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中的金马奖:开放,困境,未完成

遭中国抵制的台湾金马奖,今年的图景是台湾电影,新马出品和香港独立制作,它会有一个替代品吗?
《夕雾花园》剧照。
台湾 大陆 美国 香港 地缘政治 电影 风物

金马的工作人员提及影展和奖项都有着同样的谨慎。金马奖大约有四五十人负责协调和活动安排及宣传等工作,其中一半是全职,一半是短期的兼职。这些兼职的工作人员手头有不少工作,上半年他们可能在做其他活动,如台北电影节等,下半年又回到金马。台北电影节是如今台北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影展,活动大约分布在六月底到七月中,很多自由职业者与兼职员工才在台北电影节碰面,转眼又会在金马重逢。

11月14日早上,金马执行委员会举行了一场媒体协调会,从18日起陆续安排前来采访的媒体领取通行证,同期伴有金马影展闭幕片上映,金马创投会议闭幕式,金马电影学院成果放映,执委会和金马宣传小组正式进入最忙碌的时期。如今的金马奖不单是评选奖励优秀国语片的电影奖项,1980年金马国际影展诞生,2007年执委会创立了金马创投会议,2009年当时的执委会主席侯孝贤主导创办了金马电影学院,2010年开始举办金马奇幻影展。现在提起“金马”,大家都指的是每年4月至11月历时半年,囊括电影评选,观摩影展,投资平台,人才发掘等不同层面的电影活动。

是以,执委会在金马奖颁奖典礼结束之后未必能松懈,他们很快就要继续工作,为第二年春天的奇幻影展做准备。今年的金马与往年有所不同,主办方慎重之余忙碌依旧,工作量相对前几届并没有变少。

2018年金马奖颁奖典礼上嘉宾和得奖者的言论引起反响,后劲却又远超出人们所能预料。今年6月17日,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闫少非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奖将与11月19日至23日在福建厦门举行。初时民众视之为一种软性的强迫站边,大家很好奇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会如何安排行程。

想不到第30届金曲奖颁奖典礼之后,气氛更加紧张。入围的中国音乐人几乎全数缺席了6月29日的颁奖典礼,典礼上部分得奖者令中方不喜的言论也更直接了。8月7日,中国国家电影局正式宣布暂停中国电影及电影人参加金马奖。除金马奖外,两年一度的海峡两岸暨香港导演研讨会也宣布取消。研讨会由中港台三地的电影导演会联合主办,轮流在三地举行,曾一度是业内交流的重要活动。

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的香港电影公司及电影人也不得不放弃参加这些活动,只有少数脱离大发行商的独立制作报名金马。撞期金鸡奖之后,金马执委会公布评审团主席由香港导演杜琪峯担任,杜琪峯也在九月中旬请辞,主办方改为请王童导演救火。10月1日提名名单公布,除了台湾电影之外,名单中还可以看到香港出品的《叔·叔》《金都》,新加坡出品的《热带雨》和马来西亚出品的《夕雾花园》(注)。

本届金马奖经执委会统计,海外出品的入围电影有:
香港:叔·叔、金都、戏棚(纪录片)、老人与狗(短片)、红枣薏米花生(短片)
新加坡:热带雨(新加坡/台湾)、幻土(新加坡/法国/荷兰)
马来西亚:夕雾花园、苍天少年蓝(短片)
澳门:灯塔
法国:去年火车经过的时候
台湾/日本:亡命之途
英国/台湾:可爱

《叔·叔》剧照。
《叔·叔》剧照。

两岸三地在九十年代中期逐渐开放交流,媒体转播却一直小心翼翼。即便直播技术越来越成熟,通常买下金马及金曲奖播放权的中国媒体平台也会采用延时直播的方式,审查并剪辑中方不乐见的现场情况。太阳花运动及雨伞运动之后,剪辑的情形越来越多。2016年买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播放权的腾讯最终取消了直播。《岛屿天光》在金曲奖片段,《树大招风》在金像奖的片段都从直播中消失。《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奖时,中国的播放平台即时暂停了播送。

截止11月20日核准各方传媒记者证时,未见到中国传媒有进一步的接触,金马奖官方则从未统计过前来参与的中国媒体数量。2007年,凤凰卫视中文台首次直播金马奖,但当时在中国很多地区还无法收到该频道,新浪网则获得网络播报授权,不过相比直播延时两小时。2009年中国搜狐娱乐面向大陆全网直播,成绩亮眼,整台颁奖礼收视冲上当时搜狐娱乐直播史第三的位置。

