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二三月,我都喜欢拿奥斯卡赛果跟朋友打赌。参与的五六个人大多是我在电影学院读研究生的同学。我们有的在北京上海,有的在芝加哥德州。这个盘竟然这样持续了十年以上,总起来进账不错。今年我比较确定的项目比较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或许可以谈艺论道、“以赌会友”。
大家都知道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的年度报表,对我来说也是放置在世界电影行业顶峰的广告牌。1994年的赛果那样丰收——《Forrest Gump》(阿甘正传)《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港译:月黑高飞)《Pulp Fiction》(港译:危险人物)都流传下来成为新经典,香港报送的《霸王别姬》也是那一年的;2016年被我称为灾年,各个奖项都乏善可陈。今年世界电影成绩还算不错,提名的专业行当里,都有拿得出手的表现。
最佳影片,我坚定地认为是《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港译:广告牌杀人事件)。《The Hollywood Reporter》记者 Ben Zauzmer 公认为是比较权威的得奖作品测算者,他今年认为这个奖项的头号种子选手是《The Shape of Water》(港译:忘形水)。要是它得到最佳影片奖,我就要赔惨了,我不太喜欢它,认为它不够格,也得不到。
《忘形水》影调阴冷,但没有黑色电影的那种精致和高雅,在主题上,它也的确蕴含着一种人兽关系的超脱之气,但以我看来,它稍微阴柔了些,故事走向也设计得老套。导演还设计了一个女主角表示人形水兽也能露出阳具的手势,大概很得意,在我看却平庸俗套。
《广告牌杀人事件》呢,它是我喜欢的那种独立电影路数,它的主人公身上顶着那么一股子劲头,故事里头有着一种我喜欢的惩恶的信念和信心。它的结局透出人情的温暖和对邪恶的憎恨态度。这部影片里两个男主人公的设计就很有意思,Woody Harrelson 扮演的得癌症的警长看起来是男主角,其实他只是促进副警长行动的男二号。看这部片子总联想到 Coen 兄弟的作品调子,那种处处走经典路数,但又处处有新意的设计。顺便说一句,本片具有美国保守主义者会喜欢、会非常强调的那些内在价值观。
最佳影片提名里还有《Get Out》(港译:访·吓),这是一部挺不错的恐怖片。就种族关系来说,它让我们想起《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那个故事也是讲一个白人女孩带了一个黑人男孩回家见父母。就替换身体的创意来说,它与1999年《Being John Malkovich》(港译:玩谢麦高维治)有明显的对话关系,大意都是琢磨一个人的灵魂进入他人的大脑去控制他人的视线和意志。但是,这部影片不可能获得大奖!
我感觉,其中的白人形象有强烈的讽刺美国白左意味(注:对部分退步左派人士的网络用语)。他们表面上都声称一直投票给奥巴马,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老虎 Tiger Woods,也对黑人毫无歧视、毫无芥蒂,但骨子里这些白人都是吞噬黑人灵魂、攫取黑人身体,把他们当奴隶的邪恶魔鬼。尤其是那个美丽的女主角,装扮和脸色一变,冷酷凶狠之相顿显。
Ben Zauzmer 测算的最佳导演也是《忘形水》(The Shape of Water)的 Guillermo del Toro。我不管,我凭自己喜好押宝在 Christopher Nolan 身上。《Dunkirk》的场面处理,演员表演都有导演处理的功劳,那个英国游艇船长道森再次显露其王牌演员的风范。更不用说,影片水上、陆地、空中三条不同长度的时间线被精巧组接成复杂的交响乐一般的叙事织体,Nolan 导演获奖才算是奥斯卡评委们有眼光。
最佳男主角,当然就是《The Darkest Hour》里扮演丘吉尔的 Gary Oldman,从演员的印象积累、角色经验的积累来说,也应该是他。2012年《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上映,我就到处说他早晚要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我看过他演的《Léon》中的变态警察和《Air Force One》中的俄罗斯恐怖分子,很早就认定此人功力了得,有几分百变神功。Timothée Chalamet 当然是帅气有才气的小鲜肉,但是金像奖要给他,他怎么端得住那尊小金人。《Get Out》的 Daniel Kaluuya 也获得了提名,但也是我认为没有得奖可能的。
