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陆深度端传媒六周年

【重磅】中国新左三十年,“国师”的三重嬗变

民族主义如何终于跨越了意识形态的三个圈层,实现了政治菁英、知识阶层和大众之间的“通三统”?

2021年5月30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其中一部分,有历代中共领导人的照片,场内有小朋友带上国旗在内参观。

2021年5月30日,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其中一部分,有历代中共领导人的照片,场内有小朋友带上国旗在内参观。摄:林振东/端传媒

韩大狗

刊登于 2021-08-10

#韩大狗#评论

【编者按】:对中国自信,是当下民族主义最外显的特征之一,从政治精英、知识阶层,到大众,近年来都不断对此进行表达、竞争注意力。同时,互联网也成为了各种论述、号召汇集,动员、举报频频发生之地。端传媒评论组八月推出重磅专题,从理论到行动,从个体到组织,解析现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生态。本篇为第一篇:“网红国师”背后,是新左派思潮上裂变的三十年。另外,本文也建议搭配阅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民粹、粉圈、流量经济,如何造就了姿势份子们火红的影响力。

近几个月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网络上的论断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从表示“月收入2000人民币的中国居民,比月收入3000美元的美国居民过得好”的经济学者陈平,到发布“中国点火vs印度点火”微博嘲讽印度疫情的政治学者沈逸,都因为长期发布出格言论而成为网络红人。最近期的例子,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金灿荣,他将不久前河南省发生的暴雨和洪灾与美国的“气象武器”扯上了似是而非的联系。

在两个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谈到过,现今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平台的娱乐经纪化,如观察者网、乃至微博等内容平台,纷纷转型为学者的经纪公司,以娱乐圈造星为模板,孵化学者网红,依靠不断出位吸引流量。这些学者的出位言论,看似异军突起、无根无据,但实际上,其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思想资源积累。甚至就在观察者网平台的另一些角落里,沈逸、金灿荣等人的学界前辈们,在试图搭乘网络流量顺风车的同时,也是在给这些网红做着思想史的注释。本文试图考察的,正是这些近期喷涌而出的民族主义出位言论背后的思想资源。

本世纪初,曾有政治学者提出过一种分析中国意识形态传播的方法:将意识形态的主体分为三个圈层,分别是政治精英、知识阶层和大众,以观察其相互间的一致性与不同,以及彼此的影响(注1)。当然,这三个圈层的划分远非如此明确,尤其是用来考察凭借网络出位言论而出名的网红学者——对于金灿荣和张维为等人,很难说他们所代表的,究竟是知识阶层还是大众。

当年,鼓吹民族主义、甚至一部分鼓吹自由主义的学者们,最想要实现的圈层跃迁,并非是在知识阶层与大众之间,而是在知识阶层与政治精英之间。但今天,向下的民粹式动员已然成为传播民族主义观点的不二法门。甚至学者想要获得向上的、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力,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在大众中出名来实现。

这一模糊性并不是我们今天才面临的新鲜问题。实际上,在此理论提出之时,这三个圈层之间的模糊性就已显现。不同的是,当时鼓吹民族主义、甚至一部分鼓吹自由主义的学者们,最想要实现的圈层跃迁,并非是在知识阶层与大众之间,而是在知识阶层与政治精英之间——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早期围绕着新左派和自由派的争论之中,二者都试图将自己的政治观点作为政策方面的谏言向上呈递,或者至少通过发展自己的学说对政治精英施加影响。

与此同时,面向大众的自由主义少有传播,而面向大众的民族主义则孤立于学术圈之外,诸如《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等通俗民族主义读物,往往被观察者独立于当时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左、自由派之争。

而今天,正如金灿荣们正在不断证实的,向下的民粹式动员已然成为传播民族主义观点的不二法门。甚至学者想要获得向上的、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力,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在大众中出名来实现。“人民”,貌似已经“在场”了。那么,民族主义如何终于跨越了意识形态的三个圈层,实现了政治菁英、知识阶层和大众之间的“通三统”?而人民的貌似在场,是否意味着他们获得了某种左派曾经呼唤过的政治主体性?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