国的民族主义”,新课程则是以法律和国家加强包裹的民族主义。

不过,黎梓翘亦提醒,民族主义史观最初以解放色彩登场,“19世纪的历史书写就是民族主义的书写,人们从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寻溯德国历史。民族主义史观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坏人,那为什么会变成压逼的角色?就是当多民族国家,要做一个unitary(集权、单一)的史观。”

在黎梓翘看来,读历史是为了解放思想,不应局限于一种历史观;他并不认同历史书写只有为民族和国家服务的意义。他强调,国际史学界的共识是以多元视角书写历史,这也是他希望专研的、一种解放的史观。

“历史教育的第一个出发点,是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诚实处理和敏感度,先对时代里不同事物有所理解,并学会empathy(移情);最重要是对历史、资料和过去诚实。第二,是学生应该理解历史书写有不同版本,而随著时间变化——因为都是人造出来的东西。”他说道。

新教科书强调,“香港自秦朝以来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不过,历史学界对于“自古以来”的说法,一直有不少争议。中国历史地理学者葛剑雄在其1990年著作《统一与分裂》中提到,“自古以来”的说法经常用之于官方文件、外交照会,但仔细分析下并不严密,“‘自古’是指什么时候,几百年还是几千年?如果真是指几千年前,那时的中国又在哪里?那时的‘中国’又指什么?”

“‘自古以来’这个字眼,一直都被挑战,甚至内地学者如葛兆光、王柯都会挑战。”黎梓翘指出。

埋头细阅,新教材又是如何叙述中港两地交织的历史?龄记的《香港史专题工作纸》,列举了李郑屋汉墓的陶器、大屿山出土的五铢钱等等,请学生印证“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这些资料可以证明到有文化交流,有人和资金往来、思想交流。但是,你在上海黄埔滩找到江海关的钟楼,不会说由此证明那是英国领土。”

现时历史教育或研究面对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开始以法律手段保护某种史观。这不是给学生看这么简单,是给全社会看的——用法律固化和优待某些历史论述。

香港某大学历史系教授黎梓翘(化名)

课本正文亦强调当时秦朝在百越设立的行政治所。“如果计百越,为何不计越南是神圣不可分裂的领土?(越南曾是明初一个布政使司、即行省)”黎梓翘认为,整个论述的基础假设了两点:秦是中华民族芸芸中的一个政权,以及中华民族的行政机构从没有中断过。“秦国已经亡了。从中史书的字本去看,中间发生很多治乱兴衰,这么多政权控制过这些地区,又怎样计算?”

他形容新教材的论述,是“一个是包含了历史内容的政治宣言。”他说。“如果以‘版图、边界、人类活动是浮动’的观念看历史,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那么,将上古史连结到当今法律,是一种怎样的历史观念?“这样的话,中间那千几、二千年的历史是不相关——中间的逻辑,跳跃太大,学生佻皮一点,就会懂得问元朝(的版图)又怎计算?”

“老实说,我觉得现时历史教育或研究面对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开始以法律手段保护某种史观。”他说。“这不是给学生看这么简单,是给全社会看的——用法律固化和优待某些历史论述。”

将中史教育变成国民教育?

“自从国教失败之后,总有人想中史科变成国教科。”黎梓翘说。

97政权移交以后,香港教育领域相对波澜不惊,直至2012年,香港政府尝试在中小学所推行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在社会引发极大争议。根据当时港府制订国教科的课程指引,内容强调认识“祖国”、“了解国家及香港发展的紧密联系”、“体现同根同心的情怀”;最具争议的一点,乃是教程要求评估学生的情感层面,教师要观察学生“由情感触动以至态度上的转变”。

一群中学生形成学运组织“学民思潮”,带领大量学生和家长发起“反国民教育”运动,并于政府总部的“公民广场”静坐绝食10天,时任特首梁振英最终宣布搁置课程指引,又说让“教育回归教育”,国教科失败告终。反国教运动成为九七后香港社会运动中少有的胜仗。

翌年年底,教育局课程发展议会成立专责委员会检讨初中中史课程,在当时,这似乎未引起与国民教育同等强烈的关注,仅有零星的新闻报道。

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香港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所以它怎样做呢?就是秦朝有南征百越,而香港是百越的其中一部分。这个做法刚好能够回应《基本法》序言。

