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FIRST青年电影展”策展人高一天的结语“电影是可以超越语言的,它可以让语言变得统一”中落下帷幕。这个带点突兀的尾声,放在今年政治意味前所未有之浓厚的金马颁奖语境中,注定难逃被两岸媒体与网路论坛以各自立场予以解读的命运。不过,一语双关的“宣示”也好,心有余悸的“表态”也罢,爱电影的人,大概总归能从这位电影工作者情急之下的杂乱措辞里,听懂他试图想要表达的“电影语言”的共通性——就像德勒兹曾说,电影不是一个语言系统,但它处理了语言无法言说的部分,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说话的过程(speech-act)。
遗憾娄烨,痛惜胡波
如果只看今年金马奖对两岸三地电影的嘉许取舍,这份获奖名单应该并无太大争议。唯一比较遗憾的,是先前被影迷广泛看好的娄烨今次颗粒无收。尽管《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被公认为他近年集大成之作,却还是在“最佳导演”的竞逐中输给了凭《影》首度入围金马的资深导演张艺谋。而技术上的优点和剧作上的缺点同样明显的《影》,同时包揽了与“视觉”有关的所有奖项。金马的这种决定其实也算合理:既全面肯定了《影》在个人风格、造型、美术上的优势,也很清楚该片在剧作和表演上的短板。
获得最佳剧情长片与最佳改编剧本的《大象席地而坐》,是大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和他生前的唯一作品。这部长达230多分钟的影片,以创作者的生命为代价,才从不见天日最终走到了能在国际影展上大放异彩。《大象席地而坐》源自胡波(笔名胡迁)的同名短篇小说,文字里的故事其实发生在台湾,而且也比电影要更魔幻。读过小说就会发现,与其说剧本是“改编”倒不如说是重写,原本顶多两三场戏的单线叙事,变成了巧合交织的多线叙事。“花莲动物园的一头大象”也被转移到了“满洲里”,而相比小说,被放大了十倍百倍的部分,则是歇斯底里的“愤怒”。
“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这么邪恶呢? ”这是一种集体的无路可逃。
接近四个小时的观影过程里,“愤怒”或者说“暴怒”充斥著这部影片的每个毛孔:一言不合就动用言语或肢体暴力,毫不克制也毫无希望。如果试图为这些巨大的愤怒找到源头,其实大概也就如剧本中所写:“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这么邪恶呢?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这么邪恶!总是你走在大街上就有个人要搞死你!”这是一种集体的无路可逃。电影里的井陉县看起来和所有被雾霾笼罩的中国北方城市一样糟糕,而胡波不断藉角色之口所传达的就是“活著就是很烦”、“人活著是不会好的,会一直痛苦一直痛苦⋯⋯”——你以为换一个地方会好,其实还是会继续痛苦。
每个曾被困于困境的人,都一定会喜欢片尾夜行观光车所驶过的那条高速公路,甚至暗暗期盼前方永无尽头。胡波在原著小说中曾写:“我根本不知道是冲下悬崖,还是安然无恙,对这一生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去满洲里看大象是电影里逃遁的路径,但现实中的胡波却没有找到死亡之外的出口。金马奖揭晓后,人们痛惜设想,假如他未离世,看到自己坚决不向商业妥协的决心终于获奖会作何反应,但或许他在《大象席地而坐》中也早已提前作答:“一点也不厉害。任何人花时间浪费在任何事情上都能这样,看起来还TM挺行的。”
金马奖给予这部电影的高度肯定,既像是某种迟来的“伸张正义”,也非常符合金马一贯的美学精神:鼓励艺术导向与大胆的影像实践。所以评审团认为该片是“一部向残酷现实咆哮,却饱含诗意的作品”。
金马奖给予这部电影的高度肯定,既像是某种迟来的“伸张正义”,也非常符合金马一贯的美学精神:鼓励艺术导向与大胆的影像实践。
电影盛会?政治话语舞台?
