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音乐人邱比:唱歌给观众听,我从中感受不到快乐

邱比说自己并不在电子音乐的脉络里,他以调研的态度研究市面上的曲风,用作品来呈现趋势,他可以保证自己是华语类型的武满彻。
邱比完全知道什么是演出,什么是音乐。他是一位新人,有著传递新信息的使命,但并非“初生之犊”;与许多创作者相比,邱比对艺术的思考,极为成熟,与年纪无涉。
台湾 电影 风物

第一次看邱比的演出,是在“滚石电音”品牌第一次共演(台北 Legacy 的 MXTRWAVE)。那个晚上,邱比可谓征服了所有人。他的肢体语言与吟唱,在华语乐坛找不到第二人,没有亲临现场,很难说明那是一个怎么样的演出。或许能用“内敛”来形容那份专注,然而高浓度艺术的个人锋芒,却是挡不住的。

是舞蹈,是禅意,是电子音乐与诗词意境的完美交会。邱比跟台下没有直接互动,能量与世界观却很强大,台下非常安静,有如聆听某个布道大会,被完整合一的世界所征服。

我第一次听见邱比的音乐时,还没能想到此等征服画面。几张 EP,在台湾独立音乐圈引发了一些讨论,大家称他神秘,是电音小王子(或者也有其邱比将与青峰或者王菲相较的奇怪逻辑),我却认为他最在行的,是对于声响的理解,以及旋律的使用。乍听是冷冽的歌曲,总能有极度悦耳的词曲。在去年底,我也将《大放》选入自己的“台湾年度十佳专辑”。

在我眼中,邱比的音乐与人,当然也包括舞台,有一种自信。跟他有了完整访谈后,我发现,那股自信比“初生之犊不畏虎”更纯粹,来自充分的自觉。他完全知道什么是演出,什么是音乐。他是一位新人,有着传递新讯息的使命,但并非“初生之犊”;与许多创作者相比,邱比对艺术的思考,极为成熟,与年纪无涉。

我也羡慕他的无畏、勇气,羡慕那份自信里的坚定。也许,我们一直期待着的崭新流行音乐时代,在这样的创作者特质里,早已开始。言谈里的纯粹,听来相当坚定,能把音乐与自身的观念完整表述,正是乐坛新锐真正需要具备的吧。

P.S.访谈前后,邱比陆续获得了四个海内外音乐奖。在“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颁奖典礼上,他创下了“无得奖感言”的“纪录”。这篇深度报导,或许是邱比难得愿意好好聊聊自己的一回。

端传媒 =
邱比 =

:聆听你的音乐,会很直接的连结到西洋电子,尤其是极简电子声响的脉络……这是我自己的印象。这个脉络,在你自己的理解是如何呢?

在流行华语唱片脉络里,我没有把音乐想成是“歌手”,没有一种“唱歌是职业”的想法。我只认为是曲风。

:一开始在做音乐时,我没有把自己归在电子音乐的脉络。所以若你问我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这本身不是我涉猎的范畴。

我理解的是,要突破既有制作流程的框架,那并不是钻研更高难度曲风,或更新潮的音色。听众如果以这样(电音)的方式来理解我的曲风,就会在错误的脉络里进行核对,并且核对不起来。

那么我的脉络是如何呢?我的爸爸,以前买很多LD,有影有音,我听各种西洋音乐,Michael Jackson 的 MV,最早最早影响了我对音乐的看法。

后来有一阵子,我听了所有“大大树”出版的世界音乐合辑。接着,则是亲戚带给我大量的华语流行唱片,这是启蒙的几个阶段。

在我有钱之后,我去买的是“北京天使合唱团”的CD,我对于 vocal 的理解,就是那样子的。

在流行华语唱片脉络里,我没有把音乐想成是“歌手”,没有一种“唱歌是职业”的想法。我只认为是曲风。我第一次认知到“唱歌”,是北京天使合唱团,我从小是合唱团的,所以这样的音乐,对我来说才是“歌手”。

上高中后,我进到优剧团,刚好是剧团从传统变成前卫的状态,叶锦添也进来,Robert Wilson 也进来。这些导演们所听的音乐,很自然的成为我的养分。

当一个新的跟一个旧的事情在一起时,我一定倾向去听新的。

我在想,优剧团这样的风格,能怎样走到最极致最前卫呢?于是,我发现了日本的“山海塾”,那个型态在我心灵里,是最干净的一种形式,我好想要有那样的音乐与服装……对我来说那才是酷,是更前卫的事情。

“山海塾”的音乐里,有着武满彻,这种戏剧张力与空间感很强的音乐家,我认定,这样的音乐是我的下一步。至于 Robert Wilson 一直都有跟 Philip Glass 合作,我也很喜欢 Philip Glass。

这些音乐家的创作,有其立基于哲学 / 心理学的背景与想像,都是我很能投射的背景,这样的音乐,我是能充分理解的。

于是从 Michael Jackson 到世界音乐,再经过华语歌曲与美声合唱团,终于,我来到,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方向。第一张EP《我们就要相爱》只在艺廊做贩售,我没有认定我是一个歌手,或是“投身于乐坛”这种想法。我也没有理解我的脉络是建立在电子或乐风之上,我看待自己,是一种类型的武满彻,一种类型的 Robert Wilson 跟一种类型的坂本龙一,只是,我使用的是中文。