金马奖是最早寄望打破地域藩篱的文化活动之一,主办方也从行政院新闻局到教育部文化局,如今交由民间电影基金会主办,不断淡化早年冷战期间所透露的政治意涵。主办方在1993年曾尝试设立“大陆影人特别奖”,三年之后放宽报名资格,不限出品国,资金结构与演职员国籍。1997年,台湾新闻局更将金马奖定位为全球华语影片竞赛。2007年,电影跨国趋势愈强,导演加上半数主创为华人即可报名金马,不再受限于对白语言。它也启发了金曲奖,后者于1998年同样彻底放宽国籍限制,促成了新世纪初两岸三地流行文化蓬勃的交流态势。

1995年,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学生白睿文申请到了去台湾的奖学金。他在留学台湾期间知道了金马奖,于是一边各个大学和书店等场所追听柏杨,李敖,张大春的讲座,一边经由金马奖的提名名单大量观看华语电影。“后来我在研究院做研究时买了很多金马场刊和出版物,”他的研究获得肯定,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学位,期间也译介了大量中文小说。2010年和2018年他两度获邀担任金马奖评审,也是少数担任评审的外籍学者之一。

“金马奖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它很开放。中国大陆的影展通常更聚焦大陆制作的影片,相对来说金马奖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变得越来越开放。”今年中国电影对金马的抵制在他看来是一种“倒车”,“希望那只是一时的停滞吧。”

白睿文参与的两届金马奖分别由侯孝贤和李安担任金马主席,但日常运作在执行长闻天祥的操持下很统一,在他眼里,金马影展一直采用严谨,透明和民主的程序让评审选出大家心目中的优胜者。评审团经由充分的观影和讨论,确保结果公平,公正,公开。

“共事的评审们都是令我仰慕已久的电影人。陈博文在去看片的巴士上告诉我很多剪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故事,和张元宁浩午餐的时候聊大家不认同的作品,让我五岁的女儿在FaceTime和巩俐打招呼,”评选期间发生了好多令他难忘的回忆,“没倒过来时差的时候一口气要看所有入围作品也真的精疲力竭!”

2018年时,白睿文在UCLA做贾樟柯回顾展,日程和金马奖有所重叠。他飞来台湾看了四五天入围作品,又飞回洛杉矶做了一周放映,再回到台湾补看了剩下的入围电影,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看六部片,而每一位评审在决选前的两周内必须看完所有入围作品,即便此前看过,执委会也会要求评审在台北集体观看一次,确保他们对入围作品有鲜活的印象。“那么短时间看完四十多部片真是挑战。”

近十年来,报名金马奖的电影数量成倍增长。2010年第47届金马奖一共收到133部影片(截止报名),到2018年55届时,报名总量已经增加到667部。执委会于是将评选过程设定为初选,复选和决选三个阶段。剧情片初选由七位左右的初选评审将报名作品全部看过,再选出45-46部值得关注的优秀影片,交由阵容不重合的复选评审确定入围名单。

历届金马奖邻近报名截止时间的数量统计。
历届金马奖邻近报名截止时间的数量统计。

香港影评人陈志华和台湾影评人郑秉泓都担任过金马奖初选评审。陈志华第一次做初选评审是2014年,又在2017年担任复选和决选的评审。2014年一共有138部剧情长片报名,已经上映的作品由主办单位速递到香港给陈志华参考,还没上映的就必须在执委会的办公室看片。在初选评审会召开前一星期,陈志华飞去台北密集地看了七天片。没上映的电影报名这在金马非常普遍,“2014年的长片当中最少有三四十部是这个情况,甚至有的电影交的是初剪,这些都不方便邮寄,所有初选评审一定要到办公室进行评审工作。”

执委会充分相信评审的专业判断,只是给出一些简单的指引。初选阶段评审不会评析具体奖项,他们只是从报名名单中选出45部电影进入复选,复选名单也不会向公众公开。“不过初选看的版本只是DVD,如果通过初选,主办方会联络相应的电影公司,希望他们提供DCP在大银幕放映给复选的评审看,因为很多技术奖项需要用更好的版本判断。”主办方希望初选评审能够从各方面考量电影表现,“会提醒我们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完美,若有作品瑕疵明显但一两个单项特别出色,也应该予以考虑。”

