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头折腾了一天,总希望回到安乐窝休息。但这看似平常的事,却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奢望。尤其在房价高企、买楼不易的香港,至今仍有人住在空间窘迫、设备简陋的劏房、板间房,露宿街头者亦是屡见不鲜。繁华富裕的景象背后,现实往往残酷得让人不忍直视。
“贫穷”从未在香港绝迹,相较于其它城市,香港的贫富差距更是惊人。但是,对从小衣食无忧的香港人而言,贫穷其实既遥远且陌生。“香港有个荷里活”片中,赤裸裸地呈现香港破败贫困的一面,对某些人而言,却只不过是虚构的电影场景罢了。
纸皮屋初体验
为了让孩子亲身感受穷人的处境,绿脚丫“儿童小区探险队”将于10月17、18日,与九龙青年商会举办“Shelter Dream小纸箱,大世界”体验营,由参加者一同制作纸皮屋并居住其中,亲身经历露宿户外的感受。
在入秋的夜里,纸箱根本阻挡不了寒意,也隔绝不了噪音,平时的一夜好眠,变成一场严酷的考验。参加者通常夜不成眠,恨不得返家洗个热水澡,再躲进温暖的被窝。如果露宿一晚都如此难受,那些长年露宿在外的街友,又该如何是好?
一个个不起眼的纸箱,带领孩子思索贫穷的问题。对孩子而言,纸箱原本是发挥创意、充满乐趣的玩具,后来,他们逐渐意识到,纸箱可能是其它人换取温饱的资源,或是遮风避雨的城堡。尽管以纸箱拼凑而成的房子,单薄得禁不起风吹雨淋,也缺乏现代化设备所营造的舒适,完全比不上他们的“安乐窝”,却是不少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从改变心态做起
在活动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显得相形重要。若父母能适时引导,促使孩子思考其背后潜藏的社会问题,一同探索如何以实际行动扶贫,而非抱持猎奇心态,将纸箱当作露营主题,把穷人当作消费对象,体验活动才不致徒具形式,也才能促成一些改变。
改变,不妨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起。绘本“纸箱里的人”(木棉树出版)述说小男孩遇见无家可归的大叔,如何从一开始的害怕转为同情,最后鼓起勇气伸出援手。或许,男孩终究未能理解大叔的心情,也无法协助其脱离困境,但是,他不断思索帮助大叔的方法,最后还在父母陪同下表达关心。
如果,你我遇到类似情况,是否也能卸下心防,躺开心胸,对陌生街友伸出援手?或是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街友的歧视与不屑?
街友往往被视作都市之瘤,港台两地都曾有人以改善市容,促进发展为由,而欲除之而后快。纽约也有警察慈善协会呼吁会员,于非执勤期间拍下街友照片后上传网络相簿,以协助改善市民居住质量,结果引发争议。有人以为此举有助改善街友日增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这形同当众羞辱。
贫穷经常被简化为咎由自取的结果,是由于自身选择所导致,因此不值得同情,事实上,穷人往往缺乏选择的机会。你我可自由选择参加贫穷体验,并且在活动结束后回归平常生活,穷人却必须日复一日的生活下去。对一般人而言,露宿纸箱只是新奇体验,却是穷人的生活写照。
好好来上“贫穷”这一课
纸箱体验只是孩子认识贫穷的开始,未来仍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及责任感,让他们理解贫穷本身不是罪恶,而是短暂的不幸,绝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任由悲剧不断重演。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创立穷人银行的尤努斯曾说:“贫穷不属于文明的人类社会,而是属于博物馆。”香港号称进步的城市,市民岂能对贫穷冷眼旁观,任由冷漠侵蚀心灵?
如何建立多元开放的价值观,也是亲子必须共同探索的课题。香港美其名为亚洲金融中心,却在无意间让金钱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许多人想要追求财富的自由,结果反被金钱所奴役。
其实,贫穷本身也有值得学习之处。许多孩子的成长之路顺遂无比,比起贫苦的孩子,或许多了几分自信与勇气,却可能不知该如何承受挫折,面对逆境,习于“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缺乏同理心。反观在社会基层奋力求生的孩子,有时会发展出独到的处世哲学及生活智慧,以纾解沉重的生活压力,因应突如其来的变局。
“贫穷”不只是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值得深究的生命课题。你是否已做好准备,好好来上这一课?
在金融市場,如果沒有體驗過貧窮破產這關,你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