第二张EP《正正》是阿里巴巴出资,有更多资源的状态下,我如何能制作出更颠覆听觉的作品。我听了几乎是全套的 Steve Reich、John Cage 跟 John Zorn,这种音乐是我想要的,是“带给地球新的听感”的范畴。

极简风格?极简风格要怎么反映出来?无印良品是怎么做的?Robert Wilson 是怎么做的?山海塾怎么做?无垢剧团是怎么做的?这些去了解的过程,我就会吸收对于美学的知识,不只是基于喜好,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商业管理,艺术家自介成份。

从正确脉络思考的话,从《正正》到《大放》,每一张作品,我都在作曲风的调研。我一直在研究市面上的曲风,跟我所有的脉络消化在一起,流行、国际感的元素,经典感以及华语音乐的沟通性,都共同存在,当然还有对于美声(vocal 乃是拉很长的效果器)的想像。用这几个元素来切入我的创作,一切东西都会变得很明了。

邱比:我一点都不符合歌手或明星的职业要素,我根本不喜欢唱歌给观众听。
邱比:我一点都不符合歌手或明星的职业要素,我根本不喜欢唱歌给观众听。

:你使用了“调研”这个字眼,为什么会是“调研”?

:因为,确实是调研啊!

〈狩猎〉这首歌里面使用了秒针作为配乐,《大放》实体专辑今年初发行时,《敦克尔克大行动》(DUNKIRK)也才上映没几周啊!

这可以说明,我的调查研究是很准的。

我曾在广告公司上班,阅读各种时尚杂志,我知道现在走的是什么样的风潮。〈神秘〉这首歌里,尖锐的合成器声响,跟《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的走法,是很相似的

所以,我可以保证自己是华语类型里的武满彻,或是……反正谁走在最前头,我就要像他一样。光是觉得好听或不好听,会错过很多事情,因为,我等于用作品呈现今年度的产业报告。我用音乐来表达,这十五个趋势,是最 in 最 on 的,跟国际沟通也不会失礼的。那么,它只是刚好落在电音这个范畴。

又比方说,一个艺术家如何让大家知道他在做什么?

我接触过的艺术家,他们刚好都是行走在全球的。我会想知道,他们用什么方式让大家理解作品?透过什么方式?

比方说,极简风格?极简风格要怎么反映出来?无印良品是怎么做的?Robert Wilson 是怎么做的?山海塾怎么做?无垢剧团是怎么做的?这些去了解的过程,我就会吸收对于美学的知识,不只是基于喜好,其中有很大部分的商业管理,艺术家自介成份。

到处跟人家讲风格,人家听不懂,但是化成 MV,化成海报,就一目了然。这样的一目了然是需要功力的。

高中起师法大师,使我在 MV 里如何表达自己,包括肢体与服装,对我来说,是天然到不行的事,已经从“调研”深化到“选择”里面了。这样的经验会累积,巡演时候,会认识更多的品牌,更多的新锐艺术家。

:在“滚石电音”这样的品牌之下,要如何面对一些“歌手”的包袱呢?讲到电子音乐的艺人,大家很好去比较,但对于你,在现在这个阶段,面对风格、品牌与身份认同。Artist 在多数人面对时,不会认为是艺术家,是明星或歌手。

:这是现在我面对的问题,如果把我当成一个明星或歌手去包装,同事们会很辛苦。

首先我一点都不符合歌手或明星的职业要素,我根本不喜欢唱歌给观众听。比方说,巡演时我最快乐的是可以自己打光,面对台下的反应,我是一点感受都没有,我也不会 high,我不知道唱给别人听要做什么?是这样的心情。我没有那样的条件,从中我感受不到快乐,一点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

:一点都没有。我是靠着在巡回的空挡里吃饭啊,跟朋友聊天啊,来走完这个过程。

就你刚说的 Artist 的定义,艺人会需要观众跟自己的交流,光这一点,我就不符合条件。做音乐当然还是希望获得大家肯定,但我不需要艺人的那种“交流”。

公司如果从一个歌手的角色去安排,这会让我使不上力。我当然也可以去签售,跟大家见面,但那对我来说是没有乐趣的。

但很多艺人,就你刚说的 Artist 的定义,艺人会需要观众跟自己的交流,光这一点,我就不符合条件。做音乐当然还是希望获得大家肯定,但我不需要艺人的那种“交流”。脱口秀艺人需要交流,娱乐艺人,构成艺人的基本元素是“交流”,但艺术家也许是不需要这种群众交流,可能还是有一层面纱在。

所以我在最基础的定义下,并不符合“歌手”或“明星”。用这样的方式,炒出来的东西就会失败。我不是不喜欢跟观众有交流或反应,但最基础的责任,我是不需要有的,而且对我没有帮助。如果我是鹅肝,你一定要把鹅肝炒进炒饭里,那就会四不像。

