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价电影票或将消失,禁票补是中国影市新转机?

中国电影制片方为了降低电影票价,曾斥钜资补偿给电影发行,近期纷纷扰扰的传言却说,一部电影花一亿元票补的日子过去了。
内地电影票补新政将在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著内地这几年流行的9.9元,19.9元超低票价将从此消失,电影票补时代即将结束。
电影 风物

在刚过去的9月份,中国电影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不是范冰冰、也不是贾樟柯,而是有关部门发布关于取消票补的新政策。

新政的核心是这几点: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平台和影院自有平台;第三方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本文内价格皆指人民币),院线和影投公司不得参与分配;线上售票商对影院的结算周期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变成8日内结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时结算;网络售票平台数据需要同步上传至专资办。据消息透露,这一新政将在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意味著中国这几年流行的9.9元,19.9元超低票价将从此消失,电影票补时代即将结束。

何为票补?票补就是电影票补贴,它是指制片方拿钱补偿给发行渠道,降低电影票的价格,增加观影人数,制片方会将票补分发给线上售票平台,让他们低价销售电影票,以其取得票房和观影人次上涨。而参与票补的平台,最低可以让一张电影票价格降至9.3元。

新政消息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认为这个新政主要针对的是猫眼。猫眼最近谋划上市,这个时候新政出台很难不令人有所联想,尤其是今年五一档猫眼发行的《后来的我们》出现大量退票事件震惊业界,事件至今仍未水落石出。

新政一出,有人叫好有人忧,有人认为终于有机会让中国影市回归到正常,但也有人担忧中国观众已被低票价宠惯,没了票补会直接影响观影人次。片商发行商、院线和影院、以至第三方平台,到底谁的冲击最大。在笔者看来,每一方所处的角色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而看待新政的影响还得先从票补的短暂历史说起。

票补时代的起源

中国的线上购买电影票占比绝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疯狂票补更是全球仅此一家。打开一个第三方购票平台APP,你可以在上面完成选影片,选不同院线的戏院,在线选座和支付只需不到1分钟,然后你可以等到开场前5分钟才慢慢来到影院,在现场取票机取票进场。虽然香港也有类似这类选影片和查影院排期的APP,但当你要在线上提前选坐购票,画面会跳转至戏院网页或者戏院APP才能购买。

时间回到4年前,2014年的国庆档期,宁浩的《心花路放》的发行方第一次出现了互联网电影公司——猫眼电影。它通过提前半个月预售,并在预售阶段疯狂补贴电影票抢占了影院排片,当年在猫眼上买《心花路放》票价最低仅需9.3元。猫眼当年为影片宣发推广和票补就达到了1亿元以上。2014年国庆档《心花路放》首周票房就破6亿,最终总票房11.7亿,位列当年中国影史第三。

2014年的国庆档期,《心花路放》通过提前半个月预售,并在预售阶段疯狂补贴电影票抢占了影院排片。
2014年的国庆档期,《心花路放》通过提前半个月预售,并在预售阶段疯狂补贴电影票抢占了影院排片。

《心花路放》的线上宣发票补操作可以说打开了疯狂砸钱投放票补的潘多拉魔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参与票补的有片商、发行商,也有来自猫眼这类第三方平台,随后网络售票格局一片混战,格瓦拉、猫眼、淘票票、百度糯米、卖座网、蜘蛛网等等,就像当年美团、百度、饿了吗对外卖市场的抢占。最终经过多次整合和淘汰,只有猫眼和背靠阿里的淘票票形成两大巨头,但淘票票的份额也仅占约35%,猫眼的市场份额达到60%。

这4年里,中国票补的投入可以用惊人来形容。2015年是票补最疯狂的一年,全年各方投入的票补达40亿,2016年,光是春节档各票补总额就达到10亿(注:资料来源)。直到今年春节,官方终于出台政策限制票补,禁止出现9.9票价,票补最低票价不能低于19.9元。

票补的出现确实让观众受益,某程度上它带动了观影人次,把人们看电影的习惯拉回到影院里。中国近几年票房几乎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速度增长,这个繁荣背后票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这种繁荣严格讲多少有点自欺欺人。首先是票房的统计,以往不会把平台的服务费计入票房,现在服务费也计入票房,其次,这个繁荣是由平台商用真金白银换来的,人们是因为票价低所以才进影院,并非说明中国的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繁荣。

会员制被骑劫打垮

平台的疯狂砸钱行为在许多电影行内人看来是在扰乱市场秩序,是在“做烂市”。一些院商同行甚至认为,像猫眼这种票务平台根本不是一个做电影的公司,它的行为一直在伤害整个行业和市场。