资深历史老师陈仁启

目前正在欧洲一大学研修历史博士的杨立昕(化名)向端传媒透露,2014年他在香港某大学就读历史系,教育局曾邀请他的老师、系上一名专研香港史的教授参与饭局,请教该名教授“怎样在中史课程讲述香港史”。杨立昕表示,当时这名教授有感,教育局对于以大中国历史观涵盖香港史是事在必行,但又觉得国际视角看到的香港,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全面的历史。

“起码是中英二者揉合的角度;更多是区域史,如东亚角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枢纽之类。”杨立昕提到,这名教授认为,学生理解一件事不应该只有一种切入点,一度想借民间声音向教育局表达意见,但后来回响不大,不了了之。杨立昕表示,考虑到议题敏感,未有具名受访和透露教授名字。

任职中史教师20多年的陈仁启形容,现时的中史新课程呈现的是一个“中国视角的香港”。“将香港史融入在中国历史的发展,用中国历代发展作一个主轴,就像一个大树干,然后将香港史加入可以扣连的历史大事件。”他说,“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香港的历史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所以它怎样做呢?就是秦朝有南征百越,而香港是百越的其中一部分。这个做法刚好能够回应《基本法》序言。”

在陈仁启看来,中史课程的转变,明显与主权移交之后,社会有声音将香港管治问题归咎历史教育相关,他认为这些都是“断错症”。“年轻人的社会抗争,社会有人将焦点归咎于教育、归咎于学生不懂得爱国。但是,他们的不满,其实源自特区政府处理政治事件的方式很恶劣。”

2016年,在民主派取得立法会选举大捷之后,爆发了宣誓风波。“青年新政”梁颂恒、游蕙祯在就职议员宣誓时,以英语读出“支那”(指 "China")等字眼和发音——引发内地官员及媒体指称政府应加强中史教育、国民教育回应港独思潮。特首林郑月娥后来宣布2018学年起,中史在初中正式成为独立必修科目。不过,当时近九成香港中学已经独立教授中史,约一成学校选择把中史并入“综合人文科”来教授,林郑新政策被质疑“多此一举”,隐含政治动机。

教资30多年、早前从风采中学校长一席退下来的教育评议会主席何汉权则认同,近年香港出现的年轻人抗争,源于历史教育的问题。去年反修例运动中,他受访指出,青年渐趋激进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不认同国家;认识中史有助青年理解国情。

“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中国历史科在1997年回归后,就已经加强一国的概念——但当时没有加强,反而是削弱了。”他对端传媒表示,社会人士对于《基本法》中的“一国”和“两制”的概念并不了解。何汉权指出,以往一些学校把中史拆件并入其他科目,小学又只有常识科牵涉国家的知识,使本地学生缺乏了“国家的观念”。

何汉权近年一直推动中史成为高中必修科目,并在香港推广国史教育,不时带学生到乌兹别克等地追寻唐朝遗迹,培养下一代对国家的归属感。

国家在发展上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是六四事件、文化大革命,当然有很大错误。但是,我们要看整个历史长河......

何汉权

2017年,教育局就中史课程修订发布咨询文件时,曾被质询新课纲为何未有提及对港人而言较为重要的“六七暴动”以及“六四事件”;会上,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以“不会把鸡毛蒜皮的事放入去”回应,引起社会热议。

“国家在发展上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是六四事件、文化大革命,当然有很大错误。但是,我们要看整个历史长河,后来几年(中国)汲取教训,改革开放40年基本上让我们13亿人食得饱、穿得暖。”他认为,“中国历史科,真的是要培育你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感。”

“当中国历史拆件,通识则左批右判,怎么可能温情敬意呢?”他说道。“我是跟钱穆先生那一套——我们要对自己国家、民族和历史有温情和敬意。没有‘温’何来有‘情’?在这个想法下再有批判是没有问题的。”

2012年8月26日,“反国民教育”运动期间,大量市民在政府总部请愿。
2012年8月26日,“反国民教育”运动期间,大量市民在政府总部请愿。

“我担心的并不是教材”

1995年,香港作家也斯写道,“到头来,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诉我们关于香港的故事,而是告诉了我们那个说故事的人,告诉了我们他站在什么位置说话。”

未来的历史教育,会站在什么位置上说话?站立的位置,仅有一个吗?老师还可以说什么,学生可以问什么?今年6月,中学历史科的文凭试中一条必答题题目,问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引起社会争议。事后,教育局指题目“伤害民族感情”,考评局最终宣布取消这一条已经进行测试的考题。

“如果有一科是不容讨论的,那是宗教。但圣经也可以解经,”黎梓翘说道,“作为历史学者,当然希望公权力维持‘所有问题都可以讨论’的态度,在尊重史料和历史背景的情况下,不应该阻止讨论。”

