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论:激进与怀柔,我们如何走入黑夜?

“读者十论”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组精彩读者留言刊出。

【编者按】“读者评论精选”栏目每周择选报导及圆桌话题中十条精彩读者留言刊出。部分留言可能会因应长度及语意清晰作节录或编辑。

1. WT28,回应《八五香港罢工:交通瘫痪,七区集会,多个警署被围,荃湾、北角再现白衣人》

罢工当然要对城市的生活机能造成影响,因为这就是罢工的目的啊!

为了对漠视民意的蛮横政府施压,最终采取了瘫痪市政的手段要求政府回应诉求,因为港府完全不重视人民的诉求,但是一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却马上浮出水面开记者会。

林郑完全反映出一个非投票产生的领导人可以漠视民意到什么程度,台湾2014年反服贸时,马英九原先完全不打算理会抗争诉求,但随著越来越多人投入的民意施压,最终仍旧全面达成抗争诉求,如果和平示威有用,当然就不会演变成全面罢工了!

而且香港罢工是历经多少次抗争无果才决定进行的,有其民意基础,这也是为何会有这么多市民支持罢工。那些抱怨阻挡上班的,扪心自问你平常上班的心态是有多积极?不能上班的不便完全不能容忍,但是被引渡至司法不公的国家审判或是被警方违反条例施暴的恐惧却充耳不闻。

2. nickfm,回应《八五香港罢工:交通瘫痪,七区集会,多个警署被围,荃湾、北角再现白衣人》

就像很多内地人这样评论:“自己不支持运动就罢了,但是也要不能别人上街支持,认为人家就是暴力,我们应该和平理性,过好自己的小确幸、精致的生活、诗和远方就好,难道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家所期望的吗?”的逻辑一样。

关键逻辑错误在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想问题当然是最轻松的,就如很多年纪大的人或者是既得利益者,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挺好,凭什么要来打扰我的生活,因为这些法律都与他无关,恰恰这个不经过咨询而且广泛听取意见“恶法”影响最大的就是即将面对未来而且无权无势的年轻人,他们的未来有他们掌握,而不是所谓的权贵者或者既得利益者所掌控。

(当然,要是影响到上下班的市民确实是有点阻碍)

但是要考虑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条法律跟每个人有关,你以为港铁职员只有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这条法律对他有影响的话他就会采取手段响应罢工,凭什么,既得利益者还想踩着港铁职员日常运作本身带来的便利还说 :顶你个肺,我只想正常上班罢了,这些与我无关。

3、4,szh、shiki、GoHK,回应《八五香港罢工:交通瘫痪,七区集会,多个警署被围,荃湾、北角再现白衣人》

szh:看到这个结果我只觉得很伤心。政府的目的已经很清楚了,长时间不做出任何积极回应,示威的时间只会越来越长,示威的行为只会越来越激烈。这样,示威者就会慢慢丧失他们的道德高地与普通民众的潜在支持。并且示威者和政府的矛盾,也在慢慢被转化成示威者和警察的矛盾,这样示威者也丧失了可能的武力支持。由于政府背后有大陆的支持,这场示威最后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成效。同时大陆也借这个机会,进一步对民主和自由进行污名化。

这一系列的运动下来,最后吃亏的只有示威者和警察,还有香港的普通民众。林郑只是一个小卒,到最后也一定会被牺牲。通过对香港来的信息的限制,这场运动在大陆已经变成了一场对与其相反的意识形态泼污水,和加强大陆居民爱国感的宣传战。香港是不会有任何出路的,而活在利维坦下的普通人是更不会有任何出路的。

抗争与怀柔并进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要么只能是激烈到底的抗争,要么只能是完全非暴力不合作的怀柔。这场运动只有在道德上占据高地,才可能胜利。但在在现代国家如此强大的宣传机器下,在现在的谣言满天飞,新闻难以甄别的自媒体环境下。参杂着暴力的怀柔,最后只会被看成完全的暴力,只会被看成对秩序的破坏。最终导致人心的渐渐丧失。

而激烈到底的抗争在一个现代的稳定社会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了。彻底的怀柔,在缺乏一个道德偶像的的带领的情况下,只会在无望中走向暴力。

GoHK:@szh 一般抗争或许“表面上”抗争与怀柔无法完全存在,但这次“无大台”的模式当然可以完全并存。

一方面武勇持续施压,造成管制困难,且不得不说,武勇总是更令港警犯错;一方面,老弱或中产持续扩大身边民众的理解、随手散布正确报导的媒体,一人说服3人,人人有责。朋友越多越好。
我不解你认为不可并进的原因何在?

