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世芳:音乐五四三的遗憾与15张荒岛唱片

“五十年前,广播电台没有被电视击垮,如今我想它也不至于被网路消灭。”
音乐 风物

“这是一座聒噪的城市,有人用耳朵革命,有人用噪音写诗。请你系好安全带,准备收听,音乐五四三。”

2002年3月17日,台北 News98 电台,马世芳第一次念出这句最初版本的介绍语,由此开启流行音乐周播节目“音乐五四三”的十五年旅程。当时的开场背景音乐用的是林强为侯孝贤电影《千禧曼波》创作的电子迷幻乐“A Pure Person”,电影藉台北都会男女的情感纠葛折射城市的病态。在马世芳看来,流行音乐也可以是反映时代面貌和真情实感的重要载体,他矢志以广播人和写作者的身份为“认真的乐迷”介绍“厉害的歌”。

这个节目的名字来源于他在1999年创办的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五四三”用台语念出来本是“乱七八糟”的意思,跟“音乐”连在一起大概可以解释为“讨论音乐之种种”。

在“音乐五四三”十五年的歌单里,马世芳从台湾民歌运动聊到中国新民谣,从英美摇滚史讲到香港地下乐团,生怕错过他听过的任何一首好歌。跟随他娓娓道来的讲述,听众仿佛亲临1970年代的台北中山堂,置身世纪之交的石家庄人民商场,或者远眺百年前的密西西比三角洲,潜入1960年代的 Abbey Road 录音室。节目形式也无所不包,“回顾特辑”为听众细说经典唱片背后的历史掌故与社会脉动,“深度专访”引导音乐人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制作过程乃至行业见解,“空中现场”(受访者在播音间现场弹唱)又为受访歌手甚至乐队提供自由展演空间。

这大概是这个广播节目在互联网和各路新媒体席卷而来后,仍然魅力不减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交网站的兴起,“音乐五四三”反而被越来越多人听到。从2008年创建的豆瓣网小组,到2016年才成立的 Facebook 社团,来自台湾、中港乃至新马的听友们在不同平台搜集往期节目,交流录音方法和收听渠道,甚至曾有人将录音打包刻成 CD 出售,仿似发烧友私藏“靴腿”一般珍贵。十五年来,这个节目已然成为文艺青年们抱团取暖的一处隐秘角落,有中国听友因为各类网盘不时消失或防火墙日渐高企而离开,但也有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陆续被吸引进来。

在马世芳看来,广播并没有走向末日,既然广播电台没有被电视击垮,如今也不至于被网络消灭。

2016年,从年初的 David Bowie 到年尾的 Leonard Cohen,“音乐五四三”用一期又一期精心制作的特辑送别了不少音乐人。冥冥之中,这个节目也迎来了告别时刻。2017年7月4日,最后一期节目播出,马世芳终于为“音乐五四三”也做了一次动人的回顾特辑,这大概是最好的告别方式。

在马世芳看来,广播并没有走向末日,既然广播电台没有被电视击垮,如今也不至于被网络消灭。他认为传统广播的领地也许会缩小,播出形式可能更有弹性,但它“仍然有不可取代的魅力”。他在台湾广播金钟奖50周年从母亲陶晓清(资深广播人、台湾校园民歌重要推手)手中接过“最佳流行音乐节目奖”和“最佳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奖”后写下的话也许更加深情:“广播或许不是最热闹的媒体,但我以为,它可以是最深的媒体。一个用心制作的广播节目,在耳畔或许稍纵即逝,对你的影响却可以是一辈子。”

被“影响一辈子”而念念不舍的大有人在,在“音乐五四三”一些资深听友心目中,这个节目还真就是独一无二的:以后可能再也没有哪位主持人会放任陈升和左小祖咒漫无边际东拉西扯,让“祸头子”侯德健坦陈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勾引向来寡言的刘以达聊一个多钟头(虽然他的普通话可能大部分人听不懂),也不会有哪个节目细心梳理中国天南地北的独立创作,从头到尾播完 The Velvet Underground 首张专辑(以及不同录音版本),用各种花式(专辑出版周年回顾、现场实况特辑、翻唱特辑)为 Bob Dylan 立传……

电波会消逝,但录音会流传。在 Facebook 社团“音乐五四三听友们的靴腿”内,成员们还会继续一个浩大的工程:搜集全部八百多期过往节目并上传分享。社团发起人在得知节目停播后写下:“让我们一路往回听。”

“假如你是认真的乐迷,这里有很多厉害的歌。请你张开耳朵,准备收听,音乐五四三。”Wouldn’t it be nice?

“五四三”最遗憾没有请到谁

端传媒(下称“端”):这十五年来,有哪几期节目是自己最骄傲的?