最佳女主角基本没什么悬念,我下的赌注就是《广告牌杀人事件》的 Frances McDormand。McDormand 是个大实力派,外表不像 Streep 那样光彩照人,可是功力和多面百变不亚于她。McDormand 也是名牌院校科班出身,西维珍尼亚州 Bethany College 的戏剧系本科毕业、再修完了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研究生。1984年,她出演《Blood Simple》;1987年,她出演了《Raising Arizona》;1991年,她演过《Barton Fink》,这部作品1993年来北京做过展映,不过那时候京城文青迷恋的是 Quentin Tarantino,对 Coen 兄弟的那种高级内敛型黑色喜剧没太在意。1997年,McDormand 凭着在新经典黑色电影《Fargo》中的表演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2008年她在又冷又爆笑的动作喜剧《Burn After Reading》中饰演健身房员工 Linda Litzke,这个爱美的女人为了弄钱整容把拣到的机密光盘送到俄国使馆去想卖钱。很少人会注意到,《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里头也有她,演一个隐藏机器人秘密的政府高官。顺便说一句,Frances McDormand 是我最喜欢的大牌天才兄弟导演中的哥哥 Joel Daniel Coen 的太太。
最佳男配角,我给的是《广告牌杀人事件》里演副警长的 Sam Rockwell。这个家伙厉害,演戏劲头十足,但是就是不会让人觉得过火,因为他的肆意挥洒都走在人物性格里头。看演技,看相貌,他就是明天的 Gary Oldman。我不明白的是,演员工会怎么同意制片方把他报在男配角里头。从故事的结构来说,他就是反面的一号人物,是男主角,是贯穿始终的与女主角对抗力量。而 Woody Harrelson 扮演的另一个男警察角色虽然有个很强的动作——他自杀了——但那主要是因为他得了癌症,而不是跟女主角的戏剧冲突所导致。在影片的职员表上,Harrelson 排在前面,但那是应为 Harrelson 现在比 Rockwell 大牌一些。制片公司之所以把这个角色当做最佳男配角报送给奥斯卡,是因为他这种不是绝对的男一号、戏份的分量也不是很重的角色作为配角来报送,其获奖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今年他获奖是没有悬念的。
最佳原创剧本,我最中意的是《广告牌杀人事件》的编剧 Martin McDonagh。这个片子是编导合一,是独立电影时常出现的情况。今年的奥斯卡影片的独立电影色彩很浓厚,像《Dunkirk》《Blade Runner 2049》《The Post》这样的大卡司、大制作不太多,而《广告牌杀人事件》《Lady Bird》(港译:不得了小姐)这类影片都有独立电影的品相。《广告牌杀人事件》的编剧有一种简单的美,人物行动貌似冲动而直接、偏执,但是都很有性格的质感,都是 E·M·Forster 所说的那种“圆形人物”,我们知道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我们能够做出这些人物完整的人物侧写(Profile)。本片剧作上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结局设计的那两个主人公关系的大反转。那一笔转得突然,但你回头一想还就是这两个人会做的事,会说的话,这种写法很要些功力,让人拍案。最后两个人去惩办他们自己调查确定的强奸杀人犯,在路上忽然就犹豫了!他们质疑自己了,他们改主意了,那个顿悟式的自我质疑和改变就是高潮,这种高潮与结尾的重合需要高超的剧作技巧,它具有经典剧作法的美感。