就连港府也必然是威压与怀柔并进。为何示威者不行?

若你支持此抗争,本著不割席的原则,若察觉道德高地略失,那我们应该呈献给朋友“强捕女子、民居释放催泪弹”的信息,努力澄清(而这就是“并进”不是吗?)

@szh @更生 @Energy0124 以及所有担心失去民众信赖的人。

谣言、民众观感、信息战及道德高地。

请搜索伞运当年台湾流行的系列文章“落马术”或可作为参考且思索自己能做什么。(大陆的朋友更欢迎参考)

shiki:@szh 非常同意。我觉得本来可以通过这次血债票偿,在未来的三五年里通过议会改变和促成很多事情。现在部份诉求者因为只争今朝胜负的短视,慢慢的在把整个盘面上的优势消磨掉,把潜在的队友一一赶走,估计这也是执政者乐见的。好吧,我好像又做了次复读机。

看著fb上量产的“我认识的日本友人来信羡慕香港有示威”“我家蓝丝老爸/蓝丝本人的立场转变”这样有“真情实感”的命题作文,真的是觉得善良的人是很好诱导的,我就是曾经上过套的一个。但诱导成功了以后如何维持住这群盟友,真的是门艺术,大概不是靠每次“合理非”集会后滞留现场和警察暴力冲突就能留住的。

说句题外话,我认识的日本人不是不知道香港在发生啥,就是觉得香港人在胡搞,那么多国家对香港发旅游警示也表明了国际社会的态度,美国人更是期待六四再现好名正言顺的让联合国经济制裁中国,估计香港人的“国际”友人只有可以拿香港现状创造政治机遇的台湾人了...

GoHK:(提醒:文章有4 parts,要找齐需要一些功夫,另有一些实行心得可以参考)

另,因留言没有回复功能,在睡前希望系统性表达我的观点,分列以下数段。

1

@szh 第一则留言提到“港府已经以拖延为手段、而制造事端在对大陆的宣传只会越趋偏颇;另一方面,此次欠缺和平理性怀柔诉求所需要道德领导者,因此目前境况让人“无力”。”

这观点似乎得到颇多赞同。对此意见我不以为然。

港府以拖待变等待的就是这个中产、学生和不够核心的支持者产生的“无力”。伞运的告终“无力”何尝不是扮演重要角色?“没人是从小学习抗争变专业的,但港府可是一群专业领薪水的管治人才”。若认为“冲突增加易造城市民反感”、“诉求已经越发偏激”(但其实5大一直没有变),那么应该反问自己“所以我认为怎么做比较好?”和平静坐、占领、公民抗命这些伞运都做过,但得到了什么?既然这些手段都证明无效,那么目前让你觉得“太激烈”、“太混乱”、“影响太大”的手段恰恰不是你要谴责的对象,反而是你该“学习包容”的伙伴,是他们让运动持续动能、让港警声誉扫地、让周周的国际头条始终都是香港。

2

对于对混乱武勇手段感到不适者,我必须说:克服这种“不适”进而寻找自己能做什么是一种责任。所以我建议怀柔并施(我仍不明白@szh回复中所说“激进与怀柔”不能并进,道理何在?)举上个月瘫痪税务机关为例,有人执行瘫痪,另可有人负责“道歉”。本次罢工或许有若干造成不便之手段,也有人因此不想支持,采软性手段者就应该继续说明:“造成不便可能是冲动行事,但港警的错、政府的不回应才是源头!”持续散布正确信息、未达目的前只专注“诉求”而非反过来“检讨”自己的伙伴。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检讨,我必须承认这样情感上容易些。

但是,不担负“包容不适”而选择自叹无力、出声检讨,那请认清令运动失败的“其实是容易妥协的自己”而非“过度偏激”的伙伴们。

3

但我也补充,排除上述无力心态的疑虑,武勇偏激当然有其可讨论之处,略提如下:

1- 暂时,大陆内部要以“暴力”谣言来传播,无力阻挡因此不考虑。

但是,五大诉求仍包含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因此冲中联办、港独和形式化的污辱中共将落人口实,前线应该善加约制,“并且传递多数人约制的信息”。

(底线目前看来已有约束,但传递“非港独”信息做得不好)

2- 行动需维持三方向展延:

一是持续向国际发声(例如最新发生的“强暴”执法问题应认真宣传女权)

二是持续向民众扎根(例如黄大仙街坊的支持便是一例)

三是持续呼喊建制势力的支持(不怪罪第一线警察、行动需宣传有顾及安全等)

第三点似乎不足。

4

我不是香港人,但我非常珍视的人是香港人和香港人的孩子。

因此,香港人加油!为了曾经的以及未来的,总归是属于你们的那个香港加油。

szh:@GoHK 谢谢你的长篇的回复。可能是因为我身处大陆,受身边的舆论影响,才会相对悲观。解释一下,我说的怀柔和勇武不能并进的原因是因为,香港不仅应该需求香港人的支持,也应该争得大陆人的同情。可是在大陆的舆论环境下,普通人是完全的看不到你们的怀柔的,只有勇武会被放在聚光灯下,一点点的放大,然后再作为香港人“暴乱”的宣传。只要有暴力产生,这一点就是难以避免的。

GoHK:@szh 原初便是注意回复你的无力感,但误以为你是香港抗争者,因而措词严厉的指出“无力”感的危害。怀柔的部份我理解你的意思了。而我指的怀柔其实某方面来说是种更具侵略性的策略(例如呼吁港警别再听命,动之以情...)

当然,你在大陆会感觉到的各种负面信息,我建议你换个角度想,其实这状况对港人的运动或许是正面的。中共极为敏感的底线之一不就是“影响大陆”吗?

若舆论(要说他是谣言也罢)尚可说服大陆居民目前在香港是暴乱行为,那么反而确保官方不会采取极端措施的现况。

5.万里云,回应《速写香港律师、投行人、厂家高管、社工和美容师:这天他们为什么罢工?》

Charles“虚伪”这个词用得好,我想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可能未曾理性思考过自由、平等、独立究竟意味什么,乃至何为民族何为国家何为爱国?思考过的人,又在一种虚伪中生活过久,最后被这种虚伪所控制所同化,包括我。

6. MrCSC,回应《董启章:8月5日之后,我们谈“民心”》

我看到有些读者的评论是认为示威者是反对大陆,但实际上是对于政府的诉求无门和施政失策的不满,逃犯修例是一个引子,政府接二连三的处理手法在我眼中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打工仔态度,除了谴责,就是推警方对付示威者增加双方矛盾,到底有没有做过什么实事吗?

反观大陆,无论政府给不给你自由(国内的情况与香港是两码事)起码我看到政府在施政方面有下到点苦功。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导,有两位年轻人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一个是高压一个是放养,但同样是几大名校的争夺对象,这里带出来的概念是“因材施教”,香港和大陆也是一样,不要以同样一套方法套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好吗?

7. 痂铭,回应《杨路:贸易战越来越危险,离结束却越来越远》

芬太尼或许是个附加的借口,但农产品我认为不是。虽然贸易战不是买农产品就能解决的,但大阪峰会上的购买承诺是中方的让步措施,是作为暂时停战的条件提出的。谈判不顺利可以继续谈,但停战的条件都不好好实现,反而拿来用作谈判的筹码,这的确会给特朗普这样的人产生不如直接升级贸易战的想法。

从长远看,特朗普需要通过购买农产品或者小胜贸易战来提升支持率,赢得短期的大选。如果连这些都无法实现的话,那还不如直接升级贸易战,煽动对抗情绪来帮助选情。对于伟大舵手来说,没有选举压力,没有任期限制,无须在意此刻对民生的影响,而要通过也许耗时长久才能得来的贸易战的伟大胜利来合法化自己的独裁统治。央视新闻联播近来低劣的骂人话术,也是转向长期斗争的体现。不需要再保持矜持,或者为贸易战转向时的话语转变预留空间,而是要长期煽动民众的反美情绪。

贸易战确实越来越危险。

8. seven9268, 回应《港警强力清场致血腥场面:胡椒球枪扫射示威者,港铁内发射催泪弹,女示威者右眼中布袋弹重伤》

鸡蛋对高墙。与国家政权相违背的,一律处理(从手段到舆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不知道香港还能撑多久,主流媒体“权威性”地报导,口舌一致,在国内你根本听不到别的声音。

在底层,你能看到的,都是别人安排好的了,初中时一个女同学和我说的,现在真切感受到了。林郑一家人都是英国国籍,她真的Care这块土地上的人吗?而国内领导的家人们又有多少人真的拿中国护照呢?

