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專訪歷史學家葛兆光:現代國家應該如何面對「自古以來論」?

中國從傳統帝國到現代國家是如何「轉型」的?這一現代的轉型是否成功和徹底?這種轉型的結果對今天中國處理內外事務有什麼影響?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創院院長及歷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教授。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創院院長及歷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教授。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彥妮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8-07-18

#探索學院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創院院長(目前已卸任)及歷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教授,以思想史領域的卓越貢獻而為讀者所熟知,出版過多部關於佛教禪宗史、道教史以及中國思想史方面的著作。近幾年,他專注於「從周邊看中國」的研究新方向,利用來自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等周邊地區的史料,重新探討中國的國家形成及身份認同問題,並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的「中國三部曲」。

從《宅茲中國》出發,他從世界和周邊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提出「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至《何為中國》則集中在讀者格外關心的疆域、民族與文化的主題上,重在把複雜的歷史論述逐一簡明通俗地加以解釋;而在《歷史中國的內與外》中,他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三本書從史料到理論層層遞進,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論述。葛教授自言,之後不會再碰這個題目了,「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此言不虛。事實上,「從周邊看中國」的學術理念已成為當代中國人文學界的重要潮流,對「中國」歷史論述的反思與重建,有關「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涉及的諸多重要論題,也已經開始在國內外學界發酵。特別是最近三年,隨著這三部著作的英文、日文、韓文版的陸續問世,在海外東亞和中國研究者中引發熱烈的反響與回應。

在葛兆光教授許多著作的自我介紹上都會有「1977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這句話,那是中國大陸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葛兆光出生於上海,後來又隨家遷入北京,但他的青春歲月卻是在貴州苗疆度過的。這樣的經歷,在他關於究竟什麼是「中國」的研究中也看得到痕跡。

除了「形勢比人強」的感慨,他直言,中國「仍然需要充分現代化」,「我們仍然需要站在『五四』的延長線上,我們覺得傳統中有些東西是需要重新審視、改造更新的,如果原封不動地照搬,用來作為對抗現代的資源,這是我不能接受的」——這背後,是他對現代化的一種堅定信念,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焦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