在我自己的一个人的奥斯卡奖中,最佳摄影得主当然是《Blade Runner 2049》。Denis Villeneuve 和摄影师 Roger A. Deakins 做得漂亮、做得绝,他们俩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黑色电影传统。他们用影像构建了一个敌托邦(Dystopia)空间。相对于老版的《银翼杀手》,他们既萧规曹随,又创意无限。它的影像设计很复杂,很丰富。在整体上,Deakins 十分自觉地坚持了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但是,让我有点奇怪的是,这种强烈的黑色电影视觉效果并没有像旧版《银翼杀手》那样在视觉上给人强烈的烦扰和凌乱、肮脏感觉。它的黑色视觉营造给观众的感觉还挺酷炫,给许多观众留下影像讲究、十分华美、效果悦目绚丽的印象。黑色电影的视觉处理就是这么矛盾,它是精心安排的乱,刻意雕琢的暗,片场使用灯光不少,做出的却是暗黑调子和强烈明暗对比。在这个2049年,天空和大地永远是苍黄的,外景空间呢,要么在下雨,要么是雾气浓浓。各种物体和布光总是在切割画面。百叶窗把光线剪成一条条,好像在切割剧中人物的身体。如果没有百叶窗,一定用电风扇的风页摇动把放烟拍摄的空间做出摇动的光柱、做成空气在动荡的效果。看着这种光线效果的空间就令人不安。几乎所有外景画面都灰白、阴冷,笼罩在一片雪花和惨白的雾气中。竖直的条形窗走廊,用极其硬朗的光影将空间给撕裂。
最佳改编剧本,我的选择是《Call Me By Your Name》(港译: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它由 James Ivory 编剧。这部作品淡雅恬静,写得波澜不惊,但是却透射出故事底层那些波涛汹涌的人物情感。本片的写法是消减表层戏剧性的写法,人物的大多数动作和言行都很日常,两个男主人公恋爱的情节和关系突破场景也没照着那种天雷地火风格来写。写这种温润恬淡的故事非常需要功力,作者充分地显示出他们具有把握和用形象而又隐秘的方法来呈现恋爱的人们那感情深处的沉迷和惆怅。
最佳剪辑奖,我给《Baby Driver》(港译:宝贝神车手)。它把快速剪辑与音乐结合得绝了,那叫一个炫!它或许是年轻电影人和年轻观众最爱的游戏。它的剪辑与音乐构成一个织体,这种复调式的织体是与故事的青春、明亮风格相联系,与整个影片的故事结构相联系起来的。这种剪辑与作品的故事有点同构关系,男主人公自己就是没事喜欢玩弄声音和音乐的搜集和剪裁。
最佳动画长片,当然是《Coco》主人公的动作就是寻找父亲。要是用学术视点来分析,它的故事核来自古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Oedipus),只不过这个故事走向了一个温暖的结局。影片将墨西哥亡灵节的死亡文化加以视觉化、美化,将人类对死亡情结的那种恐惧、纠结营造成一个浓墨重彩的绚丽世界。
很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又要颁奖。荷里活大道上夕阳无限好的开场红毯,顺畅剪辑为杜比剧院里的灯火阑珊处。可是在中国,奥斯卡成了迷局,近日才得知,所有购买了奥斯卡颁奖节目的电视台、网站都突然取消直播。对此,我十分肯定地猜测:奥斯卡颁奖礼的美东时间3月4日下午恰是北京时间3月5号上午,它与中国人大、政协的全国会议时间相撞,所以被严令叫停。按照中国现在的文化潮流和政治走势,如果中国今年就为了“抵制西方文化霸权”而停止报送奥斯卡参赛影片我也绝不会莫名惊诧。
奥斯卡评委会:你是不是偷了获奖名单!
最佳男主角也对了哦
最佳改編劇本、攝影也猜對了!
男配角猜对了哦
Get Out 諷刺白左沒有錯喔!白人家庭哄騙黑人男友進門的話術,就是黑人如何平等,歐巴馬是偶像,但骨子裡仍然歧視。反映的就是歐巴馬當政對黑人地位的提升不夠,導致川普當選
我好奇的是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归在“深度”或者“广场”栏目里,却增加了一个个“电影”栏目?
說Get Out是諷刺白左那根本沒有看明白Get Out想表達什麼,Get Out乃是川普上台后的諷刺之作。
和柏林影展的專文擺在一起,高下立見。
這是一篇個人喜好匯報嗎?因為完全沒有一致的分析框架,還充滿了個人偏見~白左都出來了好無語
啊哈,白左可真是個框,誰都能給裝進去⋯
這種清奇的「白左」解釋法我還是第一次見,這種無語的對話就別貼出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