这一届表演类奖项的选择,也称得上恰如其分。最佳女主角女配角都花落台湾本土,“剧场女神”谢盈萱此前已凭《谁先爱上他的》拿下“台北电影奖”影后,而且她收放自如的表演层次也远远优于其他几位角逐者;反而丁宁能赢过《翠丝》里极有实力的惠英红著实不易——不过回想起来,《幸福城市》能让人大爆泪点的结尾,的确都是源自前面丁宁虽然不多但可圈可点的亲情戏份。最佳男配角似乎是今年最没有争议的奖项,在《翠丝》中饰演“打铃哥”的袁富华单凭一句说自己“其实是个女人”的台词就演技炸裂到足以让人心服口服。而影帝颁给《我不是药神》中的徐峥也算中规中矩,金马奖给出的理由是角色本身虽然取材自真实人物,但他进行了有创造性的人物诠释。《我不是药神》也同时囊括了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原著剧本两项大奖,足见金马对这部大陆现实主义题材的肯定。
最佳动画长片《幸福路上》和最佳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其实都是与“台北电影奖”一致的选择;两部作品虽然都具有政治意味,但后者却因导演傅榆所发表的得奖感言直接涉及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统独争议,从而彻底改变了今年金马颁奖礼的基调,更让后半程的颁奖典礼无形中转变为一个政治化的话语舞台,“一个金马,各自表述”的暗涌,隔著屏幕呼之欲出。
他们不会认为在金马的颁奖舞台上,有哪些敏感底线需要避忌;他们也同样无法理解大陆影人希望“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的幽微心情。
先是颁奖嘉宾涂们强调自己是再次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做颁奖嘉宾以及感到了“两岸一家亲”,进而徐峥发表影帝感言时也以金马奖是“专业的电影殿堂”和“相信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好”作为结语。语带机关的各种尴尬最后只能靠李安颁发最佳影片时用“在华语生态环境里,我们好像一个大家庭”来圆场。一场电影盛会,究竟为何会如此迅速延烧成两岸关系大是大非的争议,更在大陆微博上发酵为“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政治立场表态呢?
金马情结 vs 政治论述常态化
原因也很简单:两岸对于同一个“金马奖”舞台的认知与期待或许截然不同。可能台湾人很难理解大陆影人心目中的“金马情结”——对所有应邀参加金马颁奖礼的中国电影人来说,入围甚至获奖所代表的是对自己作品的至高肯定。他们将金马视为很纯粹不掺杂质的艺术坐标,所以胡波的导演系老师王红卫会在台上强调“金马是推动华语电影前进的最勇敢力量”。大陆的创作环境本身已多掣肘,每一位创作者都行路不易,故而金马的颁奖舞台在他们心目中也更有一种“纯艺术性”的、带有激励作用的、符号式的神圣感。
但事实上,台湾的舆论场却并非一个“艺术至上”、可以将“艺术”单独切割出去谈的大环境。台湾人早已习惯了政治论述的常态化,生活与政治难分难解,不同的议题与立场乃至这座岛屿的未来命运,也都可以在公共场域中被论述。傅榆的表态在他们看来,就和丁宁领奖时力挺同志平权要将奖项“献给所有同志朋友”一样平常。他们不会认为在金马的颁奖舞台上,有哪些敏感底线需要避忌;他们也同样无法理解大陆影人希望“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的幽微心情,只能说两岸影人各自面对的语境、对于公共论述的训练乃至背后的整个政治生活经验都大相径庭。所以一方眼中百无禁忌、言论自由的舞台,在对方心目中,却是渴望回归创作初心、不染纷争的“净土”。如果说金马奖在大陆是因为艺术和美学的价值而显得格外“纯粹”,那么它在台湾却是因著包容与尊重的力量得以源远流长。
