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蛋糕”直播后消失的李佳琦:因无知而触犯政治禁区的悖论评论

“坦克蛋糕”直播后消失的李佳琦:因无知而触犯政治禁区的悖论

当知道一件事比装作不知道一件事的难度更大时,犯错几乎就变得不可避免。

16首六四歌:戴上耳机,这些隐秘或公开的烛光仍在

这些歌声,不会轻易被强光淹没,也不会因没有扩音器而失去声音。

上海大学生在1989:后来的同学聚会,我们只聊赚钱

他们不约而同陷入生活的泥沼,想著怎么赚钱、怎么过得更好。只是,偶尔谈起那段经历,便“汗毛直竖”,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六四33年:不止纪念六四本身,也纪念香港人对于六四的纪念

它迫使每个人去检审,香港人所想要的未来,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中大民主女神像、岭大六四浮雕今被移走,台湾团体集资在台重建“六四耻辱柱”

屹立香港大学24年的国殇之柱,前晚遭港大强行拆卸移走。中文大学的民主女神像、岭南大学的六四浮雕,今晨亦被校方悄悄移走。

六四集会案民主派八人被判囚,黎智英:假如纪念是罪行,那就让我承担

何桂蓝陈情时只有一句:今天对我的判刑,就是对每一位当日出现在维园的香港人判刑。

【全文】邹幸彤“六四煽惑集会案”自辩词

如果法庭一定要用煽惑、被煽惑这些字眼,不如说,是香港人煽惑了我要按良知行事。

【书摘】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1989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台湾记者杨渡赴北京天安门广场采访。32年后,他将回忆写成《未烧书》。

脸——大写的人,无处安放的自由

“我们现在继续做的,也会成为国殇之柱故事的一部分,这就是我想要的,让它去反映香港民主、自由的状况。”

六四悼念被画“句号”,然后呢?五种可能的答案

“每一支曾经点燃的蜡烛,都是一个雕塑。”“大型集会那种视觉化的呈现会因打压暂时丧失,但打不散人们几十年来的默契⋯⋯”

黎恩灝:当纪念六四也可能违反国安法,法治的最后防线在何方?

香港本地的法治和司法独立,在实施港版国安法前后,如何嬗变?

把手指放在伤口上:吴仁华记录六四的28年

28年如一日,他找到了开坦克的人, 他收集着受难者的信息,因为他觉得六四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两岸、新疆、六四⋯⋯被墙前,Clubhouse中文房间在聊哪些公共议题?

短短几天内,涌入这个新兴纯声音聊天平台的两岸三地用户,通宵达旦地讨论起了“敏感话题”。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90年代:台湾野百合学运三十年

当89年北京天安门运动以枪声作结、一代青年开始流亡海外之时,台北街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广场学运。以“废除代表大陆各省的万年国代”为主要诉求,这批出生于1970年前后的青年学生,意外地推动台湾90年代政治本土化、民主化的浪潮。

红色工程师李鹏的一生

他的经历是1949后一整代“又红又专”的中国技术官僚的集体写照。他在起伏的政治斗争中一路上升,最终决定并持续影响着那个时代和今天中国的样貌。

白信:科技苦力主义的崛起与新冷战的现实

当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新自由主义破产后,中美间以新苦力主义为中心的国家与资本的共谋也宣告破产,中南海和华尔街的合作再难以为继,双方的分岔开始了。

影像现场:维园烛光延续三十载,人民不会忘记

在《逃犯条例》修订阴霾和不断紧缩的政治环境之下,六四事件踏入三十周年,维园烛光依然。主办方公布集会人数高达18万,创下5年来新高。

专访前四通总裁万润南:三十年来血仍未冷,格局变化将带来新局面

海外民运30年,他不认为是成功,但也绝不认为是一场失败。海外民运被“修理”这么多年,却始终没有被“屠宰”掉,正显示其韧性之强。“至少我们血还是热的,骨头还是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