马世芳(下称“马”):十五年总共做了八百多期节目吧。骄傲倒不敢说,应该讲:有这么几期节目,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做了,中文世界大概也不太有别人会这样做。比如2008年专访侯德健,2014年连续两期的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25周年专题,希望能让未来的青年继续听到。有些不见得最知名,却是我心目中重量级的音乐人,在节目里敞开来深聊,我也觉得是替历史留下了见证,比方前辈歌手杨祖珺,和香港“黑鸟”的郭达年。

我也很珍惜和罗大佑、李宗盛、李寿全、林夕、陈小霞、黄韵玲这些宗师级音乐人的深聊。

2004年苏打绿刚拿下海洋音乐祭大奖,还没发专辑就上了我的节目,现场唱了好几首歌,还放了几首当时尚未问世的 demo。他们在录音室暖身排练的那卷带子我还留着,精采极了。

张悬从出道到告别,每张专辑我都访了,也见证了她的十年蜕变。我不觉得自己访得特别好,但很珍惜她在节目里唱的歌。卢凯彤,我真是在录音室里看着她长大的。林强、雷光夏、万芳,我想他们都在节目里给出了最真诚的自述。

我非常珍惜这个节目完整纪录了林生祥十多年来的音乐之路。每次录他和乐手在录音室的空中现场演出,都觉得是在替子孙留下文化财。

陈升每年都来上节目,我听不只一位同行说过访问陈升是他们职业生涯最挫折的经历,我倒满能和他聊的。反正不要预设任何方向,随他岔题,眼前发生任何事都不要大惊小怪,包括一面录音一面刮痧,这样就没问题了。

有几期宗师辞世的特辑,我录得很动感情:2013年送别 Lou Reed,2014年送别李泰祥,2016年送别 George Martin、David Bowie 和 Leonard Cohen。

端:有哪些最遗憾没有访问到或意外错过的嘉宾?

马:崔健来了台湾两次,却没机会请他进录音室,不过好歹和他私下见面聊了天。万能青年旅店也来了两次,我替平面刊物做过一回采访,却没能请他们来上节目。

编曲家陈志远,我和他见过一面,那时他已罹癌,但仍极健谈,而且论理毫不客气,不打高空,全是干货。那时他有意出书,可惜最后没有成真。他多年来从不露脸受访,我很后悔没有邀他来上一次广播,即使遭拒的机会很高。

端:有没有一直在计划中,但还没来得及做的特辑?

马:还好,我做节目不会想太远,都是碰到了就做。本地发片淡季就多做些历史回顾特辑,旺季就多排些专访,除非碰到历史大事纪念日,才会专门把日子留下。之前规划想做的题目,大致都做了。

麦克风是公器

端:你一直表示在这个节目“从来不曾访过不想访的人,也不曾说过不想说的话”,但另一方面,选择节目内容时如何在个人喜好和听众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或者说,确定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马:约访来宾的底线是我对他们的作品有兴趣,至少不讨厌。做音乐专题的原则呢,就是分享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老实说,我不知道“听众接受度”要怎么测量,因为从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听,也没有人教我该怎么做才会有更多人听。

十九岁在“中广青春网”受训,最受用的学习是“麦克风是公器”,坐在它前面,你就得对打开收音机的听众负责,不是关着门自爽自 high。作为音乐节目主持人,我希望自己是“翻译者”或者“中介者”,把作品引介给听众。访谈的时候尽量同理音乐人,也同理普通听众,做专题尽量深入浅出。节目播出的时候,每一秒都可能有素昧平生的听众加入,我最好能让他们舍不得转台。每个人、每首歌,总会有触动我的什么,把那个老老实实呈现出来,不必强迫推销,自然会有感染力,要对自己选择的音乐有信心。

端:“音乐五四三”在台湾、中港乃至新马都有不少听众,从豆瓣小组到脸书社团,听友们乐此不疲地分享录音、交流心得。很少有广播节目可以拥有这么大范围的影响力,在你自己看来,这个节目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马:不是客套话,我真的不知道。或许听众可以多告诉我一些。

我并不花太多时间准备节目,顶多一个晚上。访谈之前一定仔细听过读过对方作品,顺便做一下笔记。我从不预列问题,宁愿从对方的回答里深掘下去。但也有几个基本题,问了大抵都能得到有趣的答案。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只要让音乐人谈他们最投入、最在乎的事情,并且让他们感觉到相当的理解和尊重,就几乎都能得到开诚布公、倾其所有的分享。

端:有趣的是,除了台湾听众外,有不少中国听众也是通过“音乐五四三”的介绍才更了解中国独立音乐。你一般是如何听到这些歌的?为什么愿意用那么多期节目来介绍?

马:这方面的信息,最早是靠“豆瓣网”,后来到中国走动得比较频繁,认识不少朋友,都关注中国独立音乐,这方面的信息来源就更丰富了。中国有好几位我佩服的乐评人总在卯着劲儿写,守备区非常广,听得也很深,跟着他们听,不太容易漏掉重要的作品。

这些年中国独立音乐太多精品,不听可惜,我纯粹是基于分享的心情,在节目里播那些歌。当然,偶有中国音乐人访台,遇到我喜欢的,也总会尽量争取来上节目,顺便做空中现场。

传统广播不可取代的魅力

端:在网络时代,做音乐节目的门槛大大降低,渠道则大大增多。在你看来,传统广播电台为何能继续存在,还是说已经日渐式微?