也是,爱国嘛,拿甚么护照哪有甚么影响。爱国爱党,有异见就是外国势力,这个世界不是黑的就是白的,而且我说白的就是白的,央视都报道了怎能不是白的?

......中国多大呀,有谁真关心香港这种小地方,跟风唱衰几句就过去了,他们哪知道反修例的内容,他们哪知道之前的铜锣湾书店的事情(以及更多相关的新闻)他们连六四都快忘了吧。他们只会看到 黑衣人暴动,香港就爱反中,香港人看不起中国人,这就够了,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站在所谓道德高地上,俯视别人。

澳门之前天鸽受灾,解放军来帮忙,纪律迅速,抗洪救灾,他们永远是第一线!当时Weibo铺天盖地都是相关新闻,导致珠海网民都有怨言,因为珠海地区受灾更严重。群情激昂过后,之前政府救灾工作缓慢,前期准备不足,相关局长渎职等后续问题的追究,都是要靠澳门人自己来问责。

很庆幸,我们还没有一个像林郑这样“坚定”的特首,200万人的游行,依然强势2读。之前澳门的离补法案,及最近的离补法案2.0(600亿投资工资事件),都能在抗议声浪下被撤消。我只能用庆幸,如果未来我们也有了一个林郑(我们也不是普选),面临和香港一样的情况,那么此时此刻,隔岸观火的澳门人,又能如何自处?

9. 鸣蜩,回应圆桌话题《小学语文教科书被删改“上帝”、“圣经”等宗教用词,你怎么看?》

我大二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我的逻辑学老师是基督徒。恰好在那时因为党员申请的一些不公,我失去了对共产党的信仰。我是那种很犟的人,无法像基督徒那样先相信后理解,因此即便和老师谈了很多,即便认识了其他信教的同学,到最后我仍然不相信宗教。但这不妨碍我们平等地交谈,不妨碍我们成为忘年之交。直到现在我都能回想起老师跟我谈起他父亲的死,跟我谈起他在欧洲留学时去教堂礼拜的情景时的那份真诚。我很少在其他党员的脸上看到那份真诚。

那些在路边一遍遍重复着“你好能了解一下圣经吗”的人,和我的老师一样都是基督徒。我在第一次被前者“骚扰”时,脸上甚至会露出嘲笑的笑容。但后来我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无力的人,就像那些将人随意打上宗教、种族、智力等标签进而分门别类地踏上一万只脚的人一样,无力于掌控自己的智识,只能任凭野蛮的本性脱口而出。

10. whoisleebing,回应《纪录片《B夫人》:脱北者个人悲剧和历史悲剧的重合》

最近在youtube上观看了许多“ 脱北者”的报导和影片,愈发感受到人对于自由的渴望是一种本能,生活在独裁政权统治下的国家是何等的悲哀,“脱北者”存在的身份认同的问题,生活在大陆的我,何尝又不是如此?

仍记得第一次从台北桃园机场入境时,我跟移民署一位漂亮的女工作人员开的小玩笑:

“中华民国台湾,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到底哪一个才是自由中国?”

“当然是XXXX…………唉,这个话可不能在社交网络上乱讲。小心网络暴民的网络暴力哟。”

今年2月辞职后,做了很多努力尝试到台北工作,虽终未能顺遂,在台湾朋友的帮助下,却也幸运拿到了可以在台湾停留120天的签注。

六四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我有去台北自由广场参加,当晚眼见许多民运人士,普通民众,国内外知名媒体参加,甚至中华民国副总统陈建仁亦有出席和发言,站在自由广场,看着所有人对自由的捍卫和对真相的坚持,内心愈发疑惑,我属于哪里?