历史系博士生杨立昕介绍,放眼外国,中学历史教育其实有很多可能性。例如,英国的初中历史课会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历史档案、日记和影片,“像邱吉尔又烟又酒、性情暴躁,但他在伦敦市中心的邱吉尔像代表了二战打胜仗的标志。那你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在芬兰,中学历史教育自2000年起,除了让学生学习重要的国家史,也会探讨历史观点和知识的形式和建构的过程。

“别的国家都做到,我们不做,是不是我们的学生特别蠢?”他如此反问。

杨立昕表示,自己最初有志研究香港教材,是因为意识到教科书所承载的资料和知识是经过建构的,背后的理论和政治气候都很值得深入研究。

从殖民地时期走到今天,香港的历史教材,实在依附于主权移交的命脉上不断转变。早期,香港沿用民国教科书,及至1953年殖民地政府公布《中文科目委员会》报告,中史课本便由南来学者钱穆、孙国栋等人撰写,为大多数学校通用。1980年代,课纲曾因为社会争论而加入“南京大屠杀”教材;直至1997年,“突然一个画风就转了——强调归属感、中国品行和公民意识。”杨立昕说,以往课纲只有教学重点,并不会告知著书者要达致怎样的目标,但97年课纲对于教学重点、目标和方式都巨细靡遗,“中史教育不再外判予文人或出版社,而是由政府落手落脚,告知这一科要怎样做、教什么,最后出来要有什么。”

具体到日常教学,根据教育局课纲而编写的教科书,到底多大程度影响前线的老师和学生?目前,教科书经教育局通过后,出版社把样版课本寄到学校,相关科目老师开会讨论选书,一般再由科主任拍板。钟齐方表示,选书是同一科老师的共同决定,仍有一定自由度,他的学校高层亦没有具备相关历史知识介入。

2019年9月9日,全港中学生今日发起人链活动,于早上上课之前,在学校门口手拖手连成延绵人链,以和平方式表达诉求。
2019年9月9日,全港中学生今日发起人链活动,于早上上课之前,在学校门口手拖手连成延绵人链,以和平方式表达诉求。

钟齐方感觉,新课程无疑会令一代人认知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过对于外界有声音认为新课程将有效洗脑,他始终抱有犹豫,他认为,老师施教时看到的教育现场里,学生根本不像外界想像般,会全盘接收老师所说。

“学生真的不是一张白纸。他人坐在这里,但他的灵魂,他的心灵,你真的不知道。”

“你就算猛叫他们早上唱国歌,他们晚上仍然会走出来的。”如果要改变一代人的思想,他说,就要从幼稚园那一代开始,培育学生成为真心拥护政权的老师,再去教他们的下一代。“那将会是以20年计的浩瀚工程,还要确保他们不受外界信息影响。”

我始终觉得课程这样写,跟你怎样教是两回事。我的隐忧是周遭环境变得敏感,施教空间,一定越来越细。

中国历史科资深老师钟齐方

不过,长远而言,这种乐观,很大程度依仗仅余的施教自由作为支点。当下,钟齐方担心的并不是课程的更改。教育界近年掀起举报风潮,投诉成风,又有指会加强重点视学,就是由教育局派员到学校视察课堂;最近,甚至有立法会议员建议在课室装设监控镜头。

“我始终觉得课程这样写,跟你怎样教是两回事。我的隐忧是周遭环境变得敏感,施教空间,一定越来越细。”只要教室、教师被严密监控,教学自由将分崩离析。

在香港教育界遭遇各种压力的节骨眼上,钟齐方想到了在学时期的自己。他是个年轻的公开试学生,凭著死记硬背的能力考入大学历史系。后来,他窝在图书馆读完一本又一本的史书,才摸到历史研究的些许轮廓。

“你读很多史家观点,读很多史料,才大开眼界——原来许多事不是死牢牢的,教科书上的秦始皇形象不全然立体,孙中山也可以被批评。”钟齐方说,从大学时期,他才慢慢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教育的理想图景:“教导学生基本史实之后,给予他们许多空间阅读,我心中的历史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为尊重受访者意愿,钟齐方、方家明、郑可立、杨立昕及黎梓翘均为化名。)

读者评论 43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madlex
    对于你这类连大陆港漂在香港遭受不公平待遇被歧视被殴打的基本现实都不肯承认,还要歪曲成什么都是因为当了走狗才活该挨打的人,我就是一口一个你美爹没狗,毫不客气,理直气壮:)

  2. 什麼是「中國」?勝者而已,這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概念,所以我會說自己是中國人,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3. 「香港自秦代以來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對呀!所以香港大學的一名畢業生,就把腐敗無道的滿洲狗給趕跑了; 現在香港除了港大外,還多了很多所大學,大抵要把共產狗趕走,也是早晚的事! 暴秦無道,立國不久就亡掉了,秦一亡南越就立國了; 那中共一亡,香港也就建國了! 這不爭朝夕,卻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可是國安法也救不了的呢!哈!哈!哈!