滚石电音在面对我,包容度是大的。我是滚石电音最年轻的人,公司会开始慢慢来学习经营一个新时代的艺人,也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做艺人的范畴。到底与观众的娱乐交流,在未来到底会不会是艺人的要素呢?这是可以思考的。

邱比:我认为华语唱片的作品,需要不断被更新。去掉歌手的声音,也可以就作品不断创造。
邱比:我认为华语唱片的作品,需要不断被更新。去掉歌手的声音,也可以就作品不断创造。

:向外的部分,先不论刚讲的“交流”,回到音乐,因为作品的完整度,却因为“交流”的不存在,这其中的误解是可能的,对于本来就喜欢你的音乐的人,可能是没问题的,但其他需要“交流”的听众,你怎么看待连结与解释的空间呢?比方说Philip Glass也是有与听众连结的作品……

其中会不会有误解?我从来就承认了这份误解,但我不觉得这个误解会一直存在。很多人觉得我好像用拒绝或神秘的方法跟他人沟通,其实不是,我认为在客观事实上,我说的东西,多数人听不懂。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我对这事情的看法。假设我要到一个村庄里,村里没有人使用过火,那我的火,要给谁?如果我给了全部的村民,可能不到一会儿,这村庄就烧光了,因为多数村民没有理解这件事情的经验。

所以我把火给了村里的智者,让他去思考怎么样让整个村庄能运用这个火,会是比较对的沟通。我直接去跟所有村民沟通,我们本来就不在同一块地方长大,本来就来自不同的沟通方式,那么一定会失败的啊!但村庄里的智者,可能本来就需要,而且对这个火爱到不行,那我就把沟通的责任交给他,他如果是一个愿意分享的人,这火很快就能被所有人应用。

其中会不会有误解?我从来就承认了这份误解,但我不觉得这个误解会一直存在。很多人觉得我好像用拒绝或神秘的方法跟他人沟通,其实不是,我认为在客观事实上,我说的东西,多数人听不懂。在客观事实上,我做的事情,本来就有误解的可能。

:但还是有些想了解但不得其门而入的人。完全放弃尝试或者已经理解的人就不提了,把两边的极端先去掉,中间的这一块人,有些只是需要一些提示……你会相对消极的去面对提示的需求吗?

:《大放》这十五首歌里面,并非每首歌都是纯艺术,高艺术的展现。

比方说〈裸模〉、〈铁塔〉,或者之前的〈虽然〉,就是一个中间区段的歌,不会艰涩。

像〈神秘〉,〈反射〉,是艰涩区段的,本来就没有要跟大众靠拢的。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十五首歌不能都是大众能接受的呢?我知道有些歌,是要跟中间区段歌迷沟通的,这在我排曲序时也都考量了。所以说我冷漠,是很奇怪的事情。如果要我大胆前卫,我的海报不会是那样,曲序不会是这样排。所以很懂管理的人,很懂邱比的人,就不会觉得我是高冷或者排拒,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我在滚石电音发第一首歌,就是〈虽然〉,很明显的,我不是要卡在高冷的状态里。我有资源这样(不管大众)的去做,但我没有放弃沟通。

所以,不能每次谈到大放专辑时,都说这全是“纯艺术”,没有喔,里面有很多其实是流行音乐。

:最近发行的《隐园之美》,背后的意念是什么呢?

:我认为华语唱片的作品,需要不断被更新。去掉歌手的声音,也可以就作品不断创造。西洋乐坛里,连泰勒斯(Taylor Swift)都会做一张纯音乐版本的专辑,我们怎么都没有想要这么做呢?这件事情应该要从我开始。Remix 也是,纯音乐版本的专辑也是。

但我又不想单纯出一个卡拉版本,要做就要极致,《隐园之美》就极致到不行,已经没有要跟中间区段做沟通了。我们到处跟外人说我们是最新的,那当然要做出一个真的更新更极致的作品。

:下一步的邱比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年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一个阶段,是邱比作为一个独立音乐人,有流行音乐潜能的阶段。

这阶段的重点是发行了《大放》,有十五首歌,不是七八首而已,歌曲量很大,《隐园之美》有十五个封面,又做了十八场巡演……也算是台湾数一数二的量了,这些都是我从来没试过的事情,包括上通告。在第一年跟滚石电音的合约里,新的品牌诞生了,我们等于重磅推出了这样一个大放异彩的作品。

第二阶段会是什么呢?一定是“守”,一定是细水长流里做耕耘,到第三阶段,会有东西再起来。

就像“魔戒三部曲”不可能一部比一部 high,三部曲一定有起承转合。《正正》是一个序章,《大放》是这个故事的头,情节出来了,接下来的阶段,就会有挣扎,会有结局。大家可以从追踪三部曲的过程里,看见一个艺术家怎么成立的。

读者评论 5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当时看完live 没有签售没有互动更不可能有encore 现在找到原因了

  2. 這樣的思考深度在華語樂壇的年輕藝術家裏找不出幾個了

  3. 经常在虾米碰到在专辑评论也留个“get”的邱比啊?表示惊讶

  4. 竟然寫了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