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通桥抗争:“有声音”比“大多数”更有质的意义中共二十大

北京四通桥抗争:“有声音”比“大多数”更有质的意义

中共不能顺理成章地宣称自己就是“全体人民”、代表了人民的总体意志。

被发“好人卡”的雷锋:曾经是怎样的宣传奇迹?为何在近十年被宣传遗忘?

官方媒体提到雷锋二字的次数在2012年左右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峰,此后却经历断崖式下降。

抗议上海封城的《四月之声》,拳头落在棉花上

当记住成为唯一的反抗,乐观和悲观实际上已经得到了统一。

关怀还是公关?“抑郁症”被当成一种话术,逃避了谁的责任?

“抑郁症”正成为一种隐蔽的话术,让舆论无法正视造成抑郁症的社会原因。

从马云爸爸到华为公主:“资本家”的西落东升,与大国崛起的两种思路

韭菜欢迎镰刀?《共产党宣言》说“工人没有祖国”,但中国网络上的“工人爷爷”有祖国。

【重磅】中国新左三十年,“国师”的三重嬗变

民族主义如何终于跨越了意识形态的三个圈层,实现了政治菁英、知识阶层和大众之间的“通三统”?

学者粉圈、民粹动员与流量经济:当民族主义学者沈逸“网暴”胡锡进

媒体如何生产、利用媒体人和学者,成为推进民族主义舆论进程的重要一环。

倾听民众的声音,民调够用吗?

这种基于统计学的规范化思维对民主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新帝国主义与 China First :一个中国,两种民族主义

民间种族主义的图景,与官方的大战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立和统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