郑秉泓2018年第二次担任初选评审时,报名金马的剧情长片数量达到惊人的228部。报名数量增多,评审们必须要分成两组,各组先各自剔除完全没有可能通过初选的片,再交换看片,看完约一个时间大家坐下来讨论。从七月初到八月中,郑秉泓花了一个半月才看完报名的剧情长片。初选讨论的时间也变长,2014年的138部花了四小时讨论,2018年翻倍之后讨论也延长到八小时。

45部左右的剧情长片,加上短片组,纪录片组和动画短片组及长片组,复选评审要在9月初到台北的放映室开始看片。每一部电影放映两到三轮,主办方排出日程,为方便海外评审,尽量把第一次放映安排在上半月,第二次放到下半月。

电影学者郭力昕担任复选和决选时,金马还没有自己的放映室。评审们会在金马影展和观众一起看片,“但主办方会要求我们不要参加映后谈,也希望我们不要单独接触入围的电影人聊作品,对待入围作品要公平。”这是评审不能私下透露身份,必须在限期内看完入围作品之外的另一要求。2010年时最佳剧情片放在压轴讨论,李安担任主席后,建议把最大奖放在最开始讨论,再逐渐由个人奖项去向技术奖。入围记者会订在下午四点,复选评审在早上八九点钟开始开会讨论,确定结果之后,立刻由一位工作人员赶车去记者会公布。

《热带雨》电影剧照。
《热带雨》电影剧照。

决选则在颁奖日当天早上举行。“在前一晚,评审们会进行一次模拟投票。”陈志华介绍说,这一次模拟投票不记名,但在第二天正式开会之前评审们电话被收掉以后,工作人员会宣布模拟结果,“知道昨晚的投票意向之后,大家就知道哪些是热门,然后可以拉票,发表自己的意见。”评审团主席主持讨论的风格因人而异,主要责任是引导讨论气氛,控制讨论时间。有的主席比较有说服力,他的阐述也许会影响到一些游离票,“但大家还是会坚持专业判断,并不是主席说什么就是什么。”主席和其他评审一样,手中有一票,“主席有时候会说自己想投哪一位候选,但说服不了其他人,主席也会输的。”除非直接宣之于口,评审不会知道其他人的投票意向,电脑统计完成之后,超过半数的胜出者便直接出现在大屏幕上。无人超过半数就淘汰最低票数得主再进行投票,直到有候选超过9票为止。

除了细节上的微调一直在进行,在台湾电影学者和观众的角度,金马奖的变化有目共睹。“早期的金马奖有一些中华民国主旋律的气质。”郑秉泓重视金马奖,但不会讨论影片艺术成就时参考早期的赛果。当主办方从官办转为民间团体之后,金马奖邀请不同的资深电影人担任主席,他们的创作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奖项转变中慢慢建立了公信力,制度也逐渐完善。

从2009年侯孝贤导演担任执委会主席时,邀请闻天祥担任执行长(注)。评选的机制,评审的数量,入围名单的确定,金马奖如今的面貌,很多操作事项和细节都在其后建立。金马奖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也逐渐从几十年前的主旋律气质,明星聚会朝向电影艺术评选的方向转变。郭力昕认为金马奖近十几年的改革,利于评审们忠于自己对电影美学的判断,最后得出的赛果虽然不见得能从工业角度帮到得奖者,却能肯定他们作品的艺术成就。

执行长一职由侯孝贤导演要求设立,此前金马执委会设秘书长,2007年焦雄屏担任执委会主席时,秘书长为胡幼凤。

“香港似乎错过了时机。”陈志华认为香港如今很难创办出像金马这样以艺术成就为衡量标准又受到如此瞩目及肯定的华语电影奖,“金马奖经过这么多年慢慢改进和吸收,过去那五十多年不是白过的。如果香港要办,需要一定的资源,视野,社会气氛也有影响。现在金马奖遇到的情况很可惜,希望两岸三地可以恢复以前的自由交流,否则,我在未来也看不到有其他奖项可以取代它。比如中国导演毕赣和张大磊都是通过金马奖的肯定,而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两岸三地之外的电影也得到肯定。”

1988年,焦雄屏通过中时晚报曾创立过中时晚报电影奖。当年也邀请影评人和专业人士担任评审,从艺术考量去选出得奖电影,奖项面对的作品和审美标准与金马奖项似。“中时电影奖当年像是金马奖的一个平行或补充,很多没拿到金马奖大奖的作品在中时电影奖获得了肯定,比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时晚报电影奖即是现在台北电影奖的前身。陈志华也参与过中国南方都市报举办的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后者同样从审美和评论角度去品评电影,“但还是金马奖的包容度更大一些。”陈志华看重各地评审相聚时的讨论,“比如一部讲文革的电影,香港和台湾的评审可能需要在那个语境中的评审或电影人解说,才可以看出其中的细节和问题,而香港或者马来西亚的电影,当地的电影工作者相对也更有话语权一些。这些交流比什么都重要。”

