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頭折騰了一天,總希望回到安樂窩休息。但這看似平常的事,卻是許多人遙不可及的奢望。尤其在房價高企、買樓不易的香港,至今仍有人住在空間窘迫、設備簡陋的劏房、板間房,露宿街頭者亦是屢見不鮮。繁華富裕的景象背後,現實往往殘酷得讓人不忍直視。
「貧窮」從未在香港絕跡,相較於其他城市,香港的貧富差距更是驚人。但是,對從小衣食無憂的香港人而言,貧窮其實既遙遠且陌生。《香港有個荷里活》片中,赤裸裸地呈現香港破敗貧困的一面,對某些人而言,卻只不過是虛構的電影場景罷了。
紙皮屋初體驗
為了讓孩子親身感受窮人的處境,綠腳丫「兒童社區探險隊」將於10月17、18日,與九龍青年商會舉辦「Shelter Dream小紙箱,大世界」體驗營,由參加者一同製作紙皮屋並居住其中,親身經歷露宿戶外的感受。
在入秋的夜裏,紙箱根本阻擋不了寒意,也隔絕不了噪音,平時的一夜好眠,變成一場嚴酷的考驗。參加者通常夜不成眠,恨不得返家洗個熱水澡,再躲進溫暖的被窩。如果露宿一晚都如此難受,那些長年露宿在外的街友,又該如何是好?
一個個不起眼的紙箱,帶領孩子思索貧窮的問題。對孩子而言,紙箱原本是發揮創意、充滿樂趣的玩具,後來,他們逐漸意識到,紙箱可能是其他人換取溫飽的資源,或是遮風避雨的城堡。儘管以紙箱拼湊而成的房子,單薄得禁不起風吹雨淋,也缺乏現代化設備所營造的舒適,完全比不上他們的「安樂窩」,卻是不少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從改變心態做起
在活動過程中,父母的角色顯得相形重要。若父母能適時引導,促使孩子思考其背後潛藏的社會問題,一同探索如何以實際行動扶貧,而非抱持獵奇心態,將紙箱當作露營主題,把窮人當作消費對象,體驗活動才不致徒具形式,也才能促成一些改變。
改變,不妨從調整自己的心態做起。繪本《紙箱裏的人》(木棉樹出版)述說小男孩遇見無家可歸的大叔,如何從一開始的害怕轉為同情,最後鼓起勇氣伸出援手。或許,男孩終究未能理解大叔的心情,也無法協助其脫離困境,但是,他不斷思索幫助大叔的方法,最後還在父母陪同下表達關心。
如果,你我遇到類似情況,是否也能卸下心防,躺開心胸,對陌生街友伸出援手?或是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街友的歧視與不屑?
街友往往被視作都市之瘤,港台兩地都曾有人以改善市容,促進發展為由,而欲除之而後快。紐約也有警察慈善協會呼籲會員,於非執勤期間拍下街友照片後上傳網路相簿,以協助改善市民居住品質,結果引發爭議。有人以為此舉有助改善街友日增的問題,但也有人認為這形同當眾羞辱。
貧窮經常被簡化為咎由自取的結果,是由於自身選擇所導致,因此不值得同情,事實上,窮人往往缺乏選擇的機會。你我可自由選擇參加貧窮體驗,並且在活動結束後回歸平常生活,窮人卻必須日復一日的生活下去。對一般人而言,露宿紙箱只是新奇體驗,卻是窮人的生活寫照。
好好來上「貧窮」這一課
紙箱體驗只是孩子認識貧窮的開始,未來仍得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及責任感,讓他們理解貧窮本身不是罪惡,而是短暫的不幸,絕不能視而不見,置之不理,任由悲劇不斷重演。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創立窮人銀行的尤努斯曾說:「貧窮不屬於文明的人類社會,而是屬於博物館。」香港號稱進步的城市,市民豈能對貧窮冷眼旁觀,任由冷漠侵蝕心靈?
如何建立多元開放的價值觀,也是親子必須共同探索的課題。香港美其名為亞洲金融中心,卻在無意間讓金錢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許多人想要追求財富的自由,結果反被金錢所奴役。
其實,貧窮本身也有值得學習之處。許多孩子的成長之路順遂無比,比起貧苦的孩子,或許多了幾分自信與勇氣,卻可能不知該如何承受挫折,面對逆境,習於「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缺乏同理心。反觀在社會基層奮力求生的孩子,有時會發展出獨到的處世哲學及生活智慧,以紓解沉重的生活壓力,因應突如其來的變局。
「貧窮」不只是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也是值得深究的生命課題。你是否已做好準備,好好來上這一課?
在金融市場,如果沒有體驗過貧窮破產這關,你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