大陆的创作环境本身已多掣肘,每一位创作者都行路不易,故而金马的颁奖舞台在他们心目中也更有一种“纯艺术性”的、带有激励作用的、符号式的神圣感。但事实上,台湾生活与政治难分难解,不同的议题与立场乃至这座岛屿的未来命运,都可以在公共场域中被论述。
金马的纷争背后,可能更多人遗忘了今年的主题其实是“配角”——不只是剪接、音效、动作设计等等幕后人员,就连茶水、道具,都是金马所赞颂的幕后英雄。我记得整场颁奖典礼最触动我的环节其实是那段纪念在过去一年中离世的影人视频,其中不只有演员雷震岳华、导演李孟哲刘立立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有电影冲印魏木金、摄影贺用正这些纯粹的幕后工作者,而看到那段短片由远及近历数到卢凯彤、蓝洁瑛、直至邹文怀时,我唯一的感受只是,放眼华语世界,唯有金马奖会愿意花费时间与心思去珍重纪念这些名字在华语电影工业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电影当然不可能让语言变得“统一”,但电影本身就可以让所有真诚善用“电影语言”的人,进入一个能够沟通的语境去更畅顺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金马,各自表述”大概也无需太过介怀——反正各自表述的是颁奖礼又不是电影。而回到电影本身,至少像《大象席地而坐》这样的作品,可以因为金马奖的舞台,而给予创作者作为电影人应有的尊严。
很多人天真的认为“但無所顧忌是因為台灣擁有言論自由”,我倒是想知道,如果高雄人投票脱离台湾,台中人投票脱离台湾,台北人投票脱离台湾,那时你们会怎样?我猜应该是鼓励民主,支持民主投票,支持投票结果。如果您真这么想,那您可真是个骨子里的民主捍卫者,而不像这里大部分人那样的猥琐的键盘侠
" 他們不會認為在金馬的頒獎舞台上,有哪些敏感底線需要避忌; " 台灣人當然知道兩國間的政治敏感紅線是什麼。但無所顧忌是因為台灣擁有言論自由。"他們無法理解大陸影人希望「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幽微心情。" 台灣人當然可以理解。在沒有言論自由的極權國家,所有能被放送的語言都承自主子思想的跳針式複誦。自由人不會集體跳針式複誦。這就是奴隸與自由人最大的差別。
大陆的政治敏感到什么地步呢,首先,最佳女配角丁宁在表达对同志朋友的支持后,腾讯视频的播便被掐断;然后,傅榆事件发生后,「金马奖」成为新浪微博搜索敏感词,只能搜索到机构认证用户的发言;今天,金马奖成为哔哩哔哩禁止题材,任何有关本届金马奖的投稿都不予通过。
心疼李安
最可憐的是電影人。
这篇文章对“大陆电影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的幽微心态”是有误解的。
首先大陆的普遍“去政治化”,正是因为政治参与度上的不可行,所导致的自我阉割,而不是真的相信有纯粹的“艺术”,或者纯粹的“社会生活”。
其次,中国电影人对金马的表态,并不是真的希望金马办成“纯粹的电影节”。承认“金马”是最勇敢的力量,并且屡有突破底线(虽然换在外界标准下未必出格)的作品获奖,本身就说明了对金马的期待并不是“去政治化”。
所谓的希望金马“纯粹”,只是希望在有限的空间下,依靠金马的“纯粹”,换取更多空间,以及继续交流的机会。当然这样是非常一厢情愿的。
