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钢语象报告:十九大之后,什么是“新时代”的关键词?

在党权、斗争等方面,十九大报告的“毛式话语”力度不降反升,或许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集一党之权、举国之力,统一意志和步伐,压制异见,清除路障,高效建设美丽新世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被写入新党章。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写入党章时都不曾冠名,习近平做到了。
十九大 大陆 政治

编者按:本文原刊于香港电台“传媒透视”栏目,端传媒获授权编辑转载。

香港大学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从政治话语的角度分析了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

五年前,笔者曾在香港电台“传媒透视”栏目发表《中共十八大报告文本分析》,以十个关键词语为观察点,分析报告预示的走向。十九大前我们汇集中共建政以来十一次党代大会报告,建立了三十余万字的语料库,做了更细致的研究准备。(参见《中共历届党代大会报告语象分析》

了解文本演变历史,有助判读十九大报告。下图显示中共十二大以来八届党代大会报告的相似度比较:

中共十二大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的相似度。
中共十二大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的相似度。

该表上的数字越高,代表相似度越高。下图显示每一届大会报告与上一届的异同,绿色柱越短,说明差异度越大:

每届党代会报告与上届党代会报告的异同。
每届党代会报告与上届党代会报告的异同。

胡锦涛所做的两个报告,十八大与十七大,相似度为98%。习近平十九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的相似度为92%,在上表七个数值中排列倒数第二。换言之,十九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相比,政治话语有不小差异。

习近平的烙印

有学者认为,十九大报告“刻上了鲜明的习氏烙印”。习近平执政五年,新词语大量出现,这些词语,在中共党代大会报告中首次使用,其中有部分词语,十九大前从未见诸媒体,是纯粹的“首秀”,下图显示了习近平使用的关键词语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频次:

习近平使用的关键词语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频次。
习近平使用的关键词语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频次。

其中最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者是十九大确定的中共新的旗帜语。

中共的旗帜语,即指导思想,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俗称“马列毛”),后有“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俗称“邓三科”)。

十四大以来的每届党代大会报告,在开宗明义点出大会主题时,都要提到旗帜和指导思想。十四大提的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五大提的是“邓小平理论”,十六大提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和十八大,在“邓”、“三”之后加上了“科学发展观”。

2017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十九大闭幕仪式上,与前国家领导人及共产党委员一同举手通过工作报告。
2017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十九大闭幕式上举手表决。

十九大报告不再延续以上叠床架屋的提法。习近平说:“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他不再讲大会要以“邓三科”为指导。在报告中,他两次提到“马列毛”和“邓三科”,前一次说的是,党以“马列毛”、“邓三科”为指导,“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一次说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邓三科”在这里是过去时,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现在时。

十四大至十九大的报告词频显示,以往的旗帜语,到十九大已成为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被写入新党章。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写入党章时都不曾冠名,但习近平做到了。

十九大报告中,前任的影响力明显减弱。胡锦涛执政十年的高频口号“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不见踪影。

中共指导思想在十四大到十九大的词频。
中共指导思想在十四大到十九大的词频。

强力宣示党权

什么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十四条阐述。其中第一条是: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十九大报告中,“党的领导”的词频达到历届报告最高点:

“党的领导”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党的领导”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许多经历过文革的人,对习近平所说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感觉耳熟。这的确是毛时代语言。中共十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

十九大报告中,“权威”一词的词频,也达到历届最高:

“权威”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权威”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基本矛盾”和“伟大斗争”

大权集于一身,将做什么?除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还可以加上报告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的下列高频词语,简略勾勒他的蓝图:“美好生活”、“中国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全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一带一路”、“供给侧”、“法治国家”、“获得感”。

有一个词语在报告中出现了五次:“不平衡不充分”。出自一个前所未见的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个新提法值得关注,估计近年来甚嚣尘上挺毛批邓、为文革翻案的毛派对此更敏感。

1956年,中共八大曾宣布“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八大刚闭幕,该提法就遭毛否定,文革中更作为刘少奇的罪状。中共九大到十一大,对“主要矛盾”对表述都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摈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三大到十八大, 都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十九大因应中国经济的现状,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产”,并提及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日益增长的要求。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在北京闭幕。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

对主要矛盾的最新表述,无疑更靠近邓而远离毛。十九大报告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中,第三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第四条“坚持新发展理念”,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表述都是毛左不能接受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时,他们在互联网上曾表示不满)。

但十九大报告中的另一个关键词会令毛派鼓舞,那就是“斗争”。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带领人民“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特别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从十三大到十八大,“斗争”在大会报告中是一个频率不断下降的“下行词”,但到十九大,突然掉头向上,在报告中出现了二十三次。“革命”、“反对”、“意识形态”也有相似的冲高轨迹:

“革命”、“斗争”、“反对”、“意识形态”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革命”、“斗争”、“反对”、“意识形态”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报告中还第一次出现了“维稳”。“维稳”是“维护稳定”的缩略语,在中国语境中,“维稳”比“维护稳定”更强硬。十六大、十八大,用的都是“维护稳定”,没有用“维稳”。十九大报告中,赞扬军队有效执行了“反恐维稳”任务。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出现203次,词频为历届报告最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公民”。十八大后批“公民社会”, “公民”在十九大跌到低点,仅使用了一次。请对比两词轨迹:

“人民”和“公民”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人民”和“公民”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十九大报告是一个“左”、“右”混合体,阅读时多次予人矛盾之感。

六十多年不变、每一届党代大会报告都出现的59个“标配词”中,十九大未用“改造”(主要是因为没有使用“社会主义改造”等说法)。

十六大、十八大报告均曾使用的“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十九大报告中改为语调略显温和的“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笔者一直关注的“深红词语”——“毛泽东思想”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词频,在十九大已降至历届报告的最低点,但在党权、斗争等方面,毛式话语的力度不降反升。这或许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集一党之权、举国之力,统一意志和步伐,压制异见,清除路障,高效建设美丽新世界。

冷却政改预期

习近平的报告使用了一个新词:“引导预期”。此话有深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著对中共政改的预期。2007年、2012年,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在分析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时,一直把政改话语作为重点。十九大出现了若干重要变化:

首先是“政治体制改革”从标题消失。从十三大到十六大,“政治体制改革”都出现在报告的章节标题中。十七大消失,十八大又出现,十九大再次消失。十九大报告与政改有关的第六部分的标题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三大后的历届大会报告,这届谈论政改的温度最低。报告中,“政治体制改革”仅出现一次,词频为十三大以来的最低点:

“政治体制改革”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政治体制改革”在历届党代会报告的词频。

与此相应,“(党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提法消失。“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是十二大最先提出的。十三大沿用。十五大提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十七大提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十八大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一提法在十九大消失了。替代的说法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由于去掉了主语“党”,分量减轻。

“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词语“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没有在报告里出现。这两个词语是习近平上任之初提出的,2012年12月4日,他在纪念现行宪法施行30周年大会上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2014年,这个讲话在中宣部编选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消失。当年9月,习近平在纪念人大60周年大会上又使用了这两个口号。近两年,这两个口号在人民日报很少出现。十九大报告提到“宪法至上”,甚至提到推动“合宪性审查”。但未提“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十九大以后,这两个词语可能被长久打入冷宫。

显然,当局要杜绝人们因“依宪执政”而产生的“宪政”联想,降低、冷却社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预期,阻遏任何限权、分权的意图。这与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纠正“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改方针逆向而行。

2017年10月25日,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选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及委员,习近平率领其余6名常委于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传媒。市民在北京火车站外观看电视直播。
2017年10月25日,北京市民在观看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

“接地气”词语之去留

习近平喜欢使用“接地气”的语言。十九大报告中此类语言有:

  •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 “打虎、拍蝇、猎狐”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

  •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上述语句,有的在他上任后的五年中已使用。不过,另一些五年中用过的语句,在十九大报告中缺席。如:

  • “敢于亮剑”

  • “不能吃党的饭砸党的锅”

  • “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共党代大会报告的字斟句酌,有许多考量,有许多不为外人道的内情。“接地气”的语句,为什么有去有留?话语研究者们不妨深入探讨。

(本文作者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荣誉讲师、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数据编辑郑鑫;本文原刊于香港电台“传媒透视”栏目,端传媒获授权编辑转载。)

读者评论 8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十分有用的分析!

  2. 很好奇相似度和差异度是怎么计算的

  3. 他集权之后,可能效仿的是蒋经国,打压全部跟他作对的利益集团,最后全面否定中共向民主社会过渡,回归中华民国。如果不是,那就是跟斯大林 希特勒 毛泽东一类的人。斯大林 希特勒也对本国经济作出巨大复兴,可是有人性吗?

  4. 愚以为依宪治国那段,以任何组织和个人替代党,似乎分量应有加强。

  5. 92%的重複率,好像也沒有多少新意。很喜歡那張熱詞圖。
    又看到端的數據分析類新聞,很讚。

  6. 「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憲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这一句后半句有误,应该为“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7. 一个小建议:一些词语和短句单独成行的话可不可以不要两端对齐?移动端的视觉体验很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