  4. 看看,這個就是某人的素質,你的家長從小就是教育你“爹”“狗”不離口的嗎?請理性有素質的中國人把他領回去教育一下吧。另外你要感謝我提醒你這個失誤,讓你發現並去大胃王一文下自己救火。否則星期一上班時,你的上級可能會叫你入房聊幾句呢。

  5. madlex
    心虚了?双标狗吧。满口谎言?你美国爹种族灭绝印第安人是谎言?你很勇嘛,这种弥天大谎也敢说,你美国爹都不敢说呢。还有去年香港暴乱殴打无辜大陆人,你也说是谎言,你很有本事嘛,真真是理性,客观,公正,民主,人权,自由的典范!

  6. 各位沒必要理睬ATTTTTTTT,就是一個滿口謊話的網評員。直接證據請移步<大胃王之死>一文,留意一下他在評論區的表現。寫吃播的文,他可以有關於反修例的毫不相幹的評論,顯然是複製話術文本之後貼錯了。另外,恭喜端亦成為受網評員重視的地方,證明了端的影響力。
    友情提醒,以後可能有類似文風的轉世賬號,ATTTTTTTT的風格我有即視感,請老會員留意。

  7. 扯什么外蒙朝鲜哈萨克的,都是无厘头,穷则搁置争议,达则自古以来,就是个由头,论文雅程度,可比美国以“先进文明改造落后文明”为理由屠杀印第安人强多了😄😄😄

  8. 相比美国人,中国人总说自古以来已经非常文明了,还会讲点道理,当年美国种族屠杀几千万印第安人直接建国,一直屠杀到西进运动结束,然后把所剩无几的印第安人当猪猡一样圈养起来,连遮羞布都不需要呢。在一个美国人制定的以拳头大小论长短的世界里,自古以来已经够客气的了,你美国人自古以来还在中世纪呢,哈哈哈哈哈。理直气壮的自古以来,不服气就先问问美国人是怎么拿下北美大陆这960万平方公里肥沃土地的,无非就是坏事干得早而已🤪🤪🤪

  9. 如果唐代駐軍新界就證明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蒙古曾駐軍整個中國,中國「自古以來」是蒙古國版圖的一部分,而且「其來有自,有歷史根據」

  10. 明明就是勝者爲王的邏輯,搶來的算自己的被人搶走的算別人的,扯甚麼「自古以來」。秦軍曾駐軍朝鮮,也即秦長城東端。唐軍曾駐軍安西(今哈薩克)。清軍曾駐守外興安嶺(今俄羅斯)、外蒙古(今蒙古)。這些地方「自古以來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其來有自,有歷史根據」。教育香港人,請同時教育北朝鮮、哈薩克、蒙古國和俄國人,以示公正。

  11. 既然承認黨國一體,又要求人民必須愛黨,否則便是叛國,不是中國人。依這個邏輯,中國先人自商周以來,已經集體叛國過至少13次了。莫非祖上都不是中國人?既然如此,中國人這個概念還需要存在嗎?