藝術是基於對個體的尊重的。無視個體獨立意志的政治觀點 既不算是政治 也無關藝術、無關美,但是強調個體價值的政治制度無疑是藝術的基石。
藝術本來就是創作者用以表情達意或者賺錢謀生的工具罷了,藝術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碰巧能打動某個人而已,沒有必要神化藝術。
把金馬視為純藝術的舞台,某程度上是種誤解;或者說,對於藝術與政治之間關係的誤解。藝術選擇不同的形式呈現,但終究包含著創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與政治觀點(無論作者是有意或無意),此觀本屆的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即知,縱使期導演已經無法在頒獎現場中親口發聲,但該片的政治意涵仍然嘶吼而出,這難道不政治嗎?又比如張藝謀,當年的「英雄」為何會被認為是對中共政權的諂媚,不正是因為電影展現的「大一統至上」氛圍,這難道不政治嗎?如果要侈談「純藝術性」,那藝術可能根本無法存在
所以我們在談藝術與政治的關係時,準確的用語應該是:「政治不應沾染藝術」;而非絕大多數中國網民與少部分臺灣網友想像的「藝術不應沾染政治」,意即,政治應該允許藝術家以其所欲的各種形式,表達期所欲的各種政治的、非政治的想法,無須加以限制。而正是這樣不加以限制,正是這樣的自由,讓金馬獎得以「純粹」,純粹為了藝術創作者而存在,使藝術家得已不畏於任何政治的限制,自由的表達、自由的創作
别的不说,先支持选凝姐一记
引用一下丁允恭先生的文字
"你可以說完這些,安然地來、安然地走,而且你說的話不會經過延遲直播、有機會被剪掉。你的演出因此變成荒謬劇而不是壯烈的悲劇,就是因為這裡是台灣不是中国台湾。
而我們甚至不知道你說這些是出於真心或是出於恐懼。"
分析鞭辟入里,谢谢作者
很吊诡,既然这帮大陆电影人去金马是为了纯粹的艺术,那就不该做出这样带有政治化的表态。他们慌忙表态是因为害怕会有被大陆政府封杀的危险,这又说明了即使这一刻他们站在台湾的土地上却仍旧逃脱不了党国威权的束缚。各位电影人就不要自我欺骗了。
Sz1990
你這種水準還是繼續給共產黨做狗好了
金馬可以為影人避風,這不必感恩,但要有自知。我以這次大陸影人的集體表現為恥。
第一次沒看到末段。我們都有覺悟小至金馬大至台灣,這麼多年,都是靠曖昩來爭取存活空間,也是曖昩創造了呼吸餘地,無論對因經濟發展而日益困頓的台灣影視界,還是因極權越趨跋扈肆意而不得已卑顏屈膝(當然也有大陸人不這樣看自身處境)的大陸影視界。但曖昩終會到達無法圓場的時候,就是當被觸及的是使暖昧無以為繼的根本矛盾時。這次大陸影人帶來的衝突即為一例,是無法和稀泥的。而「反正各自表述的是頒獎禮又不是電影。而回到電影本身,至少像《大象席地而坐》這樣的作品,可以因為金馬獎的舞台,而給予創作者作為電影人應有的尊嚴。」則不禁讓人疑惑,是誰在各自表述,金馬在作者眼裏的剩餘價值難道不是它最大的價值?何來「至少」一說?
你的祖國沒有革命的土壤,但有裸命並以命相搏的土壤。我的祖國早已淪陷。
看了下面的评论,我只想说一句,如果没有大陆参加的金马,我感觉只能越来越式微,而下面一群人居然没有一个看见,可见其短视。从这点,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台独人士为什么有胆量台独了,但是我看到他们的行为都是假台独,真正的革命都是要流血,同时,有外部大环境的因素,现在祖国越来越强,完全没有革命的土壤,所以还是不要瞎折腾算了
、
會將藝術視為必然是「純粹」而無關政治的,就代表思想被制約了
內地電影人如果不上台,下次請不要來!