对影院商来说,这种票补行为让他们在做市场判断的时候变得小心翼翼,生怕预判排片率失误而影响收入,尤其像春节档和国庆档这些大档期。因为你不太确定这部片的热度是真实的,还是仅仅得益于疯狂票补只会在预售阶段卖得好。在前票补时代,在票价都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影院可以根据影片的类型属性,阵容主创,新闻热点来预估一部新片的排映空间,预售的真实性也较高。有了票补,预售阶段票房冲得高,这种票房高无疑存在著影片热度的假象。

其次票补也让影院的排片被平台骑劫,影院的排片变得被动。因为大量票补投入会被抢占了场次空间,有时候一些影片的补贴是有要求的,比如影院开预售要达到某个百分比占比,才可以享受到这种补贴,影院的排片权变相地拱手让出。

再有就是第三方平台的票补冲击了影院的会员制度。最初,影院虽然接入第三方平台,但为了自有会员制度,保证会员权益,第三方的票价都不会低于用影院会员卡来购票,这是影院出于保护自己会员系统和利益。但平台疯狂砸钱票补,票价低至9.9、19.9,这些票价是任何影院会员卡都买不到的,渐渐地,影院的会员制就这样被票补打垮。虽然后来有些影院自有系统也有会员购票19.9,但这也是片方投放给影院的费用合作结果,而且这些费用都不会太高,补贴数量有限。

一旦票补真的取消,或许会对影院的人流有一定影响,也没有了服务费这一部份利润,但是也给影院更多的机遇。影院的排片不用再被骑劫,影院也可以重新深耕自己的会员体系,开发自己的购票APP。来自片商的发行费用不一定都投在自有系统的票补上,影院可以为影片营造文化氛围,营销活动也可以更灵活。

今年春节的《红海行动》,上映首日在排片上都没优势,片太长,产出低,但藉著过硬的制作品质,第二天出现逆袭之势,最终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今年春节的《红海行动》,上映首日在排片上都没优势,片太长,产出低,但藉著过硬的制作品质,第二天出现逆袭之势,最终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票补大战令小片和小公司更难生存

相比之下,片商的所面对的压力就要大得多。自从有了票补,许多片商在宣发上的投入变得非常单一,因为与其花那么多精力想怎样做阵地宣传,还未必能见成效,倒不如直接把钱投在两大平台做票补。所以不少发行公司这一两年都做了洗牌,他们纷纷调整了发行业务和策略,一部片进入发行期,只要把票补投给两大第三方平台,排片自然就会有,发行部门清理冗员,只留若干对接人负责与院线和影院公司谈合作。

票补也让很多小公司更难生存,特别是对于一些偏小众的艺术电影,这些片本来宣发预算就不会高,更别说投放票补,于是这些片只能一日游,甚至连场次都没有。笔者经常遇到一些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片方,他们都会对你说:“我们这种小片没那么预算投放票补,但我们片子的质量是不错的,希望上映首日能给一点点空间支持。”冯小刚曾经对这种票补大战抨击:“一个电影宣传费加上票补一个多亿,超过电影本身了,这个恶性循环,年轻导演、年轻影视公司的小片怎么生存,它没票补进不了电影院。”

一味低票价可以拯救烂片吗?

取消票补消息一出,有微博网民调侃,这一新政若真的实行,环球、迪士尼将成最大赢家。因为好莱坞片厂从来不会在中国投放票补,有人说,这只是因为环球和迪士尼是仅有的两家甲方片商,他们的影片不怕影院不排。加上这两家公司出品的电影往往口碑不差,他们会凭口碑在放映上走长线,他们从来不会为首日的排片占比烦恼。像迪士尼的《COCO》在上映首日仅有12%的排片,但凭极高的口碑在上映之后排片和上座都逐渐上升,最后票房破10亿。

中国的片商中,博纳、华谊等少数几家比较传统的电影公司会较为欢迎票补取消。以博纳为例,他们依然保持在地面有足够的发行人员,在影片发行期跑片。他们的发行费用都十分重视投放在影院的广告阵地位。博纳虽然也会投一投票补,但补贴力度不会太大,而且补贴信息也出得较晚,其他同日的影片已经早早投入票补开预售。所以博纳经常在上映首日都不被看好,但凭借影片过硬的制作和上映后的口碑发酵,会逐渐逆袭。今年春节的《红海行动》,上映首日在排片上都没优势,片太长,产出低,但藉著过硬的制作品质,第二天出现逆袭之势,最终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片商应该用电影的品质和口碑来吸引观众进场,而不是一味的低票价。在有票补的时候,观众对看了一部烂片可能会很包容,毕竟才十几元,但没了票补,如果要花几十元看一部烂片,观众就不愿意了。上游的创作制作保证品质,下游的宣发策略有目的性,如何对准影片受众精准分析来开展营销活动,这些都是取消票补后片商应该重新考虑的问题。