“金马奖的厉害之处是,它很难猜。”郑秉泓被称为“杂食”的影评人,但长期集中地关注台湾电影,“金马奖不太会随着世界潮流起舞,但它又有它的坚持。”《春光乍泄》扬威国际,在金马的成绩并非那样耀眼,入围六项最后只取得最佳摄影。《灼人秘密》引人注目,最后入围也不多。“在华语电影两岸三地加东南亚及海外华人这个大华语架构下,金马奖以台湾美学平盘标准为主导线——毕竟金马奖是台湾在办,但金马并没有独厚台湾,在前几年形成了不错的交流氛围。”郑秉泓希望金马奖度过目前的冷遇之后,还能继续抱有开放的态度,迎接对岸的电影作品。

《金都》剧照。
《金都》剧照。

很多与中国大陆市场联系紧密的香港电影公司及电影人未报名,今年香港制作却并未缺席金马奖。高先电影有三部香港独立制作报名。电影《金都》的导演黄绮琳说自己单纯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希望作品可以去金马奖交流,并没有其他层面的考量。高先电影的销售及采购经理曾宪玟从2012年起参与金马奖:“通常高先发行的电影,不管制作规模我们都会尽量建议报名金马奖。所以在香港业内,常常看到大家在7月都忙疯了,因为都在赶金马奖的报名时间。”电影的上映档期也会相应金马奖做调整,如果对赢得金马奖有信心,通常会配合金马奖的颁奖日期,不会在奖项公布之前就上映。电影在香港的宣传也可以跟着金马奖的一些报导推出。

未上映的香港电影获得金马奖对之后在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表现也很有帮助。“比如前几年的《一念无明》,先去了金马奖拿到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女配角,令这部戏回到香港之后有很好的宣传点,观众也对电影品质有了信心。”曾宪玟也遇到有电影先在金像奖拿奖再去金马奖,但那样就错过了上映的高峰期,对宣传和发行来说相对比较吃亏。而主攻台湾市场又符合金马风向的剧情片,都将岛内的上映日期选在金马前后。今年的入围作品中《阳光普照》在11月1日上映,叫好又叫座;《大饿》《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均在11月15日上映;《夕雾花园》则将公映日期定在11月29日。

在金马奖揭晓前的最后一周,执委会进入冲刺阶段。在活动现场,执委会行销部宣传统筹吕彤暄反覆向记者抱歉,解释为何无法接受访问。“我们太忙了,虽然我们简单聊一聊不会花太多时间,”她摆摆手说,“但是我不能只是讲我,或者单一个部门,我希望可以让不同岗位的人在一起大家坐下来,好好地聊一聊。”她说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聊清楚金马奖的脉络。

“我们为什么要在这几年还要办奇幻影展,要办经典影展呢?”她说借由这些安排,台湾可以为电影活动保持一个活跃的场景,而在这些大大小小活动中的伙伴们,可以因此维系起来,“我想让你看到这些人的热情。”

录音整理:刘钰怡,辛迪

读者评论 2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看到還有人在怪傅瑜,我只能說:你們這些人怎麼不好好被維尼死死關在牆裡?

  2. 看到有人用「反分離主義」來做文章真是非常可笑。
    首先,ROC就從來沒被PRC統治過任何一天,ROC台灣有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憲法、自己的軍隊,跟PRC半毛關係都沒有。而且完全不是加泰隆尼亞和蘇格蘭的狀況,後兩者可是實際上由西班牙和英國統治的。再者,加泰隆尼亞的自治程度可是非常之高的,還有選舉、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自治程度都還遠高於香港。請問,貴國實現了給香港的哪個承諾?除此之外,除了加泰隆尼亞幾個比較激進的獨立派人士(受到明確的法律程序)判刑之外,有誰像香港那樣被殺、被打、被消失嗎?蘇格蘭都還進行過獨立公投,也沒人受到政治清算,你要不要看一下貴國的情況?
    第二,看到有人用「違憲」這個原因來反對「分離主義」就更可笑了。貴國的開國國賊毛賊東本人可是說過:「無法無天」這四個字,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第一天到現在都沒有實現過一天,連一分鐘都沒有,你跟我談違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規定人民有表達言論的自由、有出版的自由、有集會遊行的自由,毛賊東還說中國人民有批評政府而不受罰的權利?請問你有嗎?你還要大膽翻牆來這裡為PRC憲法辯護,你可不可笑啊?你知道你現在已經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法律了嗎?