謝謝作者,看完很感動。
评价艺术自然要剥离政治,也包括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那番致辞确实稍有不得体,但获奖人有表达观点的自由,也无可厚非,但大陆演员的反应也是值得玩味的。傅至少知道自己想表达些什么,而强行“一家亲”就带着一种挽尊的可笑罢了。可悲的是,长期宣传洗脑下,大家接受了这个设定,却也放弃了思考,这种时候除了苍白的“一点都不能少”以外,居然拿不出一句有力的反驳,但也在墙内被宣传成英雄,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才是一篇正常的金马奖报道。
這篇講得真好
除了女主角那段的評價以為,其他都很贊同。
(不是說謝不好,只是曾在《三夫》的表演、照在《江湖兒女》的表演,就算沒過之也無不及。尤其曾的角色難度大概是本屆最高。)
看到描写金马奖展现“配角”的最后一段,很感动。这里的包容尊重多元是金马奖的魅力来源。
可以理解中國電影工作者的心情。然而如果台灣還在戒嚴時代,如果不是台灣電影工作者數十年來的衝撞,所謂「很純粹不摻雜質的藝術坐標」根本不會存在。藝術的自由,是公民參與政治的結果。用「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當作底線與當權者妥協,並不會阻止當權者跨過那條底線,因為對打壓自由的人來說,政治根本沒有底線。
當然壓力當前,個人選擇各有不同,但衝撞並非不是選項。據說婁燁是唯一參加惜別晚宴的中國人,必須向婁燁致敬。
台灣不是無力分開政治與藝術,是不需要。
謝謝作者的觀察
如果大陸人是想來台灣尋找淨土,就應該先整明白「淨土」的成因。
台灣人為什麼需要為了中國影人把藝術與政治分開呢?我們選擇從"心中的小警總"走出來,就不該走回頭路!說出無所畏懼言詞,不受任何中國國家恐怖主義的影響!其實這些中國影人也很可憐的,回去下了飛機會不會立刻被帶走都不知道,當然必需嚴守政治紀律説該說的話⋯⋯可憐啊!可憐!
賈選凝小姐!
幸會又見你出影評!
2012年多謝你對"低俗喜劇"的評論。
令一套本套電影變成獨立思潮的起點。。。。
何來跑到中華民國!
你不是共和國的女兒嗎?
大陸人金馬看成純藝術;台灣人則無力把藝術和政治分開。
這個結論可圈可點。傅榆的言論是被涂們導向政治對決的層面的。如果尊重藝術的純粹和超然,我們不得不設想來自大陸的電影人可以有更得體、更能與官方政治語言分割的回應方式。
推这篇,写得很好。
金马在华语电影奖项中的分量和含金量,全然来源于它的“包容”。电影可以是曲高和寡、追求极致的艺术,也可以是反映社会现状、探讨人性、表达自我的记录。
金马的可贵在于,它既有鼓励任何人自由表达的勇气,又有评价作品的宽容。艺术不会因涉及政治而被玷污,艺术只会死于“审查”和“自我审查”。
這段講得很到位——「台灣人早已習慣了政治論述的常態化,生活與政治難分難解,不同的議題與立場乃至這座島嶼的未來命運,也都可以在公共場域中被論述......他們不會認為在金馬的頒獎舞台上,有哪些敏感底線需要避忌」。所以當傅榆在台上發表那樣的言論、下面也一片鼓掌歡呼時,與其問「為何沒顧慮客人的心情」,不如說他們完全沒想過需要顧慮什麼心情,就是一個導演說說她的理念,下面的人很自然地拍手鼓勵,這在台灣跟呼吸喝水一樣單純。自由的人在自由的土地上,不需要什麼政治敏感度。
台灣的珍貴之處就在於百花齊放,包容和自由,這是大陸無法企及的,也是井底之蛙無法理解的。任何藝術都不可能脫離現實,脫離政治,藝術不能沾染政治,也是社會主義特色,確切的說,是不能沾染不被喜歡的政治。像吳京那樣,就蠻有市場的。有句話怎麼說的,藝術應該不斷干涉政治,直到不再被政治干涉。
大概就是這樣。
中肯之論。
金馬獎反倒像是中國影視人的集體避風港,礙於大環境下的自我審查,這裡提供創作者通過藝術尋找不同語境下多元表達的舞台,隱晦卻也激發出驚人的創作能量,這本就是生活在自由言論下的台灣所難以理解的事情。
只是長期下來,一邊對於政治話題避之唯恐不及,卻又不得不做集體表態的尷尬扭捏。另一邊,導演多年社會運動的積極參與和對話所集結出個人身份認同的公開宣示,卻意外點燃兩岸最敏感的統獨之爭。
這港內終究刮起了颱風,兩種政治體制的碰撞,一發不可收拾。
台湾早就不一样了,彼此无法理解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