  12. 從中共的建政七十年歷史可以知道,曾經的共產主義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形態,已伴隨著東西方冷戰對抗的結束,被人拋至歷史的垃圾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2010年左右,持續三十年之久的改開,造就了中國經濟的持續性高速增長,這也是中共政權原本可以旦旦自誇的合法性因素。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逆全球化進程愈演愈烈,孤立主義日漸盛行,畸形經濟模式下的中國經濟持續疲軟,曾經風光一時的中產階級開始為未來擔憂,這樣的局面之下, 在「中國夢」、「厲害了我的國」一系列政治宣傳工程的鼓譟下,虛幻的愛國主義或是民族主義便開始大行其道。 日本歷史社會學者小熊英二曾指出一個說法——只有三種國家可以正常運作下去,第一種是處理好國內政治問題,令社會良性的運行下去;第二種是在國內「派錢撒幣」 進行有效的公共建設,令國民普惠性的受益;第三種是繼承某種人為創造的「共同歷史記憶」,維繫政權的合法性。 若以此推論,就現階段的中共政權而言,或許幾無可能再利用前兩種方式維繫政權,惟有透過第三種方式,以潛移默化或強制推行的政治介入手段,令公眾普遍接受「 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的方式,使政權苟且續日。
    香港的「高度自治」名義上來源於極權中央政府的“授權”,管製過程自然也就受到北京的種種政治掣肘,嚴格來說其管製表現根本就是中央的政治意志體現,因此中央政府的政權合法性因素,也便會自然延伸至香港,這也就可以說明,北京必定要在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的政治歷史觀,只是同樣的目的在大陸可以潛移默化的實現,在香港卻只能靠強制推行的灌輸教育了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所謂的歷史教育,也只能是對被教育者進行服從權力的一種社會管制規訓行為。 正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言「權力製造“知識”,同時“知識”又可以反過來為權力服務,權力和“知識”是直接糾纏在一起的」,這與文中那位鍾老師所講的「就要從幼稚園那一代開始,培育學生成為真心擁護政權的老師,再去教他們的下一代」是一個道理。 很多人都聽說過英國哲人培根(Francis Bacon)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以為其中的「power」、「knowledge」都只是平實的力量與學識之意,但如果將其放入福柯的“知識”與“權力”的互存架構中來看,「power」便是絕對的政治權力,而「Knowledge」也就成為了由政治權力編造灌輸的“知識”了。

  13. 如果真正对历史有兴趣的,会找真正的历史学术书来看,不太会被历史教科书左右思想,反而是那些对历史没有兴趣的,就算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都会被潜移默化的影响,毕竟这类人才是大多数

  14. Mauyoah
    独立71年?不好意思联合国里面看不到呢,咋国号还叫Republic of China呢,赶紧正名制宪嘛,不打是因为你们不改名啊,不改名字法理上就还是中国的一部分啊,都承认是中国的一部分怎么打呢,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嘛🙃🙃🙃

  15. 說秦朝統一嶺南,不說十年後南越獨立建國,這就是偏頗。

  16. 从党媒姓党开始,我们的国家变得越累越党政不分了。但是在心里,国家的概念永远是高于一切政党的。一群叫嚣民主与自由的伪善者,自己心里恐怕早就没有了中国人的自我认同,甘愿做风雨飘摇的流亡者。

  17. @ATTTTTTTT:
    已經獨立了七十一年, 等著你們來侵略呢.

  18. 同意文中钟老师所言,想彻底进行思想改造绝非易事。仅以个人经历为例,十二年历史政治教育之功在一本夹边沟记事面前便会彻底破灭。

  19. 越了解中國,越愛中國,也越恨中國。

  20. 我高中的歷史老師是在台灣史未成為主流時就投入相關領域(很遺憾的是如同端友所說,歷史領域的研究發展跟投注的經費偏好有極大的關係),以現在來說或許就是台派吧。跟許多小粉紅想像的不同,講究的是獨立思考、甚至是在課堂上播放美國所製播的中國古代五大發明節目讓同學自由討論。
    說來也有趣,"自由",只要在學生心中錨定下這樣的思想,"中國"就會在年輕人心中化為毒藥;你越愛中國,越深入了解,就會越痛恨它,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無須多費唇舌,無知的人總以為,黨國教育下教育出一屆又一屆愛國青年,卻不知人們總是笑它的迂、對歷史無不報之以唾沫、將其棄之腦後;若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終究只能被打碎髖骨,被黨的鐵蹄輾作血泥爛肉,寫成國歌被億萬人歌頌傳唱又如何? 不過就是個讓人用之戲謔的笑談罷了。

  21. 所有不喜欢自古以来这个说法的台湾人,请请愿让国军退出太平岛😌😌😌

  22. 太谦虚了。显然是从宇宙初始以来就是被共匪管啦

  23. 真心希望我们还可以有这样的老师

  24. 我是一个理科班学生,那个时候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刚刚大学毕业,他喜欢强调多角度思考,会在不触碰大陆政治红线的条件下,暗暗地告诉我们一些历史背景,推荐一些书目。他会开玩笑说你们不能录音,我这个年纪的老师是思想最激进最危险的。毕业了也还是很想念

  25. 遮遮掩掩地洗腦,還不如直接讓馬哲研究所的人來教。黨校的馬哲系由於不用上思修課(他們自己就是思修專家),私底下反而是更反黨的。

  26. 嗯,對。至秦以來漢人已受逼害。一定是這樣。

  27. 我讀理科班,初中學的歷史細節 到 高中已經記不起。唯有要求多角度分析利弊方法,到高中依然能應用到其他學科。看 事實 的角度是 可以多面的這個空間/訓練,是最應該為年清一代保留。