后来我在微信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听您的口音,不是台北人吧”

“是的。我来自大陆,出生于XXXXX…………相当长的时间,我以为我是‘弃儿’,是‘没有故乡的人’。直到几年前,决心换个活法,于是独自去了上海。渐渐地我开始像上海生活的日本人,将上海视为‘第二故乡’。后来我重新思考‘故乡’的意义。‘故乡’并不一定是你出生,留下成长印记的那个地方,‘故乡’也可以是一个教你真正感到自由,放松的地方。‘我的故乡’不该是证件/护照上印的国家或地址,而是写在心里。你的心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故乡。台湾—是我的第三故乡。”

编辑推荐

读者评论 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jackhui 由於都是我(GoHK)被選上,可能我也覺得端為何青睞我的留言?(笑)
    我認為你回應前半段說得不錯,傳媒評論是開展多元性(乃至民主代議亦是為了多元性),但若基於多重層次多焦點視為評論的理想狀態,請問你原本認為「讀者10論僅偏向一派的說法」的這個判斷是依照什麼樣的量尺呢?這所謂的「一派」是多大範圍?(擁共/反共?港台/大陸?和理非/勇武?民陣/泛民?...)若你僅將評論二元的區分,且認為編輯明顯偏向某一派,那這樣的判斷方式豈不與「多元性」背道而馳?
    (另外,很慚愧的我往往沒有認真讀完讀者10論,因為它常常議題太多元,像是大陸的話題我幾乎無能力回應,若你談的並非港運議題那可略過我的回覆)

  2. @Weber 焦点区别本身体现的就是价值观差异,不同价值观对现实会解读出不同现况,聚焦点因而也不一样。
    这也是多元价值的好处,单一价值观有特定聚焦,容易忽视焦点以外的现实。多元价值却尽可能地展示事件在不同层面的优缺点,兼顾多元价值使得立场更为稳固。
    这也是代议而不是直接民主的原因,代表最多元价值观的立场往往拥有最多的支持是以票数作为决策依据的原因,而采纳拥有最多票数的单一价值观立场不过是多数人暴政罢了。
    因此在争取民意上,“让更多人支持我的立场”是政客做的事情,“兼顾更多价值,使得我立场得到更多人支持”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而在很多人都持有同一立场时,对政治家的考验就在于“我如何再找到其他价值观立场”,这个时候新闻就发挥作用了,记者将社会上没有形成准确阐述的价值通过报道带到舆论上让大家认识。因此“呈现没有被阐述得很好的价值”本身就是媒体的责任和作用,如果只是选择写得最好的评论,那“读者十论”栏目有何意义?直接在评论加投票功能不更好?
    如果在社会走向一元的时候,媒体还忘了自己的责任,而专注于流量。我能还能期待哪个团体来展现社会真相?

  3. 或許是跟立場偏見有關吧,不過目前還沒有另一方的評論讓我真正覺得有見地的。要嘛像是官媒的複讀機、要嘛像是這一段時間才跟進的,對於整個事件的脈絡並沒有真正理解,單純只聚焦於民眾與警察之間的衝突。

  4. @忧郁杭州仔 读者十轮是对评论的摘录,属于对评论的报道。如果你有看评论区的话,你会发现两方立场至少在数量上并没有明显不均衡,但是摘录缺不平衡地仅摘录一方立场。评论区中,不同立场间的辩论并没有被展现出来,而是呈现出单方叙述论点的情形。
    从“展现评论区关注点”和“展现问题评论”上都不理想。

  5. 激進和和理非是並存,但如有論者指出,也同時互相抵消。

  6. @jackhui报道要求客观性,评论还能客观中立吗

  7. 读者十论所有与反修例相关的新闻都来自同一方的观点。我能理解编辑有政治观念,但想探讨一下:
    到底新闻真相和支持某一政治立场哪个是端坚持的价值?
    一个社会新闻里,仅仅采纳一方描述、观点,是否能体现事实的真相?
    不展示对立观点,而让一方看不见反对自己的声音,到底是在帮助这方占领舆论呢?还是会害这方的人变得傲慢,不再反思停步不前呢?
    端在展示立场和展示真相上,打算如何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