至于平台方,没了线上的票补对他们的打击无疑最大。虽然这一两年已经不像2015年那样几十亿的票补数字,但他们仍然在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资金的投入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了线上票补,平台方一定会另想策略,比如也许未来会投入更多购票优惠券、代金券,总之平台方不会让购票的方式又重回线下。

今年国庆档期的电影《无双》因好口碑,单日票房已超越《李茶的姑妈》,有望将成为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今年国庆档期的电影《无双》因好口碑,单日票房已超越《李茶的姑妈》,有望将成为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取消票补新政暂时未见官方的正式文件出台,今年国庆档的四大影片《李茶的姑妈》、《无双》、《影》和《胖子行动队》依然有票补活动。只是可以感受到大家投的票补都很谨慎,猫眼发行的《李茶的姑妈》不像以往在长假前几天疯狂投入票补,而是到9月30日上映首日就活动结束,其余三片在长假期间仍有票补投放,以致于9月30日上映首日的预售,《李茶的姑妈》毫无悬念排在首位,但第二天10月1日,即长假第一天预售,因为票补的消失,让《无双》和《影》反超《李茶的姑妈》。然而长假首日仅仅过了半天,《李茶的姑妈》又忽然宣布19.9元票补活动,这一措施果然立竿见影,《无双》在长假首日只坐了半天首位就被“姑妈”反超,最终“姑妈”守住了长假首日榜首。

只是猫眼这一突如其来的票补并没有令“姑妈”稳坐长假首位,口碑差,豆瓣评分仅有5.1,相比《无双》,上映之后口碑一路向好,从豆瓣开分7.9到现在8.1,2日开始《无双》重夺榜首,随著口碑发散,《无双》已经稳坐第一,假期已过半,可以预计《无双》将锁定今年国庆档票房冠军。

从“姑妈”的票补从有到无,再到有所导致的票房变化,你可以看见目前中国观众仍然十分依赖低票价。但《无双》的逆袭也再次告诉我们,除了票补,影片的质素才是真正撬动观众买票的关键。如果接下来真的有官方文件宣布取消票补,对那些指望靠低票价骗观众进场的片商,你们且“骗”且珍惜吧。

noodle,电影 blogger,曾供职传媒、影展、院线院商。

读者评论 6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票补实际上是通过改变票房分成来达到干涉影院电影票定价权的问题。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问题在于将以往不同影院多元化的排片决定,变成集中在少数几个平台的决策。使得各个影院的排片趋同,也使得独立电影更少有空间播放。这涉及的是不当使用销售渠道的垄断利益。
    禁止票补并非禁止低票价,如果低票价存在盈利空间,在平台不再干涉排片的情况下,自然会有影院采取低票价策略来获得这些顾客。而好的影院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高价高服务质量来取胜。对于艺术娱乐这种需要差异化的领域,消除了垄断自然是更有利于多元化局面的产生。至于这个政策是否能完满的达到目标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2. ……是「心花“路”放」不是「心花“怒”放」,请至少把名字写对好吗?

  3. 从来没买过这么便宜的电影票,我踩的雷微乎其微,希望这次新政能逼出靠谱的国产电影。

  4. 我很反對用紅頭文件限這限那的做法,但政府不插手,那些人洗錢砸錢真的很明目張膽。結合范冰冰事件一看,電影圈是洗白資金的樂園,取消票補,就是限制資金漂白的手段之一

  5. 那麼說票補應該值得保留吧。票補作為價格競爭的手段,雖然某程度上令願意砸錢的爛片登上排行榜;但就如文章所說,票補制度不但令市民大眾有更大看電影的意願,更令內地的龍頭企業撥出一定程度的票補,降低了國產佳片的票價。
    即使撇除了競爭導致價格下跌這個好處,取消補票也對內地電影市場帶來不明朗因素:內地城市大部分人均GDP大概是香港的一半到三分二,如果電影票拉高至香港比早場的價格還要高,這註定是要把看電影定位在中產階級或者以上的活動。
    無可否認,票補令電影的製作市場化和商業化,部分製片人也不齒這些電影的出品;唯不可否認的是票補保證了電影業連同戲院的客源,令優質片,小眾片如文章所述,仍有可能在夾縫中透過口碑殺出重圍。這比起整個電影業因為市場收窄而萎靡為佳。
    一大淌混水中摸魚和塘水滾塘魚相比,情願兩害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