  3. 自家的間諜被別人抓到不是都會慣例否認嗎?難道還大喇喇承認自己就是在干預別人大選、政治啊?更何況是沒有一個字能夠相信的共產黨?你還真的相信共產黨出面澄清是在說真話?

  4. 自己去看總統府的新聞:蔡英文沒有被忽悠。從一開始很多人就覺得叛逃的特工應該不會這麼快,如此張揚地上節目受訪,有點怪。你自己忽悠自己吧。

  5. 请评论分清楚关心电影和关心电影奖咯。
    电影总是能发光发热的。
    电影奖死不足惜。
    …..
    另 台湾同胞如何评价空心菜被一个大陆诈骗犯忽悠,认为其是背叛特工?
    这是蠢还是坏?
    一边黑CCP造谣,自己领导人却是造谣的欢呢

  6. 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和政治不可能完全没有交集。但是撇开观点,难道艺术的交流完全做不到吗?
    在今天大陆的政治环境下,不参加金马奖也好,免得大家尴尬。金马奖本身的艺术水准也远高于金鸡!

  7. 所谓的民意,就是一大群并不爱电影的人在集体意志的驱使下对电影事业的评头论足。电影人和影迷的损失才是最大的。

  8. 超愛今年的金馬!
    沒有主持人反而沒有尷尬感
    完全交給電影人~
    這是一場專業又有質感的電影盛會

  9. 真正的影迷自然知道金马奖的分量,也知道对比下金鸡奖无论多么富丽堂皇,内核是多么不专业。至于那些高叫着民族主义话语来贬低金马奖的人,你们根本就不关心电影

  10. 「畢竟在世界各國,反分離主義都是正當的。」這句話的前提是以中國人為視角方得以成立,但在贊同台灣獨立的部分台灣人思考中,這個理由無法使人信服呀,畢竟他們的國族認同從來就不是中國,甚至從這些人的生命經驗中檢視,也找不到所謂「從屬」或「相關」的痕跡。
    退一步談反分離主義,或許它是一個「普世存在」的現象,但離證明其「正當」,或許還有些遙遠,也未有判准可以定奪吧。

  11. 今年金馬氣氛很棒,沒有主持人反而少了尷尬更加流暢,完全聚焦於電影人身上,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致自由!

  12. @c_c
    那你不信,你可以来大陆调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共识,看看是不是绝大多数人认为反独是正当且正义的,我认为我说的是我见到的事实,你否认我也没办法。
    还有一点,在英国有哪位首相或者高级别官员敢说「不反对苏格兰独立」,同样在西班牙,也没有敢说「不反对加泰罗尼亚独立的」,因为一旦说了,根本的不到最广泛的民意支持。

  13. @Spher
    还有一点,你上面提到的「台湾认同」是在台湾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台湾认同」就是「台湾应该是独立的,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实现了」,有的人则认为「台湾认同」即「自己是中国人,但首先是台湾人」。
    我刚刚说的事实就是「在大陆,不存在统独的问题,只有反分离主义和反台独」,也即是「在大陆,没有统与独的争议,只有反分裂,只有在台湾,统独才是一个争议」。
    每个人都可以有其自身的主张,即使是统独的话题,也可以保持自己的意见。你可以站在不同角度说话,但是你无法消灭不同意见者,但意见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测量的。
    在内地,反台独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所以不要说什么同情,在绝大多数人反对台独,并且已经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反台独就是在维护群体利益最大化。
    谁要同情什么这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也只是说出了「反台独不是政府强逼人们做的(当然其他不少事则是被逼的),大陆有这样的民意在这里」的事实。

  14. 沒中國人參加很棒呀,金馬繼續向前!