  28. 做历史研究的学姐说,引导学术界风向,就看科研资金的走向。比如有人不喜欢炎黄子孙的说法(大概是蚩尤子孙吧),要宣扬所谓中华民族的概念,就会投入资金流向相关课题,历史学界研究方向就会变一变。当时听起来还觉得蛮失望的。

  29. 印象中小時候在課堂要學生們堅守台灣、不後退一步的也是歷史老師,當時還是國立編譯館時期。
    那位年輕老師在學時又是受到什麼薰陶呢?
    至少不是親日主義,那位老師還提供南京大屠殺相片集供學生借閱。
    或許愛自己的土地是理所當然的吧。『紅高粱』一書裡也是一樣,共匪、國民黨、日軍來來去去,實際上都沒什麼差別,都不比手裡的槍踏實。

  30. @v23kjfd 其實很多在香港教中史的老師都是兼教的,主教本來是中文這樣,更不用說什麼史學訓練了。有史學訓練的中學歷史老師感覺是少數

  31. 台湾课本还刻意淡化日本殖民时期呢,被占领就是被占领,还特么日治时期,这种教科书培养出来什么玩意,政府官员公开讲慰安妇当年是自愿的,所谓的总统舔日本人的屁眼说钓鱼岛是日本的,什么客观事实多元化,只要不亲中就是客观公正多元的,搞一点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亲共保皇搞独裁洗脑,想独立就直说嘛,阴阳怪气的,痛痛快快把宪法和国号改掉去嘛,把孙中山摘掉嘛,当什么阴阳人,想搞独立又怕死,成天在这里逼逼

  32. 不知道香港歷史老師的史學訓練如何?如果是足夠的,至少未來一兩批都還可以保持一定水平

  33. 大概意思就是巨龙脚底下的人们,长成以后是党的传人。

  34. 對於歷史的教育,最理想的狀態是做到多角度展現完整的歷史真相,此為客觀,真實,;次一等的狀態,是做到某一角度展現正確的史實,此爲真實;最差的狀態,即是從某一角度傳播被編造的事實。共產黨想要推行的,無疑是最差的那種做法。香港過往的歷史教育,通識教育,處於理想與次一等之間。因爲香港中西合璧的底色,多雙眼望住,歷史的事實是不敢造假的。論述角度,作爲國際化都市,以培養具普世價值觀有批判精神的世界公民為基本,故始終會讓大中華膠與建制藍絲不滿:”爲何不多講下中國好話?“講高鐵多麽快,必然會講到債務問題,講64得到境外勢力關注,必然會講到坦克壓人,避免不了。本次的審查修改,明眼人都明白,想要你不講中國不好的史實,講到中國有關内容時,要猶如被巴甫洛夫訓練過的中國同胞一樣,有”本能的正確情感反應“。各位家長可屯定舊課本台灣書,以備戰備荒了。

  35. 就我認知裡,一般最反共的其實是中史老師XD

  36. 「別的國家都做到,我們不做,是不是我們的學生特別蠢?」他如此反問。
    愛國主義下的課程,註定無法培養多元、流動的世界觀,其心底認為中國這個單一國家才是世界的中心,如何去做到反思跟學習其他不同文化的長處?
    當大家都變成「愛支病」的末期患者,這種和諧社會對黨來說不香嗎?

  37. 盤古大陸自盤古初開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38. 删去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与掩耳盗铃无异,内地在这么做,香港也在这么做。

  39. 不说香港,想当年成吉思汗策马扬鞭,元时期中国领土多大啊。习近平主席千古一帝,应该把这么多国土全部恢复才对。哦,好像说最早发现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一个中国人,嗯,美洲自古以来也是中国的领土。

  40. 『自古以來』的論述也常被套用在台灣。說來好笑,許多地方在明末甚至還在海裡,在歷史上甚至是一朝一夕出現、淤積成陸。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書中所使用的地圖也令人發噱。基於現實秋海棠也會變成『老母雞』,『自古以來』又有何用?

  41. 认祖归宗,很好

  42. 哈哈,港灿灿们有被酸到。移民,请。
    我在英国看到好多中餐厅和美甲店都在招工,快来给我们英国姥爷们服务服务,做满五年赏永居(但是英语不能带越南猴子的 chin chang 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