马:传统电台的式微,至少在台湾,大概是不可逆的趋势。不过,众声喧哗、百花齐放的时代,听众或许更需要可靠的“中介者”和“翻译者”,帮助他们披沙沥金,找出最好的东西,我希望自己能做好这件事。

五十年前,广播电台没有被电视击垮,如今我想它也不至于被网路消灭。传统广播的领地或许会缩小,播出形式或许会随科技发展而更有弹性,但我猜,它仍然有不可取代的魅力。

端:“音乐五四三”十五年的节目为许多张唱片做过特辑,如果从中挑选十五张作为你的“荒岛唱片”,会是哪些?

马:十五张,好难。我决定排除英语世界,只挑中文专辑。接下来,限定范围,只挑2002年节目开播以后发行的作品。这是我想到的,2002-2017的“音乐五四三”荒岛唱片:

谢宇威 / 一侪‧花树下(2003)

《一侪‧花树下》

歌手:谢宇威

出版者: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2003

陈珊妮 / 后来,我们都哭了(2004)

《后来,我们都哭了》

歌手:陈珊妮

出版者:543音乐站/星外星唱片

年份:2004

胡德夫 / 匆匆(2005)

《匆匆》

歌手:胡德夫

出版者:野火乐集

年份:2005

雷光夏 / 黑暗之光(2006)

《黑暗之光》

歌手:雷光夏

出版者:索尼音乐

年份:2006

李志 / 工体东路没有人(2009)

《工体东路没有人》

歌手:李志

出版者:MicroMu

年份:2009

万能青年旅店 / 万能青年旅店(2010)

《万能青年旅店》

歌手:万能青年旅店

出版者:喜玛拉雅

年份:2010

黄韵玲 / 美好岁月(2010)

《美好岁月》

歌手:黄韵玲

出版者:美妙音乐

年份:2010

以莉高露 / 轻快的生活(2011)

《轻快的生活》

歌手:以莉高露

出版者:风潮音乐

年份:2011

五条人 / 一些风景(2012)

《一些风景》

歌手:五条人

出版者:刀马旦唱片

年份:2012

张悬 / 神的游戏(2012)

《神的游戏》

歌手:张悬

出版者:索尼音乐

年份:2012

陈永龙 / 海岸线(2012)

《海岸线》

歌手:陈永龙

出版者:野火乐集

年份:2012

万芳 / 一半:万芳的小剧场(2015)

《一半:万芳的小剧场》

歌手:万芳

出版者:滚石唱片

年份:2015

崔健 / 光冻(2015)

《光冻》

歌手:崔健

出版者:索尼音乐

年份:2015

生祥乐队 / 围庄(2016)

《围庄》

歌手:生祥乐队

出版者:好有感觉音乐

年份:2016

伍佰 / 钉子花(2016)

《钉子花》

歌手:伍佰

出版者:环球音乐

年份:2016

读者评论 17

会员专属评论功能升级中,稍后上线。加入会员可阅读全站内容,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1. 為了這篇文章開通了會員!!

  2. 馬老師打開了音樂的大門,從他口中得知了許多喜愛的歌手、樂團在製作音樂時候的心路歷程,往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美好的東西是如何生長起來的過程很迷人呢。

  3. 在电脑网页端购买才能顺利跳转到支付宝页面,个人亲测是这样的

  4. 为了世芳老师的这篇文章,终于开通会员了。希望端能够再接再厉,继续为读者奉献这样的好文章!

  5. 下面的歌曲挺不錯的。

  6. 非常珍惜這篇報導!

  7. 端端,我已经尝试了好几次用支付宝付费了,一直失败💔💔,建议端端安排一个客服之类的工作人员呀,求帮助

  8. 樓下說到底還是覺得收費是罪吧,那就去看逼格高又免費的媒體好了,不用說這麼多沒常識的話。

  9. 现在没有几个做新闻的是会员制的,还49一个月。我不知道这波情怀能卖多久是个头,拭目以待。以前觉得端还不错的,开始收费之后觉得逼格瞬间掉一地了。

  10. 我支持了两年会员

  11. 謝謝他讓我知道那些不見得最有名但好的音樂人

  12. 吐槽一句最近的报导全部都标注为 深度,还是乖乖的做会员。

  13. 就是优酷Android客户端稀烂
    软解视频,手机烫的像烙铁

  14. 听说好看极了

  15. 難道做新聞的人是做義工?你試試去餐廳吃飯不付錢吧。

  16. 謝謝端寫這篇報導

  17. 所以现在不给钱就只能看开头是么?做新闻需要这么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