  15. 當初毛澤東大力支持台灣獨立,今日仍膜拜他的中國子民們倒是稱反獨是共識、正當而正義,甚至大言不慚全世界如此了,玄幻啊玄幻

  16. 我發現好多中國同胞,突然之間就成為李安的知心朋友了呢
    [替李安不捨][替李安可惜]
    人家今年照樣出席金馬,沒去中國官方力挺的金雞百花,敢問這些中國人要向上面參他一本嗎
    中國人要封殺抵制李安嗎?
    話說回來,去年選出你們口中[十惡不赦][天理難容的]導演的作品,不就是李安和評審嗎?
    「政治異議者,永遠都該在藝術領域有自己的空間」
    「影展是開放的,他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我們不能說你不能講什麼」
    最後以一位影評者和李安去年講的話結尾
    希望大家有暢所欲言的那天到來,不必再擔憂某些老大哥的目光

  17. 楼下的话,我再接着说几句。
    一般情况下,持什么观点或主张都应该平等对待,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但有些情况是只有一方是正义的的。
    例如,你可以持「精英领导普通人」的观点,也可以持「少数必须服从多数」的观点,但是持「优等民族应该主宰劣等民族,并享受更多资源」的观点就绝对是错的,与之相反,持「各民族不分贵贱,无优劣之分,文化也无高低之分」的观点就是正义的,是对的。
    当然什么是「正义」,这通常又是另一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了。
    末世之下,或者说科技极度发达的情况下,很多常理都会被颠覆,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也尝试思考这一问题。
    反抗政府滥权的人有,支持政府掌握更多权力的人也有,凭什么持不同政见的人要肆意斗争,煽动仇恨呢?(或许你可以说其中一方是对的,所以他们就应该被无限地、无底线地支持,但这显然解决不了现在香港的局面)
    再说回到2018金马的事,反分离主义是很自然的事,是国家对公民的一个正当的要求,而「公民遵守正当的公民义务」并没有错。
    当然分离主义从古至今就没有断绝过,世界各国都未曾避免,「对错是非」是各凭良心、仁智见仁的,「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在两岸两个政府的宪法里都是不存在的,也是「违宪」的。
    你可以说很多东西有争议,但具体下来,在中国大陆,「分离主义」是公认需要谴责的,当然另一个「政府煽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事实也存在,但这个事实不能改变「在中国反独是正当的、正义的」事实,两个事实互相不能改变对方。
    公开地「反分离、反独」,确实很容易被政府利用,而失去理智和同理心,但并非说这失去了「正当性」。毕竟在世界各国,「反分离主义」都是正当的。

  18. 中國的底線?了不起啊哈哈
    憑什麼只有中國能有底線
    中國自己不來金馬是中國的損失
    星馬朋友樂的~~

  19. 无论是中国认同还是新兴的台湾认同,两种本质一致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认同可以自由表达,不涉及政治敏感,台湾认同却不可以,一旦表达就被当作政治干涉艺术,要负面看待。只要不站在中国认同的立场上,就很难不同情台湾认同的人们。
    至于说禁金马奖是民间自发,我是不同意的。虽然中国大陆民间反台情绪一直非常厉害,但是印象里当时禁金马的突然性和有秩序,更像是政府突然推动,不像是民间自发形成,虽然民间确实是很配合。

  20. 把这个平台用于表达政治诉求,必然躲不过来自政治的反馈。可惜了李安那么多年的弥合工作了。

  21. 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好難

  22. 被一个马来西亚蠢货毁掉的金马奖,可惜了。

  23. @塔森
    对题呀哥们,这里说的是对金马的抵制“不需要用国家层面的力量来解释”
    抵制基本是自发的,针对的是金马。
    当然你想补充广东审查什么的我支持你,可是你要是误解了我表达的重点那我就补充一下咯。

  24. 「不需要用國家力量層面來解釋」?意思是說中國網絡上的言論審查都是自我審查囉?退一萬步言,自我審查的形成也是由國家力量推動的。廣電總局刀子拿了這麼多年拿假的嗎?

  25. 在自己強大的時間理所當然地欺負人,要別人乖乖承受,那麼請你在被別人欺負的時候,請你也乖乖地承受。

  26. 接楼下的朋友。
    出狱是什么梗呀,是你们对异见者的黑话嘛?
    还真是言论自由呢。

  27. 楼下的网评员怎么还没减刑出狱啊?最近有点太努力了哦。

  28. 文章写的很好,也很惋惜金马奖。
    但颇有些“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既视感。
    既然台湾从业人员要屡次触及中方内地人的底线,那么自然就要承担其后果。
    很多湾湾认为是中国政府单方面地禁止内地影片赴金马奖,其实不然。 从当时在现场的艺人导演就可以看出,不满不需要行政力量。
    而内地大部分观众对金马的抵制和仇视是自发的,不需要用国家层面力量来解释。
    也祝金马奖摆正自己的位置后重新起航,做一个小成本东南亚电影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