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新帝国主义与 China First :一个中国,两种民族主义

民间种族主义的图景,与官方的大战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立和统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

2020年3月27日,一名男子到访北京的万里长城。

2020年3月27日,一名男子到访北京的万里长城。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韩大狗

刊登于 2020-05-04

#韩大狗#中国#评论

在 COVID 疫情的影响之下,种族主义这一话题再度被推上了中文媒体热议的中心。一方面,对海外华人在欧美国家遭受歧视性待遇的担忧成为焦点,尤其是主打留学生受众群体的诸多自媒体,对这一问题关注频繁。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工作和学习的黑人群体在疫情中被房东赶出出租屋、被宾馆拒收,而导致无家可归,并遭受警察暴力对待的新闻,则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暴露出中国公众舆论中自身的种族主义倾向。大陆网路上的舆论持续发酵,其中不乏激烈的种族主义言论。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充斥着关于黑人群体“非法居留”、“不正经工作”、“从事犯罪活动”的指责,以及对将黑人赶出门外的房东和商家的支持。

近几周来,歧视问题则演变为了外交事件。非洲多国就此向中方表达关注,非洲国家联盟和其多个成员国也照会中国大使,对此类事件表示谴责。对此,中国官方不免要尽力挽回国际形象上的损失。一方面,外交官员发言谴责种族歧视行为,“高度重视”、“认真处理”;另一方面,相关报导在网路上被火速查禁,就此事发表过意见的微信公众号也纷纷删除文章。

毫无疑问,中国官方面对着控制舆论的巨大压力。中国长期以来试图塑造自己作为非洲各国的好朋友和支持者的形象,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而就在广州的种族歧视风波爆发之前,埃塞俄比亚籍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针对台湾的“种族歧视”指控,虽然颇具证据方面的争议,却也使得中国在种族政治这一话题上占据了某种道德上风。因此广州出现的歧视黑人事件,无疑是对中国外交软实力的巨大打击。

外交风波暴露了官方的舆论口径与民间的民族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单从此次事件来看,中国民间种族主义的舆论爆发,是对中国外交形象甚至政府权威的冲击;然而在官方舆论时常鼓吹排外思想的背景下,民间舆论的形成与官方立场显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存在着更为复杂的辩证关系。那么,这种种族主义的图景,与官方的大战略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立和统一,是否真的彼此相排斥?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